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文保會40名會員雲集北京天鑑量子科技有限公司,53件物品陸續通過了年代測試,準確率達到99%,其中最令人咂舌的是來自長三角的藏家拿來的王羲之書法《絲布衣帖》被檢測為真跡。
王羲之何許人?略有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氣如雷貫耳,是唯一享有「書聖」之美譽的書法泰鬥。
此幅《絲布衣帖》手卷橫300 釐米,縱30.5 釐米,其中王羲之書法橫220釐米。41行,166字。見下圖:
王羲之草書《絲布衣帖》(釋文)
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計於足下別,二十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感慨。傾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傾如常,冀來夏秋問,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瞻近無緣省苦。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雲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羲之書。
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檢測王羲之書法創作時年為公元363年。
王羲之,字逸少,生於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卒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唐太宗《晉書王羲之傳》)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目前王羲之流傳下來的《十七帖》、《蘭亭序》、《喪亂帖》、《孔待中帖》、《快雪時晴帖》、《奉桔帖》等,相傳均是唐宋摹本,原墨跡早軼。
虞世南題首跋
書聖書跡虞世南首
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檢測虞世南題首時年為公元632年
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字伯施,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深得李世民敬重,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房玄齡題跋
晉王右軍草書十七貼為傳世之絕品,藏於永欣寺,後入長安殿永久秘藏臣房玄齡奉敇審定真跡
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檢測房玄齡題跋時年為公元624年
房玄齡(公元579年—公元648年),名喬,字玄齡,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
文同題跋
右軍同根巨觀,其骨力未肯多讓,特姿致應變處遜耳庚午秋仲文同識
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檢測文同題跋時年為公元1062年
文同 (公元1018年—公元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北宋著名畫家、詩人。蘇東坡的表兄,二人情同手足,並且同為「竹痴」。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等知州或知縣。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美。
嶽柯題跋
書聖真跡湯陰嶽柯鑑
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檢測嶽柯題跋時年為公元1221年
嶽珂(公元1183年--公元1243年),嶽飛之孫,嶽霖之子。南宋文學家,相州湯陰人。宋寧宗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有惠政。嘉泰末為承務郎監鎮江府戶部大軍倉,歷光祿丞、司農寺主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承議郎、江南東路轉運判官,除軍器監、淮東總領,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制置使。曾持巨資收集歷代名家作品,是南宋著名的書畫鑑賞家。
乾隆皇帝鈐印
乾隆御覽之寶
量子文物檢測儀檢測為1760年所蓋
此帖上共蓋27枚印章,其中有:御書房鑑藏寶 三希堂精鑑璽 宜子孫 枕書亭太上皇帝 宣和 八徴皇帝之寶 耿會所鑑定書畫之章 乾隆寶翰 石渠寶笈 皇太子 古稀天子 自樂且不顯宣和之章 乾隆御覽之寶 嶽柯等。
王羲之草書《絲布衣帖》是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一部分。經楊建軍先生發明的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檢測為真跡:從「硬體」上說,《絲布帖》創作時年為公元363年;房玄齡題跋時年為公元624年;文同題跋時年為公元1062年;嶽柯題跋時年為1221年;虞世南題首時年為公元632年;乾隆皇帝鈐印時年為1760年。所有的年代都與作者的生卒年相符。這是世界最先進的量子科技採集物件自身信息形成的一個完整的證據鏈。如果進行更細的檢測,其他26枚印章、各部分的紙張、最後的裝裱都可測出年代。從「軟體」上說,王羲之的《絲布衣帖》的藝術性已無需當代專家點評,歷史上早有定論和高度評價。如唐張彥遠在《書法要錄》中曰:「十七貼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是煊赫著名貼。」宋黃伯思曰:「此帖逸少書中龍也。」朱熹曰:「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從自己胸襟中流出來。」史稱「草書之源」。
王羲之書法真跡是否存世的爭論不是一年二年、十年八年,而是近千年。不能存世的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紙壽千年,絹壽八百」說。世俗觀點就是紙張不可能長期保存。有說紙張不能保存1000年,有說怎麼也超不過1500年。啟功先生說,世傳王羲之的書跡有兩類: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蠟紙鉤摹的墨跡本。至於他直接手寫的原跡,在北宋時只有幾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後來都亡佚不傳,只剩石刻拓本。
馬未都先生講,王羲之的真跡肯定是沒法傳世的,因為時間太久了。先不說這字能不能傳,就是這個紙也保留不下來,傳世的都是摹本。
其二,陪同帝王殉葬說。王羲之是「千古第一書聖」,他的書法後繼君王不遺餘力的搜集。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對王羲之喜愛的無以復加。愛之深,毀之愈深。自唐太宗之後,很少聽說有王羲之的真跡流傳於世。根據一些未經考證的史學界說法,李世民在駕崩後,讓王羲之真跡為其殉葬。
其三,無科學儀器鑑定,都是憑眼學經驗推測鑑定。唐代王羲之書法真跡尚存,因為唐代離晉代還並不遙遠。王羲之的後代、親屬可能保存大量書法。一旦得到唐代皇帝寵愛,或不斷臨摹,唐太宗以天子之尊,命令精於書法的歐陽詢、馮承素等臨摹。既然臨摹,必然會有真跡可臨摹。隨著時間的推移,真跡與摹本越來越難以被人區分,甚至把許多真跡當摹本看待,以訛傳訛,直至今天。一幅書畫,倒手幾人、幾代,無科學儀器檢測,都是眼學推測,就很難弄清出處,弄清真偽。
但事實又如何呢?
