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2020-11-28 華夏經緯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籍瑞士傳教士勃沙特,中文名薄復禮。1934年10月他與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的部隊相遇,作為「帝國主義間諜」扣留,隨後與這支紅軍一起走了18個月的長徵路。1936年4月,薄復禮在雲南境內被紅軍釋放。他用3個月時間口述完成了《神靈之手》,並將文稿送回英國出版。薄復禮用大量細節第一次向西方世界介紹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共產黨,留下了關於長徵的一個特殊視角。

  蕭克將軍尋找薄復禮

  1984年,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帶著《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寫作計劃來到中國。索爾茲伯裡在採訪原紅六軍團軍團長、時任人民解放軍科學院院長蕭克將軍時,首次聽說參加長徵的外國人薄復禮。蕭克說,薄復禮跟著紅軍走了18個月,「他幫助過我們」。

  薄復禮是誰?索爾茲伯裡回到美國,開始尋找薄復禮。很快,索爾茲伯裡找到了《神靈之手》。在美國的圖書館中,這本書只被當做一個英國傳教士中國經歷的口述自傳,沒有什麼影響。索爾茲伯裡後來在曼徹斯特找到了薄復禮本人。

  在同索爾茲伯裡聊起薄復禮之後,蕭克也動了尋找這位「長徵國際友人」的念頭。1984年秋天,蕭克出國訪問,途經法國,委託有關方面打聽這位老朋友。我國外交人員1985年初通過薄復禮在瑞士的親友找到了他。薄復禮當時住在英國曼徹斯特,他給我國駐法使館人員回了信,還委託他們向蕭克「轉達熱忱的問候」。

  1986年5月,蕭克委託中國駐英大使冀朝鑄前去拜訪薄復禮,並轉交了他的一封信。此時候,薄復禮已經92歲了。薄復禮有20多年時光是在中國度過的。

  從勃沙特到薄復禮

  1897年,在英國曼徹斯特的一對瑞士夫婦家中,誕生了一個男孩,他叫勃沙特。

  1907年,10歲的勃沙特聆聽了從中國回來的傳教士查爾斯·費爾克拉夫的演講。他決心以查爾斯先生為榜樣,去闖天下,探索未來,「甚至在夢中,我都想著去中國。如果有一輛車開往中國,我會不顧一切地跳上車的。」

  20歲時,勃沙特向一個名為「CIM」的教會組織提出申請,要求去中國。「CIM」是基督教宣教組織「中國內地會」的縮寫,長期招募可以前往中國內陸地區長期工作的傳教士。勃沙特的申請很快得到了答覆,他被送到倫敦的訓練基地,培訓了三個月。此後,勃沙特又被留下來進行了2年訓練,課程主要是醫學。

  1922年10月前後,25歲的勃沙特到達了上海。在這裡,他在語言學校學習中文。教書的是一位中國老先生,他給勃沙特起的中文名字是薄復禮。「薄」是取英文名字勃沙特的音首為姓,「復禮」取自《論語》的「克己復禮」。

  薄復禮被分配到貴州遵義市傳教。在此後十餘年間,薄復禮在貴州輾轉多地,他經歷了殘酷的戰爭、1925年貴州大饑荒,也收穫了愛情。在貴陽,薄復禮和同來中國傳教的瑞士姑娘露西舉辦了婚禮,最終二人定居在貴州鎮遠的一座教堂。

  薄復禮初見紅軍

  1934年的8月,薄復禮和妻子前往黔西安順參加宗教活動。當年9月末,薄復禮夫婦返回途經舊州,拜訪在那裡傳教的阿諾利斯·海曼夫婦。10月1日一早,海曼夫婦送他們上路。

