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擁有成功人生,必須得少年成才了嗎?

2020-12-01 騰訊網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們的社會開始沉迷於塑造「年少有為」、天賦異稟的人物形象。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比爾·蓋茨(Bill Gates),這些在30歲之前就成為億萬富翁的天才們,成為了媒體追逐的對象。

這種迷戀少年有成的文化氛圍要求年輕人必須及早獲得更多成就,快速走向成功。於是,家長、老師、教育系統,都在不停地催促著孩子「不要落後於起跑線」,不斷加劇社會的育兒焦慮。

某地幼兒園門口家長通宵現場排隊

但是,在《福布斯》雜誌發行人、美國記者裡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的最新研究著作——《大器晚成》(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中,他第一次將公眾的目光轉向了那些緩緩探索、最終走向成功的「大器晚成者」的身上。

他表示:「少年成才」並不是終生成功的必然前提,人生的真正考驗要從25歲開始。

圖片來源自 Google

事實上,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是極具天賦的神童。取而代之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才能慢慢地發掘自己的激情和才華。

比如:65歲成立肯德基的哈蘭·山德士;32歲成為暢銷書作家的JK羅琳;79歲時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以及最近剛剛勝選的美國總統拜登......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年少有為」不是必經之路,「大器晚成」才真正奠定了成功的無數可能。

一個患上「少年成才狂熱症」的社會

少年精英是當今時代百談不厭的主題,媒體和燈光不遺餘力地追逐著年少天才的光環。

每年,《福布斯》雜誌都會評選出「30under30」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今天的行業變革者和明日之星。

挪威人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年僅25歲就三度成為世界冠軍的奇才。21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西洋棋世界冠軍,23歲被《時代周刊》被選為「100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30歲獲封西洋棋大師。

誠然,讚美和鼓勵這些少年成名的現象並沒有什麼錯,畢竟所有類型的成就都值得大眾的肯定和稱讚。但當一個社會過度追捧「年少有為」,這種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會造就一個患上「少年成才狂熱症」的社會。

不論中外,現代教育普遍陷入某種焦慮之中: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在高考中出類拔萃,進入頂尖的名校;或是在一所高大上的企業中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那麼他們的人生似乎就已經和「失敗」劃上了等號。

扎克伯格,34歲時身價達到600億美元

世界頂尖的五大富豪之一

在高壓的城市生活環境中,許多父母擔心孩子被同齡人甩下,迫使孩子走在前面,展露超越年齡水平的智慧或才能。窺見商機的教育機構也紛紛加入其中,推波助瀾。

美國的亞特蘭大國際學校,針對3歲幼兒推出了「全沉浸式第二語言課程」,每年學費高達2萬美元。

同樣,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文法學校,三四歲的幼兒將在這裡接受「嚴格的學術課程」,在3個圖書館、6個音樂室、7個美術工作室之間來回奔波,每年學費達到了3.7萬美元。

而這些教育機構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孩子的未來做鋪墊,將他們送進名牌大學。」

哥倫比亞文法學校

但問題是,少年成才究竟是不是實現人生成功和圓滿的必要前提?答案可能恰好相反,許多年少成才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遭遇能力減弱的危機

谷歌曾經一度迷信這種少年成才的領先優勢,因為他們的創始人是兩名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高材生,SAT數學成績都好得驚人。

在創業的前兩年中,谷歌依據這兩名天才創始人的標準,聘用了許多年輕的計算機科學家和數學神童。但之後谷歌就發現,公司的人員結構失衡了,這種失衡現象直接導致了谷歌主頁設計犯下了代價高昂的錯誤。也終於讓谷歌發現,擁有很高的SAT分數和名校學歷,並不足以預測一名員工在公司的職業成就。

谷歌創始人: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茲傑拉德本人是個年輕有為的人,他考入了普林斯頓大學,才20多歲就收穫了巨大的文學成就。

但這已經是他人生的頂點了。

30歲之後,弗朗西斯的人生就開始走下坡路。44歲時不幸地在悽慘中死去......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大器晚成也是一種榮耀

