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2021-01-13 騰訊網

本文屬於【文行忠信】系列文章,作者宗伯正曜,轉載請註明。

關鍵點

科技本身不會造假,人會造假。所有造假技術都和科技有關,如工業酒精勾兌假酒、假種子、假藥、假食品、假名牌等。甲骨和簡牘也是100%假冒偽劣,屬於騙子冒充文人與科學家偽造出贗品詭物。

正文

儒學提倡科學。如果大家都有文化,都懂科學知識,就能辨別甲骨簡牘造假問題。

現在黨和國家大力提倡和發展科學,智慧卓絕,謀略深遠,心胸寬宏。中華民族人才濟濟,無數才華橫溢的前輩和學者聚集在黨和國家周圍。以前我的見識水平低,並不喜歡科學,現在我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科學,聽黨和國家的命令沒有錯。溫仁君子,忠孝所在。盡忠就是這樣,甘願犧牲小我,一切服從大局。

具備科學和古代文化知識是辨別甲骨、簡牘造偽的基本素質。以下內容大部分匯集網絡各類知識資料,我對科學鑑定並不了解,讀後獲益匪淺,請各位讀者參考閱讀。

1、 碳-14衰變可偽造嗎?

這一段問答引自知乎,作者蒼原雪。古文物鑑定方法有許多種,碳14檢測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一般人認為碳14檢都是準確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原文如下:

碳14衰變可偽造嗎?可以的,但原理不太一樣。

碳14檢不是在測C14的濃度,而是測C14和C12濃度的比。任何化學條件的改變不能影響C14衰變,但是可以認為改變C14和C12的比例。最簡單的就是用火燒一下,C12跑掉的比C14多,一下子材料內部C14含量就高了,測定的年代一下晚個幾千年也不是沒可能。

第一個關鍵點:碳-14檢測可以偽造,方法是改變濃度。

2、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

這一段摘自高蒙河先生博客文章《碳-14技術不是文物考古的萬能法器》。高蒙河先生是古文物學研究方面的學者。請各位讀者參看原文全篇。

比如有一位倪方六先生最近在博客上就說,國家博物館曾經收過一批河南洛陽農民造假的北魏陶俑,「歷史館的專家雖然從肉眼上看這批文物是真的,但還是不放心,館裡便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而在今年又起烽煙的曹操墓真偽爭論中,不少網友又拿碳-14斷代技術說事了:比如一位網友說:「趕緊對墓碑做C14檢測,真假立辨!」也有一位網友這樣「建議,中央出面幹涉,對出土的石碑做碳十四檢測,這樣很快就能知道到底誰在撒謊!」

可見,碳-14斷代技術在不少人眼中簡直就是文物考古中的萬能法器,無所不能其及。一旦用上它,文物的真偽立馬就能見個分曉了。然而,這類相信科學技術的初衷值得肯定,普通公眾能知道這項技術已實屬不易,文物考古受人關注的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但不了解任何科技手段都有其局限性的想法,卻是要糾偏的,更是要科普的。換言之,不能對陶瓷器、石質品等乏碳元素的文物進行斷代檢測,就是碳-14技術的局限性。它一般適用的範圍在5萬年以內,樣品少了或者被汙染了,誤差率可能還很大。因此,普遍的考古學家寧肯把它做參考性的數據,而不太作決定性的證據。

請注意第二個關鍵點:碳-14技術只是文物鑑定技術之一,不是萬能法器,鑑別偽造北魏陶俑就出錯。

3、 西方碳-14測年可靠嗎?

這一段摘自文行先生《顛覆西方考古學體系和歷史學體系(碳十四篇)》,原文內容更加清晰明確。請各位讀者參看原文全篇。

西方早期對考古學絕對年代的估算臆測不靠譜,西方單方面所進行的碳十四測年也不可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很多是六、七十年代測得的。因此,對於目前流行的各種小麥、青銅、彩陶、綿羊、馬、黃牛、車等絕對年代數據絕不能輕信:其一、不能輕信於西方單方面測年;其二、不能排除西方人故意造假,不能排除像藤村新一一樣進行系統性造假的情況在西方大量存在。我們都知道,日本藤村新一所進行的系統性考古年代造假,差點兒改變東亞人類起源史。那麼,像藤村新一這種系統性造假在西方存在嗎?更何況西方歷史考古體系的建立時期正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浪漫主義肆虐的時期,如果我們依據「藤村新一」式的造假資料,得出的結論豈非荒唐?

