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和平美好的生活,全都是因為在多年以前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他們或付出了金錢、汗水,甚至獻出了自己的性命,才換來了現在的美好生活。
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那個時候,中國外憂內患極為嚴重,各種裝備、資金都呈現出左支右絀的情況。但是,因為那個時候人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和希望,所以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軍人都是一條心。而我們今天這個故事中的主角——一張欠條,便是這份情感的最好體現。
一、一張欠條引出的故事
人們在進行財產交易的時候,總是會留下一些憑證,這並不是對他人的一種不信任,而是對自己財產的一種保護。但是我們故事中的這張欠條,並不是出借者想要保護自己的財產不被損失而立,反而是因為借款人要堅決保障對方的利益而寫下的。圍繞在這張欠條的兩方,便是1930年時的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和湖北當地的一位名叫楊長銀的農民。
我們都知道,即便是在戰爭進行到最為艱難的時候。我們的部隊也沒有損害過群眾的利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所有的工農紅軍用真實行為而做出的一個保證。
但是戰爭的進行是必須有資金支持的,所以有些時候,部隊也不得不向群眾求助。對於群眾來說,紅軍是幫助自己逃離戰火、獲得和平生活的英雄部隊。
所以在部隊有需要的時候,群眾們都會拼盡全力幫助部隊,這張欠條的來由便是如此。當時,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在參加戰鬥的時候,由於戰鬥的需要,做出了擴編的決定。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部隊根本沒有這麼多的資金能夠供給擴編行動的。但是戰況緊急,擴編的需要迫在眉睫,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第一分隊的隊長塗杏在經過上級的批准之後,敲開了楊長銀的家門。
面對部隊的需要,楊長銀立即決定拿出家裡所有的積蓄,湊了300大洋給了塗杏。之後,他還去跟親戚朋友借錢,又籌集了100大洋,共計400大洋借給了部隊。儘管楊長銀幾次提出不需要欠條,也不需要歸還,但是為了不佔群眾的便宜,也為了部隊能夠貫徹一直以來的方針政策,塗杏還是塞給了楊長銀一張400大洋的借條。
二、85年前的欠條重見天日
自此以後,這張欠條就一直留在了楊長銀老人的手中。由於當時情況混亂,為了躲避戰亂、保證自己家庭的安穩生活,楊長銀老人也進行了幾次搬家,這就使得當時組織來還錢的時候沒有辦法找到楊長銀這位「債主」。
這張欠條就像傳家寶一樣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最後落在了楊昌銀老人的孫輩楊明榮手中。在一次整理舊物的時候,楊明榮發現了這張欠條。
看著這張已經泛黃的紙張,楊明榮感慨萬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紀念品,於是想要上交給有關部門。
這張年代久遠的欠條一經面世,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相關部門也非常重視這件事情,畢竟這是部隊組織向群眾借錢的一個憑證。儘管楊明榮拿出這張欠條並沒有向國家索取報酬的意思,但是相關部門也不能放任著這樣一筆借款而不去還給民眾。向群眾借錢是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所以相關部門先進行了調查核實,確認了這件事情是真實存在的,之後便開始商計應該如何將這筆欠款歸還給楊明榮一家。
三、昔日的400大洋如今值多少
在楊明榮拿出來的這張欠條之上,部隊欠楊成銀老人的欠款是400大洋。但是在現代社會,大洋已經不是日常所通用的貨幣了,那麼這400大洋折合成現在的貨幣應該是多少人民幣呢?針對這個問題,相關部門進行了商討和對比。在查閱了很多相關文獻並且詢問專家之後,相關部門得出了準確的回覆。
在這張欠條寫下的那一年,正是1930年。根據記載和精確的換算,那時候的1塊大洋應該能夠等於如今的100元人民幣。因此,楊長銀所借出的那400塊大洋大概就等於如今的4萬元人民幣。在核實清楚事情的真相和欠款數量之後,政府在2015年如數歸還了這400塊大洋的欠款,名正言順地拿回了這張已經擁有85年歷史的欠條。這張欠條雖然已經失去了它的借款證明作用,但仍然作為群眾和政府之間魚水情誼的憑證而被人們所牢記。
四、相互付出才有相互理解
即便是到了今天,4萬塊錢仍然不是一筆小數目。
如果有人能夠不帶絲毫猶豫的掏出4萬塊錢借給別人,並且還是那種許諾不需要歸還的情況,都可以說這個人是非常富有的。
而放在85年之前,這筆錢又何止用「巨款」兩字就能形容的呢?楊長銀能夠一次性拿出400大洋,可以說是直接拿出了他的全部家當。這說明楊長銀是一位非常有魄力,並且全心全意信任組織和部隊的人。
反之,如果我們的部隊在當時沒有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去付出、去奮鬥,為群眾的和平自由生活而努力,群眾又怎麼能夠把全部的信任交付給他們呢?付出和理解是相互的,如果當時的部隊沒有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沒有全心全意地為群眾付出,想必當塗星隊長敲開楊長銀的家門之時,肯定是沒有辦法借到這400大洋來緩解當時部隊的燃眉之急的。
一張看似普普通通的欠條,卻記錄著85年前的一段感人故事。很多時候,人們會說所有的一切都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是,我們國家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是沒有辦法被時間所消磨的。就比如說楊長銀一家當作傳家寶一樣保存著的欠條,以及85年後政府不顧楊明榮的拒絕而歸還的4萬塊錢。只有相互付出,才有相互的理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