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樂話西周(十五)——西周的農業生產

2021-01-13 史林響溪

夏商周三代的經濟模式,雖然都是以農業為主,但夏代有一定的遊牧、漁獵性質,商代則有較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直到西周將井田制度化,中國才真正確立了以農業生產為本的經濟模式。

88.1中國先秦時期--夏商周

周人以農業興國,周代是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

西周初期的農業尚處於原始農業階段,農業生產工具相對落後、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需採用集體協作模式才能完成生產,因此採用井田制更為合理。因當時地廣人稀,廣收薄種已能滿足社會需求,所以能造就周初的成康之治。

西周中後期人口激增,貴族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加劇,原始的農業生產模式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土地私有化開始加速,從而倒逼農業科技的進步。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質農具陸續應用,牛耕技術出現,使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成為可能,從而打破了原有的農業集體生產模式,間接摧毀了井田制,農業生產進入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形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模式。

88.2中華農神,周人先祖-后稷塑像

關於周代農業的文字和實物資料不多,《周易》《尚書》《周禮》中有少量記載,研究難度較大。但萬幸有一部《詩經》,能使我們一窺周代農業生產的真實情景。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311篇詩歌,內容極其豐富,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詩經》的內容包括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筆者認為它是一部"周代社會百科全書"。

88.3推薦《詩經》-周代社會百科全書

《詩經》中有關農業的詩篇有數十篇,結合其他史料、文物,可以為大家描繪西周的農業生產情景。

1、農業生產的主體

周代耕作井田的農夫,稱為庶民、民(氓)或國人[國人還包括城市無地的工商業人士]。從事耕作的人都以夫計,周王在分封諸侯或賞賜臣下時,將庶民與土地一起賜予,稱為"封國授民"。

88.4周代平民又稱庶民、庶民、民、國人

庶民長年在田間勞作,到秋收完畢,才能與妻兒一同過冬。冬季,庶民還要為貴族剝製獸皮、釀造春酒、收藏冰塊以及從事其他勞役。庶民的妻女同樣也要參加勞動,採桑、養蠶、織帛、織麻、縫製衣物等。

西周時期中後期有少量自耕農出現,他們多數是各級貴族的疏遠宗族成員,因繼承關係推進等原因降為平民,他們也被稱為"庶人"或"小人",大都在所屬宗子的居邑附近擁有一小塊耕地,過著比較獨立的經濟生活。

88.5中國古代始終有自耕農存在

這些自耕農也要向宗子納貢和服役,但比庶民地位稍高,與宗子存在一定的依附關係。西周后期還有一些逃亡的耕作奴隸,逐漸脫離了貴族的羈絆,取得了自由民的身份。

在西周前期(周穆王前),百姓生活尚可溫飽。如《詩經·小雅·甫田》所說:"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就是說在廣闊無邊的大田上,年年都是大豐收,每年收穫萬萬千,只要拿些陳糧來,就能夠養活耕作的農人。該詩較直接地反映了在井田制下農業豐收的場景。

88.6文徵明《食盈豐收圖》

2、生產工具的進步

西周的農具,雖然仍像商朝那樣以木、石、蚌、骨器為主,但是出土的青銅農具比商朝有所増加,如江蘇儀徵西周墓葬中發現了兩口鋒利的青銅鐮刀,山西、河南等地的西周墓葬也發現了大量的青銅斧和錛,可見青銅工具在西周的農業生產中比較普遍。

88.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效似鏟)

常見於文獻的西周農具主要有耒[lěi]、耜[sì]、錢、鎛[bó]、銍[zhì]、艾等。

耒和耜是用於掘土的工具,功用類似現在的鏟子。在曲柄木棒的下端歧出一塊尖銳的木叉,用以插地,在木叉上加一塊橫木,作為踏足處,這就是耒。在耒的下端安裝半圓形銳利金屬則稱為耜,是耦[ǒu]耕的工具,即原始的犁。

《小雅·大田》》有"以為覃耜,傲載南畝"的描述。金屬農具的推廣使用在《周頌·良耜》中也有反映。

88.8周代青銅鐮刀

錢是一種帶有金屬鋒刃的耕具,是一種帶鋒刃的耜;鎛有金屬鋒刃的耨[nòu]具,即除草的工具;銍為割草的短鐮,艾就是今天的鐮刀,銍和艾都是用於收割的工具,以上四種工具都是金屬農具。

