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條,是一種憑據,暫時不能歸還他人財物時,就需要寫下一張欠條。在湖北孝感縣的一個小村子,有一名老農名為楊明榮,他拿出了一張非常特別的欠條,這個欠條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楊明榮當時還未出生,他的爺爺楊長銀在家鄉與紅軍相遇了,紅軍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是我國的人民軍隊。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正不斷地建立根據地,擴大革命武裝,這時候的紅軍不僅僅是吃穿緊張,作戰費用也是十分的少。於是在孝感縣大悟山的紅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就向村民們求助,這張欠條就是在這個時候寫下的。為了幫助紅軍,楊家東拼西湊拿出了400塊大洋。
紅軍答應楊長銀一家,在戰爭結束後,就將錢還給他們,在寫下了欠條不久後,紅軍就離去了。這張欠條被楊長銀一家珍藏到了現在,楊明榮從小就聽著紅軍的故事長大,對這張欠條也有所了解。現在楊明榮已經70多歲了,他拿出了這張借條,希望這張欠條能夠作為憑據,讓部隊歸還他們的錢。這張憑據經過鑑定,確定為是真實的紅軍欠條,當時的400塊大洋,放在今日是多少錢呢?銀行解釋到,這個大洋在以前是非常值錢的,但是現在就稍微貶值了一些,如今1塊大洋約等於60-80元,400塊大洋約等於3萬元左右。
普通的村民能夠在85年前拿出這麼多錢給紅軍,可見當時紅軍在村民們的心目中非常的重要。紅軍為了守護百姓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百姓為了紅軍也是傾盡了所有,軍人和民眾相互支持、扶持,這才將抗戰堅持到了底。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非常的艱辛,不僅僅要到處遷移根據地,還要面對各種資源的不足。其實紅軍寫下的欠條很多,但是要求紅軍歸還的幾乎很少見,因為大多數寫下欠條的紅軍都在戰場上陣亡了。
因此就算是寫下了欠條,也無從歸還,孝感縣裡其實不僅只有這一張借條,只不過現在人們的生活都算富足了,他們並不想將借條拿出來索要錢財,他們將這些借條珍藏了起來。楊明榮老人家中的借條也是被珍藏起來的,可是他們不是很會保護紙張,這張借條眼看就要破損了,楊明榮老人這才將它拿到了縣財政處。也是因為這樣,紅軍寫下的欠條才來到了人們的眼前。在欠條留下不久後,長徵就開始了。
紅軍長徵,是一次奇蹟,沒有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很難相信他們能捱過這樣艱苦的日子。跨越了14個省,18座大山和24條大河,走過山川,走過河流,走過了沼澤,走過了兩萬五千裡,這次戰略轉移成功了,也讓紅軍在世界出名了。在極度缺乏金錢,缺乏武器彈藥和缺乏人數的時候,他們只能夠進行這樣的戰略轉移,紅軍雖然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但是他們有著堅定的毅力和信念,是精神糧食讓他們撐到了最後。
現在艱苦的歲月已經結束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祖輩幫助過紅軍。經歷了楊明榮老人這樣的事件之後,楊明榮的村長鼓勵大家尋找欠條,若是欠條屬實,是可以找村財務部門兌換的。戰士們有困難的時候,是百姓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的,現在這張欠條不僅僅成為了一張百姓曾經援助過紅軍的憑據,更是成為了一件文物。如今,楊明榮老人的400塊大洋已經被兌換成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