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戰士救護傷員
紅軍自製的醫療用具和採集的中草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的銀幣
紅軍使用的迫擊炮
戴鏡元使用的鋼筆
編者的話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長徵出發時,中央紅軍有8.6萬人,其中福建子弟近3萬人。他們或擔任開路先鋒,或擔任鐵血後衛;他們有的負責偵察敵情,有的專司救死扶傷,有的主持破譯敵人密電,有的承擔經濟保障。強渡湘江、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攻佔天險臘子口……福建子弟屢建功勳,一連串閃光的名字,彪炳千秋。到達陝北後,福建子弟僅剩2000多人。為了長徵勝利,福建子弟作出重大貢獻,付出巨大犧牲。
最近,由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的「鐵血長徵——福建兒女長徵史跡展」在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開展,龍巖市檔案館同時展出《長徵中的閩西兒女》檔案圖片。不少珍貴的照片、文物和文字材料第一次同觀眾見面。為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尤其是福建子弟的英雄事跡,記者擷取部分人物故事,奉獻給讀者。
東南網10月14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劉才恆 俞祥波 黃啟元 郭添陽 整理)
傅連暲:救死扶傷的「紅色華佗」
傅連暲中將是長汀人,原來是基督教徒,後來加入中國共產黨。長徵前,他任中央紅色醫院院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醫院院長。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傅連暲是帶著肺病、胃病參加長徵的。他負責紅軍部隊的醫療保健工作,被稱為軍中「紅色華佗」。在物資匱乏、條件極端艱苦的行軍中,他積極就地取材,用中草藥、土方開展治療和保健工作。有個戰士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滾,傅連暲確診是吃了不潔東西引起的,他倒出子彈裡的硝藥讓戰士服下,幾分鐘後就見效了。部隊過雪山,很多戰士只穿著單衣,傅連暲要求後勤人員多採購辣椒供大家禦寒,減少非戰鬥減員。在藏族聚居地區,紅軍戰士曾受傷寒症的嚴重威脅。傅連暲摸索出有效的土辦法,救活了不少人,像王樹聲、邵式平、康克清等人,都是傅連暲親手治癒的。他的主要辦法,一是用冷敷退燒,二是讓病人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的成分能止血、強心利尿。
傅連暲還挑選部分戰士組成一個醫療培訓班。他白天行軍、治病,晚上給戰士們上課,為部隊培訓了一批急需的醫護人員,緩解了長徵中紅軍醫護力量嚴重不足的困難。
戴鏡元:「長徵路上走路的燈籠」
永定籍紅軍幹部戴鏡元,1934年參加紅軍。長徵時他在中革軍委二局任職,編入中革軍委紅星縱隊第四分隊,擔任黨支部書記。第四分隊跟隨中央領導行動,負責電臺工作,承擔著通信聯絡和偵聽敵軍情報的重要任務。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技偵情報工作創始人之一、技偵情報戰線的傑出領導者。
1935年3月,紅軍二渡赤水,再次佔領遵義。10日,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是否進攻黔北重鎮打鼓新場,會上多數同志主張行動,但毛澤東認為,此舉將使紅軍陷入四面被圍的絕境,堅決反對。會後,毛澤東建議周恩來暫緩發出作戰命令。當天23時,戴鏡元破譯了國民黨軍正調兵遣將、在打鼓新場周圍布下「口袋」的電報,立刻呈報中央。第二天早晨,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緊急會議,根據破譯的情報,放棄了進攻計劃,避免了紅軍的重大損失。巧渡金沙江時,中央根據戴鏡元及其戰友破譯的國民黨軍隊的調遣計劃,準確計算出國民黨軍隊抵達金沙江畔的時間,從容指揮紅軍利用幾條渡船,歷經九天九夜過江。
