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石油人的「長徵路」

2021-01-10 騰訊網

來塔裡木油田的初心是什麼?到這裡能幹什麼?怎麼幹?前不久,塔裡木油田公司新員工入職培訓中,作為一名石油老兵,塔裡木油田公司首席技術專家楊海軍向這些即將奔赴油田前線的「新兵」拋出「人生三問」。

這是楊海軍對新人的期許和囑託,也是他自己多年的堅守和奮鬥。

專業第一,志願投身塔裡木

1992年,以專業綜合排名年級第一的成績,楊海軍交上了大學四年的答卷。那個年代,大學畢業生還管分配,成績第一,意味著可以優先挑選分配單位。

誰也沒想到,有很多選擇的楊海軍主動申請到塔裡木。

「高分考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地質勘查專業,省級優秀畢業生,又跑到新疆。」在塔裡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研究與部署技術專家謝會文看來,楊海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他上大學的時候就是學霸,每年都拿最高的獎學金。畢業分配時北京、廣州都有名額,但他志願到西部,大家覺得他很傻。」作為楊海軍的大學同學、如今的同事,塔裡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碳酸鹽巖開發地質一級工程師鄧興梁,回想起這位學霸同學的就業選擇特別佩服。

「大三就琢磨著要來塔裡木。」楊海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那時了解到塔裡木油田石油會戰,想到自己是學習石油探勘的,這輩子一定要參加一次石油會戰,而包括老家河北在內的其他幾大油田石油會戰已經結束,趕上塔裡木這次中國陸上最大的石油會戰,自己一定不能錯過。

那時,從小在河北省盧龍縣長大的楊海軍,還不知道即將面對怎樣的油田前線環境。「坐三天三夜火車從北京到烏魯木齊,越往西北越荒涼,到庫爾勒又是十幾個小時。」那個時候在茫茫沙漠裡工作,夏季高溫的時候穿著普通鞋子燙腳,七八十度高溫下,雞蛋捂到沙漠裡,蛋黃都能凝固。楊海軍記得,環境艱苦超出想像,會戰的氣氛卻非常濃,來自祖國各地的石油施工隊伍、科研人員等上萬人在會戰。看到大家都能堅持,當時作為一名新石油人的楊海軍,感覺責無旁貸。

「走進石油門,便是石油人,就得有石油夢。在塔裡木盆地尋找油氣大場面,是我的夢想,為之奮鬥,我心甘情願。」多年來,楊海軍始終不忘初心。

破解世界難題,走好找油找氣的「長徵路」

塔裡木油田自1989年石油會戰以來,就承擔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30多年來,塔裡木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4億噸、天然氣3224億立方米,油氣產量當量3.96億噸。

這些貢獻的背後,離不開楊海軍和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和艱辛付出。

塔裡木盆地是典型的疊合複合盆地,地表和地下條件極其複雜,超深是最大的特點,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等著地質專家來挑戰,被稱為「地質家的樂園」。找到與56萬平方公裡的塔裡木盆地相稱的大油氣田,是幾代石油人的夢想。

剛參加工作實習期間,楊海軍參與的兩口勘探井先後失利,當時一口井成本幾千萬元,就好比幾千臺「松下畫王電視」一臺臺壘起來,這給了他不小的刺痛。

在石油行業,有這樣一種說法:調動勘探千軍萬馬的不是領導,而是科研人員用鉛筆劃定的井圈和測線。從那時起,楊海軍就告訴自己,要當個好參謀,定好井,一定找到油氣。

1998年,克拉2氣田橫空出世,但之後6年勘探卻始終在低谷徘徊。如何在困境中突圍?楊海軍和同事們把目光鎖定在6000米以下的深層。

然而,庫車山前地質研究受地震資料品質的限制,在深層找準含油氣構造、確定有效儲層,已經超越了經典地質學的認識。

「最難的是在地震剖面上如何精準解釋和落實圈閉形態。原有的構造建模技術不能精準指導圈閉落實,需要一種新理論指導地下模型,這就要轉變觀念。」楊海軍和同事們多次開展構造物理模擬實驗,創新發展鹽相關構造理論,不僅描繪出深層大氣田的輪廓,搞清了深部地層構造樣式,還填補了國際地質理論在這方面的空白。

2004年,西氣東輸建成投產,塔裡木油田進入了穩油增氣的新階段。

見證了塔裡木油氣產量從1000萬噸到3000萬噸的跨越,楊海軍對「掌控資源,資源為王」感觸最深,他告誡自己,要繼續走好找油找氣的「長徵路」。

但這段「長徵路」走得並不平坦。

庫車山前一直是塔裡木油田尋找天然氣大場面的主戰場,擴大庫車天然氣勘探成果,保障西氣東輸長期供氣,成為楊海軍的第一項重要任務。這裡遍布巨厚礫石層,儲層之上覆蓋著近4000米塑性鹽巖,地質複雜被譽為「深度像彈簧、高點帶軲轆、圈閉捉迷藏」。