請注意第三個關鍵點:碳-14測年不可靠,西方存在造假問題。

4、 日本專家藤村新一「偽造考古文物事件」

藤村新一是日本考古學者,原東北舊石器文化研究所副理事長。藤村新一在日本「奇蹟般」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大量文物,後來被證實為偽造。事件曝光後,藤村新一怕給家族抹黑,改用再婚妻子的姓氏,不敢再用「藤村」這個姓。

以下摘自SME情報員文章《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考古造假事件?》請各位讀者參看原文全篇。

自1980年代開始,日本舊石器考古就屢次令世界刮目相看。 一位叫藤村新一的考古愛好者,憑一己之力多次挖掘出年代久遠的舊石器。

而且其年代不斷被刷新,最早能追溯到70萬年前,直逼我國發現北京猿人的年代。這件事情讓日本舉國沸騰,日本政府當即命令將這些重大發現寫進教科書。

殊不知,這其中竟隱藏著一場世紀造假騙局。它的揭露讓日本舊石器的研究全線崩塌,考古界顏面盡失。日本相關單位還痛心疾首地聲稱再也不考古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背後的造假手段還相當拙劣。可如果不是日本媒體無意中揭穿了藤村新一造假秘密,他的欺瞞行為還可能繼續下去。

這一絕世醜聞更像是日本民族自豪主義作祟下,一同演繹的荒誕鬧劇。不只是在考古界,類似學術不端也在其他領域不斷上演,阻礙著世界科學健康地發展......

請注意第四個關鍵點:日本考古界造假極為猖獗,考古學造假成為一個世界問題。

5、上博故院長馬承源曾指出過碳-14判定真簡的竹簡竟是假造的

這一段摘自360圖書館,作者崑曲及文史小站。

上博故院長馬承源曾指出過碳14判定真簡的竹簡竟是假造的,像是偽簡上博簡、清華簡及安大簡,最喜歡拿出的證明其簡系真實先秦古竹簡的科學驗證法,都是說已拿去做了碳14的測年了。但就是上博偽簡而大受其當,不得已自殺以謝國人的上海博物館前院長馬承源就自已指出,碳14驗證為真的簡仍是假簡,而被馬承源看出來的例子:

劉蔚華《迷霧重重的上博簡》(《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 總第156期)一文裡曾提到了『據國家文物出境鑑定江蘇站副站長魯力的揭露說:前幾年,有人拿來一些沾了泥土的漢竹簡要賣給南京博物院,他仔細看了竹簡上的字體,懷疑東西「靠不住」。那個朝代的漢隸寫得非常慢,而造假者急於賺錢,寫得速度相當快,筆意帶有明顯現代書法的特徵。但出于謹慎,他把東西拿到院裡考古研究,用紅外線檢測儀一檢測,發現竹簡上刻的是《戰國策》,如果這東西是真的,就相當珍貴。然後又把竹簡送到在寧的土壤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進行年代測定,檢測的結果都是該竹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樣的一個權威的檢測結果仍然沒有說服他,最後,這批竹簡被送到了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一看東西,就立刻說:「假的,千萬別買,我們就曾上過當。」原來這批東西就是作偽者用出土的西漢棺材板做成的。不過,如果沒有上博的前車之鑑,也很難講南博不會吃這個虧。(韓紅林,宋展雲:《鑑定家VS造假者》《新華報業網》2005—03—16)』

請注意第五個關鍵點:專家曾指出「碳-14判定的真簡也是假造的」,根本就沒有真簡。

6、清華簡的真偽存在爭議

這一段摘自姜廣輝先生《「清華簡」鑑定可能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再談對《保訓》篇的疑問》。姜廣輝先生是一位文學歷史方面的研究學者。請參看原文全文。

