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微型鳥雕像登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01-07 網易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近日,該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以下為入選項目的詳細介紹:
1. 埃及吉薩省塞加拉地區發現的木乃伊彩繪木棺

  

  

  

  

  

  

  

  2020年11月14日,埃及旅遊和文物部宣布,在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出土超過100具距今約 2500 年的彩繪木棺,這是埃及本年度最大的考古發現。
這些木棺保存良好,同時出土的還有面具、雕像等40件文物。目前,考古發掘工作仍在繼續,出土的文物將陸續在埃及文明博物館、大埃及博物館等地展出。

  
考古專家對其中一具木乃伊進行X光掃描。初步檢查結果顯示,該木乃伊為男性,年齡在40至45歲之間,身高165至175釐米,雙手交疊在胸前。

  
塞加拉墓地有一處被稱為 「聖獸區」的地點,這批裝有木乃伊的木棺即發現於此處的三個深較深的墓穴中。考古學家挖掘出了超過100具繪有生動圖案的木棺,裡面都有木乃伊。密封的木棺被發現堆疊在一起,旁邊是40尊重生之神「普塔-索卡爾-奧西裡斯」(Ptah-Sokar-Osiris)的雕像,還有一座蓮花神涅斐爾圖姆(Nefertum)的青銅雕像。為了埋葬更多的人,墓葬在古代曾多次被重新打開,但研究人員根據木棺上刻的名字,將所有墓葬的日期都確定為第26王朝(公元前688-525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穆斯塔法·瓦齊裡認為從木棺的裝飾、材料以及木乃伊的製作手法來看,初步推斷木棺屬於當時的高級官員或貴族階層。在這一時期,這種埋葬了許多家庭或團體的合葬墓很常見,這些木棺的主人可能是貓女神巴斯蒂特神廟的祭司和高級官員。

  
塞加拉地區是古埃及文明核心遺址,多位法老的金字塔和許多貴族的墓地就位於此,其中包括最古老的階梯金字塔。2020年10月3日,考古隊曾在塞加拉地區一個單獨墓穴中發掘出59具距今約2500年的木棺,並表示遺址中尚有大量未出土木棺等待發掘。

  
塞加拉地區發現的第五王朝時期貴族墓葬曾入選2019年度美國考古學會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2.使用碳十四測年法測定陶器的年代
2020年4月8日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考古發現陶器製品的碳十四精準測年》,這種革命性的新方法為研究史前歷史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手段。

  

  

  在考古現場發現的陶器,特別是古人用來吃飯和做飯的炊具,是研究人員重建其使用者生活的重要人工製品。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布裡斯託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準確地將基於粘土的廚具及其周圍環境放置在歷史現場。

  碳十四測年法是物理化學家威拉德·利比(Willard Libby)在20世紀中葉發明的,至今仍是確定包含有機物質的古代物體年齡的一種通用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科學家一直在陶器上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但該方法顯示出差的可靠性和不一致的準確性。例如,儘管陶器炊具的回火過程中可能存在有機物質,但它們中的大多數不可能在火煮過程中經受氧化。此外,這些人工製品的碳特徵很容易被墓地中的土壤碳質化合物(例如腐殖酸)汙染。

  為了開發出一種可以取得更好結果的方法,布裡斯託大學大學的團隊致力於將未發現的廚具吸收的棕櫚酸和硬脂酸定年,這是食品製備過程中殘留的脂質。他們使用製備型氣相色譜儀獲得了兩種脂肪酸,並在質譜法中測量了它們的C-14含量。為了確保它們提供更準確的結果,研究人員針對樹輪年代學數據(樹齡年代學或樹年輪齡,這是一種計數和測量樹的年輪的年代法)和通過放射性碳測年其他材料建立的年代學,驗證了這種化合物特異性方法的可靠性。

