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3——認識草書3

2020-12-06 黃簡講書法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3——認識草書3

2.2草書的識勢

我說過好幾次,書法是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勢,筆勢裹束為一個完整的字。點畫好壞取決於用筆,無論真書草書,都是這樣。點畫組成筆勢,不是隨便亂湊的,而是要符合使轉。所謂「識勢」,就是懂得筆勢,包括看得懂,而且自己會取勢,這是有點難度的。

我舉比較簡單的「天」字為例,《說文》這樣解釋「天」字:「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在甲骨文、金文中,「天」是一個人,頭寫得很大,或者畫一橫,頭頂就是顛。段玉裁註:「顛者,人之頂也。」還有一個寫法,不寫人頭,寫一短一長兩橫,以前講過這是「上」字,頭上為天。睡虎地秦簡上的「天」字,是一橫下面一個人,這「人」的寫法是撇捺撇捺,兩次。八分、真書的「天」,第一個撇捺變成了一橫,但還是「從一、大」,上面是「一」,下面是「大」。比較早期的草字「天」,如西漢居延漢簡上的寫法,一橫下面兩次撇捺,看起來好像「久」字頭上多一橫。這字脫胎於秦簡,不是來自八分、真書。如果追本溯源,可以一直追到甲骨文。這個字的筆勢,可認為是一個飛帶勢,跟「歹」字一樣。說到這裡,我們既知道了草字「天」的來源,又知道了草書「天」的取勢。

接下來看看草書「天」的演變。在草書中,撇捺寫快了就是一折,改交爭勢為豎筆勢,單獨的「人」字很少這樣寫,但作為一個字中的部件就很常

見。你看居延漢簡上這三個「天」字,後兩個把捺筆放平了寫,本來的撇捺撇捺,變成了兩折,速度自然快了。這一來原來的飛帶勢改了,現在是奮筆勢兩開半,移位一次。皇象、索靖、智永、孫過庭都是這樣寫的。

《古詩四帖》

有些人懶得移位,如狂草《古詩四帖》有兩個「天」,都是不移位的,結果非常容易造成誤會。左邊這個,可能是「之」,或者「與」,居延漢簡上的「與」字,寫法幾乎完全一樣。右邊這個「天」,看上去像「三」,這作者自己寫的「之」字,跟他的「天」字差不多。寫草書要儘量避免誤會,該移位就要移位,跟我們寫正楷字「己」「已」「巳」一樣,必須注意它們微小的差別,寫草書並非可以隨意亂寫。《古詩四帖》董其昌說是張旭寫的,過於武斷,我看這個書寫者是沒有真書基礎的,只有線條沒有點畫。

王羲之怎樣寫這些相近的草字呢?《十七帖》是他草書代表作,如果三橫是連寫,那是「與」字,《十七帖》有六個,(「與」字怎麼演化成這樣,以後會講)。如果是寫「三」,王羲之《十七帖》有兩個「三」,都是三橫取平勢,不相連,牽絲都沒有,隱藏牽絲虛筆,是為了點畫清楚。

注意王羲之《十七帖》本子很多,儘量買宋拓館本,差勁的拓本塗塗改改,誤你一生,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買多幾種,臨帖時互相對照。

如果是寫「之」字,王羲之《十七帖》有九個,他是用折線來寫,屬於使不屬於轉。和「之」字很相近的「足」字,有三十六個,寫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取用章草寫法,帶有雁尾,容易辨認。另一種是今草寫法,取袞筆勢,但都寫得很小,首點往往分開。

那王羲之怎樣寫「天」字呢?王羲之很少寫「天」字,我一共只找到三個,《蘭亭序》中的「天」字是行書,這裡不論。《豹奴帖》有一個,這是章草「天」,這個字很多人釋為「之」,《豹奴帖》中有「之」字,章草通常上面是雞頭勢,或者三點並排。《十七帖》有一個「天」,和《豹奴帖》取勢一樣,也用兩橫加撇捺,不同之處是沒有雁尾,走勢向下。這個寫法符合《說文解字》「從一,大」。王羲之有沒有寫過這種今草「天」字呢?我沒有找到。還有一本《孤不度德帖》,米芾說是諸葛亮作品,黃伯思說是王羲之寫的,有人說是王獻之所臨,我不採用。

