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出土西周最重的大鼎,苦心研究的專家,就是搞不清此鼎的主人

2020-10-18 歷史解密坊

陝西省鹹陽市淳化縣自古就是個人傑地靈的寶地。地處三秦腹地,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經在境內的甘泉山築明廷,在荊山鑄鼎,祭天神,治天下。在周秦漢唐時期,這裡都是京畿之地,被稱為「三輔名邑」。豐富的歷史文化土壤,讓淳化縣現存歷史文物古蹟320多處,出土文物不計其數。這其中,就有一尊西周時期的青銅大鼎。這個青銅大鼎實在奇特,它不僅是目前已知的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意思的是,多少年來,無數專家們不斷反覆研究,卻始終連鼎的主人是誰都搞不清楚。這隻西周時期最重最大的鼎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呢?它又為何連主人是誰都說不清楚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9年12月10日,淳化縣石橋鎮史家塬村有個姓許的村民,他正在自家地坑院南側取土,準備挖一個地窯。突然,感覺土裡有個碗口粗的東西,就懸在窯頂上面。他以為是棗刺根,可這麼粗的根(鼎足),他也是第一次見到。許姓村民帶著疑問,沿著這條「根」的四周,開始摸索著挖下去。結果是越挖越大,最後,隨著泥土被逐漸清理,一個長滿了銅鏽的大傢伙竟然以懸空的狀態現身了。他趕緊把父親叫來,許村民的父親當時是村黨支部書記,一看這東西,立刻意識到這是文物,毫不猶豫地讓兒子去縣文化館報告。就這樣,一件古代青銅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重型國寶--淳化大鼎就此出現在世人面前。

淳化大鼎,也叫獸面紋五耳鼎。它擁有西周時期鼎的典型特徵,平沿,方唇,腹壁較直,有粗壯的三足。在紋飾上有各種的龍紋,饕餮紋等,除了主題花紋之外,均用細雷紋,雲雷紋等填地。大鼎通高122釐米米,口徑有83釐米,重達226公斤。僅從這組數據上來看,淳化大鼎比目前已知的所有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都重。例如:著名的西周時期的大盂鼎通高只有102釐米,口徑只有78.4釐米,重也只有153公斤;還有大克鼎,通高只有93.1釐米,口徑只有75.6釐米,重201公斤。於是,淳化大鼎當之無愧地成了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西周時期青銅器。(華夏最大的司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銅器)

這樣一尊大鼎,卻留下了許多的謎題。首先是它的造型獨特之謎。目前我們已知的青銅鼎裡,一般的都只有左右對稱的兩個大耳。這件淳化大鼎呢,在鼎沿處不僅標配了兩隻對稱的大耳,在大鼎的腹部,還多出三個耳。這樣的造型,目前全世界僅此一件。
還有一個謎題,就是這個大鼎的主人是誰?首先,因為淳化大鼎屬於窯藏,不是出土於某人的陵墓。因此,在出土時就無法確定大鼎的主人。接著,考古人員通過對大鼎的研究,發現它又與其他的青銅器不同,整個大鼎上面竟然沒發現一字銘文,找不到一點兒大鼎的身份證明。最後還有一招兒,因為鼎在中國文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可以肯定淳化大鼎的主人應該是一位當時很有身份的人,他的居住地,或者是墓葬也應該在附近。可一篩查,在淳化這個地方,也沒有符合條件的周代的王侯或者貴族。

這樣一來,大鼎的主人是誰,就成了未解之謎。而小編大膽的推測,淳化大鼎的主人極有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鼎的主人曾經是一位將軍,大鼎是將軍的戰利品。將軍帶兵,打了勝仗之後,照理說,大鼎這樣的戰利品應該上交給國君。可這位將軍卻半途起了心思,不僅將大鼎上的銘文給磨掉,還偷偷埋藏到了地下。而這一波本以為神鬼不知的操作,最後極有可能被人告密。結果是,將軍被殺,大鼎下落自此無人知曉。

