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 | 紅軍後人挺進高海拔重走長徵路,關心革命老區發展

2021-01-08 大白新聞

【編輯/王梅梅 統籌/劉姝蓉】近日,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30多位紅軍後代重走長徵路。一行人從甘肅蘭州出發,先後考察了隴西縣、岷縣臘子口、宕昌縣哈達鋪鎮、通渭縣榜羅鎮、會寧縣、靜寧縣界石鋪鎮、隆德縣六盤山,後抵達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和同心縣等多處革命聖地,歷時一周左右。

大白新聞了解到,一路上,考察團參觀了當地紅軍長徵紀念館,互贈禮物、合影留念,並以朗誦、歌唱等形式重溫長徵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當地老紅軍聞訊後風塵僕僕趕來和紅軍後代相聚,留下激動的淚水。紅軍後代們不僅關注革命老區的精神傳承,還很關心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紅軍西路軍後代登上六盤山

30多位紅軍後代克服高原反應,重走長徵路

5月22日上午,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30多位紅軍後代從蘭州出發來到了定西市隴西縣安家山紅軍長徵事跡遺物展館、岷州會議紀念館、二郎山等地憑弔革命先烈。有些人年近七旬,他們克服高山缺氧,高原反應等困難,一步步登上了二郎山頂。在烈士紀念碑下,他們向長眠在這裡的1000多名紅軍烈士敬獻花籃。當天下午,他們一路向南,經過召開漳縣會議的鹽井鎮,又拜訪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岷州會議的紀念地——岷州會議紀念館。

23日上午,考察團從宕昌縣出發沿著當年紅軍北上行進的路線,來到臘子口戰場遺址憑弔革命先烈,向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敬獻花籃,然後慷慨激昂地朗誦了川劇《望紅臺》的歌詞。下午,一行人驅車來到了有著紅軍長徵加油站之稱的紅軍長徵哈達鋪紀念館。在這裡,他們聆聽講解員的講解,回望父輩們波瀾壯闊的歷史。

25日,考察團繼續前進,來到了通渭縣榜羅鎮會議紀念館,首先向紀念館贈送了籤名旗幟、圖書資料,紀念館的領導也把象徵著通渭書畫之鄉人民深情的書畫作品回贈紅軍後代。紀念館講解員講解了一、二、四3個方面軍在相隔一年的時間裡,相繼長徵通過榜羅鎮的壯闊歷史。紅軍後代配合通渭電視臺的攝製人員和通渭縣的教師們,深情高歌《我和我的祖國》。依依惜別了熱情的榜羅鎮人民,經過100多公裡的山路,他們又來到了心中的聖地——會寧。仰望高聳的會師紀念塔,齊聲高唱《國際歌》,高聲誦讀著毛澤東的《七侓長徵》……在紀念碑下,他們把象徵著自己重走長徵會師路的籤名紅旗贈送給紀念館作為永久的留念,並把父輩們回憶漫漫徵程的珍貴資料贈送給紀念館作為研究弘揚長徵精神的史料。

26日,考察團來到界石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和六盤山長徵紀念館參觀學習,紀念館的領導和紅軍後代互贈紅色書籍。令人敬畏的是,他們還驅車來到海拔2928米的六盤山長徵紀念館,恰逢當地一所小學的主題日活動,這次考察變得更有意義。參觀結束後,全體團員來到書寫著毛澤東《清平樂 六盤山》詩句的紀念碑前高聲朗誦,紛紛在長徵紀念館前的雕塑前合影留念。

27日,考察團一行從六盤山驅車前行,抵達紅軍長徵又一會師的聖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在高聳入雲的紀念碑下,紅軍後代們向在漫漫徵程中犧牲的紅軍先烈獻上花藍,高聲朗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徵》;在紀念館裡,紅軍後代仔細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感受父輩當年血與火的戰鬥歷程。