實際上,人類的潛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晚得多。

科研人員發現,我們大腦的執行功能要到25歲時才得以成熟。充分培養好奇心、洞察力等特質的過程,可能會延續到40歲、50歲,甚至是60歲

圖片來源自 Google

並且,大腦邊緣系統(產生情緒)和前額皮質(管理情緒)的發育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邊緣系統會因為青春期活動而出現爆炸性的發展,而前額皮質卻還要再過10年才會成熟。在這個階段,人們的情感佔據了上風,它的影響超過了理性思考、策略性思考和考慮後果的能力。

也就是說,多數18-25歲的年輕人實際上都無法作出負責任的選擇,沒有足夠的注意力,也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但外界卻會在這個年齡段評估他們餘生的成就,並要求他們通過考試、分數和求職面試為自己的後半生做出抉擇。

這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圖片來源自 Google

「年少成名」只是意外事件,生活中更多充斥的是大器晚成者們的身影,他們大多經歷了早年的尷尬和失敗,起步緩慢,到中年、甚至晚年時才從容不迫地走向成功。

裡奇本人,就是「大器晚成」的證明:

25歲從史丹福大學畢業,雖然手持名校文憑,卻只能在一個卡車貨場裡做保安工作,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拿著手電筒來回走動,聽著牆外依稀可聞的狗吠聲。某天,當裡奇越過隔壁院子的柵欄,發現隔壁的保安竟然是一隻羅威納犬,這令他大受打擊:

」我已經25歲了,一個堂堂的斯坦福高材生啊。同樣是25歲的史蒂夫·賈伯斯,沒過幾個月就讓蘋果上市了,推動了計算機行業的變革,成了一代傳奇。而我卻是如此窮困潦倒,職業同行是一隻狗。」

這就是25歲以前的裡奇。

圖片來源自 Google

裡奇的大腦在26歲時開始覺醒,他在一個研究所找到了一份科技類文章作者的工作。

29歲時和一位朋友創辦了後來成為矽谷頭號公共事業組織的公司。34歲時,他與人聯合創辦了矽谷的首份商業雜誌。38歲時,加入《福布斯》並推出了一份科技雜誌。44歲時,他正式成為了《福布斯》發行人,開啟了週遊世界的演講事業。

回首走過的歲月,裡奇發現,自己事業的轉折點幾乎都發生在即將進入而立之年的時候。他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開始關掉電視新聞,轉而閱讀《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閱讀各種意識形態的政治期刊,挖掘自己對於寫作和新聞的巨大熱情。

所謂成功的世界,終於在他44歲那年,向他打開。

圖片來源自 Google

量化的教育會禁錮育兒的格局

著名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曾在太空逗留超過500天,是美國駐守太空時間最長的太空人。他表示自己的高中時代非常無趣,是班上成績中下遊的學生。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盯著教室窗外。就算你拿一把槍逼我,我可能也還是無法專心聽課。」那時,沒有人能夠預想到這個平平無奇、不愛讀書的小男孩在未來會有怎樣傳奇的成就。

Scott Kelly

但我們的社會缺乏等待的耐心。

大腦的緩慢發展與社會極力對低幼兒童進行測試和啟智的做法產生了巨大的衝突,導致當今社會對兒童的考驗比以往更加嚴格,目的就是發掘他們的才能。

問題是,只有一小部分不到25歲的人能夠在少年時期時就顯露鋒芒。多數人在這個時期非但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還可能遭受由老師和家長來設置規則的高風險、高壓力的比賽帶來的傷害。

圖片來源自 Google

2014-2015學年,史丹福大學附近的甘恩高中就有3名學生因少年有成的壓力而自殺身亡。這3人都是努力進取的好學生。在同一學年的三月份,該校有42名學生因產生了自殺念頭而入院就醫或接受治療。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在過去50年中,美國青年的抑鬱症和焦慮症發病率不斷攀升。今天,達到重度抑鬱或焦慮症診斷標準的高中生和大學生數量至少是20世紀60年代的5倍,甚至是8倍。

