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 張春莉) 中國文物鑑定領域裡重大突破,文物鑑定可以準確到年份。11月18日,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中古華通公司總部隆重舉行,中科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的有關專家,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委的代表以及首都30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出席了發布會。
量子科技發明人楊建軍先生表示,他們的科創團隊探索量子科技已經長達二十多年。在量子康復、量子中醫藥、量子農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已經獲得了相關專利100多項,為推進我國農業、醫療衛生、健康保健、生命科學等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眾多領域、為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據介紹,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所利用的科學原理,完全突破、甚至顛覆了經典物理學和化學的理念。因此,它克服了「熱釋光斷代法」和世界通行的各種「比較斷代法」的科技鑑定手段中表現出的弊端,不僅能夠對陶瓷器進行檢測鑑定,而且能夠對各種材質,諸如青銅器、金銀器、書畫作品、翡翠、珠寶玉器、家具等進行檢測鑑定,並得出被鑑文物藝術品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如果需要,還可以對被鑑器物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予以精確的檢測,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文物藝術品真贗鑑定的瓶頸,將徹底結束文物藝術品鑑定的亂象,從根本上掃除了橫亙在文物藝術品鑑定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與會有關專家認為,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解決了藝術品鑑定只靠人的眼睛判斷而不能斷代的問題,具有裡程碑式的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雷從雲先生作為國家博物館的研究員、從事文物工作已逾半個世紀,僅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就供職了二十餘年。他以一位老文物工作者的親身感受說:三十多年來大規模的動土工程,使得那些原本埋藏於各種墓葬、窖藏、密室裡的隨葬品、陪葬品、秘藏品大量面世了。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書畫、石造像等應有盡有,其數量之巨、品類之盛、等級之高,令人驚嘆!這些非考古發掘出土的東西,極少部分被國家沒收,一部分流失海外,絕大部分被國內各階層的人士所收藏。這是一筆無比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文物藝術品鑑定手段的嚴重滯後,真假的鑑定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恰恰是真假問題,直接關係到文化傳承和國家、民族利益。這個瓶頸未突破之前,收藏者不安心,市場不能撥亂反正,利益集團不能被踢出,民族遺產和國家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
楊建軍、餘洪良、李炳輝、周南泉、李健民、王志華、母智德等專家學者也在會上先後發表真知灼見。
原總後勤部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王太嵐中將,國家民委原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江家福,鐵道部原副部長國林,總參喬純章少將,海軍王世臣少將,中國經濟文化協會副會長肖懷治同志,北京化工大學原校長丁巨元,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仲偶等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的推出在世界各地文物界產生了強烈反響,香港、澳門、臺灣、美國、俄羅斯、菲律賓、泰國的企業、團體派人專程來北京出席了新聞發布會,美國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與中古華通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