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至死不明的真相: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蔣介石至死不明的真相: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原標題:紅軍長徵為何不中埋伏?蔣介石至死不明真相

  國民黨軍從未破譯紅軍密碼

  在長徵中進行無線電偵破的無名英雄,除了軍委二局局長曾希聖,還有紅一方面軍的電臺臺長王錚,紅四方面軍的宋侃夫、王子綱等人。紅四方面軍密碼破譯專家蔡威在長徵中帶病工作,被擔架抬出草地時病逝。總司令部的領導人非常傷感地說:「我們失去了一雙寶貴的眼睛。」在紅軍長徵乃至整個中國革命戰爭中,共產黨對國民黨的內情大都能細緻掌握,國民黨對共產黨的行動卻基本茫然不知。毛澤東稱讚長徵時擔任軍委二局局長的曾希聖說,曾希聖同志是搞「玻璃杯」的,我們和蔣介石打仗,好像玻璃杯裡壓寶,看得準、贏得了。

  在長徵中,國民黨軍的密碼紅軍能偵破,紅軍的密碼敵軍卻從來無法破譯。當年紅軍電臺有一條基本要求:「人在密碼在,人亡密碼亡。」遇到危急關頭,首先砸電臺毀電碼。機要人員會毀掉一切機密,直至犧牲也不洩露。國民黨軍隊被紅軍成師、成旅地消滅時,卻一再出現電臺連同密碼一同被俘獲的現象,不少電訊人員受到教育後還參加了紅軍。

  在電訊保密問題上,充分體現出國民黨當局的效率低下。1931年4月,中共中央負責保衛工作的顧順章被捕叛變,國民黨特務頭子徐恩曾知道了自己的秘書錢壯飛是共產黨,而且已破譯了他身上的密電碼。徐恩曾卻害怕蔣介石追究他用人失察,多年間一直和同僚們串通一氣,共同隱瞞密電碼已被破譯一事。蔣介石從在大陸失敗一直至去世,都不知道這件事的真相。

