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路上,紅軍的糧草加油站,物資豐厚,取之不盡

2021-01-19 以墨傳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毛澤東《七律·長徵》

當年的革命先祖經歷過一段極其漫長的抗戰歲月,其中紅軍長徵一直被傳為佳話,老紅軍們經歷的長徵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其中的艱難和辛苦,是我們現代人無法去體會的。翻雪山,過草地是他們的家常便飯,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說重走長徵路,但這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而已。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長徵路上的一個關鍵地方,長徵路上,很多的紅軍因為長時間宿營野外,要是中途沒有糧草的補給,那就只能是餓著肚子繼續前行。這個地方在長徵路上佔據著一個極其很重要的位置,它被稱為紅軍的糧草加油站,那裡物質豐富,取之不盡,這個地方就是哈達鋪。

歷史重鎮,文化深厚

在宕昌縣的西北位置,有個特別的神奇的地方,七十多年前,長徵的革命先輩經過這裡的時候,都沒想過這個地方居然會給他們如此大的幫助。紅軍們在這個地方補給糧草,給疲勞的紅軍們一頓溫飽,也給這些革命先輩們一些有用的物資。這個神奇的地方就是哈達鋪,一個在長徵路上有著特殊地位的地方。

哈達鋪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白龍鎮,現在的國道212線縱橫整個鎮,距離宕昌縣縣城有37公裡左右。這個鎮在青藏高原的邊緣位置,處於兩座大山交錯的位置,據了解,現在的哈達鋪地域極其開闊,這個看似偏僻的地方,交通卻極其便利。與此同時,人口密集,繁榮向上也是哈達鋪的一個真實寫照。

哈達鋪文化底蘊也是極其深厚的,先是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一個要塞位置,再一個就是甘川道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的軍事重地以及商貿重鎮。哈達鋪的名字在藏族裡饋贈、敬神的意義,寄託著當地人們的期盼。毫無意外,這個藏族的小村鎮與中國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是紅軍革命活動的重要地段。

物資肥厚,資源優渥

一直以來,哈達鋪之所以被人熟知,大部分是因為它是革命聖地,實際上,這個名聲掩蓋了它物質豐盛的現實,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小鎮沒有豐厚的物資,在這個沙漠中憑什麼能夠得到革命先烈的青睞?又憑什麼能夠讓革命先烈對它那麼的看重,那要得益於當地的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的資源是給紅軍最好的補給。

哈達鋪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它的物資豐富的現實,它位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交匯地帶,自古河流兩側都是人類活動的關鍵位置,有水的地方必然能夠讓土地肥沃,物資豐厚。哈達鋪擁有著特殊的土地環境,當地肥沃,能夠種出很多別的地方無法匹敵的農作物。在長時間行軍的軍人的眼中,沒有比食物更吸引人的東西的存在,因此,哈達鋪也成了紅軍的重要根據地。

當地氣候很適合種植農作物,當歸、黃芪等中藥材以及洋蔥、洋芋等農作物更是名揚四海。早在清代,這個地方就是朝廷農作物的大型供應商,所有的農產品都屬於土培產品。除此以外,還有極其廣的柴胡、板藍根等藥材種植區域。因此,在紅軍長徵時期,這個地方能夠給紅軍提供足夠的物資和藥物的支持,因此,能變成革命重鎮一點也不奇怪。

沙漠綠洲,長徵加油站

哈達鋪物質豐富,無論是食物方面還是藥材方面,都能給長徵的軍人提供極其有利的保障。當長徵的紅軍們爬過草地,翻過高山,來到這片沙漠區域的時候,遠遠地看到這片綠洲,可以想像當時的紅軍是有多麼的興奮。物質匱乏一直是紅軍長徵的一大難題,這個小鎮恰巧解決了紅軍的這個困難。

