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黨史專家現場勘察
8月1日,臨武縣黨史研究室向社會公布,經過史料核對及現場勘察,該縣黨史專家新發現紅軍34師在臨武蛇天嶺與國民黨軍打了一場重大伏擊戰的史實。
湖南省黨史聯絡組、省黨史研究院專家認為:這場伏擊戰指揮級別高,由紅34師所在的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直接指揮。戰鬥規模大,敵我雙方各投入一個整建制師,近萬人。該戰對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意義重大,是湘江戰役的前奏,是對紅五軍團34師擔任中央紅軍總後衛所做巨大犧牲、重要貢獻的又一佐證。
臨武南強鎮蛇天嶺一角
蛇天嶺,位於臨武縣南強鎮,屬於山地丘陵地貌。臨武縣黨史研究室主任唐孝飛說,1934年11月19日,紅34師在臨武蛇天嶺伏擊國民黨追兵,有3處史料可供查證。
一是,韓偉將軍(開國中將)在《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一文中記述,1934年11月18日至19日,粵軍一個獨立師及其他國民黨軍圍追上來。為了阻擊該敵、掩護主力紅軍繼續西進,紅五軍團董振堂軍團長、李卓然政委和劉伯承參謀長,親自指揮紅34師和紅17、紅18團激戰兩天兩夜。阻止了敵人的進攻,大量殺傷敵軍。
二是,《中國共產黨臨武歷史1926—1949》《中國共產黨宜章歷史1921—1949》兩部地方黨史均記載了這場戰鬥的簡要經過。
去年3月,韓偉將軍的兒子韓京京曾來臨武實地探訪紅34師臨武伏擊戰的具體位置。今年6月,臨武縣黨史研究室與縣人武部相關人員到蛇天嶺地域進行勘察與走訪。
臨武縣人武部軍事專家說,蛇天嶺是個打伏擊的好戰場,地勢不高、不陡。山凹間有一條石板路,路兩側山頭綿延數裡,像個巨大長型的口袋,埋伏几千人一點都看不出來。
「韓偉將軍作為紅34師唯一一名活到解放後的團以上軍官,他的回憶文章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權威性。臨武縣保存完好的紅五軍團作戰指揮部——鄧家祠堂,也是該史實的見證。」唐孝飛說。
臨武縣黨史研究室專家認為,該伏擊戰有前奏:1934年11月18日,紅34師在宜章迎春的鷓鴣坪排樓嶺(現在的宜章迎春鎮)對國民黨粵軍的一個尾追師進行了阻擊。19日,紅軍在臨武縣馬塘鄧家與下九江村交界的蛇天嶺,再次伏擊國民黨軍。根據當時國民黨軍的往來電報,該伏擊戰中,國民黨軍尾敵一個團被全殲,紅軍方面傷亡極少。
韓偉中將在《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一文中說,在湘江戰役中,擔任中央紅軍全軍總後衛的紅34師浴血奮戰,出色地完成了掩護黨中央、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搶渡湘江的任務。終因敵眾我寡,孤軍作戰,彈盡糧絕,全師6000多人絕大部分壯烈犧牲。
紅34師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被俘,乘敵不備,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壯烈犧牲,時年29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
韓偉中將時任紅5軍團第34師第100團團長,帶領餘部誓死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全團僅剩下30多個人。1955年,韓偉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郴州市黨史研究室四級調研員、郴州黨史專家曾昭仁說,這是紅軍長徵史實新的重大發現,是臨武縣在承接「紅軍長徵在湖南」專題研究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收穫。蛇天嶺伏擊戰史實進一步豐富了紅軍長徵在郴州(臨武)的史料,提升了郴州紅軍長徵文化品位,對進一步研究紅34師在紅軍長徵中的重要後衛保障作用有較大價值。
臨武縣黨史研究室主任唐孝飛表示,將進一步發掘紅34師經過臨武的相關史料,收集整理好蛇天嶺伏擊戰的精彩故事,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編輯:周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