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書的傳世「心法」,堪稱草書中的教科書,在書壇盛傳不衰

2020-12-06 書法網

對於有著一定經驗的書法人來講,當他看到一件作品的,往往能敏銳地察覺到這件作品的年代,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書法氣息,往往會受到一個時代文化環境的影響,在書法作品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感覺也有所不同。

而對於不同時代,人們所追求的藝術審美是不同,從書體上而言,晉人之前,以篆書、隸書為入門之基,晉人書法則是以隸書和分書為基礎,唐人亦無多大改變,到了中晚唐,由於唐楷的極大盛行,才促使了楷書成為眾人手追心摹的入門基礎。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而對於當代人來講,從小接觸到的書法字跡乃是書本上的「印刷體」,這種對於「印刷體」的審美,逐漸建立了起來,而對於真正高明的書法,則缺乏一定的審美意識,從這一點來講,跟古人相去甚遠。

所以書法要想追求古人,需要建立基本的技法基礎和審美素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於草書的練習和應用。判斷一個書法人真正的書法境界,往往看的是他的草書格調,草書沒有足夠的境界,那麼是缺乏對於書法藝術的審美天分,當然,這也可以通過後天的練習來塑造。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晉人學習草書不是刻意的,草書乃是他們的日常書寫,跟今天的印刷體一樣,所以草書的創造和應用,在晉人那裡便不存在較大的障礙。而對於唐以後的書法人來講,草書則失去了應用的基礎,所以需要「從新學起」。

古人學習草書是有一定之規的,一般先從識記開始,只有真正掌握了草書的造字原則和基本寫法,才能夠在創作的時候遊刃有餘。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古人學習草書有一部重要的草書「心法」,這件「草書心法」,據傳乃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法典」,通篇總計1000餘字,採用「歌訣」的行書,將草書中的常用規律和寫法闡述得極為明白,並且這些「歌訣」能夠朗朗上口,便於記誦與應用,可以說,當你熟讀了這些「歌訣」,在草書的書寫和創作當中,就不會出現不認識字的問題了。

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草訣百韻歌》。

這本帖堪稱古人學習草書的一部「字典」,所有關於草書的識讀和需要記憶的要點,都在這本書當中,有過明確講解。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比如我們摘錄其中的一些段落:

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草書中「言字旁」與「三點水」的草法最容易記混,歌訣說道,一點加豎鉤便是「三點水」的草法,沒有點,豎筆直接帶出則是「言字旁」的寫法)。

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草書中「知」和「去」的最後一筆,長的是「知」,短的是「去」,「每」跟「安」的草法很容易弄混,要記得區分明白)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這本帖乃是以標準的草書寫出,並且在每一個草書後面都附有一個宋人寫的小楷,能夠讓所有人識讀方面。

在草書上,這本帖可以作為草書標準字的練字範本,從內容上來講,可以幫助你建立草書的語言系統,當你將這本帖熟練精透,你對於草書的領悟,將更上一層樓!此作也堪稱草書中的一部字典,是教科書式的存在!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如今,我們將這件《草訣百韻歌》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超高清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無二。

