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再走長徵路:鐫刻在紅土地上的赤誠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鐫刻在紅土地上的赤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1934年10月17日,中央蘇區、中央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6萬餘人,踏上戰略轉移的徵途。圖為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碑。

  本報記者 鄭少忠 溫 騰攝影報導

  江西省于都縣長徵源合唱團是由160餘名紅軍後代、歌唱愛好者組成的業餘團隊。圖為合唱團在義演。

  本報記者 夏康健 朱 磊攝影報導

  6月12日,記者在江西于都縣羅坳鎮孟口村孟口長徵渡口,冒雨採訪中央紅軍第八軍團集結渡河的故事。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艾 鑫攝影報導

  中央紅軍長徵路線示意圖由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提供

  6月10日,江西贛州于都縣於都河畔,燈火通明,車來車往。在縣文化藝術中心,一首《告別》,拉開一場大型演出的序幕,不時爆出雷鳴般掌聲。

  盛大精彩的演出,是為了紀念85年前的一場遠徵。1934年10月17日晚,就在於都河畔,8.6萬餘中央紅軍匯聚,準備渡河,人潮如湧,但井然有序,分外安靜。

  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連日來,在江西贛南的瑞金、於都、寧都、興國等地,我們冒雨前行,踏著泥濘小路瞻仰先烈,涉過溼滑木橋探訪烈士遺屬,心中的感動和震撼前所未有。

  用熱血澆築信仰,鍛造長徵鐵軍

  1933年9月,國民黨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講解員給我們講解那張中央革命根據地日趨縮小的示意圖:由於政治軍事上的雙重失誤,蘇區蒙受重大損失,戰略轉移成為最後選擇。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蘇區、中央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6萬餘人,從8個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漫漫徵程。為躲避敵機偵察,軍民們每天下午架橋,次日凌晨拆除,5個渡口的浮橋反覆拆搭達15次之多。

  戰略轉移去往哪裡?怎麼走?路在何方?不論是指戰員還是群眾,都選擇了堅定不移跟黨走。

  「跟著走。」當時仍然被左傾路線排擠,被留黨察看的鄧小平沒有猶豫。

  「打敵人去。」紅四團團長耿飈,面對戰士們的疑惑,回答乾脆利落。

  然而邁過於都河的每一步,都面臨著槍林彈雨、浴血犧牲。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長徵第一仗在江西省信豐縣百石村打響,時任紅四師師長洪超激戰中被敵人流彈擊中頭部,倒在前線。高山綠蔭的庇護下,我們在百石村的一座小山坡上,瞻仰洪超之墓,這也是長徵路上的第一座紅軍墓碑。離此不到30公裡處,有一座無名烈士碑,紀念200多名無名紅軍指戰員。他們在長徵途中留下來養傷,在一個雨夜被敵人殺害。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轉戰地域超過半個中國;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常年積雪;渡過30多條河流,包括洶湧險峻的峽谷大江;走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溼地……中央紅軍這支出徵隊伍,抵達延安時減員到僅7000餘人。

  留下來堅持遊擊戰爭的隊伍,面對嚴酷的高壓態勢,九死一生,絕大部分人倒在了這片紅土地上。

  「弟準備犧牲,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1935年3月,奉命在蘇區堅持鬥爭的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在被捕就義前寫信給家人,從容安排後事。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1936年冬天,陳毅在梅嶺於國民黨重重圍困中,創作了著名的《梅嶺三章》。

  以百姓之心為心,鑄就鐵壁銅牆

  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裡,有一雙草鞋,鞋尖上繡著兩個繡球。鞋的主人是于都縣嶺背鄉老紅軍謝志堅,在送他離家遠徵時,青梅竹馬的愛人春秀,送給他這雙別致的鞋。

  長徵途中,謝志堅一直捨不得穿,直到強渡大渡河時,由於戰鬥激烈,分分秒秒都有犧牲,謝志堅穿上春秀送的草鞋,決心帶著愛人的信物赴死。1951年,謝志堅回到於都尋找春秀,才得知長徵後不久,春秀就被殺害了。謝志堅帶著那雙草鞋,伏在春秀墓上痛哭。

  父送兒、母送子、妻送夫,明知一別可能永難再見;寧願自己忍飢挨餓受凍,也要保障紅軍……據記載,1934年,中央紅軍長徵前短短5個月,僅贛南蘇區,擴大紅軍8萬多人,捐獻稻穀90.6萬擔,被毯2萬床,棉花8.6萬斤,布鞋5萬雙,草鞋20萬雙,籌集軍費150萬元。

