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打開考古新視野 史前河南人平常都吃啥

2020-12-04 鄭州教育網

  □本報記者溫小娟

  龍山時代是我國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和古國文明形成的關鍵階段。作為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核心區域,河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最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單位在河南龍山文化考古中獲得了一批新穎、系統的墓葬資料。11月20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的專家學者。

  「大分散、小聚攏」,基本是「家族墓地」

  「龍山時代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兩個時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目前河南40餘處龍山遺址的墓葬發現「大分散、小聚攏」特點顯著。

  位於漯河市郾城區的郝家臺遺址,經過前後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發現74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參與該遺址發掘研究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張海表示,郝家臺遺址是龍山時期的先民直接在消亡的湖沼之上建立的最初聚落。從聚落的整體看,墓葬十分散亂,且基本以房屋或房間為分布核心,居葬之間不分離,體現了以家庭或大家庭為單元的喪葬形式。

  如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項目而發掘的淅川下寨遺址,發現龍山時代末期至二里頭早期土坑墓27座,專家認為這或許就是家族墓葬。

  築造這些遺址,需要動員相當程度的人力、物力,這樣的社會內部應存在高低不同的等級。但是,這些墓葬均未顯出明顯的社會等級差異。魏興濤表示,這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缺乏統一的、長期而穩定的政治組織,加之遺址中常見箭簇等武器,可知此時的中原動蕩不安,而夏王朝就是在這樣混亂的背景中誕生了。

  值得關注的是,龍山時代墓葬大多無隨葬品,極少數有隨葬品的墓葬,隨葬品數量一般僅數件,頂多十幾件。如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的14座龍山時代墓葬中,共出土遺物13件;郝家臺遺址發現的74座墓葬中僅有8座有隨葬品……且隨葬品多數為日用陶器,如鼎、罐、壺、豆等。

  以水稻、小米為主食,食水稻者地位更高

  由於出土的隨葬品有限,這使得以器物為對象的傳統研究難以開展。考古工作者另闢蹊徑,用現代科技手段「穩定碳氮同位素」分析骨骼遺存,開啟了研究龍山社會的新視野。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立剛對汝州煤山、淅川下寨、郾城郝家臺、淮陽平糧臺、正陽賈莊等遺址出土的龍山時期人骨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龍山時期的河南地區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傳統。一種是以小米為主食、食肉較少,這一特徵與仰韶時期十分相近,反映了北方粟作農業傳統在這一地區的延續。另一種以水稻為主食、食肉較多的飲食傳統,明顯體現了南方稻作農業影響。

  周立剛說,這兩種飲食傳統,在個別遺址上共存,如郝家臺和煤山。遺存顯示食用水稻的人群在河南龍山社會中具有明顯較高的地位,而賈莊墓葬隨葬特徵也支持這一判斷。該墓葬出土12件陶器,是目前豫南地區,甚至河南地區所發現龍山地區墓葬中隨葬品較為豐富的一例,說明墓主人身份比較特殊,具有較高地位。

  「這兩種飲食傳統可能反映了南北方農業之間的交流。」周立剛說,但此時的交流並不是以一種和諧的形式出現,因為幾乎不存在同時食用小米和水稻的個體,說明兩種飲食傳統並未很好的融合。

  那麼,南北方文化交流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實現的?煤山和郝家臺遺址中食用水稻的個體是南方移民還是受到南方文化影響的本地居民?這需要通過其他科技手段進一步探索。

 