欲購此王羲之《草訣百韻歌》,請點擊下面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所以今天的人對於真正的藝術性書法沒有足夠的認知,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印刷體」塑造了大多數人的審美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古人學習草書有這樣的一部「草書秘笈」,這部秘笈據考證在宋代就已經頗為流傳,具體是什麼時候創作的世人不得而知
  • 三百多本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等古代書法書籍合集約7G
    編號:SF001-4本篇資料共收集了小楷、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顏真卿等書法書籍,及一些碑刻高清圖共340多本書法書籍6.5G左右大小,是學習書法的不錯的參考資料│ (元)趙子昂小楷臨黃庭經│ (元)趙子昂小楷漢汲黯傳│ (唐)顏真卿楷書竹山書堂連句│ FileTree.txt│ 「西山風
  • 草書精英 | 馬亞
    曾獲全國二屆行草書大展一等獎、全國大字書展銀獎、全國楹聯書展銅獎、中國書法名家工程500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江蘇省優秀青年書法家。入展全國書展、"蘭亭獎」書展等。《中國書法》、《書法》等作專題介紹。曾舉辦馬亞書法展、網絡展。著有《21世紀當代藝術家—馬亞書法作品》、《來自李可染故鄉的書畫名家—馬亞》、《來自中國書法名城徐州的書法名家 馬亞》、《名城大家——馬亞》。
  • 元初三大家之一,趙子昂的好基友鮮于樞,一幅草書賣到4000萬
    二人的基情程度毫不遜色與大唐劉與白,李與杜,宋代書壇的米芾與薛紹彭。甚至有一種說法,在趙孟尚沉迷於宋高宗書法時,是鮮于樞一語驚醒夢中人:令其從右軍入手。自此趙孟得書法大進,氣韻格調,遊刃於晉人之間,為他成為元代書壇的書壇巨擘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鮮于樞跟趙子昂一起開啟了元代復興古法的潮流。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3——認識草書3
    說到這裡,我們既知道了草字「天」的來源,又知道了草書「天」的取勢。接下來看看草書「天」的演變。在草書中,撇捺寫快了就是一折,改交爭勢為豎筆勢,單獨的「人」字很少這樣寫,但作為一個字中的部件就很常見。你看居延漢簡上這三個「天」字,後兩個把捺筆放平了寫,本來的撇捺撇捺,變成了兩折,速度自然快了。
  • 歷代名家經典草書,大飽眼福!
    草書早在秦漢之際即已產生,是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說文解字》中即有「漢興,有草書」的記載。創造草書為的是「趣急速」,「用以赴急」。西晉陸機的《平復帖》 (三)東晉王羲之的
  • 在書法中,寫「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
    關於「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我談一點看法。明:明亮;明淨;光明在前。明:姓也!關於明字草書的寫法,我搜集到了幾十個,雖都是草書,卻寫法不同,風格不同。各位網友看上圖中的草書「明」字的九種寫法,有古人寫的,有今人寫的,都很有特點。上圖中的草書「明」字,有一個是唐代書法家懷素寫的,其它八個均為徐伯清所書。
  • 草書的我字寫法有什麼來歷?正確寫法是那個字
    「草書我字是如何演化而來,大家如何理解這個字?」我直接告訴大家答案,「我」字草書的寫法,是從章草的結構中演化而來,而筆法完全今草化了。章草又是從隸書演化而來,所以「我」字直接演化於章草的結構。
  • 草書的結構及其技法
    問題不在是否連綿,在於連的過程中在轉折等處是否有斷的意思,貴在能似斷似連,故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鐸的草書雖常十數字連綿不斷,而因其筆筆有交代而仍為後世所重。偏旁部首等結構用特定的符號代替 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草書不難於狂逸,難於狂逸中不違筆意也。」所以,歷來書家都指出,寫草書要有紮實的楷書基本功。草書結體為求簡約,與楷、行書的結字有相當差距,這是草書結字的特點。
  • 草書的三種書寫方式,你更喜歡哪種字體?
    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種。草書是在戰國秦文隸變以後各種新舊草化寫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草書形成的契機是為求實用而將隸書書寫速度加快,從而「解散隸體」,出現用筆連綿、點畫省簡、偏旁假借等筆法、結構特徵。