現在鑑定古代竹簡的方法,基本是兩種:一是靠專家的直覺經驗判斷,二是靠碳14的技術測定。兩種方法中,又以專家的直覺經驗鑑定為主。竹簡文物的鑑定不同於一幅古字畫或一件古瓷器的鑑定,後者是以整體呈現給鑑定者的;而竹簡文物往往是由批次計算的,一批竹簡文物經常有一兩千支竹簡,而由專家組成的鑑定會通常只開半天或一天,這樣一來,除少數樣簡經專家粗讀辨識外,絕大部分竹簡只是看看外觀和字體而已。這就是說專家們在有限的時間裡所做的判斷只是在竹簡的外觀和字體上把關,並沒有全面有效地從文獻的內容上設防。就拿這批「清華簡」來說,2388支簡,整理小組說全部破譯需要十年。一批需要十年才能破譯的竹簡,卻要求專家在半天或一天之內做出真偽鑑定,這也許神仙才能做到!一言以蔽之,此種竹簡文物鑑定方式的縝密性是有待認真檢討和改進的。

至於以碳-14測定作為防偽措施,也同樣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保障,這裡不擬多說。

請注意第六個關鍵點:清華簡的真偽存在爭議,所謂爭議就是不確定是真的還是假的。

結尾

我知道甲骨、簡牘全都是假的,一個真的也沒有。碳-14檢測不僅費用高昂,還存在人為數據造假問題。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我把希望寄托在國家和青年們身上。目前我的身體越來越差,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經常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我並不怕死,每天都在盼著去往神明那一邊,只是擔心死後無人再懂真正的遠古歷史和儒士雅言,緊迫必然導致倉促行文,難以保證文章質量,請您多多原諒。

我作為一個普通華人向黨和國家請求,假如萬一有幸離開此世,請求國家考慮這樣一個計劃:從幼年時期培養一批古文學子,不能學數學、科學和外語,只能專注於五經四書,從六歲起學文言文,大約20-30年之後才能真正學會古文史詩。這一批士子才是真正的古代文化繼承人。

我完成了半部《雅言詩經》書稿、寫了五分之一的《雅言論語》,以及不到一千字的《雅言字典》,將來會託付給我的妻子,請黨和國家委派專門學者研究參考。社科院、北清等文字語言學者、歷史考古學者並不通曉古代雅言。秦朝之後,雅言已經不被世人所知。

古文知識:鰲頭

鰲(áo)頭,就是宮殿四周的鰲頭,古代傳說有四隻大鰲撐起天地,所以「鰲」含有天柱的意思,借指為廟堂高官或朝廷大官。青年就是撐起中華民族這間大屋子的大柱子,棟梁之才。千萬不要讀成「鱉(biē)頭」,這兩個字很像,意思完全不一樣。讀錯了讓人家笑話。

引用故宮圓雕鰲頭圖片_360圖片

宗伯正曜|祝高考學子詩

盡忠不負凌雲志,

報國慨當第一流。

書劍篤學孺青蓋,

衣褐懷璧登鰲頭。

(借改清詩「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哪曉歲月蹉跎過,依舊名利兩無收。」)

炮轟甲簡系列

《「甲骨文」是百年來最大的一場贗品秀》

《炮轟「甲骨文、簡牘」的宣戰書--討「甲骨簡牘篡偽」檄》

《炮轟「甲骨簡牘」第一彈|16萬甲骨就是最確鑿的造假證據》

《炮轟「甲骨簡牘」第二彈|「殷墟考古」之彌天硬傷》

《炮轟「甲骨簡牘」第三彈|雜談·學立千仞詘累害》

《炮轟「甲骨簡牘」第四彈|碳-14造假及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作者簡介:

宗伯正曜,字翼雲,號大僕,參周宗伯學弟子。治學師從先師孔子(尊號魯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師從先師臥農先生(諸葛孔明,名亮),上古參周宗伯經學(古文經學)師從宗伯牖中先生。

歸道之詠·叄(北國之春曲填詞)

