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2021-01-09 四川新聞網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採訪團到進入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紀念館採訪

  四川新聞網劍閣6月21日訊(記者 黃強)滔滔嘉陵江水,仿佛還在訴說著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悲壯故事。21日下午,「重走長徵路」採訪團第四小組從廣元市區出發來到蒼溪,在嘉陵江邊追憶紅軍強渡嘉陵江一戰,站在高處望向嘉陵江邊的塔山灣渡口,似乎還能看見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戰鬥畫面。

  「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紅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部隊會合奠定了基礎。1934年秋,紅四方面軍取得了粉碎國民黨四川軍閥六路圍攻的重大勝利後,計劃奪取甘肅南部,擴大蘇區和紅軍,發展勝利。1935年1月,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的領導下,八萬紅軍將士高舉「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的旗幟,勝利突破嘉陵江天險,開始長徵。

  「當時紅軍就是以塔山灣渡口作為突破口強渡嘉陵江的。」蒼溪縣原黨史辦主任趙均國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1935年1月22日,紅四方面軍接到黨中央命令,策應中央紅軍北上。敵人為阻止紅軍西渡嘉陵江,以53個團的兵力布防於600裡長的嘉陵江西岸一線。

 轉麻辣微博

[編輯:吳柳鋒]頻道精選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70周年 | 紅軍後人挺進高海拔重走長徵路,關心革命老區發展
    【編輯/王梅梅 統籌/劉姝蓉】近日,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30多位紅軍後代重走長徵路。一行人從甘肅蘭州出發,先後考察了隴西縣、岷縣臘子口、宕昌縣哈達鋪鎮、通渭縣榜羅鎮、會寧縣、靜寧縣界石鋪鎮、隆德縣六盤山,後抵達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和同心縣等多處革命聖地,歷時一周左右。
  • 「七·一」特刊||寶興縣人民法院攜手聯繫村支部開展「重走長徵路...
    四川新聞網雅安7月2日訊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讓黨員更好地學習黨的發展歷程,弘揚「信念堅定、團結友愛、挑戰極限、不勝不休」長徵精神,不忘初心再出發,擔當使命創佳績。寶興縣人民法院黨支部特邀聯繫村黨支部聯合開展「重走長徵路.擔當新使命」主題黨日活動。
  • 重走長徵路第1天 2018.10.1江西瑞金雲石山
    #重走長徵路#2018年至2019年,我和朋友小陳重走長徵路,一路上認識了很多充滿紅色情懷的人和紅色後代,交朋友聽故事,增知識長見識,受到了許多幫助與感動。在途中我們先後加入365重走長徵路團隊,這大大擴展、豐富我們的內容。我們走長徵路不是旅遊,也不是為了搞噱頭賺錢,所以沒有直播,也沒有在網上發文(當時時間和精力也不夠)。現在我把這次旅程漸漸整理分享出來,如果有人能從我們的經歷中提取有益於自己的東西,那我的分享就有了價值;如果有人想了解長徵、了解紅軍,甚至還有興趣想去挑戰一下重走長徵路,那我的分享就更有意義了。
  • 重溫紅色瞬間 銘記長徵精神 河北水上健兒「划船重走長徵路」
    國家體育總局賽艇、皮划艇協會近期隆重推出了「划船重走長徵路」全國體能大比武大型賽事,分專業組和社會組兩個組別。各省在8月3日至10月1日的60天時間裡,以團體賽的方式參加,根據歷史上中央紅軍的行軍路線:湘江段、遵義段、婁山關段、烏江段、金沙江段、大渡河段、夾金山段、若爾蓋段、臘子口段、吳起段,分設 10 個賽段,平均每個賽段兩千五百裡,累計完成兩萬五千裡的測功儀划行計劃。另外根據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瀘定橋、臘子口六大戰役,加增六次30 分鐘或3X6km單場競速賽。
  • [重走長徵路]最早的「紅色」銀行是什麼樣的?
    9月19日,由中宣部組織的「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湖北紅安縣,在紅安七裡坪一座「鄂豫皖蘇維埃銀行」引起記者注意。  「這是第一家蘇維埃銀行。」原紅安縣黨史辦主任周少懷介紹,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誕生地。全盛時期擁有20多個縣約350萬人口,主力紅軍達4.5萬人,地方武裝、民兵20多萬人。
  • 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徵和新長徵
    攝影:四川在線 華小峰中國日報網9月29日電(劉靜、金丹)在紅軍長徵勝利80年後的今天,這一悲壯史詩依然可以撥動全球數百萬人的心弦。對於紅軍長徵,一些外國友人依然有著如我們一樣特別的情懷,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他們眼中的紅軍長徵以及新時代扶貧攻堅的「新長徵」。
  • 從地理的角度重走長徵路 ——記惠州學院17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之...
    實習隊伍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渡過黃河、穿越甘南後,實習路線與紅軍長徵路線悄然進行了一場跨世紀的重合。 野外實習路線與長徵路線在松潘草原重疊時間回到1936年7月底,紅二、四方面軍左路縱隊從阿壩出發經紅原(1960年7月周恩來總理題詞「紅軍長徵走過的大草原」,命名該地為「紅原」)度過嘎曲,踏上了徵服澤國草地的艱難歷程。