  自1990年以來,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家理察·埃弗謝德(Richard Evershed)教授一直在嘗試尋找一種方法來精確地放射性碳日期陶瓷製品,直到三十年後,才取得突破性進展。考古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在使用陶器形制對文物和遺址進行年代確定,但這些日期必須使用相關材料的放射性碳定年法或樹木年代學,對樹木年輪的分析等方法加以確認。埃弗謝德教授的新技術使研究人員可以直接在陶器上放射性碳日期化動物脂肪殘留物。他的團隊能夠從重量僅為2克的陶器樣品中分離出化合物,並檢測出牛奶,奶酪或肉類殘留物中殘留的微量脂肪酸碳。

  
這種突破性的技術手段,為考古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埃弗謝德教授的團隊以一條高架的木製小路,穿過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的溼地,被稱為「甜蜜小徑」遺址作為實驗對象。早在1980年代進行的樹木年代學研究就表明,該遺址的時代為公元前3807年。在遺址附近發現的陶器,採用這種技術進行測年後,其時代與通過樹木年代學獲得的時代相匹配。在土耳其卡塔霍尤克(Çatalhöyük)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約公元前6700-5650年)遺址,來自四個陶片的日期也與該遺址的已知年代相符。埃弗謝德希望該技術將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多地了解動物馴化的起源。它還可以揭示史前飲食何時發生變化,例如採用奶製品。埃弗謝德教授說,最大的好消息是陶器遍布世界各地,因此,這是一種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文化中應用的技術。
3. 北歐和格陵蘭島最大規模的維京人DNA研究項目

  

  

  

  

  

  

  在普遍的想像中,維京人是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可怕的金色戰士,他們利用長艇在整個歐洲進行了一次短暫但血腥的恐怖襲擊。公元8世紀的時候,這個時期的歐洲,是維京人的天下,他們整整統治了歐洲300多年。在不斷擴大版圖的過程中,維京人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不過奇怪的是,從公元11世紀之後,維京人便開始衰落了,一直到13-14世紀,他們便再也沒有了蹤跡。維京人為何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裡?多年來,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歷史學家,一直在研究維京人的去向,前段時間,終於有了答案。
由劍橋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的埃斯克·威勒斯列夫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從442具遺骸中提取並分析了DNA,其中包括男性、女性和兒童。這些遺骸是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英國、愛爾蘭、冰島、格陵蘭、愛沙尼亞、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大部分可追溯至維京時代(約公元750-1050年)。該小組在2020年9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世界上最大的維京人骨骼DNA測序結果。
對維京人DNA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研究揭示了豐富的信息,為維京人的遺傳多樣性和旅行習慣提供了新見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遺傳學家拉斯穆斯·尼爾森(Rasmus Nielsen)說,該項目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更好地了解維京人的遷移。

  事實證明,傳統上認為入侵者和商人只來自挪威,丹麥和瑞典,其遺傳多樣性遠超出預期。哥本哈根大學的埃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認為,最出乎意料的結果之一是維京探險時代可能實際上是由外來者推動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維京時代之前,即在公元800年至1050年之間,維京時代的基因從東歐和南歐乃至西亞的人們流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與傳統的紅髮,眼睛明亮的維京人形象相反,遺傳證據表明,在維京時代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中,黑髮比現在更為普遍。

  
研究發現,從不同國家出發的北歐海盜襲擊方傾向於始終如一地到達特定目的地。來自瑞典的探險隊通常向東前往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和烏克蘭。來自挪威的維京人傾向於航行到冰島,格陵蘭和愛爾蘭。而那些來自丹麥的人則主要冒險去了英格蘭。該研究還確定,維京探險隊有時包括一群緊密聯繫甚至相關的個體。對愛沙尼亞薩爾梅的兩次船葬中的41具屍體進行的分析表明,它們很可能是從瑞典的一個小村莊招來的,其中四個是兄弟,彼此並葬。而在瑞典,兩名被埋在相距300至400公裡處的維京海盜則被發現是表親。也許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小組在丹麥和英國的兩個地點發現了一對二級男性親戚(即同父異母的兄弟、侄子叔叔或孫子祖父)。
4.墨西哥發現的第一批被奴役非洲人的遺骸

  

  

  

  

