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曾國藩的20種人生智慧,讀書治學,修身齊家

2020-11-30 法治中原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人,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諡「文正」。論學主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遺稿經後人編為《曾文正公文集》。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培育出來的標本式人物,人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生前身後,備受推崇。曾國藩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珍視、學習和借鑑,今日摘選曾國藩20句語錄,與大家共享。

勤 敬

1、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侄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萬望諸弟刻刻留心,勿使後輩近於此二字,至要至要。

大意:弟弟們在家,總要教育子侄輩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已有權有勢,那麼家裡的子侄就最容易驕傲奢侈、放蕩不羈,「驕佚」二字正是敗家之道。萬萬希望弟弟們每時每刻留心,不要讓子侄們沾染此種惡習,至關重要至關重要。

2、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凡事留餘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常常記此二字,則長履大任,福祚無量矣。

大意:做事要能敬,待人要能恕。敬就是小心翼翼,事無巨細全都不敢疏忽;恕就是凡事留有餘地,功勞不獨佔,過錯不推諉。常常記住這兩個字,就能長期擔當大任,福氣享用不盡。

3、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大意:子孫後代們除了讀書,能夠讓他們學會打掃房間、擦桌椅板凳、收拾糞便、除草,也是非常好的事,千萬不要覺得這樣沒面子而不去做。

4、慎能遠禍,勤能濟貧。

大意:謹慎能夠遠離災禍,勤奮能夠擺脫貧困。

敦 本

5、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大意:研讀古書要以明白字意通俗易懂為根本;寫詩作文要以講求韻律朗朗上口為根本;侍奉親人要以常讓親人愉快開心為根本;修身養性要以排解煩惱胸襟豁達為根本;立身處世要以不說假話言而有信為根本;居家生活要以不戀懶覺早起勞作為根本;當官從政要以廉潔不貪兩袖清風為根本;帶兵行軍要以遵守軍紀不擾百姓為根本。

6、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

大意:我們這輩人只有提高品德、修習學業兩件事靠得住。提高道德修養,就是要達到孝悌仁義的境界;修習學業,就是要學會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件事都由自己作主,得一尺便是自己的一尺,得一寸便是自己的一寸。

戒 奢

7、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大意:勤儉立身,習慣勞苦,可以享受安樂,可以享受節儉,這就是君子。我做官也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點兒官場習氣,飲食起居,仍然遵守家族中代代相傳的儉樸風尚,極其儉樸也可以,稍微豐裕點也可以,太豐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從儉樸到奢侈容易,從奢侈回到儉樸就困難了。你現在年紀還小,千萬不要貪圖奢華,不能養成懶惰的習慣。無論是大戶人家還是小戶人家、還是士、農、工、商諸家,只要勤儉節約,沒有不興旺的;如果放縱奢侈厭倦懈怠,就沒有不衰敗的。

8、餘在外無他慮,總怕子侄習於驕、奢、逸三字。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大意:我在外面沒有其他顧慮,只擔心子侄沾染上驕(傲)、奢(侈)、逸(蕩)的習氣。家庭敗落,離不開一個奢字;個人失敗,離不開一個逸字;惹人嫌惡,離不開一個驕字。

9、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到處人皆敬重。

大意:不貪財,不失信,不自以為了不起,能做到這三點,走到哪都會得到眾人的敬重。

10、清淡者,崇德之基也。憂勤者,建業之本也。古來無富貴之聖賢,無宴逸之豪傑。

大意:清心寡欲、淡泊從容的人,就有了德的基礎;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勤奮的人,就有了建立事業的根本。自古的聖賢沒有一個是富貴的,古來的豪傑沒有一個是放逸而貪圖享樂的。

去 傲

11、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謂家有人作官,而遂敢於侮人;勿謂己有文學,而遂敢於恃才傲物。

大意:弟弟們也要時刻存一種敬畏的心理,不要認為家裡有人做官,就敢於欺侮他人;不要認為自己有文才,就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

12、星岡公曰:「爾之官是做不盡的,爾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做,更好全了。」遺訓不遠,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謹述此語,告誡兩弟,總以除傲字為第一義。

大意:祖父星岡公說:「你的仕途還很長,你也很有才華,但不要驕傲,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你如果不驕傲自大,就更好了。」這個遺訓不遠,至今如聽當面教誨。現在我鄭重地講這段話,就是告誡兩位弟弟要以去掉「傲」字作為第一要事。

13、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人之覆,皆驕也。

大意: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承受福惠的途徑,一驕傲就會自滿,一自滿就會傾覆。凡屬動口動筆的事,討厭人家俗氣,嫌棄人家鄙陋,議論人家短處,指斥人家失敗,都是驕傲。

14、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現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餘生乎頗病執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囂論。靜中默省愆尤,我之處處獲戾,其源不外此二者。

