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知識分子只讀書而不修身,不就白讀了

2021-01-10 文史天下觀

文:文俊一

序言

《大學》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可見,"修身"在古人眼中是多麼重大的一件事。那麼,什麼是"修身"呢?所謂"修身"指的是"修養身心",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卻並非一件易事,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不是讀了些聖賢書,就真的能夠成為超越聖人般的存在。讀了再多的書,如果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只知道自傲自大,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而不是使自己的行為呵護禮儀的規範,使自己的身心收益,幫助他人成就善事,那麼學到再多的知識,也不過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罷了。

其實,別說是古人了,就算是對於今人來說,"修身"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畢竟你可以是一個沒有學識的人,但你一定得是一個有品德的人。清華大學的彭林教授曾經說過:"知識分子只讀書不修身,書就白讀了。"有很多人覺得彭教授是大題小做,不修身怎麼就白讀了呢?學習知識能夠讓人們更好的進行工作,間接為祖國的建設付出自己的貢獻,難道這就不是用處了嗎?那麼,彭教授的那一番話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到底是如他所說的那般,"只讀書不修身,那書就白讀了";還是如反駁他的人說的那樣——不過是無稽之談?

1. 為什麼要讀書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如果是古人來回答的話,大概就是為了考科舉或者是為了學習前人的知識;如果是現代人來回答的話,估計大部分都是為了考試、為了博取一個更好的前程。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回答充滿了功利性,但這的確就是現在大部分知識分子的現狀。我們的社會環境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同時也影響著我們對於某些事物的看法和選擇。比如,古人讀書,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近代學子讀書可能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正處於一個高度且快速發展的社會當中,知識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平穩生活下去的必須工具,而當義務教育越來越普及的時候,這一點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對於今人來說,讀書已經成為了他們人生中的一個固定的階段,目的也只是為了能夠獲取到更多的生存技能,以便於讓他們能夠在如今這個競爭如此大的社會中博得一席之位——儘管這個理由很功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是事實。

那麼,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這是否就是彭教授所說的"只讀書,不修身"呢?然而,從我們前面所描述的背景來看,難道這樣的讀書方式就是無用了嗎?並非如此。學生自小學習知識,從國內的到國外的、從古人的到今人的,通過這些知識我們尋找到了更好的建設國家的方法,通過各行各業的努力奮鬥,共同為我們的國家做貢獻,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更好的未來——難道這都是無用的?若是從上面我們所說的那些方面考慮,那麼彭教授的觀點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2. 什麼是"修身"?

"修身",簡單來講就是修養自己的身心;從具體的行動方面來看的話,指的即是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在學識方面博聞強識;並且在行為上要約之以禮,要約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所要求的,以使自己的身心受到益處,也能夠幫助別人成就善道。

修身在本質上是一個與自身的惡習進行搏鬥的一個過程,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惡習,也會有意志薄弱的時候,"修身"便是與之相搏鬥的過程,因此,"修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並不是說在學校上幾堂課或是讀幾本書就能夠完成,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行為人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言行,並用真誠、仁愛、謙卑的情操來去除思想中的雜質,以做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想來彭教授所說的"修身"便是這麼一個意思。彭教授想說的應該是,儘管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無論是工作還是讀書,甚至只是讀一本雜書,其中或多或少都帶了點功利性,但這並不是我們不"修身"的理由。"修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都可以進行"修身"。

3. "讀書"與"修身"的結合

事實上,讀書與修身之間的關係,正如讀書與道德之間的關係那樣,你可以不識字、不懂得那些高深的知識,但是你能夠沒有道德嗎?這明顯是不可能的。"道德"與"修身"一樣,均是一個需要我們時時檢束自己身心的行為,其中的一些內涵均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深深刻入了中華民族的骨子,放不下、也改不掉。

因此,"讀書"與"修身"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甚至我們可以這些理解:"我們可以不讀書,但是不可以不修身";彭教授所說的那句話的意思,大抵是指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陶冶情操、修養身心的一種過程,如果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拋棄了這一過程,那這書可不就"白讀"了嗎?

