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時候,黨中央推行了「土地革命」政策,在民間進展迅速,贏得了廣大老百姓的支持。此後,黨的武裝力量心繫人民群眾的利益,軍民相互,魚水情深。到了1929年時,全國各地都建起了革命根據地,部隊也經過整改組成了黨的第一支「紅軍」隊伍。當時,紅軍剛組建,缺糧食缺彈藥,處境很是困難。這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裡,為了支持紅軍的工作,各地老百姓紛紛將家中物資捐贈出來,要支援紅軍!
紅軍有一個政策大家都知道,就是「絕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軍令如山,身為軍人就要執行命令,所以當時紅軍隊伍不能隨意接受老百姓捐贈的物資。就算到了窮途末路之時,紅軍也絕不觸碰底線,用了老百姓的東西,一定會還回去,或者是用錢買,或者是打一張欠條。當時,紅軍在財政方面也很緊缺,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以「打欠條」的形勢,約定好到期歸還。
但是,在戰爭中無數英烈犧牲流血,很多百姓為了保衛家國,也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所以,紅軍手中的很多「欠條」也就無法再兌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對於那時打下來的「欠條」很重視,下令讓各地區的政府部門積極尋回百姓手中的欠條,將所欠的物質還給他們。對於那些偏遠地區的百姓,很多都不知情,甚至一些百姓的欠條保留到了今天。例如,在2015年時,湖北一位農民就拿出了一張有了85年歷史的「欠條」,向政府請求幫助。
這張欠條上面寫的是紅軍向楊明榮(欠條主人)借了四百大洋,經過相關部門核實,確定張欠條是真的,上面的印章證明了一切。當時,為了支持紅軍展開工作,楊家將之前做買賣賺到的一些以及親友資助的一些都給了紅軍,紅軍不接受捐贈,就打了這張欠條。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來看,一塊大洋能夠買到十六斤大米。而現在的大米的價格很便宜,三塊多就能買到一斤。核算下來,現在一塊大洋的價值大洋是五十元左右。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也就是一枚大洋價值一百元,而這四百大洋也就是四萬元。按理說,政府應該還四萬元給楊明榮。
在我看來,楊明榮支持紅軍工作,也就是為紅軍盡了一份力。不管怎麼說,楊明榮也是一位英雄。雖然四百大洋現在並不值錢,但是他的「貢獻」是無價的,理應得到英雄般的對待!要知道,一個有英雄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而英雄並不一定是做了偉大的事情。一份心意,雖然不大,但也足以被稱為英雄!各位,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