楊海軍記得,團隊20多個科研人員,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開展國內外合作交流,和北京大學實地野外考察,和浙江大學、石油大學開展室內物理模擬試驗,外派了兩位博士到國外,交流地震剖面、實驗結果,還請國外教授過來實地交流。

「急呀。」楊海軍說,難題一時得不到破解,大家都有壓力,但是鑽研的韌勁兒一直沒有放鬆,探索的腳步也不曾停歇。

2008年,楊海軍帶領團隊發現的克深2氣田,成為塔裡木盆地油氣勘探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克深2井在6500米以下深層獲得高產油氣流,實現了克拉之下找克拉的戰略性突破。

此後,大家又相繼發現克深5等13個氣田,與先前發現的克拉2氣田一起形成克拉-克深萬億方大氣區。

面對庫車坳陷複雜區、空白區,楊海軍和團隊鍥而不捨,不斷技術攻關,發現一系列新圈閉、新層系。2019年,博孜9井在近8000米獲得重大突破,榮獲集團公司油氣發現特等獎,近兩年新發現博孜3等12個大中型氣藏,形成博孜-大北萬億方大氣區。通過20年持續攻關,在庫車山前發現的兩個萬億方大氣區,為建成300億方產量規模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與碳酸鹽巖鬥,其樂無窮

實現臺盆區碳酸鹽巖勘探開發,保持塔裡木油田原油穩產,是擺在楊海軍面前的又一重大難題。

塔裡木原油穩產,碳酸鹽巖是重點,也是難點。參加工作以來,楊海軍就開始接觸從事碳酸鹽巖研究,但塔裡木盆地的碳酸鹽巖儲層非常複雜,有洞穴、孔洞和裂縫縫洞體「三洞」之說,埋藏深度普遍在6000米到7500米地層中,多期構造運動、多期斷裂疊加改造、多期成藏,使其成為世界級勘探開發難題。

早在1998年、2003年,楊海軍就帶領團隊兩次提出塔中I號斷裂構造帶是中上奧陶統礁灘相碳酸鹽巖油氣聚集帶等觀點和重要論斷,均被油田採納。隨後,他帶領團隊開展了整體三維地震勘探部署和評價,推動塔中奧陶系碳酸鹽巖勘探認識和思路重大轉變,發現了我國埋藏最深、規模最大的奧陶紀碳酸鹽巖凝析氣田-塔中I號氣田。

2006年,他又提出塔裡木下古生界碳酸鹽巖主要發育潛山巖溶、礁灘體巖溶、層間巖溶三大類巖溶儲層類型,推動了塔中鷹山組千億方凝析氣藏和塔北哈拉哈塘億噸級大油田的勘探發現。

2008年,塔裡木油田碳酸鹽巖原油產量突破50萬噸,而作為鄰居的中石化塔河油田已超過500萬噸。

「同在一個盆地,我們的礦權面積還大,為什麼差距這麼大?我們有多大的發展潛力?」為此,塔裡木油田公司安排楊海軍組建碳酸鹽巖中心,開始新的艱苦探索。

為什麼忽油忽水,到底問題是什麼?2009年4月,楊海軍帶領的碳酸鹽巖中心提出「與碳酸鹽巖鬥,其樂無窮」口號。他解釋,「鬥的對象是碳酸鹽巖油氣藏,實則是和自己鬥,鬥的是我們的觀念認識、技術方法。」

2013年,楊海軍帶領團隊重新開展基礎地質綜合研究,意識到走滑斷裂是成藏中的至關重要作用,攻克了碳酸鹽巖儲層刻畫和成藏機理難題,率先提出斷裂控儲控藏新模式。

在楊海軍的帶領下,塔裡木油田碳酸鹽巖鑽井成功率由72%提高到93%,單井產能由28噸提高到45噸以上,哈拉哈塘油田連續10年不斷擴大,碳酸鹽巖原油年產量從2008年的54萬噸增至2019年的252萬噸,成為塔裡木油田原油建產的主力。

勘探無空井,關鍵是從失敗中站起來

加快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儘快找到新的勘探接替領域,是交到楊海軍手裡的第三項重大任務,也是最難、最重的。