哈達鋪作為沙漠中的一個綠洲,也確確實實能夠擔得上長徵加油站的美稱。紅軍走到這裡之時,剛開始確實讓當地的居民認為他們是有威脅的,但是慢慢的,百姓們也看到了紅軍確實是為百姓做事,也不害怕他們了,將家裡能吃的能用的全部拿出來,向紅軍們噓寒問暖,不僅給他們足夠的物資補給和精神補給。

哈達鋪是革命的一個重要的拐點,這個地方給長途跋涉的紅軍提供了一個落腳的地方,給辛苦經長徵的軍人們一個安心討論的庇護所。在這裡,紅軍們填飽了肚子,補充了糧草,定下了決策,經過休整的紅軍士氣大漲,填飽肚子以後更加有力氣前行,為後續長徵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哈達鋪的人民淳樸善良,面對長途跋涉的紅軍,他們將自己的熱情全數獻給了紅軍,也讓寒冷飢餓的紅軍感到了一絲溫暖。如果說紅軍長徵是革命路上前行的列車,那麼哈達鋪絕對就是路上的加油站,它給了紅軍足夠的力量,讓他們繼續無所畏懼的前行。

革命的道路註定是孤獨的,也註定是艱苦的,而中國革命的道路更加。如果不是這些不畏艱辛的革命先烈,我們也不會有現在安穩平和的生活。哈達鋪這個地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革命先烈的壯舉,著實值得我們去稱頌。倘若我也是當時的哈達鋪人,我也願意給這些艱辛的紅軍們一個溫暖且有感情的港灣。

