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王梅梅 統籌/劉姝蓉】近日,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30多位紅軍後代重走長徵路。一行人從甘肅蘭州出發,先後考察了隴西縣、岷縣臘子口、宕昌縣哈達鋪鎮、通渭縣榜羅鎮、會寧縣、靜寧縣界石鋪鎮、隆德縣六盤山,後抵達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和同心縣等多處革命聖地,歷時一周左右。
大白新聞了解到,一路上,考察團參觀了當地紅軍長徵紀念館,互贈禮物、合影留念,並以朗誦、歌唱等形式重溫長徵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當地老紅軍聞訊後風塵僕僕趕來和紅軍後代相聚,留下激動的淚水。紅軍後代們不僅關注革命老區的精神傳承,還很關心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紅軍西路軍後代登上六盤山
30多位紅軍後代克服高原反應,重走長徵路
5月22日上午,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30多位紅軍後代從蘭州出發來到了定西市隴西縣安家山紅軍長徵事跡遺物展館、岷州會議紀念館、二郎山等地憑弔革命先烈。有些人年近七旬,他們克服高山缺氧,高原反應等困難,一步步登上了二郎山頂。在烈士紀念碑下,他們向長眠在這裡的1000多名紅軍烈士敬獻花籃。當天下午,他們一路向南,經過召開漳縣會議的鹽井鎮,又拜訪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岷州會議的紀念地——岷州會議紀念館。
23日上午,考察團從宕昌縣出發沿著當年紅軍北上行進的路線,來到臘子口戰場遺址憑弔革命先烈,向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敬獻花籃,然後慷慨激昂地朗誦了川劇《望紅臺》的歌詞。下午,一行人驅車來到了有著紅軍長徵加油站之稱的紅軍長徵哈達鋪紀念館。在這裡,他們聆聽講解員的講解,回望父輩們波瀾壯闊的歷史。
25日,考察團繼續前進,來到了通渭縣榜羅鎮會議紀念館,首先向紀念館贈送了籤名旗幟、圖書資料,紀念館的領導也把象徵著通渭書畫之鄉人民深情的書畫作品回贈紅軍後代。紀念館講解員講解了一、二、四3個方面軍在相隔一年的時間裡,相繼長徵通過榜羅鎮的壯闊歷史。紅軍後代配合通渭電視臺的攝製人員和通渭縣的教師們,深情高歌《我和我的祖國》。依依惜別了熱情的榜羅鎮人民,經過100多公裡的山路,他們又來到了心中的聖地——會寧。仰望高聳的會師紀念塔,齊聲高唱《國際歌》,高聲誦讀著毛澤東的《七侓長徵》……在紀念碑下,他們把象徵著自己重走長徵會師路的籤名紅旗贈送給紀念館作為永久的留念,並把父輩們回憶漫漫徵程的珍貴資料贈送給紀念館作為研究弘揚長徵精神的史料。
26日,考察團來到界石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和六盤山長徵紀念館參觀學習,紀念館的領導和紅軍後代互贈紅色書籍。令人敬畏的是,他們還驅車來到海拔2928米的六盤山長徵紀念館,恰逢當地一所小學的主題日活動,這次考察變得更有意義。參觀結束後,全體團員來到書寫著毛澤東《清平樂 六盤山》詩句的紀念碑前高聲朗誦,紛紛在長徵紀念館前的雕塑前合影留念。
27日,考察團一行從六盤山驅車前行,抵達紅軍長徵又一會師的聖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在高聳入雲的紀念碑下,紅軍後代們向在漫漫徵程中犧牲的紅軍先烈獻上花藍,高聲朗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徵》;在紀念館裡,紅軍後代仔細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感受父輩當年血與火的戰鬥歷程。
在紅軍會師紀念碑前宣誓:英雄不朽,信仰永存 攝影/王洪山
28日,紅軍後代們來到了此行的最後一站一一一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他們首先向紀念館捐獻了重走長徵路活動的團旗、臂章和宣傳冊,並捐贈了徐國夫將軍的回憶錄。紀念館領導將楊文元編著的《西徵豐碑》和《總被歷史眷顧的地方》兩本書捐贈給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
與當地老紅軍的後代相會,共憶革命故事
大白新聞了解到,紅軍後代所到之處,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值得注意的是,當地一些老紅軍和紅軍後代聞訊趕來,雙方在此相知相識,共同回憶父輩們的革命故事。
在岷州會議紀念館,岷縣籍開國將軍張明遠的20多名親屬專程趕來迎接考察團。83年後,他們與紅軍後代相識相知,像親人般含著熱淚擁抱。
在會寧,原紅西路軍五軍偵察連連長樊生連之子樊進寶從76公裡來與紅軍後代們相會。一見面,大家熱淚盈眶,深情相擁,談及父輩情、戰友情,語重心長。分別時,依依惜別,互道珍重。
在哈達鋪,參加西路軍西徵後回到哈達鋪的紅軍老戰士楊朝銀之子楊明義含著熱淚,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兄弟姐妹介紹了自己的父親和哈達鋪地區紅軍老戰士的感人事跡。
紅軍後代們心系革命老區經濟發展
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碑是為紀念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徵三大主力在將臺堡勝利會師,於1996年10月在紀念長徵勝利60周年之際修建的。
紅軍後代徐南徵深情地講述了時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的嶽父劉道生,帶著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來迎接賀龍和紅二方面軍將士的歷史故事。紅西路軍後代深情地說,從不忘初心到脫貧攻堅,從民族團結到基層黨建,從創新驅動到生態保護,從實幹擔當到改革發展……長徵精神為寧夏發展鼓勁加壓、為寧夏未來謀篇布局,成為新時期寧夏奮進的指路明燈,激勵著寧夏人民不斷開拓進取。長徵精神是父輩們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5月29日,紅軍西路軍後代重走長徵路活動進入尾聲,在寧夏銀川,韓練成將軍之子韓兢,描寫西路軍歷史的《青山依舊在》書籍作者席中星趕到現場與紅軍後代各位成員依依惜別。
附: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重走長徵路考察團成員(部分)
三十餘位紅軍後代、黨史工作者、革命文化傳承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胡濱江,父親胡正先,原紅四方面軍電臺報務員
徐金寧,父親徐國夫,西路軍總部騎兵師一團團長
徐南徵,父親徐明德,西路軍總部三局電臺五臺臺長
劉延寧,父親劉瑞龍,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程獻,父親程清正,西路軍總部教導團政治處主任
馮偉,父親馮福銘,西路軍30軍88師263團
張軍,父親張達明,西路軍30軍89師267團
劉競英,外祖母張琴秋,西路軍組織部長
谷路寧,父親谷紀芳,曾任紅四方面軍十一、十二師政治部民運、白兵科長
李桂珍,父親李玉清,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四團獨立營營長
胡憶朝、胡憶虹,父親胡有貴,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八團三營通訊員
劉小雲,父親劉德勝,紅三十軍二六五團九連連長
張桂蘭,父親張化一,紅五軍團
趙玉蘭,父親趙雲山,1932年參加革命紅二方面軍;母親蘆桂秀,1933年參加革命紅四方面軍
邱西徵、邱桂珍,父親邱廣福,1933年參加紅軍
蘇強,企業家,數次重走長徵路,父親是抗戰老兵
湯華明,武漢晚報首席記者,中央紅軍長徵路上開路先鋒紅四團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