  站在贛南這片土地上,人們會對一個政黨、一支軍隊與人民的血肉聯繫,有全新認知。

  「炮火連天響,戰號頻吹……我們少年先鋒隊,英勇上前線……」在寧都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人們莊嚴靜默,聽63歲的紅軍後代劉黎洋唱起少共國際師歌曲。

  劉黎洋的父親不到16歲參加少共國際師,生前常跟他說過去的故事:當時老百姓「躲白軍,躲壯丁」,但同時又積極支援紅軍,把兒子送上戰場。

  「為什麼參加紅軍,我父親說,那是因為紅軍確實是我們窮苦人的子弟兵。」說著,他又唱起了父親教的另一首紅軍歌謠:「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人來壓迫人。」

  71歲的郭鳳林回憶,父親郭春福1934年跟著紅軍走,到1950年帶著9個月的她轉業回到家鄉,一去就是17年。「十幾年過去了,父親面貌、身材變了,就連鄉音也改了。我奶奶悄悄問我大姑——這到底是不是我兒子呀。大姑說,哪有亂講自己是別人兒子的,肯定是!」每次說起這個故事,郭鳳林都笑中帶淚。

  儘管一切都變了,但郭春福依然記得革命時期家鄉缺鹽的情景,特地買了一大包鹽背回來。「我們寧都到現在還有個菜,叫無鹽湯。」郭鳳林說。在一次次軍事「圍剿」和封鎖中,蘇區嚴重缺鹽。為了讓前線的紅軍有力氣作戰,寧都人家家戶戶把鹽罐子颳得乾乾淨淨,送上前線。自家想吃鹽,就從牆根處弄一點苦澀的硝鹽。久而久之,一道無鹽湯傳下來,成了寧都的特色菜。

  每到一處紀念地,每訪一位親歷者,軍民魚水情的故事,不勝枚舉。

  瑞金的老人回憶,小時候紅軍常用白米飯換他吃的紅米飯。寧都的老人回憶,紅軍每到一地,都要幫老百姓挑好水。走之前也要紮好稻草,上好門板,不給老百姓添麻煩。至今,紅軍為方便群眾打出的革命井,還在滋潤著當地百姓。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當年僅240萬人口的贛南蘇區,八子參軍、七子參軍、父子參軍的故事俯拾即是,33.1萬人參加紅軍,60萬人支前參戰,33.8萬人為革命犧牲,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10.82萬人。

  興艱苦創業之風,踏出堅實腳印

  興國老紅軍王承登,16歲參加紅軍,1972年離休回贛州後,到部隊、企業、院校作報告,足跡踏遍贛南老區18個縣(市、區)。他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更多人。

  老人經常說,和倒下的戰友們比,自己多麼有幸,能返鄉參與並見證贛南原中央蘇區人民脫貧、發展的「新長徵」。這些年,贛南大興艱苦創業之風,不斷創新發展:贛州新能源汽車科技城,形成從鋰電池到整車生產的完整產業鏈;贛州國際陸港,南康家具、贛南蔬菜運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蓬勃發展……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老區發展翻開歷史新篇章。國家提出的「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先進位造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五大戰略定位,為贛南原中央蘇區的發展,明確了方向。

  如今,曾為世界矚目的贛南地區,再一次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贛南已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脫貧:176萬人脫貧,7個貧困縣和80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贛州的稀土加工,正從過去提供初級原料的階段,向全產業鏈延伸,基本形成了產業鏈完整、具有一定特色的稀土產業體系,成為國家鎢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今天,在新長徵路上,我們要戰勝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依然要靠全黨全國人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贛州視察時說。