  • 長徵路上,紅軍的糧草加油站,物資豐厚,取之不盡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毛澤東《七律·長徵》當年的革命先祖經歷過一段極其漫長的抗戰歲月,其中紅軍長徵一直被傳為佳話,老紅軍們經歷的長徵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其中的艱難和辛苦,是我們現代人無法去體會的。
  • 漫漫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二、四路紅軍的長徵路總共約六萬五千裡     紅軍長徵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四路紅軍」即紅一方面軍,紅二、六軍團(後編為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徵。四路紅軍的行軍路都叫長徵路。那麼,另外其他三路紅軍的長徵裡程是多少呢?
  • 永福縣人民檢察院組織幹警參觀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
    永福縣人民檢察院組織幹警參觀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 2019-11-08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徵貴州沿線看今昔|肖義伍:義務講解紅軍故事34載
    「這裡是當年紅軍長徵一渡赤水時的其中一個渡口,而我們眼前所見的這座高12.9米的元厚紅軍渡紀念碑也是赤水河上第一座紅軍渡口紀念碑。」站在紀念碑前,肖義伍很有氣勢地說到。  自從1985年開始,他就開始在紀念碑這裡擔任義務講解員,專門為來訪的遊客講解85年前紅軍長徵在此四渡赤水的故事,至今已有34載。  談起為什麼要來做義務講解員?肖義伍的話匣子打了開來。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勃沙特在書中描述了他隨紅軍行軍的見聞,表達了他對紅軍和長徵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寫道:「許多報導,因抓我們這些人的舉動,而將紅軍稱為『匪徒』或『強盜』。實際上,紅軍的領導人是堅信共產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徒,並在實踐著其原理」。
  • 101歲紅軍老戰士韓彬逝世,長徵路上多次與死神擦肩
    文章寫道:13周歲那年便加入紅軍的韓彬如今已經97歲高齡,每每回想自己這一生崢嶸歲月,老人總是激動得夜不能寐。即便過去了那麼多年,與戰友們並肩作戰的細節仍歷歷在目:沒有乾糧,皮帶就成了唯一的「葷腥」:用戰刀刮皮帶末兒吃,剩下的水煮,牙口好的一邊走一邊嚼著吃,那時也覺得特別香。
  • 「長徵」到底有多長 六千公裡是兩萬五千裡(圖)
    引言:「長徵」到底有多長?  從2002年10月16日至2003年11月3日,兩個英國年輕人李愛德和馬普安用了384天重走了長徵路。並且出了一本書——《兩個人的長徵》。他們有一個觀點引起了爭論:他們說長徵沒有過去說的25000裡那麼長。他們走的時候用GPS做了精確測量。他們認為紅軍長徵走了不到6000公裡。
  • 外國人看長徵: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
    80年來,許多國際友人對長徵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盛讚紅軍長徵。他們中有著名的領袖人物、軍事統帥,也有專程來中國採訪報導的記者、作家,更有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重走長徵路,體驗長徵精神。  外國政治家評長徵:無可匹敵的偉大史詩  長徵在國際上形成的巨大影響,讓很多外國政治家嘆為觀止。
  • 明星·天使:長徵中的女紅軍
    鮮為人知的是,與他一同出發的還有他的妻子,70歲的夏洛特·索爾茲伯裡(Charlotte Salisbury),她以日記的形式詳盡記錄了重走紅軍長徵路時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長徵日記:中國史詩》一書。正如哈裡森·索爾茲伯裡所說,夏洛特是用女性特有的觀察事物的眼睛來觀察世界的。在書中,她寫道:「長徵的意義,我是深刻地領會到了」,「參加長徵的婦女們是尤其令人感動的。」
  • 紅軍巧渡金沙江敵有「功」:繳獲高清地形圖
    核心提示:紅軍前鋒先後逼進貴陽和昆明,嚇得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和蹲守昆明的龍雲心驚肉跳,急令部隊火速馳援,中了調虎離山之計,為紅軍北渡金沙江創造了有利條件。
  • 小葉丹:與紅軍歃血為盟的彝族英雄
    這裡有光榮的歷史——1935年5月22日,長徵中的紅軍與彝族家支首領小葉丹在彝海畔歃血為盟,成為長徵途中的傳奇一幕。小葉丹,生於1894年,是四川冕寧彝族果基家支有聲望、有影響的首領。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優勢敵軍的追堵攔截。為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中共中央決定繼續北上,通過彝族區,搶渡大渡河。
  • 重走長徵路 廣東南雄2018.10.17-20
    中餐,點了半隻鵝100塊,長徵以來最貴的一餐。小陳才吃了一點就不吃了,說膩,他不習慣。我胃口還沒有恢復,也沒有怎麼吃,就打包了。到了梅嶺鎮,準備住店的,但是房費有點貴,要100塊。我們就在梅嶺菜市場裡面搭了帳篷露營。有車經過,我感覺不安全,移到旁邊籃球場露營。晚上胃口逐漸恢復,把中午打包的鵝肉吃完了,小陳不吃。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就在赤水河畔,毛澤東率領紅軍上演了我軍戰史上的輝煌一幕:一渡赤水,向扎西前進;二渡赤水,再佔遵義;三渡赤水,調動國民黨軍西進;四渡赤水,南渡烏江,跳出敵人重兵包圍圈。     中革軍委發布的渡河命令和國民黨軍隊追堵紅軍的電文,在多年以後的今天同時放在一起展出,成為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的最佳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