這說明被過多壓力催促以取得早期成功的途徑並非對每個人都有效,並且可能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然而,社會對神童、考試、排名以及給年輕人分類的痴迷,對年少有為者的偏愛,以及越發以算法為基準、獎勵天生的反應速度而非經驗和智慧的經濟環境,導致原來的這些傳統都崩壞了。

現在的教育體系讓孩子們過早推送到統一的賽道上,讓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展開,完全關閉了一個人進行探索、發掘潛力的路徑,這或許正是導致他們被社會忽視其價值的一大原因。

圖片來源自 Google

在芬蘭,他們的孩子直到7歲時才開始在學校裡讀書,學習如何閱讀、寫作和算術。在此之前,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充分好動、充分挖掘,然後才是走進教室,接受教育

他們並不焦慮,學術成績卻遙遙領先。

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那些大器晚成者的起點究竟在哪裡?

他們很有可能懷有被社會和教育制度所忽略的技能和優勢,並不適應現在的學習模式,或者無法根據科學管理的原則實現成長。

圖片來源自 Google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探索發現的過程,多數人一生中會出現多人認知巔峰。

哈佛大學的 Laura Germine 與麻省理工學院的 Joshua Hartshorne 研究員曾在2015年的時候進行過一次研究:「我們的認知能力在生命的哪十年裡達到頂峰?」這是個非常複雜且有趣的問題,因為答案完全取決於你要談論哪種認知能力,不同形式的認知能力可能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揮獨有的價值

舉例來看,快速的反應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讓20歲的你走上了程式設計師的道路。但到了30歲、40歲和50歲,更深層次的模式識別、同理心、溝通技巧開始發揮作用,這些是幫助你成為領導者的必要條件。再到60歲和70歲,一整套稱之為智慧的屬性開始發揮作用。

「在任何年齡段,你都會在做某些事情上獲得進步,在某些事情上出現退步,在某些事情上進入瓶頸期。你不會在進入某一個年齡段時,擅長所有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雖然我們的認知能力會逐步衰退,但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也在不斷增加新技能,直至我們的生命走到終點。每個人對於未來的成功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這並不由年齡長幼區別高低。幾乎所有健康的人都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在不同年齡實現自己的成就。

因此,要創造一個人人實現成就的繁榮社會,我們就有必要尊重個人成才的節奏,應該讓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去遵循自己獨有的時間線,實現大腦、天賦和激情的演變和發展。

圖片來源自 Google

在這個競爭極其激烈的社會,每個孩子都被鞭策著奮力向前,按照社會期望的步伐走上成功之路。但裡奇卻從另外一個角度挖掘出了大器晚成者的獨特魅力:每個人都擁有非凡的潛力,那些默默地積累韌性、視野和智慧的人,同樣有可能在晚年走上人生巔峰!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向那些能夠不慌不忙地成就事業的人取經,向他們耐心等待開花結果的心態看齊。按照自己的計劃,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終極宿命,同樣是一種成功。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Mark C. Crowley: Rich Karlgaard: Forbres magazine publisher says:" Hall to the late bloomer, which is most of us."

RealClear Markets:Book Review: Rich Karlgaard's "Late Bloomers"

Forbes:3 Cheers For Late Bloomers

Rich Karlgaard: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

Late Bloomers: Why Good Things Come to Those Who Wait

'Late Bloomers' Makes The Case For Patience In A Culture Focused On Early Success

