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小故事——王羲之與「入木三分」

2020-12-05 寫好字yzs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

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王羲之作品《蘭亭序》欣賞)

成語「入木三分」出自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東晉時,皇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北郊祭土地神,讓王羲之呢把祭文寫在木製祝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師傅把木頭剔去一層又一層後,發現王羲之的墨跡竟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色的本板底!

刻字工匠大大驚嘆這位將軍書法家的筆力雄勁,說:「太厲害了!筆跡竟然透進木板裡有三分深度」,這件事情可是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盡皆知的成語了。

現在,我們用「入木三分」來比喻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寫字的歇後語是什麼 入木三分的故事你知道嗎
    不少網友會問王羲之寫字的歇後語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關於王羲之的歇後語大全供大家參考學習。    王羲之寫字歇後語--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的成語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入木三分,筆力強勁一直都是衡量書法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
    書法藝術可以上溯到甲骨文時代,商朝晚期在龜甲、牛骨上契刻的文字已經開始追求字的形體和布局之間的美感。之後,篆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更加重視字體的線條和美觀,成為後人學習書法藝術的「寶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書法藝術的普及和毛筆成為書寫工具關係密切。
  • 姚政: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大顯神威——王羲之書法真跡橫空出世
    略有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氣如雷貫耳,是唯一享有「書聖」之美譽的書法泰鬥。此幅《絲布衣帖》手卷橫300 釐米,縱30.5 釐米,其中王羲之書法橫220釐米。41行,166字。
  • 合陽民間故事;入木三分新解
    合陽民間新故事 入木三分新解 作者;成三順 王義華 合陽縣名人故事甚多,話說合陽縣黑池鎮原來的東城門洞上寫著「古晉墟」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民間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303----361年)一日路過此地,適值當地人們正在建城樓
  • 這篇4000字長文,為你徹底解析王羲之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辯證法的構成王羲之傳世書論有《自論書》、《筆勢論》、《用筆賦》、《草書勢》、《記白雲先生書訣》等,從總體上說,內容相當豐富,遠比以往的要豐滿,體系性較強,跟王羲之接受的書學體系背景是吻合的。當然,王羲之成名之後,特別是在「書聖」的光環下,一些雅士以一種文化人的情結,冒王羲之撰寫書論,也可能存在所謂託偽之作。
  • 王羲之行書集字古詩、古文、對聯合集,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不二...
    有朋友問現代電腦科技如此發達,把王羲之、米芾、顏真卿、米芾、王鐸這些歷代書法家的字集合在一起做一個字庫,豈不是用電腦就可以列印出來一幅完美的書法作品?實際上,現在電腦上已經有了王羲之和米芾的字庫,也經常有人列印出各種書法集字作品,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書法作品,她們只是一些簡單的單字的組合,字和字以及行與行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繫,更沒有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這種書法作品是沒有靈魂的。那麼,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王羲之髮妻才女郗璿為何被稱為女中筆仙
    郗愔和郗曇都工於書法,可他們都稱姐姐郗璿是"女中筆仙",意思是女書法家中的神仙,可見其書法非同一般。郗璿嫁於"書聖"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空前絕後,被公認為"書聖"。對於郗鑑為郗璿選婿的事,還有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個典故叫做"東床坦腹"。
  • 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同樣的紙張,同樣的墨汁,書法水平也相當,有的人就寫不成墨豬,有的人就一下筆就成墨豬,問題出在哪?懂蘸墨的技巧,才是避免形成墨豬的有效解決方法。王羲之(重點來了)王羲之用8個字把這個蘸墨技巧說透。
  • 江鳥的硬筆書法從唐楷入手,上溯秦漢篆隸,繼而攻「二王」行草
