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一個月裡,「量子鑑定」這一新概念橫空出世,迅速成為收藏界熱議的焦點話題。但是,圍繞著該儀器是否可以準確地為中國歷代古物精準斷代,又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讚賞者認為,量子文物鑑定儀的面世,解決了運用科學儀器為各種文物客觀斷代的世界性考古難題;而質疑者則認為技術發明人對該儀器的技術原理、檢測模式和鑑定準確率,並沒有從理論上闡釋清楚。事實上,該新技術發明專利目前還處在國家專利申請、審核階段。
在近一個月裡,「量子鑑定」這一新概念橫空出世,迅速成為收藏界熱議的焦點話題。但是,圍繞著該儀器是否可以準確地為中國歷代古物精準斷代,又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讚賞者認為,量子文物鑑定儀的面世,解決了運用科學儀器為各種文物客觀斷代的世界性考古難題;而質疑者則認為技術發明人對該儀器的技術原理、檢測模式和鑑定準確率,並沒有從理論上闡釋清楚。事實上,該新技術發明專利目前還處在國家專利申請、審核階段。
上個月,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據該活動主辦方稱,「經過長期、反覆對各種材料的文物藝術品進行實際測試,證明該鑑定儀所採用的科學原理是正確的,得出的被鑑器物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鑑定結論是準確無誤的。」但是,該儀器的發明者並沒有詳細說明量子文物鑑定儀的技術性能。許多人認為「概念不清、邏輯不明」,難以服眾。
現代物理學認為,量子是一個物理量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在量子世界裡,空間、時間、能量、物質和信息在本質上是量子化的。任何物質都存在著自身的磁場波,這種磁場波就是物質的「全息年份能量信息」。而物質的相互作用,就是物質之間的「全息年份能量信息」的交換。不同的物質,其磁場波都是不相同的,磁場波具有共振的特性。
以對古陶瓷製品的檢測為例。用以燒造陶瓷器的各種礦物原料都存在著不同的磁場波,在陶瓷器的生產製作過程中,礦物原料、練泥、成型、施釉、入窯燒制等這些施加於礦物原料的外力作用,又會產生新的、各種不同的磁場波,這些磁場波信息便以疊加的方式儲存在陶瓷器物中。當採用「量子鑑定」時,「檢測單元」運用其所具備的量子共振的分析功能,把儲存在各種礦物原料中的磁場波「全息年份能量信息」剝離出來,變成代碼轉存到與「檢測單元」相連接的「儲存單元」裡。隨即「檢測單元」又像一把魔幻般的「鑰匙」,打開那些後來被疊加在陶瓷器物中的磁場波信息,同時自動與儲存在「量子晶片」裡的磁場波信息進行對比。如果兩種磁場波信息相同,量子文物鑑定儀就會發出共振信號,反之則產生非共振信號。瞬間非共振信號又被傳輸到「處理單元」,經過識別、處理的信號再由「顯示單元」加以顯示,其所顯示出的數據就是這件陶瓷器燒制的準確年份。同理,「鑑定儀」對玉器、金屬製品的製作年代、書畫作品創作時間的檢測鑑定亦然。
如果「量子鑑定」確實能做到客觀、精準,就是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科技鑑定的一場重大技術革命。迄今為止,對待古代藝術品的鑑定主要包括目鑑和科鑑兩大類。前者主要依靠鑑定者的專業文物鑑定知識、經驗積累,後者則依據科技儀器的檢測數據判斷。儀器鑑定文物的效果,也可以大致區分為「相對年份斷代」和「絕對年份斷代」兩種檢測方式。但是,由於每項科技檢測儀器都有其特定的技術應用前提,目前還沒有一種通用於所有文物製造年份準確斷代的檢測儀器。比如,碳-14年代測定法可以有效地檢測出古代木器、絲製品、紙張的大致製造年代,卻對古代玉器、金屬製品的製造年代,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從雲研究員認為,長期以來,由於文物藝術品鑑定手段的嚴重滯後,真假的鑑定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恰恰是真假問題,直接關係到文化傳承和國家、民族利益。換言之,對古代藝術品的絕對年份斷定檢測儀器的發明,將會更加客觀、精準地甄別中國歷代文明遺存,更加合法、有效地保護不可再生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
將來一旦這種能夠檢測出文物「絕對年份斷代」的新發明普及推廣,不僅將惠及廣大古玩藏家方便地檢測藏品製造年代、幫助海關更加科學客觀地檢測文物出入境,也會對國有文博系統內封藏的中國歷代文物客觀斷代,起到關鍵性作用。比如,上個世紀70年代,河南安陽發掘商代婦好墓的出土玉器中,有幾件加工精美的勾形玉器。當時,它們被認定為商代玉器,而沒有引起特別的關注。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紅山文化勾形玉器出土後,人們才逐漸恍然大悟:原來商代婦好墓中的這些勾形玉器,很可能是紅山文化的遺存!曾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王后母親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特展》中,展出的一件玦形玉龍造型,就明顯帶有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審美基因。展品玉鳳的造型,也被有關專家認為是脫胎於石家河文化的玉鳳設計風格。問題是,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勾形玉器、玦形玉龍、玉鳳,到底是商代的玉製品還是商代皇家的古董收藏品?由於當時的科技檢測手段局限,是無法給出精準答案的。如果「量子鑑定」確實可以做到「絕對年份斷代」,甚至可以「檢測出精確到某年製作」的鑑定結論,那麼,上述歷史疑案自然會真相大白。同理,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唐代畫家張萱的繪畫作品《搗練圖》,一直被中外鑑藏界認為是宋徽宗趙佶的臨摹作品。而唐代的張萱與北宋的趙佶,兩個人相差了三百餘年,通過「絕對年份斷代」儀器測試《搗練圖》的創作年代,應該很容易區分出這個有爭議的學術難題。推而廣之,如果該儀器能廣泛社會化使用,就有可能釐清許多文物斷代疑案。(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