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3——認識草書3
2.2草書的識勢
我說過好幾次,書法是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勢,筆勢裹束為一個完整的字。點畫好壞取決於用筆,無論真書草書,都是這樣。點畫組成筆勢,不是隨便亂湊的,而是要符合使轉。所謂「識勢」,就是懂得筆勢,包括看得懂,而且自己會取勢,這是有點難度的。
我舉比較簡單的「天」字為例,《說文》這樣解釋「天」字:「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在甲骨文、金文中,「天」是一個人,頭寫得很大,或者畫一橫,頭頂就是顛。段玉裁註:「顛者,人之頂也。」還有一個寫法,不寫人頭,寫一短一長兩橫,以前講過這是「上」字,頭上為天。睡虎地秦簡上的「天」字,是一橫下面一個人,這「人」的寫法是撇捺撇捺,兩次。八分、真書的「天」,第一個撇捺變成了一橫,但還是「從一、大」,上面是「一」,下面是「大」。比較早期的草字「天」,如西漢居延漢簡上的寫法,一橫下面兩次撇捺,看起來好像「久」字頭上多一橫。這字脫胎於秦簡,不是來自八分、真書。如果追本溯源,可以一直追到甲骨文。這個字的筆勢,可認為是一個飛帶勢,跟「歹」字一樣。說到這裡,我們既知道了草字「天」的來源,又知道了草書「天」的取勢。
接下來看看草書「天」的演變。在草書中,撇捺寫快了就是一折,改交爭勢為豎筆勢,單獨的「人」字很少這樣寫,但作為一個字中的部件就很常
見。你看居延漢簡上這三個「天」字,後兩個把捺筆放平了寫,本來的撇捺撇捺,變成了兩折,速度自然快了。這一來原來的飛帶勢改了,現在是奮筆勢兩開半,移位一次。皇象、索靖、智永、孫過庭都是這樣寫的。
《古詩四帖》
有些人懶得移位,如狂草《古詩四帖》有兩個「天」,都是不移位的,結果非常容易造成誤會。左邊這個,可能是「之」,或者「與」,居延漢簡上的「與」字,寫法幾乎完全一樣。右邊這個「天」,看上去像「三」,這作者自己寫的「之」字,跟他的「天」字差不多。寫草書要儘量避免誤會,該移位就要移位,跟我們寫正楷字「己」「已」「巳」一樣,必須注意它們微小的差別,寫草書並非可以隨意亂寫。《古詩四帖》董其昌說是張旭寫的,過於武斷,我看這個書寫者是沒有真書基礎的,只有線條沒有點畫。
王羲之怎樣寫這些相近的草字呢?《十七帖》是他草書代表作,如果三橫是連寫,那是「與」字,《十七帖》有六個,(「與」字怎麼演化成這樣,以後會講)。如果是寫「三」,王羲之《十七帖》有兩個「三」,都是三橫取平勢,不相連,牽絲都沒有,隱藏牽絲虛筆,是為了點畫清楚。
注意王羲之《十七帖》本子很多,儘量買宋拓館本,差勁的拓本塗塗改改,誤你一生,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買多幾種,臨帖時互相對照。
如果是寫「之」字,王羲之《十七帖》有九個,他是用折線來寫,屬於使不屬於轉。和「之」字很相近的「足」字,有三十六個,寫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取用章草寫法,帶有雁尾,容易辨認。另一種是今草寫法,取袞筆勢,但都寫得很小,首點往往分開。
那王羲之怎樣寫「天」字呢?王羲之很少寫「天」字,我一共只找到三個,《蘭亭序》中的「天」字是行書,這裡不論。《豹奴帖》有一個,這是章草「天」,這個字很多人釋為「之」,《豹奴帖》中有「之」字,章草通常上面是雞頭勢,或者三點並排。《十七帖》有一個「天」,和《豹奴帖》取勢一樣,也用兩橫加撇捺,不同之處是沒有雁尾,走勢向下。這個寫法符合《說文解字》「從一,大」。王羲之有沒有寫過這種今草「天」字呢?我沒有找到。還有一本《孤不度德帖》,米芾說是諸葛亮作品,黃伯思說是王羲之寫的,有人說是王獻之所臨,我不採用。
二級課程講過三點水的筆勢,散水勢是三點分散,中間虛筆不寫,流水勢是三點連寫,中間虛筆都寫出來。隔水勢是兩點連寫,一點分開。這三個點因為虛實關係處理不同,呈現出三種面貌,所以分成了三個筆勢。
草書中的三橫關係,跟三點水取勢一樣,一是三橫分開,中間的虛筆不寫出來,從使轉來說,三橫屬於使,奮筆勢兩開半,隱藏牽絲,是為了看起來點畫清楚。二是一橫分開,兩橫連寫,還是奮筆勢兩開半。三是三橫連寫,筆勢沒有變,只是強調連續性。四是移位一次,把第一橫清楚地分開來,這裡移位變成變形的重要手段,在草書中可以表示另一個字形。學習草書,要注意取勢中這些細小的變化。
現在再次看看王羲之幾個草字的寫法,「三」字是三橫分開,數字表達非常清楚。「之」字和「足」字很相近,第一筆縮小為一點,下面兩筆連寫,《十七帖》「之」字用折線,「足」字有些帶雁尾。「與」字連續三橫,「天」字王羲之用了兩個筆勢,絕不相混。
智永《千字文》沒有「三」字,但有「二」,兩筆也是分開。「之」字用袞筆勢,《千字文》沒有重複字,不怕混淆。「足」字採用章草雁尾,同王羲之寫法。「與」字三橫連寫,「天」字加多一個移位動作,就這個「天」字取勢和王羲之不一樣,「天」「與」兩個草字放在一起,非常相似,讀寫都要小心。
再來看看另一位草書大家孫過庭,這五個字《書譜》都有。「三」字,一定三筆分寫,「之」字非常多,有用折線同《十七帖》的,也有滾動的。
「足」字有六個,最後一筆全部向三號位,類似雁尾。「與」有七個,同王羲之。「天」字和智永一樣。
懷素雖然癲狂,但看他的作品,如群玉堂《大草千字文》,草法還是不亂的。但「之」字和「天」字,性急了一點,來回不清楚。晚年的《小草千字文》,更加規矩一點,比較特殊的是「與」字,和前面幾位寫法不同,但符合草法。你看到現在有什麼感想?