南風揖揖,行路多露,誰謂行多露。

莘莘伊人,素手採薇芒,啊,慧婉容顏記心上。

往昔依依闕裡惜別,欲挽青絲縈心房。

隨波逐流一身憔悴,微我淡然負行囊。

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亟於俯偎你身旁。

相關焦點

  • 考古年代測定的利器:碳14
    在考古發掘中,即使未發現證明年代的文物,但考古學家仍然能準確斷定遺址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他們是用碳14來確定年代的。碳14是碳元素的同位素之一,主要由宇宙射線照射氮元素產生。宇宙射線與大氣作用產生宇宙射線中子,宇宙射線中子再與大氣中的氮14發生核反應生成碳14,最後碳14成為CO2進入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碳14會衰變成非放射性同位素氮14,其半衰期為5730年,也就是說1mol的碳14在5730年後會變成0.5mol的碳14和0.5mol的氮14。
  • 從小保方晴子事件看,在日本學術造假的後果
    12月19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正式公布了小保方晴子驗證STAP的實驗結果,指出其未能製作出STAP細胞,並結束驗證實驗。至此,這起從年初開始就鬧得沸沸揚揚的科研醜聞終於塵埃落定。在各國,學術造假的事件都不少見,但像這次一樣造成巨大輿論反響的卻不多見,日本人對學術造假的決絕和學術道德的重視從中可見一斑。
  • 中國文物造假調查:河南制假村眾多騙倒不少專家
    那幾年,香港、臺灣都買過偽造竹簡,日本書法家也買過。當時香港中文大學漢學家饒宗頤取得一批竹簡,經過鑑定,排除假的,有十枝為真的戰國楚竹簡。在香港非常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纂的張光裕教授迅速把古玩市場消息告知上博,並電傳一批摹本。馬承源和專家研究後,竹簡文字文體及墨色與已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字一致,證明這批楚竹書確實是真品,決定立即搶救這批竹簡。
  • 考古界最重要的發現!「內布拉星象盤」被質疑造假,謎團越來越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考古信息》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被稱作「20世紀最重要考古發現之一」的內布拉星象盤,此前被認為來自於歐洲青銅時代早期的說法,被來自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和慕尼黑大學的考古學家團隊否認,認為它實際出現的時間,要比歐洲青銅時代晚大約1000年左右。
  • 他是一代考古巨騙,偷埋石器造假歷史,卻騙了整個日本20年
    其中,「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徵,「刀」是武士道象徵,「素」是日本崇尚的審美,但說到歷史問題,可能掩蓋與迴避才是日本特色吧。 考古是發現「活歷史」的過程,在這方面日本學術界也花費了大量心力。但21世紀初,日本卻爆出了一件考古醜聞,引得全世界圍觀的同時,也讓日本考古界丟盡了面子,有的學者甚至痛心疾首表示:再也不考古了!怎麼回事?
  • 誰在偽造死海古卷?
    一位研究人員稱,研究聖經的學者通過發表關於可疑片段的文章和論文,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雖然這不是學者們的本意,但是他們對這些假文物提供的學術分析帶動了一些收藏家購買。「如果沒有學識淵博的教授發表積極意見,博物館就不會購買這些手稿,」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埃米爾·加諾(Amir Ganor)表示,該部門負責處理偽造的文物。
  • 泉州古船桅杆將申報國家三級文物 用碳14技術測年齡
    泉州古船桅杆將申報國家三級文物 用碳14技術測年齡 qz.fjsen.com 2014-08-15 07:54:30 7名專家會商保溼去腐防長菌昨天下午4點,中國水下考古木質文物保護國家級專家、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國清,海交館科技保護部主任費利華,以及泉州師院教授吳幼雄、泉州市文保中心主任唐宏傑應邀前來,連同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
  • 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在日本媒體的炒作下,小保方晴子獲得了「學術女神「、「國寶」、「日本居裡夫人」等美譽。  但是很快,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細胞生物學和人體解剖學系副教授Paul Knoepfler對小保方提出質疑,除了質疑實驗的可重複性外,還懷疑小保方ps了圖片。日本理化學所調查後在今年4月1日發表報告,認為晴子是蓄意造假,篡改實驗數據,實驗記錄混亂且不全,根本無法證明其實驗結果。。
  • 文盲農民造假文物,自創文字騙倒一眾專家,迫使學界開設一新學科
    在現代社會,考古專家們在研究出土文物時,也會依靠著一些特殊的手段來進行辨認真假。實物我們可通過科學的手段辨認,那精神文化呢?在甲骨文剛剛被發現的時候,就連農民都能造假文物,他不認識上面的字,卻想出一個損招,還讓考古界誕生了一門新學科。
  • 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在國家博物館中,最著名的方鼎就是被譽為鎮國之寶的「后母戊鼎」,而最著名的圓鼎就是曾流失日本,國家花費4000多萬元回購的「子龍鼎「。     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鼎  關於后母戊鼎的文物知識,很多人都知道,畢竟這是國博的鎮館之寶。而子龍鼎因為流失日本,回到祖國還沒有多久,因此了解此三足圓鼎的人相對還是比較少的。
