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五千年前牙雕蠶

2020-12-06 新華社新媒體

這是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墓葬區俯拍圖。

新華社鄭州4月25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長6.4釐米,寬不足1釐米,厚0.1釐米,這只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蠶雕背部凸起,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態,仿佛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

出土於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的牙雕蠶,距今已有5000多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件蠶雕藝術品對絲綢起源及相關手工業發展等研究意義重大。

根據蠶的整體造型以及頭昂尾翹的繃緊「C」形姿態,專家推測古人雕刻的是一隻處於吐絲階段的家蠶。

這是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

「識別出是家蠶,並且是吐絲姿態極其重要。這說明當時的古人已熟悉蠶的生長習性,它不是古人對於物類的一般表現或單純的寵物性表現。結合附近青臺、汪溝遺址發現的仰韶時期絲綢來看,中原地區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

在顧萬發看來,牙雕蠶工藝之精巧從古人選材野豬獠牙就可見一斑。獠牙材質基本透明,符合蠶吐絲階段體態透明的特點;而牙雕蠶的一側是牙的原始表面,則是因為吐絲階段的蠶體會發黃。

地處河洛文化中心區的雙槐樹遺址,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區之一。2013年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鞏義市文物旅遊局等單位聯合對雙槐樹遺址開展了調查勘探與考古發掘工作。

雙槐樹遺址已確認總面積超過117萬平方米,目前共發掘3500多平方米,發現仰韶文化時期大型環壕3條、公共墓地3處,以及1處大型房址分布區、4處窯址和13處器物豐富或特殊的祭祀坑。遺址出土遺物豐富,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完整的精美彩陶及與絲綢製作工藝相關的骨針、石刀、紡輪等。

這是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骨針。

「這些發現實證了雙槐樹遺址是一處距今4800年至5300年間的超大型聚落,是目前所知仰韶文化晚期階段的最大中心遺存。」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汪旭說。

據了解,雙槐樹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已被納入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圖片均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相關焦點

  • 鄭州出土牙雕蠶實證黃帝淳化鳥獸蟲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在7月31日的庚子年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網絡論壇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作了題目為《黃帝淳化蟲蛾與雙槐樹牙雕蠶》的學術演講,將觀眾的視線再次帶回孕育中華文明的起點——鄭州鞏義河洛古國。
  • 育蠶制絲 5000多年前的仰韶時代就開始了
    近日,在鄭州召開的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宣布,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和甕底土樣中發現的絲織物殘存,與此前青臺遺址甕棺中出土的織物為同類絲織物,結合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確認中國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經開始育蠶制絲。
  • 9個陶罐,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考古學|雙槐樹遺址|青臺遺址...
    5月7日,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河洛古國」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對「北鬥九星」的解說妙趣橫生。專家推測,房屋的主人應該是一位有地位且諳習巫術和天文的古國首領,以這種方式設計自己的居室實際是在神化自己。
  • 中國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蹟在鄭州:青臺遺址和雙槐樹遺址
    青臺遺址北鬥九星天文遺蹟你知道在河南考古發現的「古代北鬥遺蹟」嗎?「北鬥」對於古人意義重大。戰國文獻《鶡冠子·環流》云:「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通過北鬥七星,就可以在群星燦爛的夜空中,找到永遠在正北方向的北極星,也就實現了定嚮導航。
  • 2020年,那些火上熱搜的河南文旅事件
    這一年,不平靜,也不平凡: 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河南鄭州設分會場 2020年1月14日,「春晚」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宣布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繼續採用「北京主會場+各地分會場」的直播模式,已確定在河南鄭州、粵港澳大灣區兩地設立分會場。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申遺成功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河南發現遠古遺址,挖出1.7米的「真龍」文物,難道龍真的存在?
    隨著我國考古的進展,在全國範圍內相繼的發現了不少的史前遺址,這些史前遺址距今大多數都超過五千年,甚至有的超過了八千年河南作為中華的腹地,基本歷代以來都是都城的坐在地,因此留下了無數的古墓遺址。這些遺址在現代考古家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只要發現了古墓遺址都要考古挖掘。要知道,我國基本都是搶救性挖掘,也就是說在古墓遺址無法在原地保護,需要考古挖掘,遷移出遺址中的古文物時才挖掘,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米家崖遺址,新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骨器,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南北長約兩點五公裡,寬約零點五公裡,是黃河中遊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距今大約有五千年至六千年。其中灰坑有的是人類居住的遺址,有的是墓葬遺存等,基本上為圓形,最大的直徑有四點五米。  據介紹,該遺址共發掘出四百餘件骨器和石器。
  • 四川4500年遠古遺址,出土黃金權杖,西方專家:這是埃及法老文物
    現代專家推斷三皇五帝在位時間距今5000年左右是根據考古的發現,畢竟現代的考古發現了不少距今5000年的古遺址,而且這些古遺址直接指向的就是三皇五帝,除此之外,古墓中發現的各種古籍,如《竹書紀年》也將時間推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
  • 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微型鳥雕像登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河南首次考古出土猿人化石 揭秘欒川人之謎(圖)
    「欒川人」是在河南境內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專家稱這一發現前推了中原地區古人類的生存歷史。「欒川人」引起國內外考古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今年3月14日,有關方面宣布,孫家洞舊石器遺址入圍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走進孫家洞   3月16日上午,欒川縣城下起了小雨。
  • 仙人洞遺址出土最古老的稻穀化石,距今12000年,韓國專家閉嘴了
    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這是我們國人的認知,而對於外國專家來說我們中國的歷史最多3000多年,因為歷史文字記載的就那麼多,當然了我們知道我們其實遠遠不止5000年,只不過更早的都沒有文字記載了,今天要說的這座古遺址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遺址之一,當然了它是我們中國的,因為它的被發現,我們發現距今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計算的?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究竟又是怎樣計算的?由於不清楚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多,這次將為大家科普這兩個歷史中常用名詞的真正含義。獸甲骨接下來再談一談中國的「五千年」歷史,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度至今無一定論,不過近代的許多學者在表述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度時,經常用「五千年」作為一個象徵性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