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4000字長文,為你徹底解析王羲之書法藝術

2020-12-09 玥讀詩文

書法藝術辯證法的構成

王羲之傳世書論有《自論書》、《筆勢論》、《用筆賦》、《草書勢》、《記白雲先生書訣》等,從總體上說,內容相當豐富,遠比以往的要豐滿,體系性較強,跟王羲之接受的書學體系背景是吻合的。當然,王羲之成名之後,特別是在「書聖」的光環下,一些雅士以一種文化人的情結,冒王羲之撰寫書論,也可能存在所謂託偽之作。但託偽之作,要傳世久遠發生影響,總得具備一些基本因素,即比較接近王羲之及其時代,離譜太遠的恐怕就難以被流傳下來。

傳世王羲之書論,不管真偽如何,就其文辭中反映的書法美學思想,跟魏晉時期其他文藝美學思想相比較,再跟魏晉書法創作實踐相比較,應該說是「事出有因」的。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不可能落後於其他文藝美學思想,甚至還可能要超前一點,這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發展的「中國特色」之一。魏晉的書法創作以楷書、行書、行草書、草書的繁榮為特徵,又有獨特的時代審美品性,是繼兩漢書法(以隸書、草書為主體)後的又一高峰期。傳世王羲之書論是其理性反映的一種表現。

「陰陽」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幾乎是諸子百家所共同的,又在道家學說中反映得最為強烈。作為「天師道」世家之子的王羲之,以這種潛在的哲學思想構成他的書學體系,充滿了一系列具有藝術辯證法意味的書法美學概念。其中有些源於蔡邕和衛夫人,但如此豐富的一一互相對應的書法美學概念,較為集中地出現在王羲之書論中,不能不說是一種帶有體系性的構成。以後的中國書法美學構成的發展,其最主要的以成雙結伴形式出現的審美概念,幾乎都可以在他的書論中找到淵源。

大小、偃仰、緩急、起伏、長短、攲側平直、疏密、強弱、遲速、曲直、藏出、高低、遠近、方圓、寬狹、粗細、潤澀、盈虛等審美辯證概念,或指向字形結構、章法布局,或指向用筆運勢、紙筆關係,或指向審美視覺形象,或指向審美意象。在書法的點畫筆墨中能觀照出如此豐富多變的審美概念來,不能不說是一種抽象審美思維能力的體現。

王羲之十分強調這些審美辯證法的運用,其對應的審美關係要把握好一個恰當的對比度。例如他說: 「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書論》)這就構成了王羲之的審美傾向,以遲、曲、藏、起為主,以急、直、出、伏為副,如果把這種構成比重翻一下,他認為 「暫視似書,久味無力」。也就是說書法審美的內在的持久性魅力,取決這些審美辯證法的準確構建。換一個角度,如果構建的方式方法和主副傾向有所不同,那麼就會產生不同的書法審美效應。嚴格地說,這些大小、偃仰、方圓、緩急、疏密、寬狹等等本無所謂美或不美,但它們在書法中的存在以及構成方式,卻能形成美感以及美感的傾向性(如《寒切貼》)。這種審美思維,這種審美哲學,是書法所培育的還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思維方式的投射是值得探討的。

王羲之《寒切帖》

這些具有辯證關係的書法審美概念,可按筆法、結構、章法、墨法分成四大類,有些概念可互用,如起伏,不僅可指筆法,也可指結構和章法。這樣就構成了四個系列性的書法審美概念群。如果用編碼方式來進行組合構成,就可演化出多種多樣的數列。這也就是書法點畫筆墨形象何故如此多變而豐繁的原因之一。

王羲之書論中的藝術辯證法,具有系統性的構成特點,還體現在筆墨工具、創作主體、技能技法三者關係的辯證把握上。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開首就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漢魏以來紛繁的戰事,似乎也影響了人們對其他事物的思維分析,喜用戰爭術語來進行語言表達。書法創作居然是書法家在指揮一場偉大的驚心動魄的戰爭,語詞之間充溢著昂揚的精神鬥志,似乎在訴說藝術創作是一種自我的心靈搏擊!戰爭諸要素與書法諸要素一一對應,並構成一體。王羲之在繼承蔡邕、衛夫人的基礎上,突出了創作者的主體地位,並對創作主體作了分解,用 「將軍」來比喻「心意」這一創作主體的精神境界,用 「副將」來比喻「本領」這一創作主體的技能水平。這一審美分析源自趙壹 《非草書》「書之好醜,在心與手」。