他介紹,庫車新區、塔西南山前、臺盆區深層碳酸鹽巖是塔裡木勘探的三大新區新領域,這些區域歷經幾代石油人的艱辛探索,卻始終沒有形成場面,與其說新區,不如說是冷區。

都說構想是勘探的靈魂,圈閉是勘探的生命線。楊海軍深深地體會到,新區新領域勘探,只有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技術大變革、研究大融合,才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

更為關鍵的是要有一支能靜下心、撲下身、耐得住寂寞、不甘於寂寞的科研團隊,努力在沉默中爆發,讓冷區不冷。

在楊海軍看來,能夠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重新站起來至關重要。

「勘探是高風險行業,心理壓力很大,但是無非兩種結果,成功大家都很喜悅,怎麼從失敗中站起來,這很關鍵。」楊海軍說,勘探無空井,面對失敗的井,要做的是怎麼重新進行地質認識,找出原因,指導下一步勘探。「坦然面對成敗,心態平和點,失敗是暫時的,離成功又近了一點兒,要把科研工作重新做到位,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克深大發現之後,一年空了5口井,每口井都是過億的投入。壓力自然不言而喻,楊海軍反而更能沉得住氣。每當這種時候,他都會安慰大家,「井點都是我和大家一起定的,失利了我的責任更大,成功了是你們的成果。」他帶領大家把之前的圖紙、認識過程翻出來一一回顧、研討,結果終於發現,是在地震資料的處理上出了問題。

知人善用,對年輕人「壓擔子,給舞臺」

多年來,楊海軍有個習慣,重要事情、關鍵問題必須親力親為。遇到油田勘探重大發現,為了能更準確地判斷地層,他長期駐紮在一線鑽井井場,在環境惡劣的沙漠戈壁中,他都會提前兩個小時跑去鑽井平臺等著第一時間看到「新鮮出爐」的巖芯。為了掌握更多一手地質資料,楊海軍每年堅持到野外進行數次地質露頭考察,每次都是荒山野嶺十多天的風餐露宿。

28年間,楊海軍見證了塔裡木油田從3萬噸起步到3000萬噸大油田的發展。曾經,作為新石油人,楊海軍義不容辭,積極投身塔裡木石油會戰。作為老石油人,楊海軍則成為同事和新人們眼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20多年前的工作筆記,楊海軍像寶貝一樣捨不得丟,經常拿給年輕人看,告誡大家重視巖芯描述等基礎性工作、重視基礎研究。

鄧興梁評價他是「真正內心喜歡石油、喜歡勘探、喜歡搞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對勘探充滿熱情」。

讓塔裡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基礎地質研究技術專家楊文靜印象深刻的是,在楊海軍擔任研究院負責人的一段時間裡,通過科研項目制培養了一批青年人才。「如今研究院發展的中堅力量,都是他培養起來的,這段時間也是油田的大發展時期」。

楊文靜一個明顯的感受是,楊海軍能夠對年輕人「壓擔子,給舞臺」。

2006年,張輝來到塔裡木油田,已經在領導崗位的楊海軍安排他做深層地質力學研究工作。因為不熟悉相關業務,張輝擔心自己做不好,楊海軍告訴他:「沒事,我教你。」

簡單的回覆開啟了倆人的師徒緣分,從油田現場到之後的業務工作,只要張輝有需要,楊海軍都會指導他開展工作。如今,張輝已經成長為塔裡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儲層地質力學技術專家。

讓張輝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楊海軍多忙,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和研究人員開展理論學習,一起討論問題。「他非常專注,就像一臺雷達,時刻保持著接受信息的狀態。」張輝覺得,他就像是油田的知識庫,經常隨身攜帶兩個筆記本,一本記錄數據,另一本用來記錄總結的觀點,便於後期研究。

平日裡一點一滴的積累,在關鍵時刻總能幫上大忙。一次,為了讓匯報更清晰直觀,楊海軍熬了一個通宵繪製了一張20多米的地層對比圖,上面每一口井都清晰地標註著巖石類型、生物特徵、油氣顯示等資料。

看到成果圖很多人既驚訝又讚許,但楊海軍坦言,能一晚上完成長捲圖紙,「秘訣」就是平時的積累,很多數據、信息都是現成的,用的時候才能拿過來補充上,否則很難完成。

對業務一絲不苟的楊海軍,常常給同事留下做事雷厲風行的印象。「脾氣火爆一點,討論起業務來嗓門很大,講話就像吵架一樣。」但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

雖然他跟年輕人也發脾氣,但是年輕人喜歡跟著他幹,不但學知識,還能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