還有一種可能,大鼎的主人是一個小國的國君。國君也曾夢想著稱霸天下,於是鑄造了天下第一的國之重器,並期待著,等到有一天君臨天下的時候,將自己的功績鐫刻在大鼎之上。可很明顯,夢想在沒有實現的時候,身死國破的危險就出現在眼前。倉促之中,國王將自己的希望——大鼎深埋地下。也許小國國君從此浪蕩江湖,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也許他最終死在混亂之中,大鼎的秘密便徹底被掩埋。
這就是目前已知的,所有淳化大鼎的故事,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文物出土,隨著考古人員研究的深入,相信一定會等到,我們知道大鼎主人是誰,大鼎又經歷了哪些故事的一天。

相關焦點

  • 鄭州出土牙雕蠶實證黃帝淳化鳥獸蟲蛾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在7月31日的庚子年黃帝文化和黃河文化網絡論壇上,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作了題目為《黃帝淳化蟲蛾與雙槐樹牙雕蠶》的學術演講,將觀眾的視線再次帶回孕育中華文明的起點——鄭州鞏義河洛古國。
  • 世界最大的鼎,位於湖南衡山,重達56噸
    這座大鼎叫「中華萬壽大鼎」,重達56噸,有「世界最大的鼎」和「世界上壽字最多的鼎」之稱,這兩個稱呼不是民間隨便叫叫,而是經過上海金氏世界紀錄總部認證的。中華萬壽大鼎也是世界上最高、最重的鼎,在鼎上鑄造「中華萬壽」四個大字屬於首次。中華萬壽大鼎的選址非常巧妙,它剛好依靠駕鶴峰的陡峭山勢營造出非凡氣勢。
  • 西楚霸王武器重150斤,現代人根本扛不動,為啥古人就可以?
    《項羽本紀》中記載,說他有8尺多高,那個時候的尺的實際長度跟現代的不一樣,核算為現在的高度,項羽大約有1米85左右。傳說中項羽能扛千斤大鼎,而現在在項羽故裡,展示有一支「霸王戟」,雖然這霸王戟肯定不是當年項羽所用,但是它也重達300斤,這樣的重量不要說把它掄起來當作武器使用,就連拿很多人也是拿不起來的。
  • 河南古墓中出土一壺「長生不老藥」,專家研究後:這藥有毒啊!
    所有人都知道,人總有死去的那麼一天,儘管無數人不甘心,但都改不變不了這樣的結局。中國歷史上不少皇帝都幻想著長生不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了。他不僅養了一群方士為自己煉製丹藥,甚至還派遣徐福東渡蓬萊求取長生不老藥。不過秦始皇到去世也沒有等到仙藥,因為這玩意根本就不存在!
  • 西周國家的東方(八)
    西周地方封國的發現(5) 在豫東平原的中心地區,古代地理文獻記錄了集中分布的一批非姬姓諸侯國,如宋、杞、葛和戴;在它的西南部則有陳、許以及鄶。1996-1997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察隊在商丘市地表下10米處揭露了一座大型東周城址,考察隊認為它是宋國的都城。
  • 海昏侯墓中出土幾條銀質的馬腿,專家經過研究說:它就是「馬策」
    在古代的時候,「馬」不僅是抵禦外敵的利器,還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古人為方便控制馬匹,會使用一些輔助器物。2011年,海昏侯墓被發現,裡面竟出土幾條銀質馬腿,專家經過研究竟說:它就是「馬策」,馬車看到過,馬策聽都沒聽說過。這個東西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 山西小縣城有一「大河口」,出土一青銅器,瓶口上的銘文說明這個...
    專家到場查看之後,果然是盜墓賊留下的洞,根據對周圍殘存文物的研究,考古專家認為,在大河口的地底肯定有個大型的西周遺址。經過上級部門批准過後,山西省文物局立即成立考古小組,對大河口地區進行考古發掘,在進行了第一次發掘之後,清理出了一座國君級的大墓,這個墓主已經歷經了千年的時間,但是依然保存完好,是件非常慶幸的事情。
  • 專家:出土的文物,不敢深入研究
    特別是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最為奇特,從它遺址出土的很多文物與華夏文明有著不一樣的呈現。比如華夏文明的圖騰是龍,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標識最多的圖案確是太陽;華夏文明象徵權利的物件是鼎,而三星堆遺址卻出土了金杖。這與古埃及、西亞一帶的文明比較符合。應該也是基於此,所以三星堆文明,在史書上從無記載或記載極少,被稱為古蜀國。
  • 成都發現古代遺址,現場出土一噸重象牙!可考古隊卻不敢挖了
    沒想到這片工地所發現的古代遺址,就是如今聞名遐邇的金沙遺址。當考古隊挖出大約重一噸的象牙之後,為何不少專家建議停止此次考古發掘?按理來說,發掘出如此多的象牙,表明這片遺址還有很多珍貴文物,坊間一直討論:金沙遺址中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秘密隱情?
  • 埃及出土的木乃伊裹屍布上,發現神秘文字,專家也搞不清是啥意思