  2020年4月30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PI-SHH)發布消息,對墨西哥出土的三個非洲骨骼的起源和健康狀況進行的跨學科研究表明,存在強迫遷徙,身體外傷以及非洲傳染病傳入的證據。墨西哥城萬人坑中發現的三個16世紀骨骼,突出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在向美洲引進和傳播新病原體方面的作用。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和墨西哥歷史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骨骼特徵,遺傳數據和同位素,探索了三個被奴役的非洲人的生活史,並探討了大規模強迫遷移的廣泛影響。

  三人的遺骸發現於墨西哥城殖民地早期醫院的墳墓中。這些遺骸的歷史可追溯到16世紀,講述了歐洲殖民主義初期強迫搬遷到美洲的一些最早的人的故事。

  西班牙的查理一世批准將第一批非洲奴隸運送到新西班牙的總督官邸已有五個世紀,數十萬被綁架和奴役的人的祖先成為美洲遺傳和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但是,這些被奴役者的起源和經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該研究中的三個人首先以其獨特的牙齒修飾形狀引起了團隊的注意,這些牙齒的上門齒與非洲奴隸所記錄的將牙齒磨成特殊形狀的文化習俗一致,在今天居住在西部非洲的某些群體中仍然可以觀察到。

  「將分子生物學,同位素數據和生物信息學工具與經典的歷史,人類學和考古學證據相結合,使我們能夠洞悉美洲一些最早的非洲奴隸的生活史,」美國考古學系主任約翰內斯·克勞斯(Johannes Krause)說。

  基因分析顯示,這三個個體都有一個Y染色體譜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非常普遍,現在這是非洲裔美國人中最常見的一個譜系。結合同位素數據顯示,這三個人都不是出生在墨西哥,骨骼顯示其曾遭受過數年的劇烈的體力勞動和暴力創傷,研究結果表明,這些人可能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家鄉被綁架後第一批抵達美洲的非洲人之一。

  來自所有三個部門和MPI SHH的一個獨立小組以及ENAH的兩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結合他們的專業知識講述了這些個體的故事,不僅考察了他們的祖先和出身,還考察了他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經歷。研究小組能夠從牙齒樣本中重建出兩個完整的病原體基因組。一個人感染了一種今天在西非常見的B型肝炎病毒(HBV)。

  MPI SHH流行病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丹尼斯·克奈特說:「儘管我們沒有跡象表明我們發現的B肝病毒系在墨西哥建立起來,但這是第一個直接證據表明,由於跨大西洋販賣奴隸,B肝病毒傳入墨西哥,這為研究病原體的系統地理學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另一個人感染了梅毒螺旋體,引起雅司病,一種類似梅毒的疼痛性骨感染,影響關節和皮膚。先前在一位17世紀的歐洲裔殖民者身上發現了同樣的雅司病毒株,這表明這種疾病起源於非洲的墨西哥早期殖民地人口。

  這項研究揭示了歐洲殖民美洲後早期的雅司病病例,未來的研究應該集中在了解這種病原體在美洲的傳播和傳入。更高覆蓋率的古代密螺旋體基因組將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這種病原體對人類的共同進化和適應。」

  這些人很可能是1520年代被帶到墨西哥沿海的第一代非洲奴役者。他們可能在流行病中生病之前曾在糖園或礦山上辛苦勞作,這可能解釋了他們在醫院的身影。他們對牙齒的同位素分析(可以確定一個人的起源和孩童時期食用的食物)與西非的生態系統相符,並且他們的DNA顯示,這三個人都擁有西非的血統。但是,這些人之間並沒有親戚關係,因此團隊無法將他們與特定人群聯繫起來。
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PI-SHH)的兩項研究成果:哈薩克斯坦發現最早的蘋果和德國達爾海姆修道院一女性骨骸的牙齒上發現青金石微粒曾入選2019年度美國考古學會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5.土耳其發現公元前8世紀盧維文刻銘

  

  