大意:古人說做違背仁德的事而導致失敗的大約有兩點:一是驕傲,二是多言。丹朱之所以不肖,一是因為他驕傲,二是因為他傲慢多言。歷代名公貴卿,大都因為這兩點而敗家喪身。我生平有執拗的毛病,這是性格上的傲氣,不多說閒話,但筆下也近於多言。靜下心來反省自己的過失,我之所以有過錯,根源不外乎這兩點。

尚 學

15、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做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

大意:世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後人做大官,只希望做個知書明理的君子……你讀書寫字不可以間斷,早晨要早起,不要敗壞我們從曾祖輩流傳下來的家風。我的父親和叔叔,都是黎明就起床,這點你很清楚。凡富貴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靠個人努力,一半靠機遇。唯獨學做聖賢,全靠自己做主,和命運沒有什麼關係。

16、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大意: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就決不甘居下遊;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有一點收穫就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因為沒有見識;有恆心,就絕沒有幹不成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17、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大意:深入研究經籍必須專守一經,不可三心二意地廣泛求取。閱讀經籍要以研尋經義名理作為根本,考據文字音義等為其次。閱讀經籍需要明白「耐」字的訣竅,一句不理解,絕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解,明天再讀;今年沒讀精,明年再讀。這就是所說的「耐」字的意思。閱讀史書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就好像自己與當時的人在交際往來,談笑風生。不必把歷史上的每個人都記住,只需先專記一人,就仿佛如實地接觸這個人一樣;不必把歷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記住,只需先專記一事,就如親歷其事一樣。讀經在於深入研究其義理,讀史在於考究其始末。除去這兩個方面,就沒有別的學習方法了。

貴 恆

18、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大意:做一件事情,都應當全神貫注於這件事,自始至終不鬆懈,不能見異思遷,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坐這山望那山。人如果沒有恆心,一生就不會有所成就。

19、望爾等於少壯時,即從「有恆」二字痛下功夫,然須有情韻趣味,養得生機盎然,乃可歷久不衰,若拘苦疲睏,則不能真有恆也。

大意:希望你們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在「有恆」這兩個字上痛下功夫,當然必須得有情韻和趣味,充滿生氣和活力,這樣讀書的興趣才能夠保持長久而不衰減。如果感覺讀得拘謹辛苦、疲憊睏倦,就不能真的持之以恆了。