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認定王羲之《絲布衣帖》為距今1656年前的真跡,這就證明中國古代的紙張完全可保存千年以上;帝王陪葬說只是一種臆想,無任何證據支撐;而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的誕生,為古代書畫是否是真跡,哪一年創作的提供了科學依據,這是眼學無法想像的。
王羲之草書《絲布衣帖》真跡的橫空出世告訴世人:
第一、王羲之書法真跡是客觀存在的。史稱王羲之一生書三千紙,儘管戰亂、災難無數,但總有倖存的。中國人保護傳承祖先的文化遺產很有智慧。如果上海收藏家劉益謙知道王羲之真跡還在,大概不會花3億元拍回王羲之《平安帖》摹本。摹本就是仿品或高仿品,也有價值,但真跡與摹本價值天壤之別。
第二、證明中國古代造紙科技很發達,紙張保存千年以上是可以的,值得今人認真研究,填補世界造紙史的空白。中國人在紙張上寫字的時候,外國人還在樹皮上寫字,中國人用陶瓷碗吃飯的時候,外國人還在用手抓飯。當然,紙張如不注意保存,日曬雨淋,自然氧化,壽命不會長。
第三、王羲之生卒年曆來眾說紛紜。《晉書·王羲之傳》:「年五十九卒」。王羲之生卒年通常有4種說法,一說是公元321—379;二說是公元303—361;三說是公元306—364;四說是公元307—365。此幅書法真跡的出現,「二說」被排除。如果以後還有書法真跡出現,可能更接近真相。
第四、證明「民間有國寶」。民間人士收藏理念與體制內的不一樣。被人認為不可能的、嗤之以鼻的,民間人士則認為,一切皆有可能。這幅王羲之書法,收藏者曾經去過國內三個博物館,都被婉拒。
第五、有報導說,王羲之書法唯一真跡《喪亂帖》在日本,這是可能的,不知是王羲之何年寫的,科學依據是什麼?但事實已證明,它不是唯一的。
第六、要相信科學。人們很難相信量子儀器能測出文物藝術品的創作時年。21世紀是量子科技引領風騷。要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不懂、不理解都是正常的。拿你的作品,或親朋好友的作品去測一測,嘗嘗李子的滋味。
兩個預測
第一、留存於民間的王羲之書法真跡不會只有一兩幅,可能有一批,而且宋代以前的名家書畫真跡會有一大批問世;
第二、目前正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最接近王羲之的書法展,展出的《姨母帖》《初月帖》都是摹本。王羲之書法真跡遼博可能也有,北京、臺北兩個故宮可能都有王羲之書法真跡,但因被「紙壽千年」這一「緊箍咒」套著,不敢認。
結束語
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這個「魔盒」就是原來未知的中華文化的寶庫。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王羲之書法真跡,明天可能又跑出來一個王獻之、懷素、李世民、武則天、李白書法真跡,甚至世界的油畫史都得改寫。
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好事連連。
請您轉發本文,一起為中華古代書畫藝術品正名,一起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力。
(文保會姚政)
免責聲明及版權聲明:
1、本平臺用戶上傳的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2、本平臺內容,包括以連結形式推薦的其他網站內容,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本平臺不擔保這些內容、產品、服務或其他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合法性。
3、本平臺內容受到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和約束,除非獲得權利人的授權,用戶不得轉載、修改、傳播、製作衍生作品或者商業使用。用戶或其他媒體、企業、網站、其他組織或個人對本平臺內容如需使用,請先與作者、相關權利人或本平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