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有責任保衛我們的祖國不受侵犯。從鴉片戰爭開始,祖國的大陸就一直飽受列強的侵略。
從清朝的滅亡,到新中國的成立,這中間的一段時間,有多少戰士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紅軍時期,是我黨最艱難的時候,在那一段時間內,每一位革命戰士都面臨著艱巨的考驗。
紅軍的艱難時刻
土地革命時期,在南昌起義的時候,紅軍宣布成立,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建軍節的由來。紅軍的隊伍,發展到最多的時候,人數大約是30萬人。
而在那個時候,生活很是艱難,百姓經常都是吃不飽的情況。而軍隊,也是需要的百姓的支持。就像在古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每逢戰爭,不都是徵兵徵糧,沒有充足的糧草,戰士們怎麼有力氣打仗?
在紅軍的時候也是這樣,戰爭時最消耗糧食的。特別是在紅軍長徵的時候,他們所遭受的艱難困苦是我們現在無法體會的。在紅軍長徵的時候,紅軍戰士們不怕面對敵人的追捕,而是要忍受飢餓和寒冷。
據走過長徵的戰士回憶,他們吃樹皮、吃草根。等到是在沒有東西吃了,就吃鞋底等各種牛皮、豬皮製造的東西。他們說,這些東西味道雖然苦,但是可以充飢。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之下,紅軍戰士憑著信念走完了兩萬五千裡的長徵。
向當地百姓借錢
紅軍時期,在陽平口的戰鬥當中,紅一軍團一師的第七大隊為了戰爭的勝利進行擴軍。他們本來的糧草是夠這次戰爭使用的,但是因為擴軍的原因,糧草不夠。
但是戰士們參軍,就不能餓著他們,於是隊長在經過上級同意後,向當地的百姓借錢買糧草。百姓們都知道,紅軍戰士是真正為百姓打仗的軍隊,幫助他們就是幫助自己。於是在向他們借錢的時候,他們都身處援助之手,將自家的糧草銀錢都拿出來幫助紅軍。
紅軍也不能白拿百姓的東西,隊長給每一位價錢的人家都寫了欠條,籤上自己的名字,說是以後有能力一定會給他們。而在這麼多的百姓中,借錢最多的是一位叫楊長銀的老人他借給了紅軍400塊的大洋。這筆錢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還有一部分是楊長銀跟自己的親戚借的。
2015年無意間拿出欠條
當時紅軍借錢的時候,楊長銀的家中全部積蓄只有300塊大洋,他為了幫助紅軍戰士,又向親戚借了100塊,全部給了紅軍。而紅軍隊長給他的欠條,則被楊長銀收了起來,一直傳到了孫子楊明榮的手中。
這張欠條在經歷了子孫三代之後,除了本身的意義,它還經歷了新中國的變遷,看到了祖國的勝利。在2015年的時候,楊明榮意外拿出了這張欠條,他的本意並不是讓國家還錢,只是感嘆這張欠條背後的歷史。
但是國家在知道這張欠條之後,還是折算成了人民幣還給了楊明榮。當年的400塊大洋,折算成2015年的人民幣,大概是四萬多元,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雖然楊明榮表示不要這些錢,但是國家的相關部門還是給他了。畢竟這原本就是屬於他們的錢,當年是他們幫助了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