《周頌·臣工》中"命我眾人,痔乃錢鎛,奄觀銍艾"就說的這四種金屬農具。可見周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較前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88.9西周實用銅斧,非禮器

西周金屬農具的金屬鋒刃與後世不同,它不是整塊採用金屬,而是在有鋒刃的邊緣鑲一層金屬,其他地方仍是木製的,這樣可節省金屬用量。

金屬工具比木石工具鋒利,可大大提升農人的工作效率,如《詩經·周頌·載芟》所說:"載芟[shān]載柞,其耕澤浮,千耦其耘,徂[cú]隰[xí]徂畛[zhěn]。即割除雜草,砍除樹木很便利,耕作起來很迅速,成千耦耕的人在田間作業,往來于田畔和耕地之間。可見工具的進步對西周農業的發展貢獻很大。

88.10西周銅鏟,可能用於翻土

3、墾耕技術的進步

西周的墾耕技術也有很大進步,主要體現在"三圃制"的休耕方式和"耦耕"的耕作方式。

西周的田有三種:菑[zī]田、新田和畲田。《說文》解釋菑田為"不耕田",指的是剛開墾還不能播種的田;菑田經過整治到第二年成為新田,此時田裡長滿野菜和草,《詩經·採芑[qǐ]》有"薄言採芑,於彼新田,於此畲田",即到新田和菑田去採野菜;開墾到第三年的田稱之為"畲田"。

88.11輪荒農作法和輪換休閒農作制

菑田、新田和畲田的出現是西周墾耕技術的進步,後來由于田土耕作的成熟,又把田分為上田、中田和下田。可連續耕作的田為上田,不需休耕;兩年一耕的田稱為中田;三年才一耕的田稱為下田。

三圃制是與西歐的"三田制"相似的休耕制,即按照田力的肥瘠而耕作不同的年限。這是對原始農業拋荒制的一項重要變革。

88.12歐洲的三田制和輪流耕種方法

《周頌·臣工》表明西周已有生、熟田之分--"輪閒耕作制"開始實施。

在西周之時,耕地所用的工具主要是耒和耜,即用下端為尖刺的耒刺入土中向前推,用像今天鏟子的耜向外挑,發掘土塊。為了深耕到位,一般要三推而後一發,又由於手勁不足,往往用腳踏在腳踏處助推合發。

《詩經·豳[bīn]風·七月》曾說:"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就是說在三月修理耒耜,四月則舉趾而耕,舉趾而耕又稱"拓耒而耕",就是踩在耒耜上耕作。

88.13雙齒木耒復原及使用方法示意

"拓耒而耕"往往是依次掘土而往後退,與後世的犁耕往前推相反。但是,這種一人"拓耒而耕"的方法十分費勁,所以人們採取了兩人合耕的方法--耦耕。

耦耕是常見於上古文獻的一種耕作方式,在西周以至春秋都很流行。《周禮·考工記》說:"匠人為溝洫[xù],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quǎn]",即兩個耜稱為"耦",那麼兩人同耕則稱為"耦耕"。

周成王時期已經出現了耦耕技術,耦耕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所以才出現了"亦服爾耕,十千維耦"的盛況。《周頌·噫嘻》有對周人集體耕作具體狀況的描寫。

88.14協田耦耕三人協作插畫

西周之時雖然沒有發明牛耕和犁耕,但是由於西周一代的農墾區主要在黃土高原,土地比較疏鬆,便於耕種,在普遍採用有金屬鋒刃的耕具和耦耕之後,西周農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4.田間作業技術的進步

西周的田間作業技術也有較大進步。當時人已經開始整飭田間溝壟。耜除了用於耕作外,還用來挖掘田間的小溝。《國語·周語》有:"或在畎畝",即田間的土地分為畎和畝,"畎"是田間用來培土和排水的溝洫,而"畝"就是田間的用來耕種的高畦--壟。

88.15《考工記》中周代土地規劃示意圖

《大雅·綿》中記載,在先周時期,周人進行農業生產時,對地形進行觀察,然後進行規劃,以確定農田的疆界。在所有農事準備工作均做得非常周密後,才能開始農耕生產。

在《詩經》中經常出現"南東其畝"和"南畝"的敘述,其實這裡的"東畝"即是指田壟朝東的田,"南畝"就是田壟朝南的田。可見周朝的田畝朝向並非隨意而為,而是根據地勢不同或朝南或朝東。