正因為在四渡赤水、二佔遵義、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等重大軍事行動中,第四分隊都為中央提供了重要情報,紅軍長徵勝利後,毛澤東誇獎戴鏡元他們是「長徵路上走路的燈籠」。
曹菊如:「扁擔銀行」的黨支部書記
曹菊如,龍巖人,1930年入黨,革命金融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先後參與籌建閩西工農銀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1934年10月編入中革軍委紅章縱隊第十五大隊,任黨支部書記,隨中央紅軍長徵。
第十五大隊是長徵中的「扁擔銀行」,由國家銀行和部分經濟工作人員組成,其中包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套紙幣的設計者黃亞光。曹菊如和大隊長袁福清、政委毛澤民一起,帶領14名工作人員、100多位運輸員,護送貨幣、金銀、首飾和印刷機、文件等100多擔。他們在保護銀行財產的同時,還開展白區籌款籌糧和發行、回收蘇區貨幣的工作。長徵途中,國家銀行先後在貴州遵義、桐梓和川西的冕寧等地發行了紙幣。「扁擔銀行」保障了軍需物資的供應,有力支持了紅軍戰時經濟,可謂紅軍的經濟命脈。毛澤民調離大隊後,曹菊如帶著兩擔黃金隨軍委總供給部行動。他不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不忘保護好這兩擔黃金。
這支特殊部隊克服重重困難,英勇頑強地完成了任務。到達陝北後,大隊14名工作人員僅剩8人,100多位運輸員僅剩2人。後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改稱國家銀行西北銀行,曹菊如任副行長。新中國成立後,他出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劉忠:
「紅軍尖兵」 的特殊任務
劉忠中將是上杭人,1930年參加紅軍。出髮長徵時,任紅一軍團司令部偵察科長。長徵前,劉忠奉命帶隊探查行軍方向的敵情、地形和路線,向軍團司令部報告。長徵中,他率領偵察部隊走在最前頭,探道路、摸敵情、繪地圖、找嚮導,為搶渡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突破臘子口等的重大勝利提供了寶貴的情報,被譽為「紅軍尖兵」。
紅軍翻過大雪山後,當地藏族同胞因長期受國民黨勢力的欺壓,加上不了解紅軍,一見到紅軍部隊就跑,紅軍有錢也買不到糧食,軍糧供應出現極大困難。進入荒無人煙的茫茫大草地,為了給部隊找吃的,劉忠帶領的偵察部隊除了繼續做紅軍的「千裡眼」「順風耳」,又多了一項「偵察任務」——試吃各種野草野菜。草地草多,但不少難以下咽,有的還有毒。劉忠每天帶領戰士試吃各種野草野菜,找到能吃的野草野菜後,就交給軍團衛生部鑑定,然後向各單位介紹或用文字向全軍通報能吃的野草野菜。劉忠回憶說,過草地時他到底吃過多少野草野菜,是無法計算的;那些野草野菜在嘴裡嚼時的那種苦澀,咽下時的那種艱難,從胃裡溢出來的那種感覺,是他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張新華:
大渡河畔
化裝抓「舌頭」
寧化籍開國少將張新華,1932年參加紅軍。出髮長徵時在炮兵部隊,後調到由楊得志任團長的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當連長。
1935年5月上旬,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一團作為先鋒,經80多公裡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畔的渡口安順場。5月24日下午,張新華帶領幾人化裝成當地農民,抵達安順場偵察。他們在河邊發現了一隻小木船,經了解是國民黨軍的一名副官和一名傳令兵用的,他們到集市去了。當時已快要散集,張新華決定抓住這兩人,控制小船。等這兩人從集市晃晃悠悠地出來,張新華慢慢接近副官,突然朝其下巴猛擊一拳,將其控制;傳令兵同時也被幾名戰士捆綁起來。張新華派人將這兩人押回紅軍駐地,另派人看住小船,他自己繼續帶人摸清了當地的敵情,將情報送回團部。當晚,團長楊得志率領部隊佔領了安順場。5月25日,紅軍從這裡成功強渡大渡河。
張新華將軍一生身經百戰,他常說:「我這輩子就會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