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出土牙雕蠶實證黃帝淳化鳥獸蟲蛾

2021-01-08 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在7月31日的庚子年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網絡論壇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作了題目為《黃帝淳化蟲蛾與雙槐樹牙雕蠶》的學術演講,將觀眾的視線再次帶回孕育中華文明的起點——鄭州鞏義河洛古國。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起源一直是考古工作者關注的課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尋找中國絲綢之源」的研究課題,經批准後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單位,對鄭州鞏義雙槐樹遺址開展全面的調查勘探與考古發掘工作。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對仰韶時代兩大經濟成就的概括是『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雙槐樹遺址的牙雕蠶就是家蠶的原型。5500年左右的黃帝時代,我們的祖先通過『淳化蟲蛾』即發明家蠶,不僅以人工選擇育種的方式獲得了絲多繭大的家蠶,而且還能有效地避免了野蠶(桑蠶)為害所帶來的各種災禍,使家蠶的繁衍生存更有益於人類,這是和發展農業相提並論的歷史功績。」陳隆文認為,牙雕蠶不僅是我們迄今為止見到的最早的家蠶牙雕,而且它的出土進一步證明早在5500-5000年前的仰韶時代,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生活的祖先們就已經完成了野蠶家化的創造性工作,而這一創造性的工作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被司馬遷記載在《史記·五帝本紀》之中了。

絲綢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特質,我們常說,亞麻源自古埃及,羊毛源自古巴比倫,棉花源自印度,絲綢源自中國。從鄭州地區陸續出土的碳化絲織物、骨雕蠶,到雙槐樹牙雕蠶,實證了鄭州是中國絲綢的起源地,也讓仰韶文化這一時代再次和歷史文獻記載的五帝時代相對應,表明了鄭州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編輯:陳浩