西周的田地規劃成整齊的"畝"和"畎"的行列,不僅便於洗土排水,還可以用來灌溉,如《詩經·小雅·白華》記載,當時人們引用豐、鎬京郊附近的滮[biāo]水來灌溉稻田。說明西周時人們已經懂得灌溉技術,大大提高了農田的抗旱能力。

88.16西安建都各王朝王宮位置變化

《大田》第三章"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則表明,在西周的早期,關中地區雨水豐沛,自然降水對農業生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西周的田間管理技術也有很大發展,如翻土、鋤草、施肥等技術都有所發展。西周的田間作業很講究時節,如天子舉行的籍田禮,先派掌管天時曆法的太史察看土壤情況,如果看到地裡的陽氣上升就可以翻土播種了。

一般察看土壤的時間在立春前九天,而翻土的時間一般在"土氣具發"、"陽氣具蒸"的立春時節,翻地播種之後,重要的就是鋤草。《禮記·月令》記載在季夏之時"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即是說夏天雨水較多,雜草容易叢生,所以要不斷耨耘,並將鋤下的草用來做肥料。

88.17鋤草是重要的田間勞作之一

《大雅·生民》則表明在西周早期可能已經實現了農作物的條播。(條播:把種子均勻地播成長條,行與行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且在行和行之間留有隆起,供農民走路、踩踏。)

《周頌·載芟》有從耕作、播種、除草到收穫的西周農業生產全過程的記述。

5、西周主要農作物

西周的農作物很多,統稱為"百穀"或"五穀",但主要有黍、稷、禾、梁、麥、麻、菽、稻、粟、芑等。

88.18五穀雜糧

禾除了指自身外,還泛指所有有穗的高稈植物。黍和稷都屬於禾類。黍的顆粒是黃色的,比穀粒大些,又稱為大黃米。黍是西周款待客人的細糧,如《論語·微子》說:"丈人止於路宿,殺雞為黍食之"。《詩經》也經常把黍作為穀物之首,可見其地位尊崇。

麥是西周的主要糧食之一,常與麻、菽等並列。不過當時沒有石磨技術,麥飯不好吃也難消化,主要給奴隸食用。周代已經有大麥和小麥之分,如《詩經臣工》說:"於皇來牟,將受厥明",其中的"來"就是小麥,"牟"就是大麥。

88.19採摘薴麻抽取纖維用來織布

麻是西周庶民用來織衣服的主要原料,它的杆可以用來做薪材,其籽可以食用。《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九月叔苴[jū]","食我農家","叔"是撿拾的意思,"苴"則是麻籽,可見麻籽也是糧食的一種,與禾、麥、菽並稱為"禾麻菽麥"。

菽是豆類植物。在西周,豆類已經有不同種類的細分,如《詩經·生民》說"藝之荏菽","荏菽"就是"大豆"。

稻也是西周的主要農作物。一般而言,北方植麥,南方種稻,但西周天氣較溫暖,北方也能種植稻穀。《詩經·白華》說:"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在豐鎬京郊,今位於西安市西北。

88.20自古北方部分區域就可以種植水稻

6、病蟲害管理

《詩經·大田》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稚,農作物的幼苗;專食農作物心的害蟲叫螟,專食農作物葉的害蟲叫螣,專食農作物根的害蟲叫蟊,專食農作物節的害蟲叫賊。

西周時期,周人已經注意到了病蟲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他們用點火驅蟲的方法減小農作物的蟲害。這是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夜間點起火把,可吸引昆蟲投火而亡,這一滅蟲方法在七十年代一些偏遠地區仍在使用。

88.21路燈下常見的昆蟲趨光性反應

7、畜牧業及桑蠶業

西周的畜牧業,與夏、商兩代相比並不出色,不過西周的桑蠶業比較發達。在周原地區曾出土過紅、白、黃等顏色的絲綢殘片,經鑑定,這些絲綢所用的絲是經過精練工藝加入了含鈣物質,說明西周的縹絲技術已相當成熟。

綜上,西周時"民之大事在農",所以"王惟農是務",連天子每年都要舉行象徵性的開耕儀式--籍田禮,廣大庶民在西周的廣闊井田上勞作,出現了"千耦其耘"的景象,再加上周民族本來就是善於農耕的部族,所以西周的農業發展很快,奠定了中國以農為本的經濟模式。