在紅軍會師紀念碑前宣誓:英雄不朽,信仰永存 攝影/王洪山

28日,紅軍後代們來到了此行的最後一站一一一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他們首先向紀念館捐獻了重走長徵路活動的團旗、臂章和宣傳冊,並捐贈了徐國夫將軍的回憶錄。紀念館領導將楊文元編著的《西徵豐碑》和《總被歷史眷顧的地方》兩本書捐贈給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

與當地老紅軍的後代相會,共憶革命故事

大白新聞了解到,紅軍後代所到之處,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值得注意的是,當地一些老紅軍和紅軍後代聞訊趕來,雙方在此相知相識,共同回憶父輩們的革命故事。

在岷州會議紀念館,岷縣籍開國將軍張明遠的20多名親屬專程趕來迎接考察團。83年後,他們與紅軍後代相識相知,像親人般含著熱淚擁抱。

在會寧,原紅西路軍五軍偵察連連長樊生連之子樊進寶從76公裡來與紅軍後代們相會。一見面,大家熱淚盈眶,深情相擁,談及父輩情、戰友情,語重心長。分別時,依依惜別,互道珍重。

在哈達鋪,參加西路軍西徵後回到哈達鋪的紅軍老戰士楊朝銀之子楊明義含著熱淚,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兄弟姐妹介紹了自己的父親和哈達鋪地區紅軍老戰士的感人事跡。

紅軍後代們心系革命老區經濟發展

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碑是為紀念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徵三大主力在將臺堡勝利會師,於1996年10月在紀念長徵勝利60周年之際修建的。

紅軍後代徐南徵深情地講述了時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的嶽父劉道生,帶著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來迎接賀龍和紅二方面軍將士的歷史故事。紅西路軍後代深情地說,從不忘初心到脫貧攻堅,從民族團結到基層黨建,從創新驅動到生態保護,從實幹擔當到改革發展……長徵精神為寧夏發展鼓勁加壓、為寧夏未來謀篇布局,成為新時期寧夏奮進的指路明燈,激勵著寧夏人民不斷開拓進取。長徵精神是父輩們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5月29日,紅軍西路軍後代重走長徵路活動進入尾聲,在寧夏銀川,韓練成將軍之子韓兢,描寫西路軍歷史的《青山依舊在》書籍作者席中星趕到現場與紅軍後代各位成員依依惜別。

附: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重走長徵路考察團成員(部分)

三十餘位紅軍後代、黨史工作者、革命文化傳承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胡濱江,父親胡正先,原紅四方面軍電臺報務員

徐金寧,父親徐國夫,西路軍總部騎兵師一團團長

徐南徵,父親徐明德,西路軍總部三局電臺五臺臺長

劉延寧,父親劉瑞龍,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程獻,父親程清正,西路軍總部教導團政治處主任