文: 責編:崔霄 | 列印

相關焦點

  • 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結石的碳穩定同位素分析
    在生物考古學領域,出土人及動物遺骸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已成為一種探討古代人類飲食狀況的常用技術手段。但是,由於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過程中需要對樣品進行分解和提取,因而用於檢測的樣品無法保留原狀而在實驗過程中被消耗掉了。基於上述原因,對於一些重要樣品特別是用於展覽的標本,就不適合使用該方法。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2016-05-2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氫、氧、氮同位素測定技術,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胡耀武作客人文學院穀雨計劃專場講座:「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
    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倫福儒曾經以「穩定同位素革命」來形容這一技術為考古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如今,穩定同位素分析已經十分成熟,成為國內外考古界的「標配」,那麼,它是分析方法還是學科?自玉米的穩定同位素異常現象被發現起(當時用於給碳十四年代做校正),到碳穩定同位素、氮穩定同位素領域的兩篇開山文章,再到1983年碳氮穩定同位素首次被用於骨膠原研究(以反映古人食譜),以及1985年Sr穩定同位素被建議用於人群來源研究,國際上穩定同位素分析的早期工作基本都來自於地球化學界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造林能夠改變輸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數量和質量,進而改變土壤中有機碳的動態。土壤中碳氮穩定同位素是對植物凋落物同位素信號的反應,所以,微生物利用土壤中來源於不同質量凋落物的有機物能夠被評估。但是,現階段影響微生物碳氮同位素的因素還不夠明確。
  • 考古年代測定的利器:碳14
    在考古發掘中,即使未發現證明年代的文物,但考古學家仍然能準確斷定遺址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他們是用碳14來確定年代的。碳14是碳元素的同位素之一,主要由宇宙射線照射氮元素產生。宇宙射線與大氣作用產生宇宙射線中子,宇宙射線中子再與大氣中的氮14發生核反應生成碳14,最後碳14成為CO2進入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碳14會衰變成非放射性同位素氮14,其半衰期為5730年,也就是說1mol的碳14在5730年後會變成0.5mol的碳14和0.5mol的氮14。
  • 史前畜牧的當代啟示錄—從動物考古學角度談人與動物的關係
    呂鵬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動物考古、科技考古、古代生業和社會。,此為第一階段;距今6300到距今5000年為第二階段,家豬開始出現在島上,鍶穩定同位素的分析結果表明它們源於島外(很可能源自距離最近的遼東半島),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人類開始用自己種植粟和黍的副產品來餵飼家畜,家畜飼養方式的引入可能與狩獵所得獵物已經滿足不了島上居民日益增長的肉食需求有關,證據之一是島上的大型鹿類動物(馬鹿)已因過度狩獵而逐漸滅絕;距今4800到距今4100年為第三階段,家畜飼養方式作為一種能夠獲得穩定而充裕動物資源的方式在此階段進一步得以強化
  • 考古奧斯卡︱大海的饋贈:寧波大榭史前鹽業遺址考古記
    據《越絕書·卷八》記載:「朱餘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餘。」說明這一時期越國已經有了鹽官的設置,從國家層面對鹽業進行管控。然而在寧紹地區一直沒有發現與之相對應的鹽業遺存。在溫州洞頭島海邊的九畝丘遺址中,考古人員曾於2014年發現了宋元時期的鹽業遺存,但更早時期的鹽業遺址在浙江境內一直沒有發現。
  • 3萬年前歐洲人視猛獁肉為美食:馴鹿餵狗
    一些國家可能把馴鹿肉視為一種美味佳餚,但是3萬年前我們的歐洲人祖先卻特別喜歡吃猛獁象肉。據在捷克的史前考古遺址普萊德莫斯蒂(P?  新浪科技訊 被禁時間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些國家可能把馴鹿肉視為一種美味佳餚,但是3萬年前歐洲人祖先卻特別喜歡吃猛獁象肉。據在捷克的史前考古遺址普萊德莫斯蒂(P?edmostí)進行的研究顯示,他們卻用馴鹿肉餵養他們的狗。  格拉維特人利用超過1000頭猛獁象的骨頭建設他們的居所,並製作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象牙雕刻品。
  •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人骨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分析為人類的起源、演化、遷徙提供了分子證據。例如,距今約4萬年的北京田園洞人基因組分析表明,該個體屬於晚期智人,但並非現代東亞人的直接祖先,與田園洞人遺傳關係最接近的智人是美洲亞馬孫人。
  • 日本雪松碳測定發現,1200年前碳14劇增,地球發生了什麼?
