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
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01 此三事者,將終身行之
曾國藩十分關心弟弟們的學習情況,但又不能日日在身邊督促,就經常以自己為例來說明。
「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葉,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餘偶談、讀史十葉、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
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把每天茶餘飯後偶爾聊天,每天讀書十頁,用楷書記日記三件事作為每天的必修課,並立志堅持下去。
同時,他也對弟弟們提出了要求:「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各位弟弟也要立下自己課程,而且要日日堅持不斷地用功,不管是坐船還是走路,都應該帶在身邊,隨時學習。
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各位兄弟,希望兄弟們在讀書上有所成就。
02 讀書六字真言
「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讀書要有做到六個字:有志、有識、有恆。
有志,是指要有志氣。只有有了志氣,才能不無故中斷,不自甘落在人後。有志氣者,不會讓自己長期處於碌碌無為之中,不會讓自己每天在瑣碎生活中渾渾噩噩,無聊度日。
有識,是指要有見識。不能因為自己有一點心得體會就知足,就驕傲自滿,不知道天高地厚。有見識,就是要有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能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有恆,是指要有恆心。沒有恆心去堅持,什麼事都無從談起。古人云:行百裡者半九十,就是要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放鬆懈怠,即使一百裡路走完了九十裡,眼看就要成功了,也只是相當於走了一半,更應該小心謹慎、持之以恆,直到最終取得成功。
03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
曾國藩認為:「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
就是說人必須擴大眼界,增長見識,否則就會不知道自己的局限,以為自己所學到的一點知識就很了不起了,就像看海的河伯,坐井觀天的青蛙一般。這些都是沒有見識的表現。
要想增長見識,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書本之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加以努力。
曾國藩曾經說過:「古代擅長作詩寫古文的人,功夫都在詩歌和古文之外。」
因此,他勸導家中子弟不要整日埋頭於書堆中死讀書,還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增長見識,可以到外面去遊山玩水,也可以在家中養花怡情。只有眼界開闊了,才能更好地治學,學到真知。
想要做到「有識」,還必須學會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他在家書中時刻不忘提醒諸位弟弟,千萬不要因為懂得了一點點的知識就高傲自滿,否則是不會取得真正成就的。
只有把「志」「識」「恆」三者結合起來,時刻勉勵自己,才能夠做到學有所成。
04 每日自修課程
在信中,曾國藩列舉了一系列自我修養課程。這些課程包括方方面面,從修身、養性、學習、鍛鍊、言行等均有涉獵,他還對每門功課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俱。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讀史:二十三史每日讀十葉,雖有事不間斷。寫日記:須端諧。凡日問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己出。終身不間斷。日知其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謹言:刻刻留心。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慾、節勞、節飲食。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對我們來說,如果能對照這些課程,有選擇地進行修煉、鍛鍊和練習,不管是對於我們的身心、身體、還是修養,都是大有裨益的。
曾國藩雖身居高位,仍然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對兄弟、子侄也時時不忘教誨,這對我們來說,既是一種震動,更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是一種約束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