相關焦點

  • 就算在成年人看起來沒深度,18歲的少年也想要尋找人生的意義 /...
    讀書·18歲少年的人生尋意作者Alex,原醫科預科生,一個18歲的二代美國移民,不喜歡醫科,但又不想讓操勞的父母失望,盯著宿舍天花板找不到人生意義。然後決定:去問那些公認已經成功的人們,他們當時是如何開始人生的第一步的。這些人包括:巴菲特、扎克伯格、史匹柏、比爾蓋茨、Tim Ferriss、Lady Gaga……他列了個名單,然後就開始行動了(二丫即視感)。
  • 中科大創辦少年班42年,培養出2000多名神童,他們成才的有多少?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在著名科學家李政道等人的努力下,加上當時的教育方法多樣性的要求,在1978年時,中科大就成立了少年班,為那些天賦高超的學子一個全新的舞臺,讓他們得以跳過以高中為主的冗長的學習階段,直接進入大學教育,進而為國家快速輸送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才。
  • 肖遠騎:擁有堅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孩子是先有生物的遺傳體,後是社會的遺傳體,孩子的社會化成長進程是:成長、成人、成才。二、 教習慣。生活、學習、待人。懂得友善、懂得感恩、學會分享、學會關懷、心態陽光。三、 教道德。德者智,有道德的更聰明,知識的缺陷可以彌補,道德缺陷無法彌補。四、 教自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 「複利」是成功人生的秘訣
    仔細再想想,這樣的投資不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經典的縮影嗎?愛因斯坦曾說過「複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擁有良好基礎素質、條件的年輕人,「複利型」的職業規劃,是成長之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但對這個年輕人本身,更對他的家庭以及他將工作的企業都非常有價值、有意義。
  • 思維決定命運:掌握「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更易「贏」得人生!
    於是我又問女兒:"是我們做錯了嗎?"女兒懊惱地說:"不是的,我們做的是對的,但我以為老師給的答案不會錯,就相信老師的答案,結果老師給的答案是錯的。"我恍然大悟,同時又不得不可惜女兒沒有具有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盲目相信,而不追求真理。換句話說,女兒缺乏了批判性思維。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文/恩爸圖/網絡你讀過成功學的書嗎?諸如《羊皮卷》《人性的弱點》《喚醒心中的巨人》等等。如果讀過,你的生活改變了嗎?你成功了嗎?未來不是固定在那裡等你趨近的,而是要靠你創造。未來的路不會靜待被發現,而是需要開拓,開路的過程,便同時改變了你和未來。
  • 人生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無頭蒼蠅四處打轉
    你必須明確所要堅守的原則,並為此設定底線。牢記謙虛的重要性謙虛的人擁有一個共同特徵:很強的自尊感。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並對此感覺很好。謙虛不是指要有自我貶低的行為或態度,而是對待他人要尊重。謙虛之人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好的行為。在這個世界上,懷有謙虛之心很重要。
  • 人生成功的三大定律,你能吃得了這個苦嗎?
    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想成蝶,必要先破繭。成功的人都會明白,在沒人幫忙、沒人理解、沒人支持的日子裡,你如果挺住了,走過了,便是春暖花開,如果過不去,留下的就是無底洞。人生在世,起起伏伏,人的失敗是輸給了自己,不是輸給了別人,也不是輸給了很多人喜歡歸罪的命運。
  • 青年成才,立德為先
    【摘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我們秉持的人才標準;德才雙修,貴在品德,應該成為我們每個青年努力成才的方向。青年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成長成才路上立德的重要性,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培養優良品德。
  • 人生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
    王小波有句話說:」人生在世,會遇到一些好事,還會遇上些壞事。好事擔得起,壞事也承受得住,就這樣坦坦蕩蕩做個尋常人也不壞。「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在有生之年,順順利利的度過每一天,也希望子能夠在有限的生命裡,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 像少年啦飛馳,告別微小如塵
    《像少年啦飛馳》「最大的反派,就是索然無味的一生」-《乘風破浪》裡,徐正太站在天台疾呼:「我就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飛馳人生》裡,歸來是少年,歸去已是中年,銀幕暗了,燈光亮了,你我生活或許暗淡,但一切不還要繼續嗎?中學時代,一本韓寒的小說印象很深,《像少年啦飛馳》。