    要想了解為何1200年地球上碳14會急劇增加,我們得先清楚什麼是碳14?它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我們為何能測出來碳14在1200年前會增加,還有測碳14有啥用?碳14是碳元素的一種同位素,碳14原子核是由6個質子和8個中子組成的,和一般碳元素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放射性,放射性會導致碳14發生貝塔衰變,什麼是貝塔衰敗呢?
  • 讓碳同位素定年更精準
    「新校正曲線的數據量已經大幅增加,曲線每修正一次,我們就能更精確地測定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碳14測年法專家託馬斯·海厄姆(Thomas Higham,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很多科學家都很期待這條新曲線,因為它不僅能讓定年更準確,還有助於揭示地球的運轉方式以及隨時間的變化方式。」所有生物都會吸收碳14(碳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這種同位素會以固定的速率衰變)。
  • 昨天是基因剪刀,六十年前諾貝爾化學獎是「同位素時鐘」考古神器
    如何叫做」同位素時鐘「?這要從碳元素的同位素碳十四說起。不要用過於專業的話來解釋,簡要地說:碳十四是宇宙射線撞擊空氣中的氮十四原子所產生的一種具有微弱放射性的物質,1940年,美國科學家馬丁·卡門(Martin Kamen) 與同事塞繆爾·魯賓(Sam Ruben)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發現碳十四。它的半衰期約為5,730年,碳十四原子轉變為氮原子。
  • 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微型鳥雕像登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學家挖掘出了超過100具繪有生動圖案的木棺,裡面都有木乃伊。密封的木棺被發現堆疊在一起,旁邊是40尊重生之神「普塔-索卡爾-奧西裡斯」(Ptah-Sokar-Osiris)的雕像,還有一座蓮花神涅斐爾圖姆(Nefertum)的青銅雕像。為了埋葬更多的人,墓葬在古代曾多次被重新打開,但研究人員根據木棺上刻的名字,將所有墓葬的日期都確定為第26王朝(公元前688-525年)。
  • 史前人類打開頭骨……是要幹啥?
    人們利用鋒利的工具,或鑽孔,或削去一塊頭骨,甚至於把整個頭蓋骨都打開…… 分析墳墓內遺骸的工作落到了俄羅斯頓河畔羅斯託夫南部聯邦大學的人類學家埃琳娜·巴蒂耶娃(Elena Batieva)肩上。她立即認出這些洞都是「環鋸術」的結果,她很快也發現這些「環鋸術」非同尋常—— 這些孔幾乎都在完全相同的位置,這個位置在醫學上被稱為「頂枕點」,簡單粗暴地說就是大致相當於現在很多女生扎高馬尾辮的位置。
  • 史前巨石陣到底是誰修建的-最新的火化骨骸揭示為威爾斯人
    伴隨著開膛手傑克、消逝的亞特蘭蒂斯以及如此受歡迎的愛之島,著名的史前時代遺址巨石陣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即,它是如何構建的,為什麼?當我們說「我們」時,我們是指由牛津大學領導的一組科學家,他們利用放射性碳測年技術結合考古分析的新進展,研究了25處在該地點被火化並於1920年代發掘的頭骨。
  • Pribolab明星產品—真菌毒素檢測中的碳13穩定同位素內標
    Pribolab || 真菌毒素13C穩定同位素內標加之穩定性同位素內標無影響因子,可以有效校正基質效應;消除實驗誤差,有效提高準確度和精密度;結合普瑞邦固相淨化柱完美實現一步淨化,選擇在待測樣品中,淨化過程或上LC-MS/MS前的步驟加入穩定性同位素內標(不同步驟加入有差異),可實現多毒素同時快速檢測。
  • 考古利器:碳-14測年
    分析其年代時,技術人員往往會選擇碳-14手段來鑑定其大致的誕生年份,碳14測年屬於放射測年法的一種 ,通過利用測定被測定物中某些放射性元素與其衰變產物的比率,之後應用這种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計算年代的方法;因為碳十四的半衰期比較短,碳十四測年法的應用局限於5到6萬年內。一般用在非常接近現代的定年,一般不超過四萬年,誤差率大概是±0.5-1.5%。而且年代越遠誤差率越大,誤差值也更大。
  • 鉛同位素考古:文物的指紋-光明日報-光明網
    1966年美國學者Brill在美國考古學年會上宣讀了他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件鉛玻璃、鉛丹顏料以及鉛青銅的鉛同位素分析結果,宣告鉛同位素考古的誕生。     鉛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怎樣的呢?鉛有四種穩定同位素,分別為204Pb、206Pb、207Pb和208Pb,其中204Pb總量是不隨時間變化的,206Pb、207Pb和208Pb分別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產物,被稱為放射成因鉛。
  • 史前人類打開活人的頭蓋骨要做啥?
    「環鋸術」( trepanation)的手術,人們用鋒利的工具實施這種開顱手術,或鑽孔,或削去一塊,甚至於把整個頭蓋骨都打開。史前人類大開腦洞,遍布全世界迄今為止,科學家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數以千計的不完整頭骨,無一例外都驗證了這種開顱手術的存在。但學術界對於人類祖先為何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實施這種手術依舊存在爭論,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