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亦」字的『最後一筆』與「非」字的左邊』一豎』相連,這一連非同小可,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連出了一個非常美的圖案,這就是「模糊」!這就是「模糊」圖案美,左邊『一點』和右邊『兩豎』分列左右,兩橫(其中一橫是豎折)、三豎、一點形成對比,兩個字渾然一體,如同一字,乍一看還不知道是啥字,絕了!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一)兩個字相連後共形成三個圖形
(1)上下兩字各分成兩部分;
(2)上一字的『下面部分』與下一字的『上面部分』相連;
(3)於是出現了三個圖形。
舉例如下:
同上書第118頁,王羲之《知足下帖》第一行「至吳」
如圖:
「至」的最後一筆與「吳」的第一筆相連,『半個字』加『半個字』成了一個「什麼也不像的字」,這個「什麼也不像的字」所形成的圖案,就是「模糊」圖案美!其方法就是通過「上下字的連接」,「上下字的連接」就像變魔術似的,連接後變出各種各樣的奇怪的圖案!
由於「吳」的『天』字和「吳」的『口』字不相連,在視覺上「至」的下半部分與『口』連成一體,與『天』分成兩部分,兩個字共分成三部分,構成了一幅抽象的圖案,最上面是一點,接下來是彎曲的波浪式的曲線,最後是一長橫,代表達到高潮,然後復歸曲線,很有音樂節奏感。
(三)兩個字相連後,共形成兩個圖案:
(1)一個半字形成一個圖形;
(2)半個字形成一個圖案。
舉例如下:
《懷素自敘帖》(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5月的一版)
(1)第12頁,第2行「於吳」
如圖:
「於」字的『最後一筆』與「吳」字的第一筆『撇折』相連,「於」字一個半字成了一個圖案,「吳」字的『下半部分』半個字成了一個圖案,上下兩字相連後,乍一看,根本就不是「於」和「吳」,而是兩個什麼字都不像的圖案,這就是「模糊」!這就是「上字之終與下字之始」連接後的效果——從清晰到「模糊」,這個「模糊」就是「於」字變得不像「於」了,「吳」字變得不像「吳」了。
(一)三個字相連後,形成三個圖案,
(1)『上面整字』與『中間半字』的組成為上圖;
(2)『中間半字』與『下字的一部分』組成為中圖;
(3)『下面整字』(缺了一部分)組成為下圖。
舉例如下:同上書第19頁,第一行「外雲初」
如圖:
「雲」字的『最後一筆』與「初」字第一筆『點』相連。
三個字組合後形成的中間這個「獨立的圖案」,這就是模糊!「什麼字也不像它,它也不像什麼字」,這個圖案就是上下字相連後,從清晰到模糊的效果。
以上舉了4個例子,草書上下字相連後出現的情況,還有好多,具體再看「第四章和第五章」,現在可以得出結論,「模糊」字形的產生,就是草書上下字組合以後的結果。
二、下面我們再用具體的圖草作品來解釋:
什麼是圖草素材?什麼是中國圖草?
如圖:
(本人圖草作品供舉例用)
這是本人創作的「圖草」作品,「登山臨水送將歸」(唐人詩句)
右邊「登山臨」3字相連,「登」字上面的『癶』與下面的『豆』分開,『豆』字與「山」整字、「臨」的『左上點』相連,形成了一個什麼字也不像的圖案,『癶』和「少了一點的『臨』」獨立,3個字相連後,也分成了三部分,但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字形結構,產生了模糊;
左邊「水送將歸」,」「水」與『關』相連,「送」的『走之低』與「將」整字、「歸」的『左邊部分』相連,也分成了三部分,但完全進行了重新組合,達到了模糊的目的。
左右兩行草書通過上下連接產生了「模糊」,變成了「圖草素材」,然後「圖草素材」左右融合、化合,產生了「中國圖草」。這就是「模糊」、「圖草素材」、「中國圖草」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
再補充一例:
如圖: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這是本人創作的「圖草」作品,「乘冥塵定」(無語意圖草作品)
「乘」的『右邊點』與「冥」字的『上半部分』連接,
「冥」字分成三部分,上面部分與」「乘」的『右邊點』相連、中間部分是『一段曲線』、下面部分像一個『八』字,加上「乘」上面的一點獨立,共分成五部分,完全重新組合;「塵」字與「定」字的『上半部分』連接,也進行了重新組合,左右兩組重組後都達到了「模糊」,成了「圖草素材」,然後再成為「中國圖草」。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三、中國圖草的定義:
綜上所述,我們給圖草的定義如下:
(一)具有抽象圖案美的草書,也就是具有畫意的草書,也稱畫草(具有畫意的草書)、美草(具有美術意味的草書)、繪草(具有繪畫意味的草書)等。
(二)它由兩組「圖草素材」組成,按照傳統的書寫方法,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然後左右融合、化合,這樣一幅圖草作品就完成了。
(三)那麼什麼是「圖草素材」:即上下連貫的草書群,一般為2到5個字。
(1)上下字的連接有3種形式:
(a)全連;
(b)意連,上下雖不相連,但緊緊依靠,渾然天成,我們稱之為「堆疊」;
(c)半連,即有連有斷,斷的地方筆斷意連;(這是在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種)。
(以上三種連接形式詳細情況見下面第七章)
圖草素材是「中國圖草」作品創作的前提和基礎,所以非常重要。
(四)完成後的圖草作品,左右兩行加起來,一般4到10個字,也可以更多,但難度增大,圖案性反而會減弱,圖型會變得更加狹長;左右3行溶合起來的圖草作品,難度太大,而且畫面會很亂。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四、圖草的圖案和繪畫中圖案的區別