  從爭取國家解放、民族獨立的偉大抗爭,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光輝歲月;從開啟改革開放的壯麗徵程,到衝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長徵精神始終賦予我們不竭動力、無窮信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壯闊新時代,再走長徵路,是不忘過去,致敬歷史,更是汲取力量,昂首向未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記者再走長徵路】直羅鎮戰役:把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奠基禮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丁亮 翟羽佳)「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日前來到了延安富縣的直羅鎮。延安市富縣直羅鎮胡家坡村村委會主任肖兵峰:「這個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為基礎,主要就是種植水稻,包括這個稻田養魚,稻田養蟹,下一步就是發展旅遊業,再就是做這個農產品深加工,來推動鄉村振興。」
  • 洋記者眼中的紅軍長徵和新長徵
    踏上徵程從8月21日到9月30日,中國日報的四名外籍記者參與了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重走兩萬五千裡長徵路。活動共有近百家網絡媒體參加。攝影 中國日報網 張行健這次活動覆蓋了紅軍長徵所走過的所有15個省區市(按照長徵時期行政區劃為14省),其中集體採訪團先後走訪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甘肅、陝西6個省,剩下9個省區市是獨立組織省內網絡媒體和中央媒體地方站的記者編輯進行。中國日報外籍記者參加的是6省集體採訪團活動。為何邀請外國人參與重走活動?
  • 漫漫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三、紅軍長徵中部分部隊的長徵路長達三四萬裡     歷史事實是,長徵中每路紅軍的不同部隊,因為承擔不同的任務,在長徵中所走的路也不同。對此,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索爾茲伯裡訪問的紅一方面軍老紅軍、醫生戴正啟,也作了有力證明。戴正啟說像他這樣的普通戰士,長徵中走的路要比地圖上標出的紅軍在一年中從江西走到陝北的二萬五千裡多得多。他們常常一口氣走80裡到160裡,忽上忽下,忽前忽後,走的完全不是直線。還說許多衛生員為了照料傷病員和垂危病人,三次甚至四次越過大雪山。對許多人來說,徵途長達三萬至四萬裡。
  • 軍報記者探尋:沿著紅軍的足跡如何走出新路
    當人們不經意間將80年前紅軍各部隊長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直線連起來,就會發現一個令人驚嘆的現象:紅軍長徵實際路線構成了幾張遒勁的彎弓形狀,「弓弦」下多為平原、丘陵地區,魚米富庶,而「弓背」所經之處,峽谷激流和雪山草地密布,紅軍多是在「弓背」上艱難跋涉。曉雨初霽,滿目秋色。
  •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重走長徵路:蒼溪「紅軍渡」憶強渡嘉陵江 採訪團到進入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紀念館採訪  四川新聞網劍閣6月21日訊(記者 黃強)滔滔嘉陵江水,仿佛還在訴說著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悲壯故事21日下午,「重走長徵路」採訪團第四小組從廣元市區出發來到蒼溪,在嘉陵江邊追憶紅軍強渡嘉陵江一戰,站在高處望向嘉陵江邊的塔山灣渡口,似乎還能看見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戰鬥畫面。  「嘉陵江戰役」為中央紅軍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紅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部隊會合奠定了基礎。
  • 從月入四百大洋到數過雪山草地——紅色醫生傅連暲的長徵路
    新華社福州6月22日電  題:從月入四百大洋到數過雪山草地——紅色醫生傅連暲的長徵路  新華社記者  在福建省長汀縣福音醫院舊址,記者見到了傅劍平。這幾天,「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團進入長汀,75歲的傅劍平變得格外忙碌——他的叔公、紅色醫生傅連暲,曾是這所醫院的院長。  1933年初,傅連暲將福音醫院和全部家產捐給紅軍,舉家遷往瑞金。170名運輸隊員用了半個月時間,才把醫院除地皮、房屋外,包括玻璃門窗、百葉窗在內的所有東西搬完。《紅色中華》報導傅連暲的事跡時,稱讚他為「蘇區第一模範」。
  • 重走長徵路第1天 2018.10.1江西瑞金雲石山
    #2018年至2019年,我和朋友小陳重走長徵路,一路上認識了很多充滿紅色情懷的人和紅色後代,交朋友聽故事,增知識長見識,受到了許多幫助與感動。在途中我們先後加入365重走長徵路團隊,這大大擴展、豐富我們的內容。我們走長徵路不是旅遊,也不是為了搞噱頭賺錢,所以沒有直播,也沒有在網上發文(當時時間和精力也不夠)。現在我把這次旅程漸漸整理分享出來,如果有人能從我們的經歷中提取有益於自己的東西,那我的分享就有了價值;如果有人想了解長徵、了解紅軍,甚至還有興趣想去挑戰一下重走長徵路,那我的分享就更有意義了。
  • 新華社記者親歷長徵七號火箭設備裝配與檢查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轉運前夕,技術人員正在進行火箭裝配與檢查。新華社記者 曾濤 攝    新華社海南文昌6月22日電  題:「火箭就要發射,得多盯著點兒」——新華社記者親歷長徵七號火箭設備裝配與檢查  新華社記者曾濤、陳曦、梅常偉、王婷  早上7點半,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已是日光灼人。一群航天人吃過早飯,從食堂走出,奔向不同的工作場房。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轉場前夕,新華社記者來到了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