  • 勞光平撰文《中國圖草》 揭示草書中的圖案美
    ,但是它和繪畫中的圖案是有明顯不同的,「圖草」是以草書字型為基礎,每個草書的獨立性很強,這是中國書法真、草、隸、篆、行的基本特點,草書比其他書體的獨立性稍弱一些,沒有繪畫中的圖案那樣可以隨意變化,所以以草書字型為基礎所形成的圖案,和以繪畫為基礎所形成的圖案,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它們各有自己的特色,「圖草」有自己獨特的圖案美,所以不能以繪畫的圖案美為標準,來評價「圖草」圖案的優劣。
  • 揚州八怪之黃慎,以畫入書字中有畫,草書三變人書俱老
    他「以書入畫」,將草書的運筆態勢用於繪畫之中,使畫面呈現出迅疾、灑脫、不羈的風格;同時,在他的草書作品中,筆畫之間盤根錯節、錯落有致,又帶有繪畫的節奏感與趣味。他不受古法的約束。標新立異的他不講究章法,所有的抑揚頓挫均順從於他的心境,呈現出鏗鏘有力的節奏感與強烈的個人風格。
  •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
  • 這篇4000字長文,為你徹底解析王羲之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辯證法的構成王羲之傳世書論有《自論書》、《筆勢論》、《用筆賦》、《草書勢》、《記白雲先生書訣》等,從總體上說,內容相當豐富,遠比以往的要豐滿,體系性較強,跟王羲之接受的書學體系背景是吻合的。當然,王羲之成名之後,特別是在「書聖」的光環下,一些雅士以一種文化人的情結,冒王羲之撰寫書論,也可能存在所謂託偽之作。
  • 于右任《標準草書·釋例·附錄》解讀之二:形聯和詞聯
    于右任先生在《標準草書·釋例·通例》「主部首同一部位不得異式」中,曾指出「凡合體字之組織配合,曰形聯。」在標準草書·釋例·附錄》裡,於先生再次重申,「聯部首而成字曰形聯」,更清楚地解釋了什麼是「形聯」。按照通俗說法,形聯就是草書單個字的連接方式。或者說是在草書中,單個字內的各個部首如何連接成一體。
  • 草書三大基本法則
    問題不在是否連綿,在於連的過程中在轉折等處是否有斷的意思,貴在能似斷似連,故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鐸的草書雖常十數字連綿不斷,而因其筆筆有交代而仍為後世所重。但草書還應受草法約定俗成的規矩制約,草法是有嚴格規則的,絕對不能信手畫符,隨心所欲,俗語說:「草書脫格,神仙不識。」草法不能脫格,這「格」就是規矩。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草書不難於狂逸,難於狂逸中不違筆意也。」歷來書家都指出,寫草書要有紮實的楷法。趙構《翰墨志》中說:「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
  • 傅山《草書五律詩軸》筆勢迭宕雄奇,獨創「四寧四毋」書法理論
    此幅作品草法純正,運筆蒼勁渾厚而又熱情奔放,造型生動準確而又渾然天成,蒼勁中顯秀潤,飄逸中有沉著,凡是熟悉傅山先生字的朋友,都能發現每一幅作品都是整體一塊,上下左右呼應纏連,想推又推不散,想扯也扯不斷,字字像少女翩翩起舞躍然紙上, 滿是一派鶯歌燕舞的景象, 讓欣賞者有一種極度興奮的觀感。
  • 鉸筆草書是什麼形態,看看作品體驗一下吧
    王良虎的行書筆道,明顯受王羲之、王獻之自由行筆道法的精神內核的影響,入筆不事藏逆,一路自由,以自由釋新法,法度自得,可謂暢快。這幅藏先賢跡,修自家功,美意翩翩,書林獨品。後來,王良虎又用墨書《和諧》前後兩幅行書筆法,絕是孿生之功,唯有氣蘊較紅墨《和諧》變為深厚。
  • 王羲之髮妻才女郗璿為何被稱為女中筆仙
    郗鑑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尤善草書,卓絕古勁,流傳至今的《災禍帖》書寫沉穩,下筆流暢,豐茂宏麗。郗鑑有二子一女,長子郗愔工於草書、隸書和正楷,其代表作有《至慶帖》《比書帖》傳世;次子郗曇長於草書和楷書。郗愔和郗曇都工於書法,可他們都稱姐姐郗璿是"女中筆仙",意思是女書法家中的神仙,可見其書法非同一般。郗璿嫁於"書聖"王羲之。
  • 草書英語是否瀕臨滅絕?
    這個問題如此反覆無常的,如此熱情地被問及幾乎總是(至少在我的談話中)由50歲以上的人們提出,這一事實表明,這不僅僅是出於好奇心。問題的語調暗示著一些美麗,重要且高度進化的事物正處於危險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轉向使用鍵盤或拇指並以離散單位鍵入字母而不是流遍整個單詞是一個步驟倒退,邁向了殘酷化和殘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