謝會文說,遇到難題,時任塔裡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的楊海軍總是把科研人員叫到辦公室,組織大家把思路、方法、技術措施討論明白,再安排大家推進,讓技術人員少走彎路。「捨得花時間、精力,這也是培養人才的過程。」在他看來,楊海軍就是這樣一個在實踐討論中潛移默化向別人傳遞思路的人。

謝會文還記得,團隊人員上報的一張片子或者圖紙,楊海軍連具體數據都記得,覺得不合適,仔細一查,結果真的有問題,「他的這種嚴謹、記憶力很讓人佩服。」

「選你所愛,最終到愛你所選」,多年來,楊海軍用實際行動闡釋著對當初選擇石油事業的無悔。在他看來,塔裡木油田的發展,為個人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塔裡木油田事業是一代代石油人的接力行動,歷史的重任將在不久的將來落在年輕人肩上。」楊海軍說,塔裡木石油人就是要有敢於上「刀山」(陡立刀片山)、下「火海」(沙漠地表高溫)的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0月19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習話】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習近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這段話出自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長徵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 陳潤兒在寧夏固原調研並召開座談會時強調: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長徵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續寫新時代的奮鬥篇。固原是一片有著光榮傳統的紅色土地。陳潤兒來到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徵會師紀念園,瞻仰紅軍長徵會師紀念碑,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在三軍會師紀念館,陳潤兒認真聽講解、仔細看圖片。
  • 圖片故事丨習總書記固原行——走好新的長徵路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上面這張新華社資料照片,顯示的是1986年時的將臺堡。  44歲的回族村民馬科,全家6口人,今年有望實現脫貧。他家的小院乾淨整潔。  「6口人、勞動力2人,養牛6頭,種玉米15畝,牛出欄2頭收入7000,勞務輸出收入21500,綜合收入47000……」習近平逐項察看,和馬科一起著收入帳。  習近平說,信息登記挺細緻,關鍵要抓好落實,我就是來看落實情況的。
  • 人民論壇網評|握緊發展「接力棒」走好腳下「長徵路」
    我們共產黨人更應該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在廉潔自律上作出表率。修身立德,為政之本。黨員幹部要把抓落實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弘揚勤勉敬業、敢於擔當、馬上就辦、持之以恆的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做到謀事實、幹事細、動作快、要求嚴。要時刻保持進取之心,主動適應時代變化,加強學習、增強能力,推動政府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 「七·一」特刊||寶興縣人民法院攜手聯繫村支部開展「重走長徵路...
    四川新聞網雅安7月2日訊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讓黨員更好地學習黨的發展歷程,弘揚「信念堅定、團結友愛、挑戰極限、不勝不休」長徵精神,不忘初心再出發,擔當使命創佳績。寶興縣人民法院黨支部特邀聯繫村黨支部聯合開展「重走長徵路.擔當新使命」主題黨日活動。
  • 重溫紅色瞬間 銘記長徵精神 河北水上健兒「划船重走長徵路」
    國家體育總局賽艇、皮划艇協會近期隆重推出了「划船重走長徵路」全國體能大比武大型賽事,分專業組和社會組兩個組別。 長徵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本次大比武將使運動員在接受身體大強度鍛鍊的同時,受到心靈的洗禮,體會長徵戰略轉移的偉大意義,強化紅軍堅忍不拔、永不言棄的革命精神。
  • 70周年 | 紅軍後人挺進高海拔重走長徵路,關心革命老區發展
    【編輯/王梅梅 統籌/劉姝蓉】近日,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30多位紅軍後代重走長徵路。一行人從甘肅蘭州出發,先後考察了隴西縣、岷縣臘子口、宕昌縣哈達鋪鎮、通渭縣榜羅鎮、會寧縣、靜寧縣界石鋪鎮、隆德縣六盤山,後抵達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和同心縣等多處革命聖地,歷時一周左右。
  •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新長徵 持續接力 走向偉大復興
    7月18日,習近平到寧夏考察時,從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下飛機,就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西吉縣將臺堡,瞻仰紅軍長徵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徵會師紀念園、紀念館。在那裡,習近平指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是「新長徵」。他說,「偉大的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
  • 「紅」「綠」輝映小康路
    第六埠村人更進一步,規劃打造稻田景區,推進竹筏船觀光、釣魚釣蟹、稻田插秧、傳統絲網捕魚、六埠雪鄉等項目。這個美麗鄉村迅速走紅,人氣越來越旺。讓長徵精神在村裡落地生根闊步小康路,第六埠村不甘於取得的成績。
