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著從三個方面來解讀,請大家耐心看完,會有收穫的!
第一,什麼是形聯?
于右任先生在《標準草書·釋例·通例》「主部首同一部位不得異式」中,曾指出「凡合體字之組織配合,曰形聯。」在標準草書·釋例·附錄》裡,於先生再次重申,「聯部首而成字曰形聯」,更清楚地解釋了什麼是「形聯」。按照通俗說法,形聯就是草書單個字的連接方式。或者說是在草書中,單個字內的各個部首如何連接成一體。
我們有必要在這裡以部首「禾」為例,來說明一下在一個草書字中,各部首是如何通過形聯成字的。當「禾」位於字的左邊時,不管右邊與其他任何部首搭配,只能有一種標準寫法。位於右、上、下時,也只能有一種寫法。
因為有形聯的關係,「禾」位於左側時,末筆行筆向右上方連接,如「秋」字(見圖一);位於右側時,末筆行筆向下收,或者順勢向左下方行筆與下一字的左上部銜接,呼應。如「酥」字;位於上部時,簡省一筆,寫作「千」字形,與下面部首連接,如「委」字;位於下部時,與位於右側相似,但形狀稍扁,如「秦」字。所以位置不同,寫法各異(見圖二)。
可見,部首位於不同位置,寫法是不同的。就如三點水,位於左側時,都是是用符號,如「清」字;而位於字的下方時,就不能用符號,而只能用草書原形寫法。如「泉」字(見圖三)。
第二,什麼是詞聯?
于右任先生指出,「聯字而成詞,曰詞聯。」所以形聯是聯部首成字,詞聯是聯上下字成詞。
熟悉王羲之《十七帖》的朋友,自然會熟悉晉代書信往來的一些常用詞彙,如「頓首」「足下」「再拜」「奈何」。因為這些詞彙寫法約定俗成,書信又是熟人朋友之間的私下交流,彼此知根知底的,所以書聖寫起來比較隨便,通過詞聯一筆寫出,痛快淋漓,神採飛揚(見圖四)。
于右任先生強調,標準草書所謂詞聯,「乃專指習用之連詞言」,就是上面那一類常用的。不常用的,如懷素《自敘帖》裡的一些自由發揮,不在標準草書討論範圍之內。
詞聯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減易。如「何、拜」,原形草字與符號差別明顯。如果不是詞聯,單用符號,你可能不能識別。二是符號。如頓首,原形草好認讀,而符號僅兩筆完成,由於放在文首或者文末,已成慣例,並不會讓人誤會。這就是詞聯的魅力!再如唐人寫經中的「菩蕯」「菩提」「涅槃」,也是以約定俗成符號代替。如果把它們從經書中單獨拿出來,或者在一幅草書作品中突然出現幾處,顯得突兀刺眼,可能誰也認不得。
還有些字,如「態」和「熊」「恙」和「羔」「紋」和「孜」,楷書區別明顯,而標準草書是一個樣子,在書作中必須通過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夠來區別到底是哪個字。這點也要注意。
第三,為什麼要單獨來談形聯和詞聯?
王獻之《中秋帖》,真偽暫且不管,單就其寫法來看,幾乎就是一筆從頭寫到尾,一般人幾乎不可識讀。這樣的所謂一筆草或者連綿草「遊絲滿紙,分畫不明,亦足以影響實用。」這種草法,與於先生倡導的「易識易寫準確美麗」背道而馳,自然不能入於先生法眼,進不了標準草書殿堂。
更重要的是,於先生通過中外比較,指出「環顧世界各國之草書,雖一字之內,筆筆聯絡,而字與字之間,未嘗不熙然斷絕也。」就如我們寫一句英語句子,單詞之內連綿不斷沒關係,單詞與單詞之間,還是互不相連,法文西班牙文俄羅斯文也是如此,都是連斷分明的!該斷不斷,必受其亂。所以,標準草書「字字獨立,亦為標準草書最為注意者。」
對於《標準草書》而言,形聯可取,詞聯免談。至於「頓首」「涅槃」之類,知道就好,不必在草書實用中過分刻意追求,方為正道。
觀于右任先生草書,字字獨立,絕少詞聯,但筆斷意連,魅力無限,內容和形式滿滿的正能量,時時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見圖五)。
我的一位「百家號」讀者,在評論中引用標準草書研究專家鍾明善先生的評價,盛讚於先生標準草書作品「字字標準,筆筆皆活」,可謂是有識之士。于右任先生不僅是標準草書的倡導者,更是以身作則的帶頭踐行者。知行合一能如此,與古之聖人何異!
反觀當今有些書法家,將一些古人書跡中出現的詞聯字,用於自己的作品中,還美其名曰,這是草聖某某在某某帖裡使用過的;或者乾脆滿紙詞聯,能連的不能連的全都給連起來,比顛張狂素有過之而無不及,純心不讓人識讀。如此做派,這般作品,被外界貶為醜書惡札!福緣善慶,禍因惡積。得到如此惡評,真的不是群眾沒眼光,更多的是這些書法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