  10月2日,長徵中的紅六軍團攻佔貴州黃平老縣城——舊州。加拿大籍英國牧師海曼夫婦被帶到紅軍隊伍裡。

  根據薄復禮在《神靈之手》中的描述,他們選擇一條小路回家。結果,還沒等下山,就從樹林中衝出了一群人攔住去路。薄復禮以為自己被強盜綁票了。不過,當看清牆上的標語後,他恍然大悟:他們就是共產黨!他被帶到一間大馬廄裡,隨即被鬆綁。紅軍如數歸還了他的財物。這下,薄復禮更摸不著頭腦了:「不想搶劫財產,為什麼還要把我們抓到這裡來呢?」

  剛開始被紅軍看管起來的外國人總共有7人,即薄復禮夫婦、海曼夫婦及其兩個孩子,另外一個是紐西蘭籍英國傳教士埃米·布勞斯小姐。出於對外國人的懷疑,紅軍對他們進行了審訊,兩名已婚婦女和兩個小孩當即釋放。薄復禮、海曼和埃米三人被紅軍扣留。

  幫助紅軍翻譯地圖

  在舊州教堂,紅軍有一個意外的收穫——一張外國出版的貴州地圖。不過,攤開地圖,蕭克皺起了眉頭:這張地圖上面標的地名全是外國文字,完全看不懂。經人提醒,蕭克派人把會講漢語的薄復禮找來。

  薄復禮拿著地圖一看,認出上面的字都是法文,他法語熟練,把圖上所有的道路、村鎮的名字翻譯了過來。薄復禮翻譯,蕭克記錄並在地圖上標註。兩人忙了大半夜。不過兩人的交流顯然不只翻譯地名。薄復禮記得蕭克「希望避免在運動中遇到汽車路」,蕭克則「不僅知道了許多軍事上有用的材料,也知道了他的身世。」

  薄復禮在《神靈之手》記述了對蕭克的第一印象:

  我的良心受到質問。他只有25歲,是一個熱情奔放、生氣勃勃的領導者,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閃閃發光,充滿了信心和力量。在艱辛曲折的旅途中,他不屈不撓。顯而易見,他是一個充滿追求精神的共產黨將軍,正希望在貴州東部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的政權。

  令薄復禮感到「良心受到質問」的,是蕭克年輕而充滿熱情的形象和他腦海裡「土匪」的樣子毫不相干。

  離開舊州後,薄復禮、海曼和埃米三人跟隨紅六軍團,開始了他們的「長徵生活」。

  我們進入了一種新的生活,大部分日子,一天到晚只吃一頓飯,一天天沒有休息和禮拜日的行軍。

  紐西蘭籍的埃米·布勞斯小姐對行軍生活尤其吃不消,紅六軍團保衛局黨總支書記戚元德就把棉布被單撕成長條,打成比較柔軟的布條「草鞋」,讓埃米小姐穿上。戚元德還把丈夫吳德峰(紅六軍團保衛局長)的一雙布鞋、一雙長筒靴,拿出來送給薄復禮和海曼。

  一周後,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紅軍決定無條件地將埃米釋放。埃米被釋放後,只剩下薄復禮和海曼兩名成年男性外國人,跟著紅軍一路前行。

  薄復禮在書中,詳細地講述了他跟隨紅軍遭遇的各種突圍和遊擊。在行軍中,他無意間見證了紅軍長徵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木黃會師。

  木黃會師之後,紅軍準備由黔東轉戰湘西。為了擺脫尾隨的敵人,紅軍進行了連續多日超出人體極限的急行軍。這段路程讓兩個外國人苦不堪言。戚元德好不容易給他們找了一頭騾子。薄復禮和海曼輪換著騎,勉強能跟上紅軍戰士的腳步。

  記錄不一樣的無產者

  除了一路上受到的優待以外,令薄復禮最記憶深刻的,是與紅軍的交往,讓他看到了一群「理想主義者」。同時,他也用他的筆描寫了紅二、六軍團艱苦長徵的戰士群像。在長徵的行進中,薄復禮看到的,是一群極能吃苦的人:

