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十一月份的時候,黃麻起義正式爆發,也是在這個時候,湖北紅安的大門上,吳蘭陔寫了一副對聯,由於痛恨綠林兵,所以就有了「紅軍」這個詞,1928年的時候,工農革命軍正式統一改了名字,就叫紅軍,再後來的演化過程當中,成了老百姓心裡的解放軍。
但紅軍剛剛成立初期,裝備明顯缺少,尤其是槍枝彈藥一直是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態,甚至在隊伍一開始的時候配備的居然是冷兵器,這和熱兵器對抗顯然是螳臂當車,雖然說武器相比較而言是落後的,但紅軍戰士與敵人對抗的決心還是很堅定的,在和國軍誓死對抗當中,國軍都感覺到了疲憊,而且紅軍不僅缺裝備,糧餉更是成為了他們的一大難題,要知道本就是靠農民群眾支撐的,所以在條件上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紅軍為了能夠讓大家有足夠的糧草,所以只能是和當地的老百姓多借點錢和糧食,那麼大家都知道,我國的紅軍是從來不會白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的,所以在借完後都要給老百姓留下來借條,哪怕老百姓不要,紅軍也會給的,而且也是有借有還說話算話的,但可能因為一些特殊情況,導致有的欠條沒有能被兌換成功。
就比如2015年的時候,一個叫楊明榮的農民, 來自湖北孝昌縣金盆村,拿著一個泛黃的欠條,這個欠條已經被保存了85年了,這個借條是他的祖父楊長銀留下來的,長12釐米,寬4釐米,上面寫著借了400塊大洋。當時紅軍在洋平口戰鬥的時候,戰爭結束部隊從1200多個人擴編到了1500個人, 這讓紅軍沒有那麼多的資金來支撐,所以沒辦法在,在上級的安排下找到了楊長銀,並且和他借了400個大洋,還籤下了借條。
當時楊長銀知道紅軍需要幫助,毫不猶豫拿出家裡的三百多個大洋,並且還和家裡的親戚湊了一百多個,這交給了紅軍,幫了紅軍一個大忙,後來一直都留著這個欠條從來沒拿出來過,一直到了2015年楊明榮才拿出了爺爺當年的這個欠條, 然後找到了當時的政府,這才讓更多人知道原來當初他的爺爺還曾借給紅軍錢。
專家也堅定後看出來這個的確是當年紅軍所籤下的欠條,那麼當時的四百塊大洋放到現在又等於多少錢呢?要知道民國時期的大洋還是很值錢的,一個等於350塊錢,而到了後面才開始貶值的,也就是一個大洋成了幾十塊錢,1930年的時候是相當於100塊錢的。
所以四百多塊大洋就相當於是四萬塊錢,這都差不多是平常人一年工資了,要是加上利息,肯定更不指這個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