  • 漫漫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漫漫長徵路,氣吞山河,可歌可泣。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徵,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永遠流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敵我力量懸殊、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紅軍的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兩萬五千裡長徵是哪支部隊的行軍裡程?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三組數據。
  •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採訪團到進入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紀念館採訪  四川新聞網劍閣6月21日訊(記者 黃強)滔滔嘉陵江水,仿佛還在訴說著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悲壯故事21日下午,「重走長徵路」採訪團第四小組從廣元市區出發來到蒼溪,在嘉陵江邊追憶紅軍強渡嘉陵江一戰,站在高處望向嘉陵江邊的塔山灣渡口,似乎還能看見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戰鬥畫面。  「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紅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部隊會合奠定了基礎。
  • 記者再走長徵路:鐫刻在紅土地上的赤誠
    原標題:鐫刻在紅土地上的赤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1934年10月17日晚,就在於都河畔,8.6萬餘中央紅軍匯聚,準備渡河,人潮如湧,但井然有序,分外安靜。   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連日來,在江西贛南的瑞金、於都、寧都、興國等地,我們冒雨前行,踏著泥濘小路瞻仰先烈,涉過溼滑木橋探訪烈士遺屬,心中的感動和震撼前所未有。
  • 快來瀘州看紅軍長徵主題展,這裡有11家博物館的75件寶貝
    瀘州觀察張其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紅軍八角布帽子,紅軍留在敘永縣的水菸袋…」11月12日,偉大徵程——紅軍長徵在四川革命歷史文物展在瀘州市博物館開展。記者在現場看到,四川博物院、涼山冕寧縣紅軍長徵紀念館、甘孜瀘定縣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雅安石棉縣安順鄉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等全省11家博物館、紀念館75件展品來瀘,攜帶歷史圖片、檔案資料、珍貴文物向參觀群眾展現了紅軍長徵過四川的歷史。
  • 「人物」路保平:我為石油痴,我為石油狂
    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路保平的名字赫然在列。這是路保平繼2019 年獲「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之後,獲得的又一國家級大獎。38年求索,無數榮譽背後,是他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石油工程技術進步,破解制約油氣生產技術瓶頸的不懈努力;38年攀登,無數成果背後,是他致力於推動我國石油工程技術從「跟隨」向「並跑」「領跑」跨越,在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又一筆。
  • 施一公寄語全國畢業生:希望科學精神,陪伴你走好未來的每一段路
    施一公寄語全國畢業生:希望科學精神,陪伴你走好未來的每一段路 2020-07-10 14:32:00來源:杭州網
  • 重走長徵路第1天 2018.10.1江西瑞金雲石山
    #重走長徵路#2018年至2019年,我和朋友小陳重走長徵路,一路上認識了很多充滿紅色情懷的人和紅色後代,交朋友聽故事,增知識長見識,受到了許多幫助與感動。在途中我們先後加入365重走長徵路團隊,這大大擴展、豐富我們的內容。我們走長徵路不是旅遊,也不是為了搞噱頭賺錢,所以沒有直播,也沒有在網上發文(當時時間和精力也不夠)。現在我把這次旅程漸漸整理分享出來,如果有人能從我們的經歷中提取有益於自己的東西,那我的分享就有了價值;如果有人想了解長徵、了解紅軍,甚至還有興趣想去挑戰一下重走長徵路,那我的分享就更有意義了。
  • [重走長徵路]最早的「紅色」銀行是什麼樣的?
    9月19日,由中宣部組織的「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湖北紅安縣,在紅安七裡坪一座「鄂豫皖蘇維埃銀行」引起記者注意。  「這是第一家蘇維埃銀行。」原紅安縣黨史辦主任周少懷介紹,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誕生地。全盛時期擁有20多個縣約350萬人口,主力紅軍達4.5萬人,地方武裝、民兵20多萬人。
  •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路保平:我為石油狂
    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路保平的名字在列。這是路保平繼2019 年獲「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之後,獲得的又一國家級大獎。青年們的導師2009年,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成立。路保平被任命為院長,迎來了職業生涯的一大轉折。培養青年人才成為他身份轉變後的一大工作重點。「我參加工作之前怎麼也想不到,剛參加工作一年就能成為一個項目的負責人。」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鑽井工藝研究所室主任王果回憶說。
  • 元謀人的發祥地,即將邁入高鐵時代!
    元謀人的發祥地,即將邁入高鐵時代! 8月28日9時 《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 ...網開設「新聞人追夢新時代」專欄 唐緒軍黃楚新解讀新媒體藍皮書
    傳媒每周熱聞第431期:中國記協網開設"新聞人追夢新時代"專欄 唐緒軍黃楚新解讀新媒體藍皮書--傳媒--人民網▇中國記協網開設"新聞人追夢新時代"專欄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將迎來第20個中國記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