二級課程講過三點水的筆勢,散水勢是三點分散,中間虛筆不寫,流水勢是三點連寫,中間虛筆都寫出來。隔水勢是兩點連寫,一點分開。這三個點因為虛實關係處理不同,呈現出三種面貌,所以分成了三個筆勢。

草書中的三橫關係,跟三點水取勢一樣,一是三橫分開,中間的虛筆不寫出來,從使轉來說,三橫屬於使,奮筆勢兩開半,隱藏牽絲,是為了看起來點畫清楚。二是一橫分開,兩橫連寫,還是奮筆勢兩開半。三是三橫連寫,筆勢沒有變,只是強調連續性。四是移位一次,把第一橫清楚地分開來,這裡移位變成變形的重要手段,在草書中可以表示另一個字形。學習草書,要注意取勢中這些細小的變化。

現在再次看看王羲之幾個草字的寫法,「三」字是三橫分開,數字表達非常清楚。「之」字和「足」字很相近,第一筆縮小為一點,下面兩筆連寫,《十七帖》「之」字用折線,「足」字有些帶雁尾。「與」字連續三橫,「天」字王羲之用了兩個筆勢,絕不相混。

智永《千字文》沒有「三」字,但有「二」,兩筆也是分開。「之」字用袞筆勢,《千字文》沒有重複字,不怕混淆。「足」字採用章草雁尾,同王羲之寫法。「與」字三橫連寫,「天」字加多一個移位動作,就這個「天」字取勢和王羲之不一樣,「天」「與」兩個草字放在一起,非常相似,讀寫都要小心。

再來看看另一位草書大家孫過庭,這五個字《書譜》都有。「三」字,一定三筆分寫,「之」字非常多,有用折線同《十七帖》的,也有滾動的。

「足」字有六個,最後一筆全部向三號位,類似雁尾。「與」有七個,同王羲之。「天」字和智永一樣。

懷素雖然癲狂,但看他的作品,如群玉堂《大草千字文》,草法還是不亂的。但「之」字和「天」字,性急了一點,來回不清楚。晚年的《小草千字文》,更加規矩一點,比較特殊的是「與」字,和前面幾位寫法不同,但符合草法。你看到現在有什麼感想?

草書因為省簡,很多草字字形接近,取勢只差一點點,歷史上的草書大家,都是非常謹慎小心的。

我在二級課程講筆勢,講了上百個,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三勢」,這是崔邈所述張旭筆勢,即單一筆勢八種,複合筆勢五種,其餘都是後人加的。你學草書,會感到點畫變化太多,上百種筆勢還不夠,是不是還要加多點呢?筆勢多就難記、難用,請儘量多用張旭「五勢」。「五勢」中弧線運動,有轉動和滾動,沒有其他了。直線的運動有豎筆勢和奮筆勢,直線迭加,又有移位,已經把所有直線情況都包括了。最後就是直線和弧線的逆動。這「五勢」把複合筆勢的情況都考慮到了,沒有必要再加。

《玉堂禁經》講「五勢」時,每一個筆勢都有舉例,但這些例子只是使用「五勢」的情況之一,並非只能用這些。

轉動:鉤裹勢

如「鉤裹勢」,《玉堂禁經》舉了一個「勹」為例子,這字順時針轉一圈半,但並不是說鉤裹勢只能轉一圈半。有需要你轉多幾圈也不犯法,還可以逆時針轉,或者豎起來轉,都是鉤裹勢。