馮偉,父親馮福銘,西路軍30軍88師263團

張軍,父親張達明,西路軍30軍89師267團

劉競英,外祖母張琴秋,西路軍組織部長

谷路寧,父親谷紀芳,曾任紅四方面軍十一、十二師政治部民運、白兵科長

李桂珍,父親李玉清,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四團獨立營營長

胡憶朝、胡憶虹,父親胡有貴,紅四方面軍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八團三營通訊員

劉小雲,父親劉德勝,紅三十軍二六五團九連連長

張桂蘭,父親張化一,紅五軍團

趙玉蘭,父親趙雲山,1932年參加革命紅二方面軍;母親蘆桂秀,1933年參加革命紅四方面軍

邱西徵、邱桂珍,父親邱廣福,1933年參加紅軍

蘇強,企業家,數次重走長徵路,父親是抗戰老兵

湯華明,武漢晚報首席記者,中央紅軍長徵路上開路先鋒紅四團傳人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採訪團到進入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紀念館採訪  四川新聞網劍閣6月21日訊(記者 黃強)滔滔嘉陵江水,仿佛還在訴說著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悲壯故事21日下午,「重走長徵路」採訪團第四小組從廣元市區出發來到蒼溪,在嘉陵江邊追憶紅軍強渡嘉陵江一戰,站在高處望向嘉陵江邊的塔山灣渡口,似乎還能看見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戰鬥畫面。  「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紅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部隊會合奠定了基礎。
  • 「七·一」特刊||寶興縣人民法院攜手聯繫村支部開展「重走長徵路...
    四川新聞網雅安7月2日訊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讓黨員更好地學習黨的發展歷程,弘揚「信念堅定、團結友愛、挑戰極限、不勝不休」長徵精神,不忘初心再出發,擔當使命創佳績。寶興縣人民法院黨支部特邀聯繫村黨支部聯合開展「重走長徵路.擔當新使命」主題黨日活動。
  • 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徵和新長徵
    從1934年10月開始,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向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進軍。在兩年的艱苦跋涉中,約20萬紅軍穿越崇山峻岭,行走在人跡的禁區,僅近四分之一勝利會師中國西北。最終他們抵達陝西延安,並在後續數年都在那裡生活、發展壯大,將這一地區變為中國的革命聖地。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1936年前往陝甘寧邊區進行了數月採訪。
  • [重走長徵路]最早的「紅色」銀行是什麼樣的?
    9月19日,由中宣部組織的「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湖北紅安縣,在紅安七裡坪一座「鄂豫皖蘇維埃銀行」引起記者注意。  「這是第一家蘇維埃銀行。」原紅安縣黨史辦主任周少懷介紹,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誕生地。全盛時期擁有20多個縣約350萬人口,主力紅軍達4.5萬人,地方武裝、民兵20多萬人。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
    作品標題紀念紅軍長徵勝利編 品過 簡程 介︶    2016年10月21日上午,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時,深情回顧了發生在郴州汝城縣沙洲村紅軍長徵時期「半床被子」的故事,這也是講話中唯一一個被提及的紅軍長徵故事。
  • 重溫紅色瞬間 銘記長徵精神 河北水上健兒「划船重走長徵路」
    國家體育總局賽艇、皮划艇協會近期隆重推出了「划船重走長徵路」全國體能大比武大型賽事,分專業組和社會組兩個組別。各省在8月3日至10月1日的60天時間裡,以團體賽的方式參加,根據歷史上中央紅軍的行軍路線:湘江段、遵義段、婁山關段、烏江段、金沙江段、大渡河段、夾金山段、若爾蓋段、臘子口段、吳起段,分設 10 個賽段,平均每個賽段兩千五百裡,累計完成兩萬五千裡的測功儀划行計劃。另外根據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瀘定橋、臘子口六大戰役,加增六次30 分鐘或3X6km單場競速賽。
  • 重走長徵路第1天 2018.10.1江西瑞金雲石山
    #重走長徵路#2018年至2019年,我和朋友小陳重走長徵路,一路上認識了很多充滿紅色情懷的人和紅色後代,交朋友聽故事,增知識長見識,受到了許多幫助與感動。在途中我們先後加入365重走長徵路團隊,這大大擴展、豐富我們的內容。我們走長徵路不是旅遊,也不是為了搞噱頭賺錢,所以沒有直播,也沒有在網上發文(當時時間和精力也不夠)。現在我把這次旅程漸漸整理分享出來,如果有人能從我們的經歷中提取有益於自己的東西,那我的分享就有了價值;如果有人想了解長徵、了解紅軍,甚至還有興趣想去挑戰一下重走長徵路,那我的分享就更有意義了。
  •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開展「重走革命老區,感悟紅色文化...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開展「重走革命老區,感悟紅色文化」主題黨日活動 2020-09-03 15: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地理的角度重走長徵路 ——記惠州學院17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之...
    野外實習路線與長徵路線在松潘草原重疊時間回到1936年7月底,紅二、四方面軍左路縱隊從阿壩出發經紅原(1960年7月周恩來總理題詞「紅軍長徵走過的大草原」,命名該地為「紅原」)度過嘎曲,踏上了徵服澤國草地的艱難歷程。