相關焦點

  • 紅軍如何渡過烏江:冒充蔣介石給國軍發調兵電報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紅色密碼」之父曾希聖 長徵期間,敵我雙方都在大規模的行軍途中,無線電通訊成為雙方傳遞軍情的主要聯繫方式。蔣介石或許沒想到,自己部隊電臺發出的電文其實大多數都被紅軍截獲破譯,在長徵途中,曾希聖帶領軍委二局(負責情報偵查工作)人員全天候監聽敵軍的電波信號,破譯了國民黨800多種不同電文密碼版本,被紅軍領導人稱是認識「天書」的人。日前,曾希聖的女兒曾小紅、《曾希聖傳》編纂委員會的研究成員陸德生,向記者講述了曾希聖不為人知的情報工作歷程。
  • 揭秘:中央紅軍長徵為何最終落腳延安?
    1935年9月,長徵途中,在甘肅省哈達鋪鎮郵政代辦所一份兩個月前的大公報上,毛澤東發現了這樣一條消息:陝北「赤匪」劉志丹,正規紅軍五萬人。農婦將家中僅剩不多的羊肉和蕎面,為毛澤東做了一碗剁蕎面。原來,在中央紅軍進入陝北前,蔣介石急電寧夏馬鴻賓部,「紅軍長途行軍,疲憊不堪
  • 明星·天使:長徵中的女紅軍
    針對這種情況,女紅軍劉堅後來回憶說,她們將七八個女戰士分為一組,分頭到深山裡去喊話,宣傳紅軍的政策,請他們放心回家,「有時一天做不通,就接連做幾天。搞不到糧食時,兩三天吃不上一口飯,餓極了就喝口冷水,工作還得照樣做。」後來有的老百姓被她們這種工作作風所感動,或者是把自己的糧食賣一點,或者是偷偷跑來告訴她們哪個山洞裡有藏糧。為了不使他們受到牽連,劉堅她們通常是繞道而行。
  • 小葉丹:與紅軍歃血為盟的彝族英雄
    新華社成都1月25日電(記者吳光於)冬日的寒風中,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鎮,有著濃鬱民族風情的「結盟新寨」裡升起嫋嫋炊煙。這裡有光榮的歷史——1935年5月22日,長徵中的紅軍與彝族家支首領小葉丹在彝海畔歃血為盟,成為長徵途中的傳奇一幕。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勃沙特在書中描述了他隨紅軍行軍的見聞,表達了他對紅軍和長徵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寫道:「許多報導,因抓我們這些人的舉動,而將紅軍稱為『匪徒』或『強盜』。實際上,紅軍的領導人是堅信共產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徒,並在實踐著其原理」。
  • 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徵和新長徵
    攝影:四川在線 華小峰中國日報網9月29日電(劉靜、金丹)在紅軍長徵勝利80年後的今天,這一悲壯史詩依然可以撥動全球數百萬人的心弦。對於紅軍長徵,一些外國友人依然有著如我們一樣特別的情懷,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他們眼中的紅軍長徵以及新時代扶貧攻堅的「新長徵」。
  • 紅軍長徵中未能解開的謎團,故事很感人,我們寧願永遠不知道謎底
    但是,也有許多人卻莫名消失,最終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們都是共和國的基石,無論是什麼情況,我們都不應該忘記。在中國革命史上,對於優秀人才的損失,最大的恐怕還是紅軍長徵期間,當然也包括在江西瑞金「第五次反圍剿」了。而在此期間,所謂的「失蹤」人員也是居多。有在戰鬥中失蹤的,最後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也有在長徵途中掉隊後,從此杳無音訊、下落不明的。
  • 紅軍準備圍殲敵軍時為何軍政委下令停止進攻?戰神事後讚嘆真高明
    第1縱隊第2支隊在支隊長肖克、支隊政治委員粟裕的帶領下撤離古田,隨主力紅軍開始向北撤退以誘敵深入,經連城入寧化,佔廣昌至東韶,與紅四軍2、3縱隊會合,並在寧都、永豐、東安一帶活動,擴大紅色區域,發展工農武裝。當時向紅軍發動進攻的主力是7個旅12個團,分別是金漢鼎的3個旅、朱耀華旅、戴嶽旅、成光耀旅和唐雲山旅。
  • 血戰湘江,紅軍最悲壯師長扯斷腸子犧牲,敵慘絕人寰割下他的頭顱
    1934年底的這場戰役,是紅軍長徵出發後最慘烈的一仗。蔣介石以30萬重兵布置了4道防線,妄圖在湘江以東將中央紅軍殲滅。湘江戰役是關係到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 陳樹湘,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徵。陳樹湘率領紅34師斷後,掩護全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撤退。在湘江戰役中,他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後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
  • 讓毛澤東叫絕的紅軍女歌手為何被紅軍家屬憎恨
    蕃薯婆一邊揪打,還一邊哭罵:「打死你去,打死你去,就是你,宣傳我的老公去當紅軍,弄得我現在當寡婦婆。弄得我的小孩沒有爸爸……」  本文摘自《紅軍留下的女人們》,作者:卜谷,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  1929年,紅軍從井岡山輾轉來到江西興國,聽到田壟山野間,時時飄蕩出此起彼伏的山歌,頗覺得新奇。
  • 紅軍長徵在郴州史實有重大新發現:紅34師在臨武蛇天嶺打了場伏擊戰
    該戰對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意義重大,是湘江戰役的前奏,是對紅五軍團34師擔任中央紅軍總後衛所做巨大犧牲、重要貢獻的又一佐證。一是,韓偉將軍(開國中將)在《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一文中記述,1934年11月18日至19日,粵軍一個獨立師及其他國民黨軍圍追上來。為了阻擊該敵、掩護主力紅軍繼續西進,紅五軍團董振堂軍團長、李卓然政委和劉伯承參謀長,親自指揮紅34師和紅17、紅18團激戰兩天兩夜。阻止了敵人的進攻,大量殺傷敵軍。
  • 銘記湘江戰役,傳承長徵精神——暑期赴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
    紅軍過雪山的情景再現  在全景廳觀看湘江戰役的相關短片時,場內的實體和屏幕中的虛體相結合,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視覺衝擊,震撼人心。師生在全景廳觀看湘江戰役相關短片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道出了當年紅軍搶渡湘江,血染古渡的悲壯畫面。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最悲壯的一戰,先烈們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奔騰的湘江水可以衝走烈士們的鮮血,但烈士們的精神卻從不曾被忘記。發生在1934年底的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徵以來最壯烈的一戰,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  犧牲在湘江戰役的烈士有2/3是共產黨員,共犧牲了十餘位高級指揮員。
  • 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後,中共險些又開始「第二次長徵」!
    當時,在各方力量激烈博弈之際,走錯一步,接踵而來的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中國共產黨為何仍然能夠保持正確的航向?1「第二次長徵」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歷時一年、縱橫11個省,到達陝北吳起鎮,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宣告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結束。
  •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採訪團到進入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紀念館採訪  四川新聞網劍閣6月21日訊(記者 黃強)滔滔嘉陵江水,仿佛還在訴說著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悲壯故事21日下午,「重走長徵路」採訪團第四小組從廣元市區出發來到蒼溪,在嘉陵江邊追憶紅軍強渡嘉陵江一戰,站在高處望向嘉陵江邊的塔山灣渡口,似乎還能看見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戰鬥畫面。  「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紅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部隊會合奠定了基礎。
  • 長徵路上,紅軍的糧草加油站,物資豐厚,取之不盡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毛澤東《七律·長徵》當年的革命先祖經歷過一段極其漫長的抗戰歲月,其中紅軍長徵一直被傳為佳話,老紅軍們經歷的長徵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其中的艱難和辛苦,是我們現代人無法去體會的。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進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靈川團...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進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靈川團縣委、縣婦聯聯合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 2020-07-09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
    作品標題紀念紅軍長徵勝利編 品過 簡程 介︶    2016年10月21日上午,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時,深情回顧了發生在郴州汝城縣沙洲村紅軍長徵時期「半床被子」的故事,這也是講話中唯一一個被提及的紅軍長徵故事。
  • "長徵"這個詞,是誰第一個提出的?三次改變,映射紅軍偉大曆程
    雖然那時中國國內並沒有發動全面或大面積的戰爭,該地區也沒有因為戰爭而受到較大的傷害,但長期動蕩的社會、不穩定的國內形勢、不斷經過的軍隊等等,都讓當地百姓的精神處於長期緊張的狀態中。
  • 紅軍長徵時,與劉伯承歃血為盟的小葉丹,最後結局如何?
    在我國近代歷史中出現了很多的戰爭,像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多種戰爭,這些戰爭中所出現了英勇烈士和英雄們都是值得人們讚揚和歌頌的,更是應該銘記於心的。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紅軍長徵了,當時在紅軍長徵轉戰四川涼山的時候,就發生過一個故事。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
  • 紅軍長徵之最:活動時間最長,活動範圍最廣是哪個省?永恆記憶!
    艱苦卓絕的長徵,是我們永恆的記憶,它已成為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精神的象徵。我們知道,在長徵時中央紅軍走過了11個省。那麼,在長徵中紅軍動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省份是哪呢?答案是貴州!長徵路線圖(來自網絡)1934年12月,中央紅軍轉至戰貴州,到1935年4月底離開貴州,活動時間達4個多月,佔中央紅軍長徵時間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