唐《古詩四帖》草書「老」字

二級課程我講到《古詩四帖》的草書「老」字,這個字要你分筆勢很難吧?這究竟是什麼勢呢?再次提醒各位,畫出中線的意思是包括大圈和小圈,其中大圈指筆鋒的走勢,調鋒節點那是小圈,看筆勢不必理會,還要忽略掉筆畫的粗細,剩下來就是單純的大圈。這個字畫出大圈是這樣的,連續逆時針轉三圈半,所以它是鉤裹勢,就這麼簡單。這三圈半有大有小,跟三圈一樣大小的都屬於鉤裹勢。

袞筆勢:滾動

滾動是連續寫相反方向的兩個半圓,手腕一左一右,或者說交替寫裹和努,滾動幾次沒有規定。顏真卿說的「屋漏痕」就是袞筆勢,《翰林密論》以「之」字為例,《玉堂禁經》提到「今」字和「令」字下部,這些都是邊行走、邊搖腕,稱之為滾動。

王羲之《上虞帖》「與」字

上海博物館所藏王羲之《上虞帖》中有個「與」字,這線條是弧線,可視為袞筆勢。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這個「與」,明顯是用折線,所以是奮筆勢。筆法可以影響到筆勢,二者是有關聯的。同一個字可有不同取勢,要看是弧線還是折線。

奮筆勢和豎筆勢:迭加和移位

橫豎牽連是「使」,特徵是折線。如果書寫時有移位,移位後還是折線。折線有角,或在左,或在右,角位可以加明節點調鋒,俗話說轉小圈,但折角位不加小圈,也可以是折。

王羲之《十七帖》

如《十七帖》這個「之」字,就是一條兩開的折線,折角位王羲之用換面,前一筆尖收,下一筆兩面換起,動作較為簡單,但要寫得乾淨利落不容易。像這樣的「之」字,沒有轉小圈,不屬於袞筆勢,而是豎筆勢兩開。

鉤努勢:逆動

最後說說逆動鉤努勢,逆動是直線和弧線的結合,但不是指左邊這種,

左邊這種可以歸入轉動,如草書中的獅口就屬於這一種,鉤裹勢。逆動是指右邊這種,寫完直線來了個逆向轉動,通俗地說就是不順,或者說「轉不動」。它有一個折角點,本來手腕向右,到此手腕向左。

孫過庭《書譜》「行」字

孫過庭《書譜》這個「行」字,左邊是一豎,右邊是一裹,用一條長弧線表達。有人寫「行」字用兩豎折線的,那是豎筆勢。孫過庭這字用一直線一弧線,有折角點,明顯是逆動,所以應該是轉不動的鉤努勢。

孫過庭《書譜》「何」字

再複雜點如《書譜》中的「何」字,這是什麼筆勢?很明顯左邊是一豎,右邊是一圈半的弧線,這也是直線和弧線的逆向結合,當然是鉤努勢。張旭是草書大師,他只用「五勢」,足以解釋任何草字,是非常聰明的方法。「五勢」之外後來補充的那些筆勢,如流水勢、飛帶勢等等,當然也有好處,所指比較具體。「五勢」可說是五大類,包容度較大。

2.3草書的裹束

下一堂課繼續,謝謝。

本節要點:

· 草書的識勢。

· 草字來源,識勢要注意細節。

· 張旭「五勢」的運用。

複習思考:

· 網上查王羲之《姨母帖》,最後兩個「頓首」的「首」字怎樣取勢?它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 單獨寫一個「首」字可以這樣寫嗎?

