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書法家李由,寫字極有激情,他的草書作品以筆墨之法,強化點線節奏,給人以開張縱逸之感。李由憑藉草書,在全國書法大展上屢屢獲獎、入展。比如他在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上,就獲得了最高獎——優秀獎。

但是,也有人對他在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上的獲獎作品產生質疑,比如山西師範大學教授楊吉平先生,就曾寫文評價說李由的作品不應該獲獎,並通過筆法、墨法、取法三方面給出了自己的分析理由。
李由的作品能夠在全國大展上獲獎,當然有其獲獎的根據,比如其書法的氣勢不凡,再比如其書法的書寫狀態放鬆,再比如其體現出的蕩宕壯闊。寫成這樣,是需要高超的書寫技巧,以及開闊的胸襟的。當然,這是李由書法的長處所在。

李由的獲獎作品也有其短處,比如作品的形式顯得複雜了,這是一件作品,還是兩件作品連在一起?我覺得是兩件作品,一件是草書,一件是楷書。
草書為正殿,楷書是偏房。草書為主,生怕欣賞者看不出寫什麼,又加一件楷書補充說明。這樣,重複了三次「唐人禪詩一首」。真是太刻意安排了。

相比起來,楷書會更令人回味,點畫精到,用筆細緻,氣息平和。字數無多,讓人讀了感到清淨。可見是心平氣和地寫,筆下少煙塵,讀者也會感到書寫者的情調、筆調如何。
當然,作者一定認為這樣氣息的作品是沒有什麼競爭力的,只能起一個點綴的作用,要和別人競爭,只能拿一些有放縱感的作品,因此讓草書出場,它的動能引起人的注意。
可是從內容看,禪詩用這樣的草書寫也不合適,如果是懷素《小草千字文》這種類型倒也不錯。這首禪詩超脫、疏淡的氣息還是可以品味出來的,詩中字眼「幽」、「靜」、「蕭然」、「澄心」、「萬慮忘」字等,都是戒火氣、躁氣的。

如果對詩文的內容走向不去思考,以為寫禪詩和寫打油詩一樣,那就簡單淺薄了。草書也是可以寫得有靜氣的,是內在之靜,而不是如卷面這般亂糟糟的。此作給人的感覺就是大膽地寫,寫的過程中少節儉,線條多雜而亂,因此不開朗。
一個人寫草書需要激情,這是寫草書的基本條件,但是怎麼來駕馭草書線條,手上狀態能否做到,這反而是細的問題了。激情之下就是細功夫。

草書落款處有「老由一揮」,顯示出創作的快意。但是,除了給人以這種感覺,線的純淨還須下功夫,否則,「一揮」就生出許多雜質來了。
在「一揮」的快意中,還會在「靜」字下鈐一枚印章,讓人奇怪之至。人們不得不來揣摩這枚印章的用意——它把整個進程給停頓了。這枚印章在此,就是絆眼石。
李由用筆輕重對比強烈,有很強的節奏感、跌宕感。不須左邊的楷書點綴,已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最後,放上一件李由的楷書作品,其楷書融合和多家風格,還是能夠看出很有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