相關焦點

  • 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徵和新長徵
    攝影:四川在線 華小峰中國日報網9月29日電(劉靜、金丹)在紅軍長徵勝利80年後的今天,這一悲壯史詩依然可以撥動全球數百萬人的心弦。對於紅軍長徵,一些外國友人依然有著如我們一樣特別的情懷,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他們眼中的紅軍長徵以及新時代扶貧攻堅的「新長徵」。
  • 70周年 | 紅軍後人挺進高海拔重走長徵路,關心革命老區發展
    23日上午,考察團從宕昌縣出發沿著當年紅軍北上行進的路線,來到臘子口戰場遺址憑弔革命先烈,向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敬獻花籃,然後慷慨激昂地朗誦了川劇《望紅臺》的歌詞。下午,一行人驅車來到了有著紅軍長徵加油站之稱的紅軍長徵哈達鋪紀念館。在這裡,他們聆聽講解員的講解,回望父輩們波瀾壯闊的歷史。
  • 101歲紅軍老戰士韓彬逝世,長徵路上多次與死神擦肩
    過雪山時,陽光晃眼像進了辣椒水,疼得難忍就用自己的尿洗眼睛……與死神擦肩是韓彬長徵路上的關鍵詞:炸彈兩次在身邊炸響,兩名戰友被奪去生命,他安然無恙;掉進一人多深雪堆,裡面已經凍死兩位戰友,他卻用肩膀將一同掉進來的旗兵率先送出,他拽著旗杆驚險逃生……小時候家裡很窮,貧苦農民出身,父親給地主家當長工,母親給地主家幹活,韓彬負責給地主家放牛。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勃沙特:「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聞的」 英國傳教士勃沙特所著的《神靈之手》,出版時間比《西行漫記》還要早一年,它的作者更是為數不多的親身經歷長徵的外國人之一。因此有專家指出,勃沙特的《神靈之手》是西方世界最早、最有價值的長徵原始文獻,勃氏則是西方「介紹長徵第一人」。
  • 銘記湘江戰役,傳承長徵精神——暑期赴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
    紅軍長徵時期所用的武器,如手槍、迫擊炮等在館中均有展覽,還展有手搖發電機、收報機等軍事用品。陳列著的當時領導人的親筆書信,以及大量的烈士遺物,都真實再現了長徵時期戰士們艱苦卓絕地戰鬥的情形。吶喊著衝鋒的紅軍戰士們正在英勇奮戰,轟隆隆的炮聲不絕於耳,子彈像是從身邊擦肩而過。大家仿佛置身於炮火連天、硝煙滾滾的革命前線,給人以身臨其境和驚心動魄之感,也更能讓人感受到湘江戰役的慘烈和革命志士的英勇。
  • 明星·天使:長徵中的女紅軍
    據相關統計,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女同志有蔡暢、鄧穎超、康克清、賀子珍等30人。紅二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女同志有李貞、陳琮英、馬憶湘、蹇先任、蹇先佛等20多人。參加紅軍長徵的婦女,以紅四方面軍最多,有2000多名,曾編成婦女獨立師。參加紅25軍長徵的有周東屏、戴覺敏等7名女性,人們稱之為「七仙女」。
  • 湖北老農拿出幾十年前欠條,紅軍借款400大洋,現在值多少錢?
    紅軍時期,是我黨最艱難的時候,在那一段時間內,每一位革命戰士都面臨著艱巨的考驗。紅軍的艱難時刻土地革命時期,在南昌起義的時候,紅軍宣布成立,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建軍節的由來。紅軍的隊伍,發展到最多的時候,人數大約是30萬人。而在那個時候,生活很是艱難,百姓經常都是吃不飽的情況。而軍隊,也是需要的百姓的支持。就像在古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籍瑞士傳教士勃沙特,中文名薄復禮。1934年10月他與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的部隊相遇,作為「帝國主義間諜」扣留,隨後與這支紅軍一起走了18個月的長徵路。1936年4月,薄復禮在雲南境內被紅軍釋放。
  • 紅軍長徵時走過的草地在哪?如今已80多年過去,變成什麼樣子呢?
    紅軍長徵,堪稱人類史中的一部壯舉。若非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信念,恐怕沒有哪一個民族、哪一支隊伍能在戰爭史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據統計,紅軍長徵的行程約兩萬五千裡,他們還經歷了三百八十多次戰鬥,攻佔了七百多座縣城,當然,還有更令人心痛的數據:犧牲了營級以上幹部四百三十餘人,他們的平均年齡不過三十歲。那麼,當年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八十多年過去了,如今變成什麼樣了呢?本期暴走大歷史為您獨家揭秘。當年紅軍走過的草地,位於四川西北部,名叫松潘草原。
  •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採訪團到進入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紀念館採訪  四川新聞網劍閣6月21日訊(記者 黃強)滔滔嘉陵江水,仿佛還在訴說著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悲壯故事21日下午,「重走長徵路」採訪團第四小組從廣元市區出發來到蒼溪,在嘉陵江邊追憶紅軍強渡嘉陵江一戰,站在高處望向嘉陵江邊的塔山灣渡口,似乎還能看見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戰鬥畫面。  「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紅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部隊會合奠定了基礎。
  • 長徵貴州沿線看今昔|肖義伍:義務講解紅軍故事34載