  2020年2月,由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斯·奧斯本和米歇爾·馬薩率領的研究小組,在對土耳其南部的杜爾克門-卡拉赫(Türkmen-Karahöyük)的古代土墩遺址進行調查時,在離土墩不遠的一條運河中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一塊刻有盧維語象形文字的石碑,和西臺語非常接近。根據銘文的樣式,刻銘的時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它記錄了「偉大的國王哈塔普」的軍事成就,這個統治者以前只從附近兩個山頂避難所發現的碑文中知道。這些神秘的紀念碑沒有提供關於他統治的日期或他的領土範圍的細節。奧斯本解釋說,新的碑文確立了哈塔普是一位新西臺領導人,他聲稱已經徵服了安納託利亞中西部富裕的弗裡吉亞王國,並在一年內擊敗了13位國王組成的聯盟。奧斯本說:「我們現在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哈塔普的首都是杜爾克門·卡拉赫,據說他有足夠的實力在弗拉基亞鼎盛時期擊敗它。」

  根據從土堆中找到的陶器,研究人員確定,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杜爾克門·卡拉赫已經從一個小定居點發展成一個佔地300多英畝的地區中心。奧斯本說,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以及哈塔普統治期間,這座城市可能繼續是安納託利亞最大的城市之一。

  盧維人(Luwian)亦稱盧伊特人(Luite),古代安納託利亞民族名,已絕種。與西臺人有血緣關係,為晚期西臺文化中的主要集團。西臺的法律(1500BC)中,盧維亞是作為一個異邦提到的,從語言上可以證明盧維人曾經滲入西臺帝國。西臺帝國崩潰(1180BC)後,盧維人的象形文字銘文在安納託利亞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是隨處可見的。西臺人和盧維人的宗教信仰大致相同。兩個民族都以雷雨之神為主神,兩種語言都稱月神為「阿爾瑪」(Arma)。盧維人完全吸收西臺人的文明,很難辨別盧維人的文化特徵。盧維人的重要性在於︰在西臺帝國崩潰之後,他們維護西臺傳統將近500年之久。該地區後來被稱為呂底亞。
6.義大利羅馬發現羅穆盧斯的神龕

  

  

  

  

  2020年2月21日,負責監督古城遺址的羅馬鬥獸場博物館館長阿方西娜·魯索(Alfonsina Russo )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掩埋於數千年前,被古羅馬人推崇為羅馬城建造者的半神式人物羅穆盧斯的安息之地,最近出土於在古羅馬廣場的地下。

  考古學家稱,地下墓穴和圍繞它建造的廟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古羅馬人認為該墓穴保存了羅馬古城締造者的遺骸,但考古人員發現墓內的石棺是空的,空石棺長1.4 米,由一塊凝灰巖製成,從古羅馬廣場旁邊的卡比託利歐山開採。這座地下廟宇在希臘語中被稱為「hypogeum 」,意為地下羅馬,其中包含一座獻給羅穆盧斯的供奉神龕。墓穴的入口隱藏在古羅馬廣場的西北面,在元老院議事廳或古羅馬參議院的下方。她說,墓穴曾經位於「戶外集會場」下方——所謂戶外集會場是羅馬古城的中央集會場所,公眾集會此處進行投票。

  該墓同樣位於「黑色大理石」附近——這是一座用黑色大理石鋪成的古老神廟,被認為會帶來厄運,據說其中一塊大理石標明了羅穆盧斯被嫉妒他的元老院成員殺害的地方,神廟因此「位於高度象徵羅馬政治生活的地方」。

  相關新聞曝光之後,引起了義大利一陣熱烈討論。但義大利的考古學家卡拉法(Paolo Carafa)就質疑:這座墓穴遺蹟恐怕難以「直接證明」羅穆盧斯的生死問題。卡拉法的觀點,和普遍的史學家認知相同——羅穆盧斯的英雄傳奇,至今仍缺乏信而可徵的史料證據,罕有考古的出土文物或遺蹟。因此多半將羅慕路斯視為「民間流傳發展的神話故事」,反映出羅馬城市發展史中,作為「部落民族」的集體意識。

  「這不是羅穆盧斯的墳墓,而是一個紀念崇拜、追憶他的地方。」儘管魯索的說法讓外界——特別是羅馬市民——有些失落,但魯索指出,至少證明了這個時期早已有人在崇拜祭祀羅穆盧斯,至於羅穆盧斯是不是真實存在的英雄,「推斷這些傳說與神話的背後,應該有些真實的原型人物存在。」