王羲之的書法審美辯證思想特別重視「奇正」關係,多次反覆論述,極力反對「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的書法,認為「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要避免「狀如算子」,首要在點畫上「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這就是著名的 「一筆三折」論。從用筆的 「有偃有仰,有攲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到 「字字意別,勿使相同」,追求 「妙中增妙,新中更新」的審美「奇」感。但他又認為這種 「奇」是寓藏在 「正」之中的「奇」,所以又反覆說「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務以平穩為本」、「須遵正法」等等。這一「奇正」相生的審美觀,到唐人孫過庭《書譜》中就明朗化為「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

王羲之的 「形彰勢顯」論

王羲之的筆勢論跟以往的書勢論有所不同,提出了「形」與 「勢」的密不可分的共存同生關係,即 「形彰而勢顯」。

書體不同,「形」、「勢」也不同,運勢造形之法也不同。《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在講了 「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等等之後,說: 「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緊接著說: 「若欲草書,又有別法。」對草書的 「形」、「勢」之別法,他強調「稜側起伏」和 「點」,又強調草書之形、勢與篆勢、八分、古隸相通。而章草及章程行押又有別法,「不用此勢」。這種按書體的不同,分論書勢,源自衛恆《四體書勢》。

王羲之認為「學書之道有多種」,並非只有一法,但把握 「形」、「勢」是基本的。把握「形」、「勢」也需漸進積累,「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帷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運勢造型在一遍遍的書寫實踐中增強藝術性。其中 「滑健」兩字是基礎,不可「生澀」。「滑健」的方法是「視覺取勢,直截向下」,也就是「稜側」用鋒法。王羲之對側鋒使轉的筆勢運動,作了具有開創性的藝術價值肯定。

側鋒筆勢運動被引入書法審美範疇,首先豐富了用筆。「用筆之法復有數勢」——藏鋒、側筆、押筆、結筆、憩筆、息筆、蹙筆、戰筆、厥筆、帶筆、翻筆、疊筆、起筆、打筆等等,細細闡釋這些筆勢之法,幾乎十分困難,箇中差別往往僅在毫釐。書法審美就是這樣,大而論之極為模糊,小而論之又極為精細,大小之間尚缺中段性構連。

王羲之的筆勢論,反覆論述「緩急」及其關係。草書「須緩前急後」,「下筆不用急,故須遲,……心欲急不宜遲」,「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緩急?至如 『烏』字,下手一點,點須急,橫置即須遲,欲 『烏』之腳急,斯乃取形勢也」。透過這種緩急與形勢之間相生相成的複雜關係的語言表述,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王羲之對書法審美的把握,相當具有 「時間」意識、「運動」意識。他用「緩急」一語鮮明地揭示了書法審美中藝術節奏感的存在。依此觀照傳世王羲之墨跡,其豐富複雜多變的筆勢節奏,幾乎莫可名狀,可知此語不虛。

緩急交替的筆勢節奏,在於「鋒銛來去之則,反覆還往之法」,需「精熟尋察」,「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慢展毫頭」。「望之帷逸,發之帷靜」,動靜交織,是書法審美節奏感的最高境界。

「發人意氣」的書意論

王羲之的書論十分強調「意在筆前」的創作原則。這一審美思想源於蔡邕、衛夫人,但他把「心意」置於「將軍」這種統領一切的地位,似乎具有更鮮明的主體意識。以往的書意論,是把書意和書勢勾連起來論述的,而王羲之是把書意跟「形勢」勾連起來的。他在《自論書》中說:「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挑明可在書法的點畫之間去體悟書意。

基於這種書意論,王羲之把「意」分解為兩個層面。一種是有形之「意」,即「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等等,相當於藝術構思之「意」在揮毫落筆之前能成竹在胸。他的一篇《書論》詳解了這一層面的許多方面,從「大抵書須存思」到「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可謂淋漓盡致。另一種是無形之「意」,即「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