相關焦點

  •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五千年前牙雕蠶
    新華社鄭州4月25日電(記者桂娟 李文哲)長6.4釐米,寬不足1釐米,厚0.1釐米,這只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蠶雕背部凸起,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態,仿佛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出土於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的牙雕蠶,距今已有5000多年。
  • 育蠶制絲 5000多年前的仰韶時代就開始了
    近日,在鄭州召開的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布會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宣布,在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和甕底土樣中發現的絲織物殘存,與此前青臺遺址甕棺中出土的織物為同類絲織物,結合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確認中國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經開始育蠶制絲。
  • 淳化出土西周最重的大鼎,苦心研究的專家,就是搞不清此鼎的主人
    地處三秦腹地,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經在境內的甘泉山築明廷,在荊山鑄鼎,祭天神,治天下。在周秦漢唐時期,這裡都是京畿之地,被稱為「三輔名邑」。豐富的歷史文化土壤,讓淳化縣現存歷史文物古蹟320多處,出土文物不計其數。這其中,就有一尊西周時期的青銅大鼎。
  • 黃帝的存在真是傳說?5300年前的古國被發現,真相令人吃驚
    據河南日報,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實證了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河洛地區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 雌蠶與雄蠶的區別
    介紹一下雌蠶與雄蠶的區別,在新的一年,小編將其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我們的蠶寶寶能更為大家所熟,也希望蠶寶寶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能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一、外貌特徵一般情況下,雄蠶身體比雌蠶稍小,體重比雌蠶輕些,生長期比雌蠶略短,吃的桑葉量比雌蠶稍少。識別蠶寶寶雌雄,最可靠的特徵,是腹部第八、九節:雌蠶第八、九節腹面有四個透明小點;雄蠶第九節腹面中央,有一個透明小點。
  • 蠶的生長過程
    蠶卵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粒細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 奇怪蠶寶寶不吐絲即化蛹
    晨報訊(記者陳奇雄)成熟的蠶寶寶不吐絲結繭,直接變成蛹,這是怎麼回事?昨日,洪山一女孩稱她養了一條這樣的怪蠶,並問該蛹能否化為蛾。女孩說,自己已向包括父母在內的數十人覓求答案,但無果。  女孩姓郭,家住魯巷雙塘小區,是魯巷小學六年級學生。上月,她養了10多條桑蠶,用桑葉餵養它們。前幾天,這些蠶寶寶進入結繭期。
  • 圖解蠶寶寶變成飛蛾的過程,蠶的一生​歷程是怎樣的?
    蠶的一生歷程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進入下一代生長過程。蠶卵,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圖示詳解蠶寶寶變成飛蛾的生長過程。(圖:蠶寶寶的卵)蠶寶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當溫度升高了蠶卵就開始發育,經過7-15天,當蠶卵變得透明並可以看到裡面的輪廓,就表示蠶寶寶快要出來了!
  • 又到美國白蛾猖獗時 鄭州放大招將實施"以蟲治蟲"
    □記者劉瑞朝文白周峰攝影核心提示丨蠶食桑葉吐絲,美國白蛾食樹葉毀綠意。隨著氣溫升高,又到了美國白蛾猖獗擴張「領土」的時候。為保護綠意少被美國白蛾啃噬,鄭州市發布了美國白蛾防控實施方案,準備通過多種方式,來控制疫情發展和擴散。
  • 散文:蠶寶寶
    這就是蠶籽。"按他教的方法,將蠶籽用棉絮包嚴,晝夜放進貼胸口袋,一周後每天掏出來看看,直到鑽出來兩毫米長、黑線一樣的小蠶,小心翼翼地用乾淨的毛筆粘到鋪了桑葉、紮上窟窿的紙盒裡。一兩堂課的功夫,小蠶便開始吃開桑葉了。當時,最頭疼的是桑葉。
  • 黑小蠶
    廚房發暗,窗戶處光線耀眼,看不清他的臉,倒是順著他手指看到一隻碩大的蛾。 快一巴掌大了,落在窗楞上。 哪飛來的?全身褐色,湊上前看仔細,兩翼中間各有個圓圓的窟窿,褐色發白的翅膀下綴著些褶皺。 有點膽怯,第一個念頭:外面寒冷,怎麼生存下來,怎麼飛進來的?這種顏色的蝴蝶從沒看見過。
  • 一個蠶繭裡,有一千米長的絲
    圖片:三蝶紀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黃帝的元妃嫘(léi)祖發明和傳播了養蠶技術,史稱嫘祖始蠶。民間傳說無法考證,不能作為事實根據,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是從一些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蠶繭和絲織品,以及在殷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蠶」、「桑」、「絲」、「帛」等文字。
  •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蠶叢,又稱蠶叢氏,人如其名,是蜀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他和嫘祖一樣,都被譽為栽桑養蠶的始祖。而在中原,公認嫘祖為「先蠶娘娘」,也是我國的「絲綢之母」。蠶叢只活躍在蜀國的神話傳說中,但他們似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同時出現兩位養蠶專家,選擇上似乎使人很矛盾。
  • 【小記·發現】「抽絲剝繭」走進「蠶」世界
    黃健波不是,蠶寶寶還可能吐出其他顏色的絲來。給蠶餵食有顏色的飼料,通過轉基因改變品系,就能得到彩色的蠶繭。小記者尚小瑛、楊涵悅蠶為什麼要做個繭把自己包起來呢?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彩色蠶寶寶的奧秘。其實,它們與普通蠶寶寶是一樣的,只是它們每天吃的不是桑葉,而是色素飼料, 這些飼料的主要成分是桑葉和色劑。這太有趣了,我在想,如果我們人類也每天吃色素食品的話,會不會跟彩色蠶寶寶一樣,變成一個個彩色的人呢?小記者 何樂葦在古代,彩色蠶絲通過染色獲得。
  • 現實版的神奇寶貝——彩色蠶寶寶
    彩色蠶寶寶是指原本白色的蠶寶寶,因食下彩色蠶飼料使蠶體色變為彩色的蠶寶寶,目前主要有紅、藍、紫3色。高質量的彩色飼料是在家蠶人工飼料的基礎上添加了天然色素(對蠶寶寶無害),使蠶寶寶食下由內而外的變色,不是染料染上去的哦。
  • 蠶的一生,一路「開掛」的蠶吐完絲後真的死了嗎?
    彩色的蠶、彩色的繭又是怎麼回事?……莫茉帶著十萬個為什麼養了一期蠶之後才恍然大悟知曉答案,現在把酒話桑麻,為您解鎖蠶那奇妙有趣一路「開掛」的一生。蟻蠶長到第一階段逐漸變成麻灰色的一齡蠶;之後每經過大約3-4天休一次眠脫一次皮長大一點,由一齡蠶長成二齡蠶、三齡蠶、四齡蠶、五齡蠶,再過6-8日成為可以結繭的熟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