    作品特點江鳥先生硬筆行草書得王羲之之三昧:「動」、「道」、「潤」。所謂「動」,主要表現在單字如劃上十字格,很少平直對稱,大多呈現或大或小地左右搖曳之姿,上下竄動之態,妙處在於不穩。所謂「遒」,主要表現在用筆常令筆鋒在點畫中行,行筆取澀勢,只在轉折頓筆處,才中鋒輔以側峰,雖筆畫粗細變化不甚大,但起到運行自然,每每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少外露,多內含,有彈性,有力度,有韻味;加上字的結構,往往內緊外松,成團包狀,組成一種團結不散的結構力,含筋抱骨,勢圓力遒,耐人尋味。所謂「潤」,主要表現在筆滋墨潤。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如果對於書法嚴格分類的話,從甲骨文的產生到今天,或許會有數十種類似,但是從書體的造型特點來看的,基本是能夠分成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5種書體。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所以今天的人對於真正的藝術性書法沒有足夠的認知,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印刷體」塑造了大多數人的審美
  • 王獻之聲望在東晉到唐朝超過王羲之,為何最後「書聖」是王羲之?
    導語:王獻之聲望在東晉到唐朝超過王羲之,為何最後「書聖」是王羲之?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也是王羲之兒子裡面為數不多的因書法出名的,他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自己覺得自己的水平超過了他的父親,但是當時的人並不這麼認為。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這段話在表面上看,似乎書法只有用筆和結字兩大要素。險些被這兩大因素矇混過去的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王羲之的族孫王僧虔在《筆意贊》中用這麼一段論述:「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他提出書法的妙處在於書法能表字外之意,也就是有神採。但是神採和字形都有,才可以與以往寫得好的人相提並論。
  • 王羲之《二謝帖》
    法帖簡介《二謝帖》【名稱】二謝帖【作者】王羲之【書體】行草【時代】東晉【材質】白麻紙墨跡【形制】立軸【規格】縱28.7釐米【字勢】5行,36字【收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二謝帖》為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唐代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二謝帖》的書法風格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用筆的輕重緩疾富有變化,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中國書法全集》19卷)。《二謝帖》與《喪亂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9釐米。法帖內容釋文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
  • 書法「用筆」的訣竅,王羲之等人這麼總結,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1虞世南《筆髓論》:「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毫為士卒,歲管任使。」毛筆的筆管,控制著筆毫。筆鋒怎麼運轉,全憑筆管說了算。
  • 王羲之真跡值多少錢難以估量 一字值八千二百萬億人民幣
    我們臨沂歷史上有過一個最著名的書法家,那就是王羲之,可能很多人想到王羲之會想到王羲之的真跡值多少錢,遺憾的是王羲之沒有真跡流傳,如果有的話,能賣多少錢呢?   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稱號,可見王羲之書法功力之深。王羲之書法在當時便已經非常地受推崇,那麼到了現在,王羲之書法值多少錢呢?
  • 王羲之《嶽陽樓記》欣賞
    集字,是一種很實用的書法學習方法,將古人書法集成新篇佳作,對話古今,可臨可創,最典型代表有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堪稱經典之極。 今天書思給大家分享集王羲之書法《嶽陽樓記》,單字精彩,氣韻流暢,通篇錯落有致,跌宕起伏,堪稱出色佳作。請大家收藏好,可供臨摹。以此為基,沒準能寫出自己的神採!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
  • 秘藏日本1300多年 王羲之《喪亂帖》將回國
    中國書法中的瑰寶——王羲之的《喪亂帖》在海外漂泊了1300多年後,將從日本啟程,首度回國「省親」。同時上路的還有王羲之的《孔伺中帖》和《妹至帖》。這些珍寶將作為上海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大展上最耀眼的「明星」,另有100多件書法名品也將在上海與觀眾見面。
  • 秘藏日本皇宮千年 王羲之《喪亂帖》將回國亮相
    ——王羲之的《喪亂帖》在海外漂泊了一千三百多年後,將從日本啟程,首度回國「省親」。同時上路的還有王羲之的《孔伺中帖》和《妹至帖》。———日本與中國」大展上最耀眼的「明星」,另有一百多件書法名品也將在上海與觀眾見面。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其實,學書法也沒想像的那麼難,只要有興趣,走對了路子,掌握了要領,在加上那麼點兒勤奮,就會學得象模象樣。初學者該如何練習毛筆書法。 第一步:要調整好狀態興趣培養興趣是激發學習熱情的一劑良藥,也是學習書法最基礎的東西,如果沒興趣,你學它幹嘛呀,這不是找罪受嗎?
  • 50個經典成語故事,孩子快速增長語文歷史知識!(5)
    48、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49、諱疾忌醫(蔡桓公)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