  要找到羅穆盧斯葬身處之所以複雜困難,除了時空久遠之外,羅穆盧斯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的謎團。傳說羅慕路斯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立羅馬,統治了37年後,一說羅慕路斯突然消失在風暴之中,「被戰神帶領升天成神」;一說他被元老院刺殺而死,還將屍體肢解、撕碎,死無葬身之地。
7.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在河南被發現

  

  

  

  

  2020年3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來自中國、法國、加拿大、以色列和挪威等六國的國際研究小組的上述研究成果,將於6月11日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發表。

  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後,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組負責人、中國古人類-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為,這是一項有關遠古人類技術、思維和審美追求的重要考古發現。

  高星說,微型鳥雕小巧玲瓏、造型生動,反映了古人類精湛的雕刻技術和對自然形象的細緻觀察與高度模仿、創作能力。如能對推定的年代加以測定、確認,對研究當時人類的技術水平、審美和意念表達能力,以及區域間人類群體的遷徙與交流等更為重要。

  新發現的這隻雕刻鳥身長2.1釐米、高1.2釐米、厚0.6釐米,保存十分完整,顏色呈灰褐色,表面光滑,局部顯示清晰的雕刻痕跡,已經形成化石,有很強的吸水性。它以均勻燒烤過的鹿角為材料,用細石器中的雕刻器精緻雕刻而成。雕刻藝術高超,手法精湛,鳥身線條簡潔流暢,形態完美,靜中富有動感。翅膀部位刻線寓意羽毛,非常細緻,栩栩如生。

  研究基地負責人、考古領隊李佔揚研究員說,雕刻鳥的足部前後兩端刻有對稱的凹槽,形成很平的底座。如果將鳥放置於平整的面上,可以平穩站立且能讓它轉動,說明當時人類已熟練掌握了重心平衡的原理。

  據了解,立體雕刻藝術在西方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屢有發現,有的早於靈井細石器所代表的時代,有的時代則與之相當。如德國奧瑞納時期(距今3.4萬年至3萬年前)福格爾赫德遺址,發現了用象牙製作的極小的馬和猛獁象;法國西南部馬格德林文化(距今1萬多年)馬齊洞穴遺址中,出土了不少雕刻的人頭側面像。
8.美洲土墩建造者的傳統習俗

  

  

  

  

  

  2020年7月,發表在《古代美國》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著眼於從今天美國的喬治亞中部奧科尼山谷的土著居民那裡收集到的考古學證據。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大學藝術與科學系考古學講師雅各布·盧萊維奇(Jacob Lulewicz)說,這篇論文「重構了奧科尼河谷早期殖民地遭遇的歷史背景」。通過強調密西西比土著傳統的長久性和持久性,歐洲人到達後,這些人生活並保持了他們的祭祀傳統仍然延續將近150年。

  西班牙探險家在15世紀中期開始到達南美洲,在那裡他們徵服了中美洲和秘魯,在徵服者攻擊美國東南部的土著部落後不久,人們就流離失所和重新安置。但據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稱,這種對歷史的描述是「種族主義者」。

  公元1540-1542年間,赫爾南多·德索託(Hernando de Soto)越境進入美國東南部,他記錄了各種「土墩建造者」土著群體的存在,他們居住在有巨大土墩和廣場的設防城鎮中。公元1560年,法國藝術家、讓·裡包爾(Jean Ribault)遠徵新大陸的成員雅克·勒莫因(Jacques le Moyne)說,今天佛羅裡達州東北部的已故國王「被隆重埋葬,他習慣喝酒用的大杯酒被放在一個墓穴(土墩)上,上面放著許多箭。」

  新論文中提出的案例研究集中在今天淹沒在喬治亞州格林縣奧科尼湖下的堤壩。公元

  1100年至1600年,達爾蒙土墩被南阿巴拉契亞-密西西比文化所居住,遺址佔地2.5公頃。1975年,這個巨大的臺地土墩被描述為一個大約10.3米高的截錐體,基底直徑為52米。