  • 記者再走長徵路:鐫刻在紅土地上的赤誠
    原標題:鐫刻在紅土地上的赤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用熱血澆築信仰,鍛造長徵鐵軍   1933年9月,國民黨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講解員給我們講解那張中央革命根據地日趨縮小的示意圖:由於政治軍事上的雙重失誤,蘇區蒙受重大損失,戰略轉移成為最後選擇。
  • 學習總書記紀念長徵80周年講話 跨越復興之路的雪山草地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新的長徵路上,發展任務緊迫繁重,改革攻堅艱苦卓絕。
  • 圖片故事丨習總書記固原行——走好新的長徵路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誌著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結束。  大家還記得吧,三個月前,習總書記到安徽考察,首站前往素有「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之稱的金寨縣,在那裡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了花籃,瞻仰了紅軍紀念堂。  這次考察寧夏,總書記又到將臺堡瞻仰革命遺蹟,意涵深遠。
  • 長徵路上,紅軍的糧草加油站,物資豐厚,取之不盡
    翻雪山,過草地是他們的家常便飯,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說重走長徵路,但這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而已。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長徵路上的一個關鍵地方,長徵路上,很多的紅軍因為長時間宿營野外,要是中途沒有糧草的補給,那就只能是餓著肚子繼續前行。這個地方在長徵路上佔據著一個極其很重要的位置,它被稱為紅軍的糧草加油站,那裡物質豐富,取之不盡,這個地方就是哈達鋪。
  • 永福縣人民檢察院組織幹警參觀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
    為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加強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 11月6日,永福縣人民檢察院在該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鄧錦波的帶領下,組織全院黨員幹部前往全州縣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1937年3月初,王安娜來到延安,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中共中央和紅軍主要領導人,了解了他們的個人生活、革命歷程以及他們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深刻理解,還同紅軍將士、普通百姓進行了廣泛接觸,詳細了解有關紅軍長徵歷程、長徵始末以及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策略問題。1964年,她的回憶錄《中國——我的第二故鄉》正式出版。
  • 快來瀘州看紅軍長徵主題展,這裡有11家博物館的75件寶貝
    瀘州觀察張其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紅軍八角布帽子,紅軍留在敘永縣的水菸袋…」11月12日,偉大徵程——紅軍長徵在四川革命歷史文物展在瀘州市博物館開展。偉大徵程——紅軍長徵在四川革命歷史文物展中,有紅軍長徵印記的書本。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解放軍報記者喬天富攝10月16日上午,駐京某部官兵參觀《偉大壯舉光輝歷程——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展覽。解放軍報記者喬天富攝     歷年來規模最大的全景再現紅軍長徵歷史的大型主題展覽《偉大壯舉光輝歷程——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今天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隆重開幕。    這是黨中央、中央軍委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
  • 全國優秀青年代表在陝西重走抗戰路
    7月11日,在楊家嶺革命舊址,這裡曾經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解的講解員黨婕睿說,和來自全國各地優秀青年一起重走抗戰路,對於我一個一線講解員來說更是意義非凡,我們在緬懷先烈,感悟抗戰精神,延安精神的同時本身也是對這種精神的傳承和延續。
  • 明星·天使:長徵中的女紅軍
    鮮為人知的是,與他一同出發的還有他的妻子,70歲的夏洛特·索爾茲伯裡(Charlotte Salisbury),她以日記的形式詳盡記錄了重走紅軍長徵路時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長徵日記:中國史詩》一書。正如哈裡森·索爾茲伯裡所說,夏洛特是用女性特有的觀察事物的眼睛來觀察世界的。在書中,她寫道:「長徵的意義,我是深刻地領會到了」,「參加長徵的婦女們是尤其令人感動的。」
  • 「長徵」到底有多長 六千公裡是兩萬五千裡(圖)
    引言:「長徵」到底有多長?  從2002年10月16日至2003年11月3日,兩個英國年輕人李愛德和馬普安用了384天重走了長徵路。並且出了一本書——《兩個人的長徵》。他們有一個觀點引起了爭論:他們說長徵沒有過去說的25000裡那麼長。他們走的時候用GPS做了精確測量。他們認為紅軍長徵走了不到600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