(一)雖然「圖草」具有繪畫中圖案的意味,但是它和繪畫中的圖案是有明顯不同的,「圖草」是以草書字型為基礎,每個草書的獨立性很強,這是中國書法真、草、隸、篆、行的基本特點,草書比其他書體的獨立性稍弱一些,沒有繪畫中的圖案那樣可以隨意變化,所以以草書字型為基礎所形成的圖案,和以繪畫為基礎所形成的圖案,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它們各有自己的特色,「圖草」有自己獨特的圖案美,所以不能以繪畫的圖案美為標準,來評價「圖草」圖案的優劣。
(二)「圖草」作品所構成的圖案,它有2層意義:
a、文字語意(當然也可以創作是漢字,但無語意的「圖草」作品,我上面就創造了一例)。
B、圖草呈現出的抽象美。
繪畫中的圖案,不可能有語意,雖然也是抽象的,但它表現的還是與具象有一定的聯繫,因為它的素材來源於具體的人和物,是從具體的人和物中高度概括提煉出來的,而圖草的素材來源於草書的字形,二者創作素材來源截然不同。
雖然中國的篆書有些字形模仿於大自然,但是從篆書過渡到草書,如果從小篆算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而立的李斯《泰山刻石》和《嶧山碑》,到唐代懷素(725——785),經歷了將近上千年,如果從大篆算起,那時間就更長了,所以草書已經凝固為一種固定的符號,與具體的人和物沒有直接的聯繫。
(三)圖草中的圖案美來源於「圖草素材」和書法家的巧妙安排;繪畫中的圖案美來源於畫家對現實(包括人和物)高度概括和抽象。
(四)不是所有的草書都能進入圖草創作的,只有那些有親和力的草書、容易和別的草書融合在一起的、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能成為「圖草素材」的草書;而繪畫中的圖案則沒有這一問題。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五、「圖草」和現代書法的關係
「圖草」不屬於現代書法。
現代書法的定義:「這些書家以西方的視覺藝術的方法來改良中國的書法藝術」、「現代書法泛指70年代以後,用筆、表現手法、創作思路、藝術風格逆反於傳統書法和傳統書法觀念的書法作品總稱」。
而「圖草」是在中國草書內部尋找草書的圖案美,展示它迷人的魅力,除了章法發生改變,不從書法以外引進任何東西,正如胡抗美老師說的那樣:「探索必須從傳統內探索,在傳統裡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找到時代的特點。」
所以說「圖草」是中國草書大樹上的另一個分枝,可以用「萬變不離其宗」來形容,與現代書法沒有任何關係!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六、圖草既是傳統的,又是創新的
(一)說它是傳統的,是因為:
創作所用的漢字是傳統的草書,並嚴格按照草書的規範,(即古代書家寫過的草書為範本)筆法、墨法等也是傳統的。
(二)說它是創新的,是因為:
把草書創作當作完成一件「美妙圖案」的工作,從另一角度最大限度地挖掘草書中的圖案美,把草書的圖案美發揮到淋漓盡致。從草書到「圖草」的過程,章法發生了改變,最關鍵是圖草的左右兩行是融合、化合在一起的,而傳統書法行與行之間是不融合、化合的,因為傳統書法是以實用為目的的,如果行與行融合、化合就會讓人認不出是什麼字,就會失去實用目的,這在於實用為目的的古代,是完全不可能的!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七、左右兩行融合化合是圖草作品的基本特徵
從「圖草素材」的「縱向相連」到圖草作品的「橫向相連」,(即左右融合、化合),是一次質的飛躍,這左右兩行的組合,從實用走向了藝術,產生了一種新的草書品種,意義非凡。
(本人圖草作品供欣賞用)
文章目錄:
1、內容提要
2、第一章——什麼是圖草
3、第二章——圖草素材的萌芽開始出現
4、第三章——圖草素材多字連綿完成
5、第四章——圖草素材中的模糊字形圖案美
6、第五章——草書中的圖案美
7、第六章——圖草素材連綿的三種形式
8、第七章——大自然給我的啟示
9、第八章——自己書法作品給自己的啟發
10、後記
11、作者簡介
12、本人傳統作品
作者簡介
勞光平,出生於浙江樂清。現為浙江省文化系統書法專業研究館員(正教授級),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慕鴻書社成員。
在全國權威性書法雜誌、報刊《書法》、《書法藝術》、《中國書畫報》、《書法報》等發表書法論文9篇,共計6萬餘字。
在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展覽中書法作品四次獲金獎。
2011年5月,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百人精品展」。
另外,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國瘞鶴銘獎全國書法大獎賽」、「首屆王羲之獎全國書法作品展覽」、「全國首屆書法臨帖作品展」、「廉江紅橙獎」全國書法作品展覽、「首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永樂宮第二屆國際書畫藝術節」、「首屆陶淵明獎」全國書法作品展覽中入展。
另外,2017年入展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聯、主辦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承辦的「浙江書法200家優秀作品展」。
本人傳統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