草書因為省簡,很多草字字形接近,取勢只差一點點,歷史上的草書大家,都是非常謹慎小心的。
我在二級課程講筆勢,講了上百個,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三勢」,這是崔邈所述張旭筆勢,即單一筆勢八種,複合筆勢五種,其餘都是後人加的。你學草書,會感到點畫變化太多,上百種筆勢還不夠,是不是還要加多點呢?筆勢多就難記、難用,請儘量多用張旭「五勢」。「五勢」中弧線運動,有轉動和滾動,沒有其他了。直線的運動有豎筆勢和奮筆勢,直線迭加,又有移位,已經把所有直線情況都包括了。最後就是直線和弧線的逆動。這「五勢」把複合筆勢的情況都考慮到了,沒有必要再加。
《玉堂禁經》講「五勢」時,每一個筆勢都有舉例,但這些例子只是使用「五勢」的情況之一,並非只能用這些。
轉動:鉤裹勢
如「鉤裹勢」,《玉堂禁經》舉了一個「勹」為例子,這字順時針轉一圈半,但並不是說鉤裹勢只能轉一圈半。有需要你轉多幾圈也不犯法,還可以逆時針轉,或者豎起來轉,都是鉤裹勢。
唐《古詩四帖》草書「老」字
二級課程我講到《古詩四帖》的草書「老」字,這個字要你分筆勢很難吧?這究竟是什麼勢呢?再次提醒各位,畫出中線的意思是包括大圈和小圈,其中大圈指筆鋒的走勢,調鋒節點那是小圈,看筆勢不必理會,還要忽略掉筆畫的粗細,剩下來就是單純的大圈。這個字畫出大圈是這樣的,連續逆時針轉三圈半,所以它是鉤裹勢,就這麼簡單。這三圈半有大有小,跟三圈一樣大小的都屬於鉤裹勢。
袞筆勢:滾動
滾動是連續寫相反方向的兩個半圓,手腕一左一右,或者說交替寫裹和努,滾動幾次沒有規定。顏真卿說的「屋漏痕」就是袞筆勢,《翰林密論》以「之」字為例,《玉堂禁經》提到「今」字和「令」字下部,這些都是邊行走、邊搖腕,稱之為滾動。
王羲之《上虞帖》「與」字
上海博物館所藏王羲之《上虞帖》中有個「與」字,這線條是弧線,可視為袞筆勢。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這個「與」,明顯是用折線,所以是奮筆勢。筆法可以影響到筆勢,二者是有關聯的。同一個字可有不同取勢,要看是弧線還是折線。
奮筆勢和豎筆勢:迭加和移位
橫豎牽連是「使」,特徵是折線。如果書寫時有移位,移位後還是折線。折線有角,或在左,或在右,角位可以加明節點調鋒,俗話說轉小圈,但折角位不加小圈,也可以是折。
王羲之《十七帖》
如《十七帖》這個「之」字,就是一條兩開的折線,折角位王羲之用換面,前一筆尖收,下一筆兩面換起,動作較為簡單,但要寫得乾淨利落不容易。像這樣的「之」字,沒有轉小圈,不屬於袞筆勢,而是豎筆勢兩開。
鉤努勢:逆動
最後說說逆動鉤努勢,逆動是直線和弧線的結合,但不是指左邊這種,
左邊這種可以歸入轉動,如草書中的獅口就屬於這一種,鉤裹勢。逆動是指右邊這種,寫完直線來了個逆向轉動,通俗地說就是不順,或者說「轉不動」。它有一個折角點,本來手腕向右,到此手腕向左。
孫過庭《書譜》「行」字
孫過庭《書譜》這個「行」字,左邊是一豎,右邊是一裹,用一條長弧線表達。有人寫「行」字用兩豎折線的,那是豎筆勢。孫過庭這字用一直線一弧線,有折角點,明顯是逆動,所以應該是轉不動的鉤努勢。
孫過庭《書譜》「何」字
再複雜點如《書譜》中的「何」字,這是什麼筆勢?很明顯左邊是一豎,右邊是一圈半的弧線,這也是直線和弧線的逆向結合,當然是鉤努勢。張旭是草書大師,他只用「五勢」,足以解釋任何草字,是非常聰明的方法。「五勢」之外後來補充的那些筆勢,如流水勢、飛帶勢等等,當然也有好處,所指比較具體。「五勢」可說是五大類,包容度較大。
2.3草書的裹束
下一堂課繼續,謝謝。
本節要點:
· 草書的識勢。
· 草字來源,識勢要注意細節。
· 張旭「五勢」的運用。
複習思考:
· 網上查王羲之《姨母帖》,最後兩個「頓首」的「首」字怎樣取勢?它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 單獨寫一個「首」字可以這樣寫嗎?
· 請臨寫本課所講王羲之《十七帖》中「三」、「之」、「足」、「與」和「天」五個字,第一次只寫大圈,第二次完整地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