· 請臨寫本課所講王羲之《十七帖》中「三」、「之」、「足」、「與」和「天」五個字,第一次只寫大圈,第二次完整地寫出來。

相關焦點

  • 三百多本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等古代書法書籍合集約7G
    編號:SF001-4本篇資料共收集了小楷、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顏真卿等書法書籍,及一些碑刻高清圖共340多本書法書籍6.5G左右大小,是學習書法的不錯的參考資料│ (元)趙子昂小楷臨黃庭經│ (元)趙子昂小楷漢汲黯傳│ (唐)顏真卿楷書竹山書堂連句│ FileTree.txt│ 「西山風
  • 草書的最高境界:連TM自己都不認識!
    從左到右:有點像隸書的章草、沒有那麼連的今草、「鬼畫符」狂草漢代初期,人們在書寫隸書時有時比較著急,寫得太快了,逐漸形成了「草書」。由於漢章帝喜歡草書,因此草書最初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 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
  • 二維書法的三維表達-草書桌椅
    受到中國書法中草書的啟發,Chulan Kwak設計了一個名為「草書桌椅」的藝術品系列,以有機、複雜精緻的現代設計形式將傳統元素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在中國的書法中,草書可以說是最為簡寫和潦草的一種字體了。
  • 草書三大基本法則
    原標題:草書三大基本法則總第943期;歡迎關注。 一 | 簡約為本 若以楷書的結構點畫為標準,則草書的首要特點是簡約,筆畫省而又省、簡而又簡。孫過庭曰:「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也即是草書的結體以使轉為主,字之體勢一筆而成,「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 草書的結構及其技法
    也即是草書的結體以使轉為主,字之體勢一筆而成,「草乖使轉,不能成字。」若以楷書的結構點畫為標準,則草書的首要特點是簡約,筆畫省而又省、簡而又簡。草書連綿常數字為一筆,線條牽連不斷,有時兩三字連在一起,難以斷字,形態變化極為強烈,各種俯仰、疏密、向背、迎讓,參差的對比可以誇張到驚人的地步。其使轉忌橫平豎直,有稜有角,所以草書點畫線條的運動多呈圓弧形,這是行筆速度快而流暢所必然產生的用筆法。
  • 王羲之草書的傳世「心法」,堪稱草書中的教科書,在書壇盛傳不衰
    對於有著一定經驗的書法人來講,當他看到一件作品的,往往能敏銳地察覺到這件作品的年代,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書法氣息,往往會受到一個時代文化環境的影響,在書法作品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感覺也有所不同。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而對於當代人來講,從小接觸到的書法字跡乃是書本上的「印刷體」,這種對於「印刷體」的審美,
  • 溫婉女子,卻以磅礴草書數十次入書法大展
    而靳慧慧女士的書法作品,游離於這兩種派別之外,她將書法的技術要素、藝術要素、學養要素,三者融合為一種獨特的形態與韻味,呈現出鮮明的審美特徵,將陰柔細膩之美,化於通達暢婉之中,讓人有面目一新之感。靳慧慧草書靳慧慧的書法面貌,同她的學書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2005年,靳慧慧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安工業大學
  • 胡維平草書作品 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草書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胡維平:九三學社社員,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生導師,CAID研究所所長。
  • 草書精英 | 馬亞
    現為江蘇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導,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業建設委員,中國書法名城聯誼會理事、江蘇省書協副主席、民盟江蘇省國風書畫院副院長、徐州市文聯副主席、徐州市書協主席。曾獲全國二屆行草書大展一等獎、全國大字書展銀獎、全國楹聯書展銅獎、中國書法名家工程500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江蘇省優秀青年書法家。入展全國書展、"蘭亭獎」書展等。《中國書法》、《書法》等作專題介紹。
  •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