    「這裡是當年紅軍長徵一渡赤水時的其中一個渡口,而我們眼前所見的這座高12.9米的元厚紅軍渡紀念碑也是赤水河上第一座紅軍渡口紀念碑。」站在紀念碑前,肖義伍很有氣勢地說到。  自從1985年開始,他就開始在紀念碑這裡擔任義務講解員,專門為來訪的遊客講解85年前紅軍長徵在此四渡赤水的故事,至今已有34載。  談起為什麼要來做義務講解員?肖義伍的話匣子打了開來。
  • 噬人沼澤 殺人河流:從紅軍過草地 看長徵到底有多艱難
    而這片草地,被當地人稱作~「魔怪之地」。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片草地有多危險。因此過草地,也成為紅軍長徵中最為危險的一段路程!因此當時部隊的食物等必需物資,並沒有完全準備充分。而這個問題使得紅軍戰士進入草地之後,很多人都沒有食物可以吃。大部分紅軍戰士,每個人都只有三四斤青稞麥。然而對於每天不停前進的戰士來說,這麼一點糧食就只夠塞牙縫。要靠這點糧食度過七天的草地,簡直要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飢餓。
  • 蔣介石至死不明的真相: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原標題:蔣介石至死不明的真相: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原標題: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蔣介石至死不明真相   國民黨軍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在長徵中進行無線電偵破的無名英雄,除了軍委二局局長曾希聖,還有紅一方面軍的電臺臺長王錚,紅四方面軍的宋侃夫、王子綱等人。紅四方面軍密碼破譯專家蔡威在長徵中帶病工作,被擔架抬出草地時病逝。總司令部的領導人非常傷感地說:「我們失去了一雙寶貴的眼睛。」
  • 長徵中的福建子弟兵:一連串閃光的名字彪炳千秋
    長徵前,他任中央紅色醫院院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醫院院長。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傅連暲是帶著肺病、胃病參加長徵的。他負責紅軍部隊的醫療保健工作,被稱為軍中「紅色華佗」。在物資匱乏、條件極端艱苦的行軍中,他積極就地取材,用中草藥、土方開展治療和保健工作。
  • 紅軍長徵之最:活動時間最長,活動範圍最廣是哪個省?永恆記憶!
    艱苦卓絕的長徵,是我們永恆的記憶,它已成為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精神的象徵。我們知道,在長徵時中央紅軍走過了11個省。那麼,在長徵中紅軍動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省份是哪呢?答案是貴州!長徵路線圖(來自網絡)1934年12月,中央紅軍轉至戰貴州,到1935年4月底離開貴州,活動時間達4個多月,佔中央紅軍長徵時間的三分之一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
    作品標題紀念紅軍長徵勝利編 品過 簡程 介︶    2016年10月21日上午,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時,深情回顧了發生在郴州汝城縣沙洲村紅軍長徵時期「半床被子」的故事,這也是講話中唯一一個被提及的紅軍長徵故事。
  • "長徵"這個詞,是誰第一個提出的?三次改變,映射紅軍偉大曆程
    不過,誰能想到,這個耳熟能詳的、見證中國紅軍完成偉大壯舉的詞語,也曾擁有與紅軍長徵一般艱難的經歷,最終才帶著這樣豐富的內涵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而"長徵"這個詞,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呢?
  • 從地理的角度重走長徵路 ——記惠州學院17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之...
    實習隊伍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渡過黃河、穿越甘南後,實習路線與紅軍長徵路線悄然進行了一場跨世紀的重合。因海拔高、環境惡劣、物資緊缺,許多紅軍戰士因飢餓、寒冷、傷病犧牲在草原沼澤中……84年之後,惠州學院的地理綜合野外實習隊伍追隨紅軍的腳步,從日乾喬草原溼地徒步攀登至海拔為3495米的山頂,來到了「紅軍過草地紀念碑」下。同學們從惠州長途跋涉了5000公裡後,終於見到了實習手冊的封面圖。雖有部分師生有輕微高原反應,但都堅持了下來,無一人掉隊。爾後大家參觀了川主寺紅軍長徵紀念館。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湘江血戰後,中央紅軍只剩下3萬餘人,而此時蔣介石在赤水流域布下40萬重兵,雙方兵力懸殊創下長徵以來之最。從裝備上看,紅軍自長徵出發以來一直打的是消耗戰,不僅缺乏彈藥補給,而且元氣大傷。     但是,戰爭不僅是敵對雙方軍事實力的比拼,更是兩軍最高統帥智慧與勇氣的較量。
  • 他為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創作巨幅山水畫作
    創作背景:知名畫家唐道一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顆火紅之心,前不久,在任務急、時間緊的情況下,焚膏繼晷、嘔心瀝血為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高質量地創作了《萬山紅》、《清漓攬勝》兩幅巨幅山水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道一是一位極具承擔社會責任與高度歷史擔當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