  在論文中提到,到了18世紀中期,也就是放棄達爾蒙土墩不到100年的時候,對「土墩的非土著起源」的解釋被支持了。作者認為,這些神話的動機是種族主義的,因為他們否認了最近集體的土著記憶,而贊成從當代土著人民那裡竊取和剝奪這些歷史的解釋。

  考古學家們在平臺土墩上應用了先進的碳十四測年技術,並從樣本中確定了20個新的日期,為歐洲移民如何影響土著人民及其傳統提供了一個新的精細視角。這個土墩上有土著儀式和儀式的經典標誌,而且沒有發現任何歐洲文物。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後,土著人不僅在此延續了他們的傳統將近150年,而且他們還積極拒絕歐洲的東西。
9.墨西哥發現最古老的瑪雅神廟

  

  

  

  

  

  

  

  2020年6月3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阿瓜達·費尼克斯的紀念性建築與瑪雅文明的興起》一文,考古學家使用雷射雷達發現了一座最古老的瑪雅神廟。

  這個以前不為人知的瑪雅遺址叫阿瓜達·費尼克斯(Aguada Fénix),位於墨西哥塔巴斯科的,利用放射性碳年代的貝葉斯分析,將這一建築年代定為公元前1000年至800年之間。據我們所知,這是瑪雅地區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的紀念性建築。巨大的平臺高出周圍區域10至15米,從平臺延伸出9條堤道。伊諾瑪塔說,它的體積為380萬立方米,比埃及吉薩大金字塔(260萬立方米)要大-儘管它比金字塔矮得多。該平臺為祭祀場所,團隊在其中心發現了玉斧和其他珍貴物品。從該遺址出土的斧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700年,同時還發現了其他珍貴的物品。

  這一最新發現揭示了考古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公社生活是如何發展的?它是從在小村莊裡的定居生活開始的,還是從宗教或天文儀式等儀式活動的定期聚會開始的?麥卡納尼說,人們通常認為定居的生活為舉行儀式集會鋪平了道路,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不是惟一的途徑。在新發現的地點,研究稱缺乏住宅平臺表明其居民至少過著半遷徙的生活。

  在神廟上發現的石雕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700年。伊諾瑪塔說:「這一發現也對傳統觀點提出質疑,即古代的大型建設項目需要強大的精英階層和社會不平等。現場沒有發現明顯的社會不平等跡象,比如代表高地位個人的雕塑,這意味著阿瓜達·費尼克斯的建造是在「沒有強大精英」的情況下完成的。儘管可能有一些領導人在計劃和組織此類工作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但主要因素是人們自願參與此類建設。
10.英國倫敦發現最古老劇院

  

  

  

  

  2020年6月10日,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團隊宣布,在倫敦東部發現了疑似紅獅劇院的遺址,出土物品包括原型木製舞臺和人工製品。團隊將繼續對遺址進行發掘,希望通過考古工作了解劇院歷史。

  遺址於2019年因房屋重建項目而被發現,考古團隊已發掘出一座由144根歷經500年的木材組成的長方形木結構。木結構長12.3米、寬9.3米,周圍有疑似與棚架或走廊座位對應的凹槽。專家認為它是劇院舞臺,與劇院有關文獻中描述特徵相符。

  團隊又在遺址發現了酒窖,並出土了酒杯、瓶子、硬幣和陶瓷錢箱等。其中一個完整的17世紀晚期酒杯上,印有蘇格蘭國王查理二世的保皇黨徽章;其他大酒杯上則有酒館或地主的名字。

  歷史學家認為,紅獅劇院由布雷恩(JohnBrayne)與其姐夫建於1567年,是英國最早的專門建造的劇院,標誌伊莉莎白時代劇院誕生,也促成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誕生,但劇院的位置一直存在爭議。在此之前,劇場是臨時性的創造物,一般建在客棧的院子裡或大房子裡。考古學家使用兩個16世紀訴訟的詳細信息確定了紅獅的所在地。1569年提起的訴訟中提到「一座農舍,名叫雷德裡昂的西涅」,有座位,有舞臺,南北寬40英尺,東西30英尺。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團隊發現的木結構建築與訴訟中提到的尺寸非常吻合。研究小組還在舞臺周圍發現了一些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的郵筒。立柱可能有支撐腳手架或加厚座椅。首席考古學家史蒂芬·懷特說:「有些人認為紅獅是圓形或八角形的。」「但實際上,它看起來很像十六世紀的歐洲劇院,那裡有這種封閉的長方形空間。」