  路,在中國的定義與英國略有不同。隨紅軍所走的路,有時幾乎只是前邊的人踏出的一條痕跡,說不上路。

  光是跟上紅軍戰士前進的腳步,薄復禮就已經疲於奔命。難以置信的是,在極度疲憊的趕路之外,那些平日裡默默行軍、雕塑一般的戰士們,還不放棄任何時間來學習。

  我看到勤奮的紅軍戰士除了忙著打草鞋、補衣服外,還抓緊時間學習文化知識,聽關於共產主義原理的黨課武裝思想。

  一旦到了某個駐地,可以進行極為短暫的休整,紅軍都會建立「列寧室」。所謂「列寧室」,實際上就是紅軍讀書學習的一個地方,有時利用房子,有時就自己動手臨時建,八根竹竿或樹樁做樁,綠色的樹枝和竹枝編在一起作牆,屋頂鋪上稻草就算天花板。這個地方就成了他們讀書學習或者集體活動的地方。

  薄復禮眼中的紅軍,幾乎總處在被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險境地,但他們並不悲觀。他們衣不能保暖,食不能果腹,武器更低劣得要命,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快樂。

  在雲南獲釋,友善客觀描述紅軍

  1935年的11月18日,在湖南桑植,身體極度虛弱的海曼收到了紅軍發給他的釋放通行證。

  1936年春天,薄復禮隨長徵的隊伍進入了雲南境內。紅軍先頭部隊攻佔距離昆明四五十裡的富民縣城。有一天,薄復禮正在曬太陽,遠遠瞧見蕭克同他的警衛員走過來。蕭克告訴了薄復禮一個喜訊:紅軍準備釋放他。

  4月12日,紅軍破例擺了一桌酒席,為他們特殊的朋友薄復禮餞行。紅六軍團司令員蕭克、保衛局長吳德峰等坐在桌上,作陪的還有紅軍曾經的「俘虜」,原國民黨軍第四十一師師長張振漢,當時已是紅軍學校教員。

  飯後,吳德峰問薄復禮到昆明需要多少路費,薄復禮提出要4塊銀元。吳德峰給了他10塊。

  兩天以後,薄復禮到了省會昆明,重新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妻子海倫。至此,薄復禮隨紅軍長徵時間達18個月,轉戰了貴州、四川、湖北、湖南、雲南等5個省,行程達近萬公裡。

  3個月後,薄復禮在英國出版了《神靈之手》。當年10月,他回到英國,他被邀請參加多個報告會。這位在紅軍中18個月的英國傳教士,對共產黨的描述友善而客觀。

  1939年,薄復禮再次到貴州省盤縣一帶傳教,直到1951年,薄復禮與妻子被召回國。當夫婦倆就要離開前後生活了約30年的中國時,他們依依不捨的神情溢於言表。據《北京日報》

