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軍隊,由文人管理,遵循「下級忠於上級」的原則!荒謬的是,1907年升任軍機大臣,反而成了他失勢的信號。因為這一調動讓他再也無法直接指揮自己剩下的那些鎮。第二年,皇太后的死讓他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同盟。在這場爭奪北方軍事指揮權的最高級別行政鬥爭中,滿族親貴們似乎獲得了勝利。然而,他們的勝利不過泡影而已。首先,滿洲人效仿普魯士進行的貴族化進程,只會加劇漢人的種族憂慮與種族仇恨。親王們用德國軍服代替儒家長袍,希望藉此復興其軍事貴族的身份。但到頭來,這只會讓他們失去漢人臣民的文化忠誠,讓朝廷蒙上了重滿輕漢的汙點。
其次,鐵良和隨後的蔭昌都沒有認識到袁世凱的權力基礎與之前的李鴻章或張之洞略有不同。他們之間有相似之處。和李鴻章一樣,袁世凱也無法自外於朝廷另成格局,而得依賴自己在朝中的同盟,來保護他在地方上的軍事專擅局面。.不過,和之前那批督撫不同,袁世凱帶頭訓練、培養了一群全新而純粹的軍事精英。數年來,他的北洋武備學堂培養了數百名軍官。這些人認為自己的職業身份,全都來源於袁世凱。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軍隊由文人管理,遵循「下級忠於上級」的原則,每位軍官都隸屬其直接上級。
而袁世凱的軍隊成員,卻並未被灌輸忠於朋友和上級的儒家傳統觀念,而是提倡他們絕對忠誠於最高統. 例如,袁世凱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後,他的軍務就由其門生兼友人——依然掌控兵部軍諮處的馮國璋看顧。帥——袁世凱。.作為職業軍人,他們在常規官僚機構中也擁有技術上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曾國藩的幕友則希望最終能獲得文職官位,因此對現存制度和僱主都同樣忠誠。後來,袁世凱的很多軍官都承擔了民國政府中的職務。.他們並不會把自己的軍事生涯當作獲得文職官位的墊腳石。接受過軍校的一番培養,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從軍,因此忠於推翻舊政治體制的號召。
長遠看來,這種職業獨立性讓袁世凱的軍官們不如忠誠堅貞的儒家官員可靠。但袁世凱進入軍機處的隨後幾年裡,他卻可以繼續倚賴之前的心腹。辛亥革命爆發之際,徐世昌之類在北方擔任某些戰略軍事職位的官員,便能在袁世凱的調動下,迅速行動起來。◎財政困難袁世凱並沒有壟斷國家的軍權,也有新軍受訓和駐紮在中國其他地方。領導這些新軍的多為20世紀早期的地方巡撫。各地曾一度屬於中央政府的軍事與財政權,已經越來越多地落入他們手中。皇太后雄心勃勃地開展改革,地方財政自治卻阻礙了朝廷對此的支付能力。
儘管中央政府在1900至1910年間的開支翻了一倍,稅收卻依然相對吃緊。朝廷主要有四大收入來源:每年一億零兩百萬兩土地稅,三千三百萬兩關稅,四千五百萬兩鹽業壟斷收益和釐金(如兩千一百萬兩鴉片釐金)。儘管土地稅僅佔北京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五,但因為政府稅收系1924年,蔣介石管理國民黨著名軍校——黃埔軍校期間,也採取了這種策略。袁世凱的北洋軍官中,有五位當上中華民國總統,一位當上總理。還有很多成了著名軍閥。統無能,下層士紳的包稅行為極為普遍,所以這一比例很難再有提高。而關稅和鹽業壟斷收益之類的其他收入,則大多都被用來償還過去二十年龐大的戰爭賠款了。釐金是可能存在的內地收入之一。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軍隊,由文人管理,遵循「下級忠於上級」的原則!
本文由大海由小河川開始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