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英國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的說法,讀書是一種快樂,知的快樂。」在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記者袁晞看來,讀書不能僅為了對工作和生活有幫助才去讀,否則,還不不如不讀書。「如果按現在的社會標準,我看的書除了菜譜等生活實用書外,沒有一本是立竿見影有幫助的。」
「只要有空就讀書,」袁晞坦言,自己幾乎任何時間都在讀書,「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這三個時間段各讀兩小時,算下來每天會用六小時讀書。」但其實,大多數時候他讀書的時間要多於六小時,「如果出差在外在,候機廳、候車室,飛機上、火車裡都看書,」只是旅途上,他多半選擇讀小說,晚上在住處時,則會讀內容深一點的書。
袁晞讀書比較雜,但他更喜歡讀文史類、當代國際關係、名人傳記等書籍。「我比較挑,同類書都看一流的,」對於歷史類,他會讀《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史記》,或歷史學家錢穆寫的《國史大綱》等。小說愛讀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作品,「有的諾獎作品文字太澀或譯文太差就不讀了,」袁晞坦言,哪怕是閒書,他也選擇讀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
常言道,讀書多不如讀書精。對於讀書破萬卷的袁晞而言,當然自有一套把書讀透的方法,「同一類書看多了,深入進去並不難,」袁晞說,「比如讀國、共兩黨的戰爭史,既要讀內地的出版物,也要讀港澳臺的出版物,還要讀《毛澤東選集》、蔣介石日記、《林彪元帥軍事論文選》,以及粟裕、黃克誠、陳立夫、陳誠等人的回憶錄等,」這樣再看同一歷史時期的其它書,就很容易讀透,也更容易辨別出史實的真偽。
袁晞讀書習慣記筆記,這個習慣他已經保持了幾十年。「不同的書做不同的筆記,重要的理論書和歷史經典書,就記書中的每個主要論點和自己的感受,而且要邊讀邊記,用紅、藍筆畫出重點、打上記號、寫上旁批,全書讀完,再從頭看一遍要點;有的書只在某一方面有獨到見解,就記這獨到之處;有的書相比以往的同類著作有新史料、新觀點,就記這新鮮之點;有的文學書只記自己讀後的真實感受;還有的小說、詩歌就記自己喜歡的那一段,或打動自己心靈的一句話,在美妙的文字下打點兒做記號。」讀書溫故而知新,袁晞還經常把以前的筆記拿出來看,「多少年前看過的好書,仍常憶常新、常看常新。」
袁晞的擇書標準正如他所說「都看一流的」,他說,「經典是人類文化積累的優秀成果,是從全世界千百年間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精選出來的,」而某些獲獎的中國小說,僅僅只是從中國當年的千本書中選出來的,「某些評委還有不公正之嫌,相比而言,讀者當然應該讀前者。」
除經典外,袁晞認為還應該儘量多讀一手的原著,「比如讀毛澤東,我通讀《毛澤東文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而不讀列位專家的研究詳解;讀蘇聯史,就讀《20世紀俄羅斯檔案文件》、《蘇聯歷史檔案選編》、《赫魯雪夫回憶錄》,讀史達林、託洛茨基著作的中文譯本,而不看中國人寫的關於蘇聯的書。對於能看懂古文的讀者,應該看《論語》、《莊子》;如果想知道明朝的歷史,應該看《明史》或《明史紀事本末》,而不必看《明朝那些事兒》。」
【愛書人簡介】
袁晞 曾在新華社工作,近二十年一直在人民日報工作,出版有《〈武訓傳〉批判紀事》(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漸漸清晰的世界》(大象出版社出版)《社論串起來的歷史》(人民出版社出版)等書。
推薦閱讀>>>
第一期 解璽璋:讀書愛較真 卡片攢了幾大箱
第二期 止庵:讀書就是與作者交朋友
第三期 趙麗宏:如不抓緊時間,就沒時間讀書了
第四期 成曾樾:要把書讀「活」 讀書方法被父親借用
第五期 蘇芩:不是所有經典都適合自己 讀書不需要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