  • 南方日報: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樹枝
    有人因為考上了理想的院校,變成了天之驕子,人生變得平坦,有人因為落榜或成績不理想,在青春年華便不得不開始品嘗挫折的滋味。儘管高考的成敗,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人生就一定成功或失敗,儘管一考定終身的制度,也未必能完全反映個人真實能力,但如何看待高考成敗,卻成為每一位學子都必須邁過去的坎。在目前的狀況下,高考依然有著濃重的「競技」色彩,不可否認,有些學生很能適應競技的節奏,因此成為高考的「勝利者」。
  • 居裡夫人很有逆向思維的語錄,真知灼見,想要成功的人值得一讀!
    想要成功的人多嗎?可以說很多。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要活著的人,都是想要成功的人,除非他遭受過很多次失敗,除非他的人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和挫折,才會不想要成功,才會安於現狀,才會對未來沒有任何想法。一般的人,我們都能夠從他的做事上,就能看到他是不是想要成功的人。
  • 稻盛和夫:人生方程式,解讀成功人生
    於是我發明了一個方程式:「人生·事業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人從出生到死亡,其人生及事業的結果取決於「能力」「熱情」和「思維方式」這三要素相乘的結果,即人生和事業的結果取決於這個人擁有的「能力」,對人生和事業的「熱情」,以及以何種「思維方式」對待人生和事業。我提出領導者首先要有「能力」。
  • 《超凡少年》:驚悚、懸疑、燒腦、反轉超多,扣人心弦、設定牛逼
    等待更新的時候,我忍不住,一口氣,把第一部的13集又刷了一遍:《超凡少年》故事發生在泰國,一所重點高中。這是一所被家長追捧的名校。能考進這所高中的人,可以說,一隻腳,已經邁進了成功的大門。天才學生找到校長,呼籲平等:沒有誰比誰更有價值,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越重視優等生,越讓普通的學生嫉妒。將使一切越來越糟…校長卻不以為然:社會有固有規則。世界上有黑暗面。即使我們做得再好,上等人永遠被下等人嫉妒。 《超凡少年》甚至拋出一個假設:校長,讓所有天才學生來選擇。
  • 手遊《第二人生》:重要的決定不過寥寥,人生只是日常平淡的重複
    可遊戲終究還是遊戲,並不完全能夠詮釋我們真正的人生。可要是能夠通過遊戲去理解人生中的一個道理,那也是讓人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第二人生》算是養成類遊戲大環境中的又一新秀(之前我們熟悉了解的還有《中國式家長》),遊戲輕度的模擬了人的一生,你可以任意選擇,重新定義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小編也通過自己玩過的幾局遊戲,來向大家解讀這款《第二人生》。
  • 走向成功必須知道的生命三定律
    有意或無意當中,他們符合了成功的條件,物質成功最根本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世界屬於他們,相信這個世界必須給他們一條活路。他們可能並不知道祝福他們要的東西,但是他們愛它們,渴望它們,把它們置於高於生活中任何其他東西的地位,由於人生就是愛的世界,所以有時似乎我們只要充分地愛一樣東西,就能得到它。第二是傾向性定律。它要求與宇宙的生命給予力量合作——順流而行。
  • 沒什麼了不起,網友:敢招差生培養成才嗎?
    清華北大真的了不起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清華北大「收割」的學生厲害。你收的這些學生就是全國排名前百分之零點一。清華北大把他們培養四年,從0.1培養成1,你說你做什麼貢獻?清華的教育就是在教小鳥飛。如果清華北大招收差等生,並把他們培養成才,我想才能讓人信服。雖然清華北大沒有招收差生的慣例。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清華大學招收一批普通本科生,培養四年會如何?大概率會出現這幾種可能。
  • 勵志語錄: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你擁有最好的選擇人生的格局
    夢想就是所有成功的起點,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踏出夢想的第一步,才沒有成功而失敗。要成就自已的夢想就必須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先合理的設定自已的理想目標。我們應該想想到底自已喜歡什麼,熱愛什麼,自已有什麼特長,自已到底想要什麼,只有知道自已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以此來制定人生的計劃來實現自已的人生理想。
  • 動漫中各種超能力,你想要擁有嗎?
    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擁有控制時間的能力就相當於擁有用不完的時間,這樣的能力你想要擁有嗎?②精神操控。精神操控是一種特別恐怖的能力,如果有人用精神操控你自殺,而且你無法反抗,那你只能被動承受成為別人墊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