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鹹陽市淳化縣自古就是個人傑地靈的寶地。地處三秦腹地,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經在境內的甘泉山築明廷,在荊山鑄鼎,祭天神,治天下。在周秦漢唐時期,這裡都是京畿之地,被稱為「三輔名邑」。豐富的歷史文化土壤,讓淳化縣現存歷史文物古蹟320多處,出土文物不計其數。這其中,就有一尊西周時期的青銅大鼎。這個青銅大鼎實在奇特,它不僅是目前已知的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有意思的是,多少年來,無數專家們不斷反覆研究,卻始終連鼎的主人是誰都搞不清楚。這隻西周時期最重最大的鼎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呢?它又為何連主人是誰都說不清楚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9年12月10日,淳化縣石橋鎮史家塬村有個姓許的村民,他正在自家地坑院南側取土,準備挖一個地窯。突然,感覺土裡有個碗口粗的東西,就懸在窯頂上面。他以為是棗刺根,可這麼粗的根(鼎足),他也是第一次見到。許姓村民帶著疑問,沿著這條「根」的四周,開始摸索著挖下去。結果是越挖越大,最後,隨著泥土被逐漸清理,一個長滿了銅鏽的大傢伙竟然以懸空的狀態現身了。他趕緊把父親叫來,許村民的父親當時是村黨支部書記,一看這東西,立刻意識到這是文物,毫不猶豫地讓兒子去縣文化館報告。就這樣,一件古代青銅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重型國寶--淳化大鼎就此出現在世人面前。
淳化大鼎,也叫獸面紋五耳鼎。它擁有西周時期鼎的典型特徵,平沿,方唇,腹壁較直,有粗壯的三足。在紋飾上有各種的龍紋,饕餮紋等,除了主題花紋之外,均用細雷紋,雲雷紋等填地。大鼎通高122釐米米,口徑有83釐米,重達226公斤。僅從這組數據上來看,淳化大鼎比目前已知的所有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都重。例如:著名的西周時期的大盂鼎通高只有102釐米,口徑只有78.4釐米,重也只有153公斤;還有大克鼎,通高只有93.1釐米,口徑只有75.6釐米,重201公斤。於是,淳化大鼎當之無愧地成了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西周時期青銅器。(華夏最大的司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銅器)
這樣一尊大鼎,卻留下了許多的謎題。首先是它的造型獨特之謎。目前我們已知的青銅鼎裡,一般的都只有左右對稱的兩個大耳。這件淳化大鼎呢,在鼎沿處不僅標配了兩隻對稱的大耳,在大鼎的腹部,還多出三個耳。這樣的造型,目前全世界僅此一件。
還有一個謎題,就是這個大鼎的主人是誰?首先,因為淳化大鼎屬於窯藏,不是出土於某人的陵墓。因此,在出土時就無法確定大鼎的主人。接著,考古人員通過對大鼎的研究,發現它又與其他的青銅器不同,整個大鼎上面竟然沒發現一字銘文,找不到一點兒大鼎的身份證明。最後還有一招兒,因為鼎在中國文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可以肯定淳化大鼎的主人應該是一位當時很有身份的人,他的居住地,或者是墓葬也應該在附近。可一篩查,在淳化這個地方,也沒有符合條件的周代的王侯或者貴族。
這樣一來,大鼎的主人是誰,就成了未解之謎。而小編大膽的推測,淳化大鼎的主人極有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大鼎的主人曾經是一位將軍,大鼎是將軍的戰利品。將軍帶兵,打了勝仗之後,照理說,大鼎這樣的戰利品應該上交給國君。可這位將軍卻半途起了心思,不僅將大鼎上的銘文給磨掉,還偷偷埋藏到了地下。而這一波本以為神鬼不知的操作,最後極有可能被人告密。結果是,將軍被殺,大鼎下落自此無人知曉。
還有一種可能,大鼎的主人是一個小國的國君。國君也曾夢想著稱霸天下,於是鑄造了天下第一的國之重器,並期待著,等到有一天君臨天下的時候,將自己的功績鐫刻在大鼎之上。可很明顯,夢想在沒有實現的時候,身死國破的危險就出現在眼前。倉促之中,國王將自己的希望——大鼎深埋地下。也許小國國君從此浪蕩江湖,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也許他最終死在混亂之中,大鼎的秘密便徹底被掩埋。
這就是目前已知的,所有淳化大鼎的故事,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文物出土,隨著考古人員研究的深入,相信一定會等到,我們知道大鼎主人是誰,大鼎又經歷了哪些故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