  • 川渝首個紅土網球場來了 天晴下雨都能打球
    川渝地區第一塊「高大上」的紅土網球場來了。 重慶晨報記者 高科 攝  「趕快把土鋪上去,平均撒在地上。」昨天下午1點,重慶海能康體設施公司負責人彭憶,站在位於奧體的重報集團網球中心第一塊紅土網球場旁邊,指導工人對球場進行最後的施工。
  • 《我和媽媽走長徵》將播 童蕾飾巾幗英雄水蔥
    童蕾《我和媽媽走長徵》花絮童蕾《我和媽媽走長徵》劇照  該劇講述了水蔥意外得知一場陰謀的真相,為阻止革命隊伍中的叛徒對丈夫徐廣軒的謀殺,而帶上女兒追隨著紅軍大部隊走上長徵路,在路上,經歷誤入土匪窩、遭遇當地軍閥、水蔥女兒被抓等重重危險,終於到達陝北吳起的故事。在超長片花中童蕾為了女兒去當保姆、備受磨難的劇情引起很多網友對這部劇的期待。
  • 圖片故事丨習總書記固原行——走好新的長徵路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察。從北京直飛固原。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上面這張新華社資料照片,顯示的是1986年時的將臺堡。  18日下午,雨還在下。總書記來到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看望父老鄉親。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展覽中有一份中革軍委在二渡赤水途中發布的《告全體紅色戰士書》,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機動靈活的作戰思想:「紅軍必須經常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有利條件求得作戰的勝利。」     四渡赤水後僅僅一個月,紅軍在金沙江附近再次上演了赤水河畔的一幕,「搶渡金沙江」成為長徵戰史上又一個傳奇。
  • 長徵5號發射成功,中國能否算得上航天強國?還有很長路要走
    ▲全新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如果說長徵五號與長徵七號在近年出現失利,是全新火箭系列走向成熟不得不付出的成本,那麼長徵三號乙作為我國最成熟的火箭型號,發生這樣的失敗情況就顯得有些難以理解了。無論是把我國太空人送入太空的長徵二號F,還是將「玉兔」月球車帶到月面的長徵三號乙,都是芯級直徑僅有3.35米的中型運載火箭。
  • 洪水過後路不再能走 58歲的他決定去找路
    芝麻地的路也不能再走了。58歲的楊松林決定去找路。  不斷水、斷電、斷糧,斷路  楊松林並不擔心洪水淹到村子——1998年長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後,從中央到地方投入巨資力推移民建鎮,楊浪灣等低洼地區的村莊就地高遷,此後這裡的新民居基本無水患。  「農戶家裡進水不多,房屋直接受淹浸泡的非常少。」
  • 紅土聖跡:長徵第一山——雲石山
    雲石山位於瑞金城西19公裡處,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所在地,又是紅一方面軍主力和中央機關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出發地,被黨史學家稱為「長徵第一山」。  雲石山地理風貌奇特,高不過50米,方圓不足千米,遠看猶如散花仙女遺留在凡間的花籃,四面懸崖峭壁,只有一條百級石砌小道直達山頂。
  • 紅土航空首次在航班上提供臭豆腐
    " 人還沒到長沙,就吃到了長沙最著名的小吃,紅土航空,優秀!"8 月 18 日,紅土航空無錫飛往 A67252 的航班上,旅客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航空小食," 黑色經典 " 的真空包裝的臭豆腐,這也是紅土航空首次在航班上發放湖南本地特色食品。
  • 新聞熱詞:「長徵」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新聞熱詞:「長徵」英文怎麼說?6月11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西於都、瑞金和福建長汀、寧化舉行。在為期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各路記者們將開啟一段非同尋常的採訪之旅,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
  • 「紅土航空」改名「湖南航空」
    剛剛,記者從湖南紅土航空獲悉,其」紅土航空「名稱正在改為 」湖南航空 「。現階段,工商行政管理機構的變更已經完成,正在向民航局申請辦理變更手續,接受民航局的運營合格審定審查等流程。2020年7月,湖南紅土航空正式在湖南長沙臨空經濟區掛牌,作為湖南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主要從事國內航空客貨運輸業務,致力於打造 「網際網路 +「精品航空公司。
  • [重走長徵路]最早的「紅色」銀行是什麼樣的?
    採訪團記者參觀七裡坪長勝街。記者劉申 攝  荊楚網消息(記者劉申 通訊員徐俊傑)最早的「紅色」銀行在哪兒,是什麼樣的?9月19日,由中宣部組織的「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湖北紅安縣,在紅安七裡坪一座「鄂豫皖蘇維埃銀行」引起記者注意。  「這是第一家蘇維埃銀行。」原紅安縣黨史辦主任周少懷介紹,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誕生地。
  • 「紅土航空」將改名「湖南航空」!
    9月24日,記者從湖南紅土航空獲悉,其「紅土航空」名稱正在改為「湖南航空 」。現階段,工商行政管理機構的變更已經完成,正在向民航局申請辦理變更手續,接受民航局的運營合格審定審查等流程。2020年7月,湖南紅土航空正式在湖南長沙臨空經濟區掛牌,作為湖南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主要從事國內航空客貨運輸業務,致力於打造 「網際網路 +」精品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