總結

古人云:"內化於心,外化於性","讀書"與"修身"這兩件事本就不應該被割裂開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修養身心,在修養身心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知識,做到行動一致、知行合一,這才是彭教授想要表達的終極意思。

參考文獻:

《大學》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

《存在的瞬間》

相關焦點

  • 學要內化於心,做要外化於行
    一、學理論,要內化於心。  理論是人們對自然、社會現象,按照已知的知識或者認知,經由一般化與演繹推理等方法,進行合乎邏輯的推論性總結。為此,學習理論必須熟悉理論產生的背景、了解理論發展的歷程、掌握理論的內在邏輯。  首先,要熟悉理論產生的背景。
  • 周韶迅:領會實質內化於心 為民司法外踐於行
    作為法律監督工作一線的基層檢察院,作為一名基層檢察院的檢察長,學習貫徹落實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精神,一定要解放思想,堅定原則,深入學習,領會實質,內化於心,外踐於行,要用會議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結合檢察工作實際,我認為,重點要牢固樹立「四種意識」。
  • 如今的知識分子良莠不齊,來看看這個「分類標準」怎麼樣?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社會上文盲多、讀書人少,所以人們普遍崇拜有文化的人,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普世價值觀。而很多「知識分子」遵循「強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聖賢之道,精神境界高於常人,往往給人一種有文化、有素質、見解深刻、針砭時弊、錚錚風骨的感覺。
  • 修身養德做君子
    第一條是出自晉代詩人陶淵明《雜詩》的名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第二條出自宋代愛國將領嶽飛的《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第三條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勸學詩·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最後一條是毛主席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的名句:「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 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先別急,我腿長(身高一米九),既然上山登頂的路只有一條,那我更要跑快點,先站在高點上,慢慢的解釋解釋為什麼我要說讀書是「無用」的。還是先奉勸一下那些只看表面就要高舉「道德正義"大旗的人,不要那麼暴躁,你以為冰山移動起來它真的只有你看到的那麼大?你怕是不知道它在海面之下的是海面上的四倍之多!
  • 全面領會「八個明確」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原標題:全面領會「八個明確」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全黨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要真正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必須使「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回去就幹、馬上就辦」,切實做到知行合一。
  • 【方法】讀書沒用,是讀得太少,不會讀呀
    讀書沒用,是讀得太少,不會讀呀 「讀書沒用,是讀得太少,不會讀呀」,這並不是我起的標題,而是讀書營中一位書友的真切感嘆 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回答侄女婿王庠「問學」時,對該方法也有詳細的介紹:「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讀,但得其所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做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
  • 不讀書,如何行萬裡路?不讀書,早晚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沒有一本書是直接通往天堂的,同樣,沒有一條路是不費力取得真經的。所以萬卷書要讀,萬裡路也要走,實在走不了萬裡,家門口的小公園,樹梢上的小月亮也可以常看看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書裡讀到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所以看到了月亮我們會歡喜,看到了樹梢會有期許,會有溫柔,會有剎那的感動。當然,我們可能活得粗糙一點,但人在異鄉,也是曉得月是故鄉明吧,見到極光和大漠,也是要贊一句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吧。而這,都是書本裡學會的,是文字帶給我們的。再說一點現實的。
