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點: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

2021-01-11 人民網

青年立什麼樣的德,既是個人選擇問題,更彰顯著一代人的胸懷與境界

修身立德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

在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實驗小學,「田間課堂」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品質;在湖南省長沙市育英學校,「書道習得」讓同學們在學習傳統文化中領悟做人道理;在四川大學,紅色主題團日活動已成特色,大家圍繞如何傳承紅色文化、爭當時代新人等問題閱讀經典、展開交流……在人生不同階段,德育伴隨始終,是青年成長的必修課。

「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時代中國青年錘鍊品德修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的德行、品性就好比木之根、水之源,只有不斷修身立德,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實現海納百川。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傳承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大義,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強調的從來不只是在私人領域做好小事、管好小節、做到「獨善其身」,更要立志報效祖國、用實際行動服務人民、追求「寬仁大義」。從五四運動中「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愛國青年,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墾荒青年,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的航天科研團隊,可以說,廣大青年立什麼樣的德,既是個人選擇問題,更彰顯著一代人的胸懷與境界,決定了整個國家和民族選擇怎樣的道路、堅守怎樣的價值、成就怎樣的事業。

修身立德本質上是對精神世界的塑造。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古今中外,種種案例啟示我們,一個人失去正確價值觀錨定的「德」,就會陷入精神的虛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念,莫衷一是、行無依歸,就不可能進步。廣大青年不斷錘鍊品德修為,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在精神層面獲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堅定地前行。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修身立德沒有捷徑。廣大青年堅持「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見賢思齊」,在提高自我修養方面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收穫。中共早期領導人惲代英,把記載自己缺點的日誌曬出來,公示己過,在眾人監督下完善自己;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去世後,人們在其病床的枕頭下發現兩本書,一本是《毛澤東選集》,一本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些榜樣矗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也為廣大青年點亮了人生航向。不斷反思自己、不斷加強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實現人生價值、成就一番事業。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被稱為「雷鋒傳人」的郭明義積極幫助他人、奉獻愛心,感染、收穫、帶動了一大批「粉絲」;立志「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先後14批133名志願者一棒接一棒,在貴州山區3所鄉村小學支教16年,滋潤了山區孩子們的心靈。修身立德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也只有在勞動實踐、辛勤創造中,才能進一步磨練本領、砥礪品格,綻放人生的光芒。

青年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最活躍、最富朝氣,擁有開風氣之先的力量。廣大青年堅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第一步臺階,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影響著一個時代的底色和基調。廣大青年都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就一定能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布全社會,讓青春成為中華民族生氣勃發、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6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論壇網評|握緊發展「接力棒」走好腳下「長徵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新發展階段的到來,不是時間演進的自然結果,而是砥礪奮鬥開創出來的。在這個關鍵時刻,黨員幹部一定要把全部熱情、全部心力用到抓落實、促發展上,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回報組織、回報人民。
  • 伍新林:修身立德基礎性意義的三個維度
    &nbsp&nbsp&nbsp&nbsp修身立德奠定人生基石。「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中國古代思想嚴謹而充分地論述了修身立德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前提和根基。大道至簡,「四書之首」《大學》更是簡潔明了地用「德者,本也」指出了人生大「道」。
  • 立德樹人崇德修身
    教育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樹人的現實追求。依據衡水桃城中學崇德修身十要三十條,結合學生們的日常表現,A部七年級669班推選出兩名崇德修身好少年,他們是守禮好少年——劉順欣、守時好少年——李澤琳。為更好地發揮榜樣的力量,兩位同學在班內進行了主題演講。
  • 把立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做人有品德,從政有官德,一國的人民有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核心價值觀,那麼,社會就會安定、國家就能興旺,個人就有廣闊而光明的發展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強調立德,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更是百年樹人、民族復興的應有之意。孫柳(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道德、重視修德的民族,歷來注重立德修身、以德立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為中華兒女普遍認同的道德原則和標準。
  • 青年成才,立德為先
    那麼,青年如何才能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棟梁之才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青年學生要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品德」。青年只有立德,才能成為敢於擔當和大有作為的棟梁之才青年成才關鍵在於立德,這是由青年成長的特點與規律所決定的。
  • 【每日一習話】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習近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長徵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 立足新時代譜寫立德樹人新篇章
    立德樹人思想是習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於高校來說,立德樹人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高校的「生命線」。這是對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七大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是今後教育改革發展方向。
  • 鄧凌月:堅持立德樹人 強化政治引領
    下一階段,我們要繼續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程中強化政治引領,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養未來能夠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重任的國之棟梁,完成歷史賦予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使命。要堅持「五育」並舉、德育為先,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積極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 立德樹人何以實現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   「立德」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彰顯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價值追求,其中以「立德」為首。眾所周知,「立」是樹立的意思,「德」是德行、道德,「立德」就是將「德」深入人心、根植人心的過程,促使人成為有道德有德行的人。
  • 嚴以修身要「三正」
    這次活動將「嚴以修身」放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古人所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真正達成「嚴以修身」,關鍵要做到「三正」。   正心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 走好石油人的「長徵路」
    前不久,塔裡木油田公司新員工入職培訓中,作為一名石油老兵,塔裡木油田公司首席技術專家楊海軍向這些即將奔赴油田前線的「新兵」拋出「人生三問」。 這是楊海軍對新人的期許和囑託,也是他自己多年的堅守和奮鬥。
  • 中國農業大學舉行教師節表彰大會暨立德樹人論壇!
    學校設立「立德樹人卓越成就獎」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氛圍、鞏固立德樹人宗旨、提升學校教書育人質量和水平,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經評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吳常信院士榮獲我校首屆「立德樹人卓越成就獎」。
  • 陳潤兒在寧夏固原調研並召開座談會時強調: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長徵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續寫新時代的奮鬥篇。固原是一片有著光榮傳統的紅色土地。陳潤兒來到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徵會師紀念園,瞻仰紅軍長徵會師紀念碑,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在三軍會師紀念館,陳潤兒認真聽講解、仔細看圖片。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黨和國家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於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的指導下,積極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等課程,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推動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最終實現。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
  • 施一公寄語全國畢業生:希望科學精神,陪伴你走好未來的每一段路
    施一公寄語全國畢業生:希望科學精神,陪伴你走好未來的每一段路 2020-07-10 14:32:00來源:杭州網
  • 議論文:山重水複疑無「路」
    在《遊山西村》中,我們知道要先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窘迫,然後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悅,同樣的道理,只有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魯迅說過,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路的字面意思就是各自走好自己腳下的路,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父親陶逸早死,母親是東晉時期孟嘉的女兒,陶淵明29歲,徒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52歲時回歸宜豐故裡。
  • 張大良: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
    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視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切實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就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切實解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問題。
  • 人生感悟:人生如旅程,處處是風景!
    文/飛魚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人生在世,腳下延伸的路有千萬條,但是,沒有哪一條路是好走的路,只有走好腳下的路。願漫漫人生路上,做我們自己的太陽,溫暖著自己,前行的方向!想起朱瞻基在《樂靜詩》中寫到這樣一句話:「暮色動前軒,重城欲閉門。殘霞收赤氣,新月破黃昏。已覺乾坤靜,都無市井喧。陰陽有恆理,斯與達人論。」時光匆匆而過,年齡慢慢變老。人生短暫,不過是三萬餘天,每個人應從幼稚走向成熟,不斷的變化中學會成長,面對生活,保持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