    一位匈牙利的遊客去埃及旅遊時,就遇到這種狀況,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這具木乃伊的裹屍布上竟有一種神秘文字,專家經過破譯,始終沒明白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裹屍布上的神秘文字,說不定你就能看懂。(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一生探源中華文明來源:《人民日報》2019-2-25 楊雪梅24日,清華大學發布官方消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零點11分去世,享年86歲。
  • 1983年廣東發現古墓,出土無法直立的玉杯,專家:古人真夠豪放
    施工方立刻通知當地文物部門,專家趕來經過確認之後這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在接下來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其中一件文物形象奇特,卻是國之重寶。該公寓樓的選址地是歷史上赫赫有名南越王的領地,而這座漢墓的主人正是南越王。
  • 陝西西周鎬京遺址考古發現青銅器工具
    如今,經持續性考古,專家在西周都城之一的鎬京遺址首次考古發現了青銅器製造的工具。2015年7月至12月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西周鎬京遺址部分區域——西安市灃東新城鬥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考古發掘。根據初步統計,在村東400平方米範圍內,出土了80多個灰坑、6座平民墓葬和大量西周時期的陶器等。
  • 陝西歷史博物館解讀一,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遙遠的西周王朝
    ▲西周多友鼎內壁銘文▲多友鼎內壁鑄有銘文22行279字,詳細記述了西周王朝時期將軍多友率軍在今涇水流域抵禦獫狁侵擾的戰鬥情形,對研究西周軍事、周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都具有重要價值,為西周重器之一。函皇父鼎西周晚期周厲王時期器物,立耳蹄足,腹壁稍外鼓,頸及腹均飾卷鼻獸紋。內壁一側鑄銘文37字。銘文書寫筆道圓潤,結構和諧,靜中寓動,雄闊剛健,韻味十足。從外形上,可以看出周代的嚴肅性和從商代過渡中,人們性格稍微得到了一點點的釋放。此文物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裡面的37字金文,實則太漂亮了,有一種特別神秘的感覺,越看越神秘。
  • 墓主人的身份是誰?
    七星巨棺是我國考古界一個重大的發現,2008年在廣西的上思縣陽鎮廣元村發現一座明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起來的巨棺,後來在考古專家的研究中發現有北鬥七星排列的形狀,因為也被稱為七星巨棺,七星巨棺的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又是誰呢?
  • 武漢空軍炸山意外炸出了古墓,專家前來勘測稱:多年謎團終於解開
    湖北隨州這個地方,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都非常的重要,楚國和中原,就是通過這裡相連的,所以,這裡的文化十分發達,而且這裡較為開放,兩邊的文化都有涉及。戰國時期,隨州這裡有一個羸弱小國。這個小國在史書上也沒有記載,直到我們發現了其墓葬,才確定了這個諸侯國的存在,這個小國便是曾國。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國家小雖然很小,但卻存在了700年的時間,跨越了西周初期和戰國的中期。
  • 考古隊發現「墓下有墓」,最珍貴的卻不是黃金,專家至今沒搞明白
    「金柄鐵劍」 出土時由絲織物包裹,上面還有7枚小金泡整齊排列,據專家推測,這些金泡很可能是劍鞘上的裝飾物;其全長35釐米、劍身24.6釐米、柄長10.4釐米,按這個高度推斷,在先秦古劍中並不出眾,但金質劍柄,鐵質劍身和劍柄綠松石,說明其身價不菲。
  • 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五)——西周的農業生產
    88.2中華農神,周人先祖-后稷塑像關於周代農業的文字和實物資料不多,《周易》《尚書》《周禮》中有少量記載,研究難度較大。但萬幸有一部《詩經》,能使我們一窺周代農業生產的真實情景。《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311篇詩歌,內容極其豐富,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資料。《詩經》的內容包括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筆者認為它是一部"周代社會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