  •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建議收藏)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 @鐵山青士(笑獨行)[選訂編注] / 【鐵山青士按】 近期頗鍾情於晚清名臣曾國藩關於讀書修身與為人處世之主張見解,有心系統覽讀其言論語錄,乃求之於網絡,卻不意網絡上所流傳之曾國藩語錄或箴言錄
  • 八字命理:論天幹五合化與不化及區別
    大家也知道,天幹五合分別為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但是也許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天幹合化成功必須要有一定條件的,當這種條件不充分或被破壞時,那麼我們就認為這種相合不能成化。反之則合化成功。 1、相合兩幹必須緊貼。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這還不包括課間鍛鍊、樓道安全巡視等工作。由此可見,無法騰出時間、靜下心來,也是教師與書疏離的原因之一。某種程度上,找一個沒有時間讀書的客觀理由很容易,但藉此心安理得,久而久之蛻變為不願讀書或厭惡讀書也就難免了。(三)信息載體的迭變加速了紙質閱讀的式微。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通讀,把自己覺得挺好的句子,感動深的句子,覺得需要記住的句子,或是不懂的句子,
  • 毛澤東的讀書生涯和政治實踐-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上是毛澤東讀書之廣博。所謂偏深,就是除了常用的馬列經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述外,毛澤東還有興趣讀一些在特定環境中流傳不廣的書,並注意其中一些細瑣的觀點。例如,長徵剛到陝北,他就同斯諾談到了英國科幻作家威爾斯(H.G.Wells)的作品,後者寫有《星際大戰》、《月球上的第一批人》。
  • 基督徒只需要讀聖經,而不用讀其他的書籍嗎?
    基督徒真的只需要讀聖經,而不讀其它的書籍嗎?最近,拜讀吳兵牧師的新作《幸福365》,給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的感覺。吳兵牧師是金陵神學院神學碩士,他不僅僅對神學有一定的造詣,而且喜愛讀書。人非生而知之,讀書無疑是人獲取知識、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一個信徒,神學再好、聖經讀得再熟練,如果不去再讀其它類的書籍,從中吸取更多的營養,那就是「單打一」,猶如一隻鳥只有一隻翅膀,很難飛起來。所以說,基督徒只讀聖經,不讀其它的書是遠遠不夠的。
  • 「薦讀」曾國藩的20種人生智慧,讀書治學,修身齊家
    3、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大意:子孫後代們除了讀書,能夠讓他們學會打掃房間、擦桌椅板凳、收拾糞便、除草,也是非常好的事,千萬不要覺得這樣沒面子而不去做。4、慎能遠禍,勤能濟貧。大意:謹慎能夠遠離災禍,勤奮能夠擺脫貧困。
  • 袁晞:讀書只看一流的 不迷信獲獎作品
    在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記者袁晞看來,讀書不能僅為了對工作和生活有幫助才去讀,否則,還不不如不讀書。「如果按現在的社會標準,我看的書除了菜譜等生活實用書外,沒有一本是立竿見影有幫助的。」 「只要有空就讀書,」袁晞坦言,自己幾乎任何時間都在讀書,「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這三個時間段各讀兩小時,算下來每天會用六小時讀書。」
  • 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讀書成人」
    讀聖賢之書裝備聖賢文化成仁義之人,讀文藝之書裝備審美文化成審美之人,讀專業之書裝備專業文化成精尖之人,這是學校教育的美好期待。為達此目的,一是要遵循知行一致原則,克服言行不一的讀書觀念問題;二是秉持人文修養原則,克服功利主義的讀書心態問題;三是要堅持博約並行的原則,克服「博」而不「約」或「約」而不「博」的讀書取向問題。
  • 薦讀丨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說工作和生活是為了讓我們不斷地去適應社會、了解他人,那麼讀書恰恰是為了更多地去理解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並最終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3每當我一個人的時候,總是喜歡隨手拿起書來讀一讀。無論是失眠的夜晚,還是某些有情緒想要傾訴的時候,書籍都是我最好的知己。
  • 2017中級會計職稱無紙化考試常見問題
    《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無紙化考試考場規則》中明確規定,考場會為廣大考生統一提供演算用紙和演算用筆,中級會計師考生參加考試可以攜帶免套非立體式不帶存儲功能的電子計算器。什麼是免套非立體式不帶存儲功能的電子計算器>>另外,系統中也有自帶的計算器,可以點擊「計算器」按鈕調出計算器。
  • 讀書的4個好處,寫給不愛讀書的你
    如果有人問你讀書有什麼好處,你能回答得上來嗎?又能說出讀書有幾個好處呢?這個問題對於不愛讀書的你,可能勉為其難,因為當你意識到了讀書的好處,自然就愛上了讀書。二、讀書能開闊你的視野你不要認為「視野」這個詞過於抽象,與自己無關,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在公司裡,一個視野狹窄之人往往只顧眼前利益,不管上司的意見如此高瞻遠矚,他都理解不了,還認為對方好高騖遠而心存牴觸,最後只盤算自己的得失而不盡力工作,拖了團隊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