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在7月31日的庚子年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網絡論壇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作了題目為《黃帝淳化蟲蛾與雙槐樹牙雕蠶》的學術演講,將觀眾的視線再次帶回孕育中華文明的起點——鄭州鞏義河洛古國。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起源一直是考古工作者關注的課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尋找中國絲綢之源」的研究課題,經批准後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單位,對鄭州鞏義雙槐樹遺址開展全面的調查勘探與考古發掘工作。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對仰韶時代兩大經濟成就的概括是『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雙槐樹遺址的牙雕蠶就是家蠶的原型。5500年左右的黃帝時代,我們的祖先通過『淳化蟲蛾』即發明家蠶,不僅以人工選擇育種的方式獲得了絲多繭大的家蠶,而且還能有效地避免了野蠶(桑蠶)為害所帶來的各種災禍,使家蠶的繁衍生存更有益於人類,這是和發展農業相提並論的歷史功績。」陳隆文認為,牙雕蠶不僅是我們迄今為止見到的最早的家蠶牙雕,而且它的出土進一步證明早在5500-5000年前的仰韶時代,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生活的祖先們就已經完成了野蠶家化的創造性工作,而這一創造性的工作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被司馬遷記載在《史記·五帝本紀》之中了。
絲綢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特質,我們常說,亞麻源自古埃及,羊毛源自古巴比倫,棉花源自印度,絲綢源自中國。從鄭州地區陸續出土的碳化絲織物、骨雕蠶,到雙槐樹牙雕蠶,實證了鄭州是中國絲綢的起源地,也讓仰韶文化這一時代再次和歷史文獻記載的五帝時代相對應,表明了鄭州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編輯: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