  文章來源:亞洲考古

相關焦點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四川江口沉銀遺址入列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李慧穎)4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獲悉,為期兩天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6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
    金圖解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些都在咱河南! 2020.04.08 09:24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來源:【文博中國】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為(按年代早晚排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專家:「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據新華社3月3日報導,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誌3日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 一場寶藏直播 數千萬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誕生
    今年適逢「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三十周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5月1日至5月5日,央視新聞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進行全程直播,在線 「雲考古」,邀請網友雲端見證「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誕生,吸引了三千多萬網友在線觀看。來自各地的評審專家們坐在各自鏡頭前,在大屏幕上完成了集結。二十個入圍的考古項目匯報人向評審專家和網友們介紹考古新發現。
  • 2020年,那些火上熱搜的河南文旅事件
    龍門石窟 河南考古:鞏義發現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國」 2020年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確認其是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 「許昌人」早於山頂洞人 破解非洲起源說(圖)
    >  早報記者 程奕  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昨天在北京宣布,這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遺址,距今8萬~10萬年,考古學家已正式將其命名為「許昌人」。  此次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發掘開始於2005年6月,而「許昌人」頭骨發現則是在去年年底。  意義:填補中國古人類進化的空白  目前,在這片保存較完好的遺址中發掘出土古人類頂骨和枕骨、顳骨的化石共計16塊,經復原後發現「許昌人」其眉脊較突、前額低平窄小、枕突隆起、骨壁較厚。
  •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2日 09:44 來源: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1月11日,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消息,「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當日啟動,由全國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申報的31項參評項目被列為初評候選項目,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項目位列其中
  • 河南考古新發現|河南發現4000多年前具有鮮明禮制色彩的成組明器
    近日,河南葉縣餘莊遺址出土了一組隨葬陶器,這些陶器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這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時期的帶有明確禮制色彩的高規格成組明器。     圖為河南葉縣餘莊遺址發掘區航拍圖(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考古人員最新發掘發現,餘莊遺址一座標號為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
  • 成都老官山漢墓、石渠吐蕃石刻入選2013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分布圖(圖片來自於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彭亮)昨(9)日下午,國家文物局網站揭曉了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公布,安徽這一遺址出土化石上榜!
    日前,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東至華龍洞遺址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五千年前牙雕蠶
    出土於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的牙雕蠶,距今已有5000多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件蠶雕藝術品對絲綢起源及相關手工業發展等研究意義重大。根據蠶的整體造型以及頭昂尾翹的繃緊「C」形姿態,專家推測古人雕刻的是一隻處於吐絲階段的家蠶。
  • 河南挖出古人化石,研究發現顛覆認知,學者:中國人未必源於非洲
    然而,這一傳統認知如今卻遭到顛覆,原因很簡單,在中國河南許昌靈井遺址,考古專家挖出古人類化石,研究之後專家發現,「許昌人」距今時間卻遠超6萬年。正因如此,有學者指出,現代中國人未必源自非洲!所謂智人,就是直立行走之後的進化階段,最顯著的特質為腦容量大,往往在1300毫升以上。
  • 河南首次考古出土猿人化石 揭秘欒川人之謎(圖)
    2012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欒川縣伊河南岸孫家洞發現6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當年10月,這裡發現的古人類被稱為「欒川人」。  「欒川人」是在河南境內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專家稱這一發現前推了中原地區古人類的生存歷史。「欒川人」引起國內外考古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今年3月14日,有關方面宣布,孫家洞舊石器遺址入圍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 來看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月16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墩遺址貝殼堆積古老都邑的新認識——陝西寶雞周原遺址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王佔奎 雷興山迄今規模最大的西周單體建築基址、具有殷移民特色的普通「居址-墓葬區」、隨葬有精美馬車的車馬坑,以及發達的水網系統,這一系列的精彩發現,共同構成了我們對這一西周都邑性聚落人群構成和社會結構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