  揚州日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如何翻譯「紅軍不怕遠徵難」?
    說起長徵,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澤東的長徵詩。他的詩不但記下了長徵中的重要事件,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採。《長徵》——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勃沙特:「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聞的」 英國傳教士勃沙特所著的《神靈之手》,出版時間比《西行漫記》還要早一年,它的作者更是為數不多的親身經歷長徵的外國人之一。因此有專家指出,勃沙特的《神靈之手》是西方世界最早、最有價值的長徵原始文獻,勃氏則是西方「介紹長徵第一人」。
  • 漫漫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紅一方面軍中走得最遠的部隊的長徵路是二萬五千裡    紅一方面軍,也就是中央紅軍,長徵時間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經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翻越20多座大山,主要有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岷山、六盤山及夾金山
  • 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徵和新長徵
    9月13日,網絡媒體長徵行攝影:四川在線 華小峰中國日報網9月29日電(劉靜、金丹)在紅軍長徵勝利80年後的今天,這一悲壯史詩依然可以撥動全球數百萬人的心弦。對於紅軍長徵,一些外國友人依然有著如我們一樣特別的情懷,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他們眼中的紅軍長徵以及新時代扶貧攻堅的「新長徵」。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
    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作品標題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參評項目編 品過 簡程 介︶    2016年10月21日上午,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時,深情回顧了發生在郴州汝城縣沙洲村紅軍長徵時期「半床被子」的故事,這也是講話中唯一一個被提及的紅軍長徵故事。
  • 外國人看長徵: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
    外國友人寫長徵:紅軍精神鑄就不朽功勳  由於紅軍長徵勝利在世界上產生的巨大影響,數十年裡,不斷有記者、作家、友好人士採訪、著述、評論長徵。起初,很多外國人是帶著好奇的態度來看待長徵的,但經過嚴肅的考證和思索後,他們成為了長徵的讚頌者、崇拜者和長徵精神的傳播者。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紅軍平均每行進1公裡,就有三四個戰士獻出生命。     長徵,是一條紅軍墳塋連成的路。有的在墓碑上留下了姓名,有的只是個衣冠冢,有的已經找不到墳塋,融入了長徵路上的山山水水。     這些英靈的魂魄,在我們心中凝成了一座英雄紀念碑。
  • 明星·天使:長徵中的女紅軍
    ,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沿著當年紅軍長徵的路線進行了實地採訪,隨後寫下了《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這本後來引起廣泛關注的書。針對這種情況,女紅軍劉堅後來回憶說,她們將七八個女戰士分為一組,分頭到深山裡去喊話,宣傳紅軍的政策,請他們放心回家,「有時一天做不通,就接連做幾天。搞不到糧食時,兩三天吃不上一口飯,餓極了就喝口冷水,工作還得照樣做。」後來有的老百姓被她們這種工作作風所感動,或者是把自己的糧食賣一點,或者是偷偷跑來告訴她們哪個山洞裡有藏糧。為了不使他們受到牽連,劉堅她們通常是繞道而行。
  •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採訪團到進入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紀念館採訪  四川新聞網劍閣6月21日訊(記者 黃強)滔滔嘉陵江水,仿佛還在訴說著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悲壯故事21日下午,「重走長徵路」採訪團第四小組從廣元市區出發來到蒼溪,在嘉陵江邊追憶紅軍強渡嘉陵江一戰,站在高處望向嘉陵江邊的塔山灣渡口,似乎還能看見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戰鬥畫面。  「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紅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部隊會合奠定了基礎。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織民歌 丁善德創作長徵題材交響樂
    「《長徵交響曲》對我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我外祖父丁善德的作品,它的總譜誕生的那年,也是我出生的那年。」著名指揮家餘隆翻開1964年出版的《長徵交響曲》總譜,感慨萬千。    《長徵交響曲》是我國第一部以長徵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記錄了長徵的萬裡徵途、紅軍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用朗朗上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貫穿五大樂章,交織著西南民歌,成為新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裡程碑之作;這部作品創作50多年來,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流傳,還多次在海外的音樂廳響起,所錄製的唱片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 長徵路上,紅軍的糧草加油站,物資豐厚,取之不盡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毛澤東《七律·長徵》當年的革命先祖經歷過一段極其漫長的抗戰歲月,其中紅軍長徵一直被傳為佳話,老紅軍們經歷的長徵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其中的艱難和辛苦,是我們現代人無法去體會的。