  • 傅山《草書五律詩軸》筆勢迭宕雄奇,獨創「四寧四毋」書法理論
    傅山的草書整體豪放而又不失章法,非常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臨摹和鑑賞。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草書立軸》、《草書孟浩然詩》、《右軍大醉詩軸》、《草書五律詩軸》等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傅山先生著名的《草書五律詩軸》的經典創作。 傅山(1607-1684)明清的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
  • 醫道書法是相通的,看醫學博士的草書行書什麼水準
    賴坤人修書法,謹依古法,堅習碑帖,行書草書皆取二王自由飄逸為尚的書功精髓。加上他對生命系統的獨特認知,所以書法能造生命質地,生態自然,和諧翩翩。比如行草《聞雞起舞》這幅作品,用筆直曲呼應,粗細相間,恰如人體,有軀有體,儘是生機。施墨凝厚對淡逸,深厚對輕快,恰如人思,思緒起伏,直達深刻。
  • 唐國強草書像在費力地畫圈,書法估價卻有1500元到2500元!
    唐國強草書像在費力地畫圈,書法估價卻有1500元到2500元!名人書法是不是書法,這個不好說。有的名人,書法修養的確不錯,所以書法自然寫得很有格局,比如梅蘭芳的書法,一般人還真比不上。但並非所有的名人,都能像梅蘭芳這樣,寫一手漂亮的晉韻宋意之書法。
  • 勞光平撰文《中國圖草》 揭示草書中的圖案美
    (三)那麼什麼是「圖草素材」:即上下連貫的草書群,一般為2到5個字。(1)上下字的連接有3種形式:(a)全連;(b)意連,上下雖不相連,但緊緊依靠,渾然天成,我們稱之為「堆疊」;(c)半連,即有連有斷,斷的地方筆斷意連;(這是在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種)。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如果對於書法嚴格分類的話,從甲骨文的產生到今天,或許會有數十種類似,但是從書體的造型特點來看的,基本是能夠分成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5種書體。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所以今天的人對於真正的藝術性書法沒有足夠的認知,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印刷體」塑造了大多數人的審美
  • 草書英語是否瀕臨滅絕?
    我的聽眾似乎希望,作為一個對書寫之美著迷並且其雕刻工具本身似乎是一種草書工具的人,我將楓木或櫻桃般的小木製表簧的小捲髮剝落,我會同意這一點。他們並為草書的衰落和數字寫作形式的興起哀嘆。而且,我是他們的同齡人:我66歲,和他們一樣,我在小學時就被教草書(也就是說,字母和連字的組合像乘法表一樣被灌輸給我)。
  • 狂草書法一個字都認不出來寫它有什麼意義?兼王冬齡草書欣賞!
    很多朋友應該都知到,草書不好認,那些寫連綿大草的寫狂草的更是,亂如麻團,無從下眼,因此就生出困惑,寫這種東西特別是連綿大草,有什麼意義?今天我明確回答一下,歸根結底說,漢字跟書法是兩回事,漢字有固定的形,書法中的漢字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 在書法中,寫「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
    關於「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我談一點看法。明:明亮;明淨;光明在前。明:姓也!關於明字草書的寫法,我搜集到了幾十個,雖都是草書,卻寫法不同,風格不同。各位網友看上圖中的草書「明」字的九種寫法,有古人寫的,有今人寫的,都很有特點。上圖中的草書「明」字,有一個是唐代書法家懷素寫的,其它八個均為徐伯清所書。
  • 揚州八怪之黃慎,以畫入書字中有畫,草書三變人書俱老
    對於黃慎以書入畫方面,前人已經有很多深入的研究,但對於黃慎以畫為書的方面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但這卻正是黃慎書法的重要特徵之一。黃慎十分喜愛黃庭堅的書法,說「山谷寫字如畫竹」,黃庭堅的字「瘦而膠,秀而拔」,其筆墨情趣格調與畫竹相似,他的草書一方面從繪畫上獲得借鑑, 另一方面又從黃庭堅及祝允明中吸取營養,注重行款美即章法美的構成。
  • 獲書法大展最高獎的草書,因太雜亂被批不該獲獎,你怎麼看?
    李由憑藉草書,在全國書法大展上屢屢獲獎、入展。比如他在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上,就獲得了最高獎——優秀獎。李由的作品能夠在全國大展上獲獎,當然有其獲獎的根據,比如其書法的氣勢不凡,再比如其書法的書寫狀態放鬆,再比如其體現出的蕩宕壯闊。寫成這樣,是需要高超的書寫技巧,以及開闊的胸襟的。當然,這是李由書法的長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