這種無形之意,首先基於博覽通古,融會有源,把握傳統精神,他以自己的經驗揭示了這一點。無形之意關鍵在一個「氣」字,他借天台紫真這位道家之士之口,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氣——道——陰陽——本性,就是「發人意氣」的內涵。在《筆勢論十二章·健壯章第六》中似乎說得較為明白:「牽引深妙,皎在目前,發動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傳。」深妙無窮的筆勢運動,能清楚地表現在可視形象之中,而其指揮、統領筆勢運動的「精神」、「志意」、「精思」,是深藏而不露的。一旦能達到「發人意氣」的創作境界,則「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

上述兩個層面的書意論,由表及裡,由感受而至感悟,融化為一體,如何剝離解析當然尚需深入研究。但「發人意氣」一語不僅揭示了書法創作個性,似乎還意指書法的審美共鳴。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書譜》中得到印證,「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孫過庭的「意氣」被王羲之「發人意氣」的創作個性激發而共鳴了起來。

所以,王羲之的書意論,以「發人意氣」一語最為關鍵,其美學價值不僅指向書法創作的主體個性,而且意指書法審美的共鳴作用,這就是我們對傳世王羲之書論的闡釋。書論文本的真偽並不妨礙我們去做這樣的闡釋,因為其「傳世」的方式行為已經在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中產生了影響力。因此,傳世王羲之書論是古代書法美學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再結合考察王羲之叔父王廙對他所說的「畫乃吾自畫,書及吾自書」(《歷代名畫記·卷五》),那麼「發人意氣」的審美思維就不是無根之術了。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所以今天的人對於真正的藝術性書法沒有足夠的認知,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印刷體」塑造了大多數人的審美這部《草訣百韻歌》的特點就是利用1000多字,將許多不容易記憶或者理解的草書法則,用歌訣的方式展示出來,從而使之變得易懂、易學和易練。蘊含了書法的大智慧!
  • 書法藝術的四要素
    然而,筆畫的安排,又不能只求工整,過分著意於橫平、豎直、方正,便失去了藝術的意味了,正如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我們在寫字的時候,把每一筆畫,在字中力求適當的安排,同時,畫與畫之間,又要互相呼應,有適當的聯繫,這種措施,在書法中便稱之為「結字」或「裝字」。
  • 古代歷史上,書法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經過了這4個時期!
    當然,說到文化,音律、詩詞和書法是必不可少的幾個方面,它們的存在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讓很多人有了追求文化藝術的想法和行動。而在古代歷史上,書法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經過了這4個時期!分別是什麼呢?一,萌芽期。
  • 書法小故事——王羲之與「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 王羲之行書集字古詩、古文、對聯合集,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不二...
    有朋友問現代電腦科技如此發達,把王羲之、米芾、顏真卿、米芾、王鐸這些歷代書法家的字集合在一起做一個字庫,豈不是用電腦就可以列印出來一幅完美的書法作品?實際上,現在電腦上已經有了王羲之和米芾的字庫,也經常有人列印出各種書法集字作品,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書法作品,她們只是一些簡單的單字的組合,字和字以及行與行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繫,更沒有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這種書法作品是沒有靈魂的。那麼,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為什麼說書法不僅僅只是寫漂亮字?三個要點帶你理解書法
    引言「書之妙道,神採為上」——《筆意贊》關於對書法的認識,普羅大眾並不關心它與寫毛筆字有多大區別,也談不上於神採有多少認識。對書法感興趣的書法愛好者也不會刻意做一番探討,雖然近些年為書法復興歡呼的朋友不在少數,但終究只是熱情使然,書法實質上是沒能普及起來。
  • 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同樣的紙張,同樣的墨汁,書法水平也相當,有的人就寫不成墨豬,有的人就一下筆就成墨豬,問題出在哪?懂蘸墨的技巧,才是避免形成墨豬的有效解決方法。王羲之(重點來了)王羲之用8個字把這個蘸墨技巧說透。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作字唯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均美」,這是清朝書法家馮班《鈍吟書要》中的句子。這段話在表面上看,似乎書法只有用筆和結字兩大要素。險些被這兩大因素矇混過去的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
  • 王獻之聲望在東晉到唐朝超過王羲之,為何最後「書聖」是王羲之?