20、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籲短嘆也。

大意:一步步往前走,一天天不停止,就自有到達目的地的那一天,不要老是計算還有多遠,而只知道發愁焦慮鬱悶。

來源:幹部關注

相關焦點

  • 讀懂曾國藩,就讀懂了人生
    曾國藩的一生起沉伏跌宕,曲折坎坷;但他卻屢敗屢戰,屢僕屢起,成就非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成為一代聖人。偉大領袖毛澤東的「獨服曾文正」一語就是強有力的註解。曾國藩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 曾國藩: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常常將這3句話掛在嘴邊,建議要遠離他們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常常將這3句話掛在嘴邊,建議要遠離他們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4大名臣」,受到後人很高的的評價。他的仕途極為傳奇,起初7次科舉沒中,10年七遷,連跳10級,官至二品。曾國藩的一生勤儉廉勞,不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為官,在官場取得了巨大成功,官運一直很旺。常言道,官場如戰場,旦夕禍福。
  •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建議收藏)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 @鐵山青士(笑獨行)[選訂編注] / 【鐵山青士按】 近期頗鍾情於晚清名臣曾國藩關於讀書修身與為人處世之主張見解,有心系統覽讀其言論語錄,乃求之於網絡,卻不意網絡上所流傳之曾國藩語錄或箴言錄
  • 「菜根譚」關於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經典語錄集
    中國人幾千年來做人處事的智慧結晶幾乎都歸納在一本書裡面,這本書叫《菜根譚》,如果想做一個世事洞明通達的人,那麼《菜根譚》一定要讀。《菜根譚》是明朝洪應明編寫的一本關於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經典語錄集,書中語錄對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 薦讀丨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也許讀書這個行為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但它提供給我的,卻是一份內在的精神滋養。它讓我活得足夠陽光和積極,無論白天的工作多忙多累,也擁有治癒自己的能力。它也讓我活得足夠堅韌和勇敢,無論遇到什麼煩惱和困擾,也不會感到悲觀和絕望。它更讓我活得通達和智慧,無論面對任何重要的抉擇,也很少會去抱怨和糾結。
  •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知識分子只讀書而不修身,不就白讀了
    其實,別說是古人了,就算是對於今人來說,"修身"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畢竟你可以是一個沒有學識的人,但你一定得是一個有品德的人。清華大學的彭林教授曾經說過:"知識分子只讀書不修身,書就白讀了。"有很多人覺得彭教授是大題小做,不修身怎麼就白讀了呢?學習知識能夠讓人們更好的進行工作,間接為祖國的建設付出自己的貢獻,難道這就不是用處了嗎?那麼,彭教授的那一番話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 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曾國藩是近代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資質平庸卻實現人生逆襲;他創建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將傾,立下不朽功勳;他桃李滿天下,留下太多名言金句,堪稱人生導師。近100年來,有無數崇拜曾國藩的人,甚至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 毛澤東的讀書生涯和政治實踐-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傳統的文史典籍中,他偏好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代表的明清實學和晚清湖湘學派的著述,諸如顧炎武的《日知錄》、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以及他的老師楊昌濟的《論語類鈔》等等。這類書在立志、修身、處世方面很有用。第二類是近代以來介紹西方的著作,比如鄭觀應的《盛世危言》、赫胥黎的《天演論》、斯賓塞的《群學(社會學)肆言》以及盧梭、亞當・斯密等人的著作。閱讀這些書使毛澤東能夠跳出中國傳統思維來看世界。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前幾天隨手寫了一篇薦書的文章,沒想到深受大家喜愛,誠惶誠恐。其實那一篇只介紹了最近一兩個月看到幾本書,很不全面,既然大家喜歡,那就把我最近一年讀過的書都整理一下,一次奉獻給大家。在這裡做個說明,這些書都是本人最近一年完整讀過並認真寫過讀書筆記的,堅持原創,杜絕搬運。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
  • 《曾國藩》:子孫皆成才,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訣在哪裡?
    讀書得法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曾國藩的教育可謂非常成功,長子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是數學人才,後代也出了很多大學者、大教育家。曾國藩曾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讀書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很多孩子意志薄弱,立志不長,常勵志。家長只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長大掙大錢,過人上人的生活,卻沒有告訴孩子更高更遠的方向。這樣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異,也不會有大的作為。讀書要有識,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人民觀點: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
    、爭當時代新人等問題閱讀經典、展開交流……在人生不同階段,德育伴隨始終,是青年成長的必修課。 「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時代中國青年錘鍊品德修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的德行、品性就好比木之根、水之源,只有不斷修身立德,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實現海納百川。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
    古人讀書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但是真正能夠走上仕途的,比例太少。大多數人讀白了頭髮,也就是個秀才。在鄉鄰中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和聲望。但是其中的哀傷難於人表白,可是曾國藩的讀書求學之路,特別的順利。本文就是找到了一篇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的日記,探討一下學霸的養成。
  • 薦骨權威中心—追隨你的直覺
    你要了解薦骨能量中心這個內在的指引系統只有在「回應」時,才會產生作用。它不會主動找事情忙,它的本質是「回應」。所以你要等待薦骨給予你清楚的「是」或「不是現在」的指示,如果沒有即刻回應,那就表示薦骨對這件事不感興趣。  你要將這個權威中心運用在人生的每件事上,你在承諾或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等待,直到你接收到薦骨傳送給你的直覺回應。
  • 用「費曼技巧」來教自己讀書
    讀書不是集郵,而是用寶貴的生命做家當,到頭來為了滿足於一份虛榮心和在別人看來只是一組毫不起眼的小數據,實在可悲。痛定思痛之後,我不再追求花哨的讀書方法,而是願意下笨功夫。朱熹有一句話說得好:「讀書別無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來崖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只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
  • 人生智慧語錄:「辛苦與幸福,是同義詞」
    因為他們很努力,始終沒放棄自己,起點低的人更要奔跑,人生好壞掌握在自己手中。「世上最重要的事,是獨處。」一個內心平和的人,生活中定少不了獨處時光。沒有獨處去消化日常的煩惱,要怎麼獲得平靜?獨處時最常做的事通常是閱讀,人生的許多答案都在書本中,你問十個朋友不如讀好一本書,有時朋友跟你一樣年輕,他們的閱歷也還不夠。當你成長了,朋友也會受益。「專注眼前,把生活裡的每件小事做好,一切就會慢慢轉好、愈來愈順。」
  • 人生開始走上坡路的6個思維方式,請逼自己養成!
    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就是「皮爾斯定理」:意識到無知,是知道的開始。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的都是這個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論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就是因為修身是其他3項的前提和根本,只有先修好身,才可能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
  • 2020年讀了156本書,這種方法解決我讀書慢、讀不深的困擾
    自己都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一共讀了156 本。仔細算了一下,今年真正看書的時間大概 8 個月左右,3月到 6 月,9 月到 12 月,相當於 8 個月讀了這些書,還寫了 20 多篇書評、影評。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為啥我讀書那麼慢?一年連 10 本書都讀不了,你怎麼就能讀這麼多?你這不是讀書就是翻著玩兒吧?其實不是我讀書快,而是找到了讀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