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的旗幟上——聚焦人民軍隊中的英雄模範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在共和國的旗幟上——聚焦人民軍隊中的英雄模範
新華社記者張汨汨
群山間,他們是峭拔的高峰;驚濤裡,他們是巍然的砥柱。危難中,他們撐起一方天地;水火中,他們守護一方安寧。最艱險的時刻,他們衝鋒在前;最偏遠的角落,他們默默守護……
新中國70年發展史,也是一部人民軍隊的英雄史。綠色方陣中,燦若星辰的英模名錄凝縮成民族的刀鋒,撐起時代的脊梁,更極大豐富著一個國家的心靈史與精神史——
他們的形象,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裡;他們的精神,高高飄揚在共和國的旗幟上!
一個個氣壯山河的名字,鋪就國家的精神底色
松枝掩映的石壁上,鐫刻著一個個鮮紅的名字: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王萬成……
這是朝鮮五聖山。兩個小小高地,在中國人民心裡,有一個更加刻骨銘心的名字:上甘嶺。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戰役,使這裡成為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分水嶺」。中華民族失落百年的尊嚴,在血與火中重新站了起來。
「指導員把他抱起來,他前面被打得密密麻麻的,肉都是黢黑的,後背卻沒有多少血,血都在爬的路上流幹了……」黃繼光的戰友萬福來曾這樣回憶。
這是黃繼光入伍後的第一次衝鋒——他的第一次衝鋒,就躍上了人生的壯麗高峰!
「烈火在他身上燒了三十多分鐘……他確實是一動不動。就是看著他那個手,往泥巴裡面摳,往下面抓……」邱少雲的排長曾紀有曾這樣回憶。
硝煙散去,戰友們看到,邱少雲身上唯一沒有燒焦的,是那雙深深插進泥土裡的手,仿佛伸向大地的問號與驚嘆號: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的士兵?!
「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第15軍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曾這樣記載。
而在整個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湧現出6100多個英雄集體,30餘萬英雄模範和功臣,平均每8名官兵中就有1名英模或功臣。
曾任朝鮮戰場美軍指揮官的克拉克在回憶錄裡,將中國軍隊的精神,稱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這樣的精神,就是一個新生政權最強大的武裝。一代又一代人民子弟兵,就是用這樣的精神,為新中國鋪就了精神底色,在一切困難面前挺起脊梁,一往無前。
無論面對的是怎樣的對手。
——洪水襲來,他們勇立濤頭。荊江大堤上,拔掉輸液針管的李向群再次扛起沙袋……20歲的他,短暫的青春凝塑成一個永恆的士兵雕像。
——「非典」肆虐,他們挺胸當先。原武警總醫院醫師李曉紅彌留之際仍用歪斜的字跡分析病情……28歲的她,將生命永遠定格在這場特殊戰鬥的一線。
——大地震顫,他們義無反顧。「傷員在下面,我們冒死也得下去。」直升機在「死亡航線」一次次穿梭……51歲的邱光華和他的734機組,永遠地融入了川西北的青山之間。
哪裡最危險,哪裡最需要,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九八抗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一次次生死考驗,一次次危急關頭,子弟兵護衛著他的人民,護衛著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在時代的洪流中劈波斬浪。
一個個熾熱壯麗的身影,標註時代的精神高度
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世界東方,一名年輕的戰士用質樸的話語,做出了乾脆的回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沒有氣吞山河的壯舉,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在火車上幫乘務員掃地、倒水,在看病途中幫工人搬磚,在大雨中送懷抱小孩的老大娘回家,省下津貼捐給更需要幫助的人……一件件細碎瑣屑的小事,構成了一個無比偉岸而溫暖的身影。
面對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這位戰士也曾提出自己的疑問,而他的問話,卻是不需要回答的:「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向雷鋒同志學習」——一名普通的戰士,標註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高度。雷鋒精神,照亮了一代代青年的人生道路,感染了千千萬萬追求真善美的心靈。
70年歲月裡,每一次風起雲湧,每一次潮起潮落,人民子弟兵中總有一批又一批英雄模範,高擎理想信念的火炬,踏浪領先,照亮徵途。
當歹徒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時,面對明晃晃的匕首,徐洪剛站了出來。當滿載旅客的列車飛馳而至,面對受驚的軍馬,歐陽海衝了上去。霓虹燈下,「南京路上好八連」高揚艱苦奮鬥、拒腐防變的旗幟。「一切向錢看」的思潮泛起,史光柱的一曲《小草》,在一代青年心中激發起堪比參天大樹的能量……
1965年7月14日,某部工兵班長王傑奮不顧身撲向炸藥包,掩護了群眾與戰友的安全,生命定格在了永遠的23歲。
54年後的今天,在英雄的犧牲地,王傑路、王傑中學、王傑小學、王傑派出所……一個個紀念英雄的地標,在蘇北大地上熠熠閃耀。
「王傑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王傑,以及以王傑為代表的千千萬萬軍中英模,讓無數人真切地感知到: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還有另外一種純粹的活法;在金錢與聲色之外,還有更高層次的幸福與滿足。他們豐厚壯美的人生,就是「價值」與「意義」的最好詮釋。
一曲曲奉獻進取的壯歌,匯聚圓夢徵程的強大精神能量
臉上戴著氧氣罩、身上插著各種醫療管線,在人們的攙扶下邁向病房中的辦公桌——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某基地研究員林俊德,留給世間的最後姿態,仍是衝鋒。
「熱愛祖國,忠誠使命,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集力創新,勇攀高峰」——林俊德身上閃耀的,是「馬蘭精神」。
熔鑄這種精神的,有高級將領、有院士學者,而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戰士。翻開厚厚的「馬蘭英雄譜」,「不畏艱險英雄營」「核輻射偵察先鋒連」「保障科研模範連」……一個個閃光的榮譽稱號背後,蘊含著怎樣的艱辛與兇險,凝聚了多少犧牲與血汗。只有決心為祖國犧牲一切、奉獻一切的人,才會死神當前不計代價迎難而上,才會將數十年的埋名大漠看成人生的幸福。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樣的精神,激勵著無數英模先烈用青春乃至生命使中國真正實現了「站起來」的夢想。正是在他們的精神燭照下,一代代華夏兒女不斷汲取能量,在「富起來」「強起來」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唯有軍人是用鮮血和生命為祖國服務。」基層幹部蘇寧刻苦學習現代軍事科學和軍事技術,為提高戰鬥力、為攀登現代化建設高峰奮鬥終身。
「奉獻為本色,犧牲是豪情。」「飛彈司令」楊業功始終挺立軍事變革潮頭,把全部的精力和生命無私地奉獻給了為共和國鍛造和平盾牌的壯麗事業。
「我知道危險,但就是想來。」年輕的艦載機飛行員張超放棄近在眼前的提拔機會和穩定的工作生活,義無反顧選擇艦載飛行。飛揚的青春,永遠匯入渤海灣的海風裡……
歷史的天空,亦是精神的天空。仰望蒼穹,無數共和國軍人的奉獻與拼搏,匯集成橫貫夜空的星河,在深邃的天宇中綻放著不滅的光芒。
這光芒,輝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追夢之路,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