  • 圖片故事丨習總書記固原行——走好新的長徵路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誌著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結束。  1996年10月,紅軍長徵會師紀念碑落成。碑高26.36米,頂部有三尊紅軍雕像,象徵三大主力會師,碑身下部刻有8組展現中國革命勝利的浮雕。
  • 他為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創作巨幅山水畫作
    創作背景:知名畫家唐道一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顆火紅之心,前不久,在任務急、時間緊的情況下,焚膏繼晷、嘔心瀝血為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高質量地創作了《萬山紅》、《清漓攬勝》兩幅巨幅山水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道一是一位極具承擔社會責任與高度歷史擔當的畫家。
  • "長徵"這個詞,是誰第一個提出的?三次改變,映射紅軍偉大曆程
    1、 首次出現 1933年到1934年的夏天,國民政府對還處於發展過程中的我黨展開了第五次"圍剿"行動。 有意思的是,此次行動在"長徵"一詞出現之前並不叫這個名字,紅軍內部曾使用過多個名詞來指代這一行動,如"轉移"、"西進"、"反攻"、"長途行軍"等等,但都沒有一個詞語能準確形容其中的艱辛和其背後的深意。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裡說到的"長徵",就是今天人們常常說到的"長徵"。
  • 全國網媒齊聚固原 聆聽長徵故事重溫紅色記憶
    紅網寧夏固原8月29日訊(時刻新聞特派記者 李長宏)寧夏是紅軍長徵走向勝利的地方,是紅軍西徵的主戰場。將臺堡會師標誌著震驚中外、舉世聞名的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結束;毛主席與阿訇馬德海在單家集進行長談,留下了「單家集夜話」的佳話並被載入史冊;六盤山是紅軍長徵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毛澤東曾寫下著名詩篇《清平樂·六盤山》,使六盤山名揚四海。
  • 70周年 | 紅軍後人挺進高海拔重走長徵路,關心革命老區發展
    紅軍西路軍後代登上六盤山30多位紅軍後代克服高原反應,重走長徵路5月22日上午,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30多位紅軍後代從蘭州出發來到了定西市隴西縣安家山紅軍長徵事跡遺物展館、岷州會議紀念館、二郎山等地憑弔革命先烈。有些人年近七旬,他們克服高山缺氧,高原反應等困難,一步步登上了二郎山頂。在烈士紀念碑下,他們向長眠在這裡的1000多名紅軍烈士敬獻花籃。
  • 銘記湘江戰役,傳承長徵精神——暑期赴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
    2020年7月19日,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發現美·傳播美」暑期社會實踐隊師生一行10人,來到桂林市全州縣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參觀學習,接受長徵精神的洗禮。
  • 蔣介石至死不明的真相: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原標題:蔣介石至死不明的真相: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原標題: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蔣介石至死不明真相   國民黨軍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在長徵中進行無線電偵破的無名英雄,除了軍委二局局長曾希聖,還有紅一方面軍的電臺臺長王錚,紅四方面軍的宋侃夫、王子綱等人。紅四方面軍密碼破譯專家蔡威在長徵中帶病工作,被擔架抬出草地時病逝。總司令部的領導人非常傷感地說:「我們失去了一雙寶貴的眼睛。」
  • 紅軍長徵在郴州史實有重大新發現:紅34師在臨武蛇天嶺打了場伏擊戰
    臨武黨史專家現場勘察8月1日,臨武縣黨史研究室向社會公布,經過史料核對及現場勘察,該縣黨史專家新發現紅軍34師在臨武蛇天嶺與國民黨軍打了一場重大伏擊戰的史實。臨武縣黨史研究室主任唐孝飛說,1934年11月19日,紅34師在臨武蛇天嶺伏擊國民黨追兵,有3處史料可供查證。一是,韓偉將軍(開國中將)在《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一文中記述,1934年11月18日至19日,粵軍一個獨立師及其他國民黨軍圍追上來。為了阻擊該敵、掩護主力紅軍繼續西進,紅五軍團董振堂軍團長、李卓然政委和劉伯承參謀長,親自指揮紅34師和紅17、紅18團激戰兩天兩夜。
  • 101歲紅軍老戰士韓彬逝世,長徵路上多次與死神擦肩
    瀋陽網12月28日凌晨發布消息:韓彬同志於2020年12月15日12時1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瀋陽逝世,享年101歲。公開資料顯示,韓彬,男,1919年12月出生,四川省蒼溪縣人,1934年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5月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