    導語:王獻之聲望在東晉到唐朝超過王羲之,為何最後「書聖」是王羲之?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也是王羲之兒子裡面為數不多的因書法出名的,他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自己覺得自己的水平超過了他的父親,但是當時的人並不這麼認為。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姚政: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大顯神威——王羲之書法真跡橫空出世
    略有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氣如雷貫耳,是唯一享有「書聖」之美譽的書法泰鬥。此幅《絲布衣帖》手卷橫300 釐米,縱30.5 釐米,其中王羲之書法橫220釐米。41行,166字。
  • 王羲之髮妻才女郗璿為何被稱為女中筆仙
    郗愔和郗曇都工於書法,可他們都稱姐姐郗璿是"女中筆仙",意思是女書法家中的神仙,可見其書法非同一般。郗璿嫁於"書聖"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空前絕後,被公認為"書聖"。對於郗鑑為郗璿選婿的事,還有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個典故叫做"東床坦腹"。
  • 1個「三點水」好寫,3個字都是「三點水」,咋辦?讓王羲之來教你
    在我們的書法創作中,最討厭的就是接連碰到幾個偏旁部首一樣的字,處理起來非常的麻煩。比如說如果碰到連續3個字都是「三點水」,我們應該怎麼辦?其實王羲之的《蘭亭序》裡早就給出了答案,只不過我們沒注意罷了。上圖是王羲之《蘭亭序》局部一首先我們來說說處理難度在哪。一般來說,一幅書法作品中為了整體的藝術效果,應該儘量避免相同筆法的筆畫連續出現,而怎麼才能有效的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相信大多數人處理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
  • 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這字蒼勁老辣,一個字價值50萬!
    4年前,在保利拍賣中,有一件《華嚴經》楷書長卷落槌,最終成交價是6325萬元,這幅殘卷的楷書《華嚴經》僅有百餘字,折合起來算,一個字價值50萬元左右!這可謂是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了!這件楷書《華嚴經》的作者就是張即之!
  • 《書法問集》159、初學楷書一定要打格子嗎,字寫多大比較合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書法有個說法叫「寫大字」。這個說法是不完整的,嚴格的說是錯誤的,歷史上很多字帖的字並不是很大。書聖王羲之的字,現在存留的字,都不是很大。比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大小,絕對比很多人想像中的要小很多。當今流傳度最大是馮承素本,據說與原本相同。
  • 看了這書法作品,才知道什麼叫「筆勢」!書法愛好者有眼福了!
    ,正是在這些古代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今天小七為各位書法愛好者找到了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當大家看到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是不是體會到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美呢?那麼什麼樣的書法作品才能稱得上書法藝術美我想各位書法愛好者也都明白吧?那就是整幅書法作品看上去筆法一氣呵成,而且要寫出那種氣勢恢宏的筆勢,字與字之間的連接也是非常的自然協調,而我們從這幅書法作品中完全能體會到這些精髓,所以這幅書法作品也是小七非常喜歡的。
  • 書法「用筆」的訣竅,王羲之等人這麼總結,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1虞世南《筆髓論》:「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毫為士卒,歲管任使。」毛筆的筆管,控制著筆毫。筆鋒怎麼運轉,全憑筆管說了算。
  • 王羲之草書的傳世「心法」,堪稱草書中的教科書,在書壇盛傳不衰
    而對於不同時代,人們所追求的藝術審美是不同,從書體上而言,晉人之前,以篆書、隸書為入門之基,晉人書法則是以隸書和分書為基礎,唐人亦無多大改變,到了中晚唐,由於唐楷的極大盛行,才促使了楷書成為眾人手追心摹的入門基礎。
  • 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如何寫好書法中的獨體字,培養審美是關鍵
    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而漢字則是一種奇妙的語言符號,要想寫好一個字,就要掌握它的基本結構,筆順及筆畫。只有寫好每個部分,才能寫好一個字。
  • 寫毛筆字,遵循這4點技巧、3個步驟,書法大師就是你!
    二、只學筆畫,不會寫字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學習書法的時候,寫單個的筆畫寫的很成功,然而當你讓它把這些筆畫組合成一個字,他便沒有了辦法。最簡單的例子是,有些人學會了橫和豎這兩個筆畫之後,再讓他寫一個橫加豎的字——十,它便沒了辦法,不僅結構上把握不準,對於筆畫的書寫,也沒有他單單寫筆畫的時候寫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