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學和藝術品鑑定有什麼關係?普朗克、愛因斯坦等天才物理學家們或許也沒想到,量子物理學可以被「創造性應用」到文物鑑定領域。北京一家公司近日在京發布稱,通過一種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能夠對各種材質,諸如青銅器、金銀器、書畫作品等進行檢測鑑定,並得出被鑑文物藝術品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令人頭疼的文物鑑定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對此,業界資深文博專家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採訪時直斥這實則是一場「鬧劇」,「『國寶幫』確實需要整頓整頓了。」一些科學界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有關部門來管理,這些報導很快會不攻自破的。」
據此前部分媒體報導,11月18日,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中古華通公司總部隆重舉行,部分科學界及文博界的有關專家以及部分媒體出席了發布會。頗有意味的是,去年因捐贈大量瓷器給北師大並被質疑為贗品的邱季端也出現在發布現場並發言。
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新聞發布會
在相關媒體的報導中, 「量子科技發明人」楊建軍表示,他們的科創團隊探索量子科技已經長達二十多年。在量子康復、量子中醫藥、量子農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已經獲得了相關專利100多項。
報導稱,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所利用的科學原理,完全突破、甚至顛覆了經典物理學和化學的理念。因此,它克服了「熱釋光斷代法」和世界通行的各種「比較斷代法」的科技鑑定手段中表現出的弊端,不僅能夠對陶瓷器進行檢測鑑定,而且能夠對各種材質,諸如青銅器、金銀器、書畫作品、翡翠、珠寶玉器、家具等進行檢測鑑定,並得出被鑑文物藝術品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如果需要,還可以對被鑑器物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予以精確的檢測,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文物藝術品真贗鑑定的瓶頸,將徹底結束文物藝術品鑑定的亂象,從根本上掃除了橫亙在文物藝術品鑑定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如上圖所示,主辦者聲稱通過鑑定儀可以將文物鑑定可以準確到年份
一些與會者認為,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解決了藝術品鑑定只靠人的眼睛判斷而不能斷代的問題,具有裡程碑式的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據有關報導中稱,雷從雲先生作為國家博物館的研究員、從事文物工作已逾半個世紀,他以一位老文物工作者的親身感受在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新聞發布會現場說:三十多年來大規模的動土工程,使得那些原本埋藏於各種墓葬、窖藏、密室裡的隨葬品、陪葬品、秘藏品大量面世了。這些非考古發掘出土的東西,極少部分被國家沒收,一部分流失海外,絕大部分被國內各階層的人士所收藏。由於文物藝術品鑑定手段的嚴重滯後,真假的鑑定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地解決。而真假問題,直接關係到文化傳承和國家、民族利益。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在採訪中發現,雷從雲已從國家博物館退休,而他此前曾力挺收藏大量贗品的「雷人博物館」冀寶齋,其後,冀寶齋因其惡劣的影響被河北省關閉與整改。
「北師大瓷器捐贈事件」的當事人邱季端應邀出席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新聞發布會並發言
據悉,楊建軍、餘洪良、李炳輝、周南泉、李健民、王志華、母智德等專家學者也在會上先後發表意見。值得一提的是,在量子文物鑑定儀新聞發布會上發言的邱季端就是「北師大瓷器捐贈事件」新聞當事人。2016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校友、企業家邱季端將其收藏的6000多件古陶瓷捐贈給母校,有報導稱捐贈藏品數量之大(約6000件)、規格之高,有相關人士估值愈數十億元乃國內甚至國際專業拍賣行、各大博物館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報導也因此在其後受到質疑,出席捐贈儀式的個別專家曾因為仿偽品背書而在業界頗受爭議。
現場懸掛的機構祝賀標語
那麼,全世界文物界最為頭疼的鑑定問題,真的被中古華通公司徹底解決了嗎?
對於有關媒體報導中提到的「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克服了『熱釋光斷代法』和世界通行的各種『比較斷代法』的科技鑑定手段中表現出的弊端,不僅能夠對陶瓷器進行檢測鑑定,而且能夠對各種材質進行檢測鑑定,並得出被鑑定文物藝術品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這一說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就此聯繫了上海科技界一位專長「熱釋光斷代法」的專家,對方表示這個事情很麻煩,不願跟「國寶幫」過多糾纏,不願對此事過多評論。
另一位專長科技鑑定的教授也表示不想多談:「這是目前國內很亂的一個領域,矛盾非常大。沒有國家有關部門來管理是難以解決問題的。上面的報導很快會不攻自破的。」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還就此採訪了多位文博界資深專家,多位文物鑑定專家直斥此發布會為「鬧劇」,並頗為憤慨:「如此領先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經過合法有效的科學鑑定了嗎?量子科學至今在全世界都還僅是探索試驗階段,『國寶幫』原來在科技上都遠超世界先進水平」。
「這種指鹿為馬的事,非常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出來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