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抗戰時期,軍民結成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紅軍這麼多年也始終堅持著一項基本原則,那就是無論條件多麼惡劣,都不會從百姓家中拿任何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村民當時自發的向當地的紅軍贈送食物都被拒絕的原因。但是,長期的作戰卻也導致軍隊的日常開支過大,紅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也不會那麼死板,有過向當地百姓借錢借物的例子,並在日後一併歸還。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一張時隔85年的欠條。
這件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湖北省孝感縣金盆村的一位農民,在聽說當地的紅軍資金出現問題之後,主動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拿了出來,足足有300大洋,又四處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借錢,湊夠了400塊大洋借了出去。
這位老農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呢?一直都沒有得到答案,根據老人的孫子回憶,自己的祖父這80多年以來從未向外人主動提過自己曾借給紅軍400大洋這件事,還是等家中老人去世之後才拿出這張紅軍欠條,想要看看85年前借出的400大洋,應兌換多少人民幣。
當地的部門得知這件事之後立即將這張欠條拿出來核對,發現確實是當時所寫,而且內容也屬實。為何當時紅軍的軍長沒有在之後還給老人財物,根據調查才得知當時那支紅軍是紅一軍第一師第七隊,在那一年四處遊擊作戰,等回來找這位老農的時候老農早已搬走,這才沒有及時將財物歸還。
專家根據這80多年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當時的大洋購買力來推算,分析出這400大洋可以兌換四萬塊錢的現金,但這麼多年過去利息早就翻了不止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