  • 日本雪松碳測定發現,1200年前碳14劇增,地球發生了什麼?
    要想了解為何1200年地球上碳14會急劇增加,我們得先清楚什麼是碳14?它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我們為何能測出來碳14在1200年前會增加,還有測碳14有啥用?碳14產生的是負貝塔衰敗,所謂負貝塔衰敗,就是原子核放射出一個電子和反電中微子,同時原子核的一個中子變成質子,所以碳14衰變後,會變成氮14原子。一大堆碳14原子中的一半,衰變為氮14原子大概需要5730±40年,該數字也被稱作碳14的半衰期。碳14有什麼用?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 偽造單據、虛構收入 財務造假如何防治?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財務造假一直被視為資本市場的「毒瘤」,不僅破壞市場誠信基礎,更損害投資者利益。近日,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向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制發檢察建議,督促提升證券市場註冊會計師行業職業質量。由於制度建設存在短板,資本市場違法犯罪成本較低,近年來發生了多起惡性財務造假案件。據了解,財務造假既有發行人、上市公司故意造假,也有部分審計、評估等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由「看門人」淪為「放水者」。上海檢察機關辦理的中恆通公司欺詐發行私募債券案就是一起典型案件。 中恆通公司由於流動資金不足,準備發行私募債券融資。
  • 美專家稱都靈裹屍布耶穌頭像系達文西偽造(圖)
    但一位美國專家指出,達·文西也應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贗品——偽造的都靈裹屍布負責。事實果真如此嗎?被奉為「聖物」的都靈裹屍布向來就是一代又一代朝聖者頂禮膜拜的對象,他們不遠萬裡跋山涉水,為的就是一睹這件聖物的廬山真面目。他們也同樣相信,自己在裹屍布上看到了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臉。但利用碳14年代測定法,科學家只能將都靈裹屍布的年代追溯到中世紀,在此之後,這件聖物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 柴莊遺址碳14測年法測量 距今至少3000年
    柴莊遺址碳14測年法測量 距今至少3000年 作為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柴莊遺址,自2019年年初在河南濟源發掘以來,就備受各界關注。日前通過權威部門對各類取樣進行碳14測年法測量,確定柴莊遺址延續時間為殷墟二期至商末周初,驗證了此前專家的分析。
  • 工人挖出2000年「戰國酒杯」,碳14測定後,專家集體都懵了
    在當下的許多考古中,考古隊員可以說發現了無數的「超前科技」,它們的發現沒有一次不是震撼到了我們,比如淅川楚墓的「雲紋銅禁」、望山楚墓的「越王劍」、曾侯乙墓中的「曾侯乙建鼓底座」等等。下面我們要介紹的這件文物同樣被考古專家譽為是「超前科技」,它的出土讓世界為之震撼,據悉當時專家們撿到這件「超前科技」之後,整個人都懵圈了,一度根本無法相信這居然是來自於2000年前的古文物。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是在國家「十一五」考古與文物保護研究組課題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我們對考古現狀及文物保護現狀進行戰略分析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報告分別分析了2006-2007年國內外考古現狀、國內外文物保護現狀、文物保護科技技術、及考古與文物保護發展趨勢,前景展望等。
  • 文物考古「總是跟在盜墓者身後」,打擊文物犯罪如何跳出「怪圈」?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指出,刑法中將盜墓取消死刑,於是立竿見影地造成了盜墓現象更加猖獗,這非常值得引起大家的反思。   對於警方而言,打擊盜墓犯罪常常遇到無人報案的尷尬。文物案件數據的來源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公安機關掌握的數據,二是報到國家文物局督察司的數據。
  • 考古大騙局!斐濟美人魚事件
    2、藤村新一造假事件日本的藤村新一是一名自學成才的考古學家,1972年,他聲稱在日本仙臺市發掘出了一些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在接下來的一些年,他又接連向公眾展示了許多件看上去更為久遠的物品和一些早期人類活動的歷史遺址
  • 穩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打開考古新視野 史前河南人平常都吃啥
    最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單位在河南龍山文化考古中獲得了一批新穎、系統的墓葬資料。11月20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的專家學者。  「大分散、小聚攏」,基本是「家族墓地」  「龍山時代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兩個時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目前河南40餘處龍山遺址的墓葬發現「大分散、小聚攏」特點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