88.22南泥灣是革命年代的千耦其耘

正因為有持續、穩定的農業經濟支持,中華文明才會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使中華文明領先世界其他文明,一枝獨秀、源遠流長。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西周國家的東方(八)
    西周地方封國的發現(5) 在豫東平原的中心地區,古代地理文獻記錄了集中分布的一批非姬姓諸侯國,如宋、杞、葛和戴;在它的西南部則有陳、許以及鄶。1996-1997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察隊在商丘市地表下10米處揭露了一座大型東周城址,考察隊認為它是宋國的都城。
  • 官府管控下的革新——西周蓬勃發展的手工業
    尤其是青銅鑄造業,在生產數量、鑄造技術、品種變化上都大有發展。其他如車輛製造業、制陶業、紡織業、建築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但是,西周的手工業和商業都由官府經營,即所謂的「工商食官」:一切手工業生產和商品交易都在官府控制下進行,這是周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
  • 極具歷史價值的西周青銅器
    ,西周青銅器的花紋和款識是鑑別的關鍵。不同時段的西周青銅器設計是不一樣的,如夏代西周青銅器以花紋簡單為主,而商代西周青銅器則是主張繁華美,所以在西周青銅器身上會有很多花紋,西周青銅則是趨於平凡樸實,春秋戰國時期的西周青銅器則是百花爭豔般,非常清新脫俗。
  • 中國歷史朝代-西周經濟文化演變
    西周時期,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都有比較顯著的進步。 青銅器鑄造仍然是手工業生產的重要部門。西周初年鑄造的青銅器,其形制、紋飾和品種和商末大致相似。康王以後,才逐漸推陳出新,表現出一些新的風格和特色。西周青銅器鑄造的地域分布,比商代要廣泛得多。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在我們的常識中,西周和東周是兩個朝代,所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西周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以後建立的,定都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東周則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才有的。
  • 西周秘史之王孫末路:西周國覆滅時的秦周之爭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周赧王去世,西周君獻城投降,自此,戰國時期百姓的紀年法改為了秦王紀年。這段歷史,在《史記》中的記錄著墨並不多,然而,《戰國策》卻用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講述了西周公國滅亡的前因後果。
  • 血濃於水的西周宗法分封制
    可以說,宗法分封制,在周人興起之前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西周建國以後的事情。周朝準備開始分封建國了,總共分三步(一)懾服他部,責令服從,一也。(二)替其酋長,改樹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舊,二也。(三)開闢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舊移植焉,三也。
  • 陝西西周鎬京遺址考古發現青銅器工具
    如今,經持續性考古,專家在西周都城之一的鎬京遺址首次考古發現了青銅器製造的工具。2015年7月至12月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西周鎬京遺址部分區域——西安市灃東新城鬥門街道辦事處花園村進行考古發掘。根據初步統計,在村東400平方米範圍內,出土了80多個灰坑、6座平民墓葬和大量西周時期的陶器等。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西周主題大型旅遊演藝秀《炭河千古情》7月2日寧鄉首演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炭河千古情》講述西周愛恨情仇。 資料圖片 長沙晚報記者 張洋子 長沙往西80餘公裡,蜿蜒秀麗的溈山下、溈水畔,一段3000年前的西周傳奇即將揭開神秘面紗。 7月2日,寧鄉宋城炭河古城,中國最大的西周文化主題公園、湖南省唯一的西周文化主題公園將迎來第一批客人。
  • 「邯鄲學步」老莊思想中對西周禮樂制度神往的暗示!
    從莊子個人的理念來講,它是同老子一樣希望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其本人對西周的禮樂制度更是青睞有加,所以看以判斷出其故事裡面描述的人物應該是生活在西周時期,而西周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都是非常講究禮樂制度的,尤其是那些貴族階層,當時的人們飲食起居等生活細節都得按照《禮記》去做,而在《禮記》中有一篇《曲禮》主要是用來講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的,書中講述了那個時候人們走路時的規矩,這個規矩精確到連走路的時候上哪個臺階
  • 此人出生被母親認定不詳,扔了幾次不成功只好作罷,後成西周先祖
    現在要問起西周的開國皇帝,估計就要討論上老半天。如果是問開國國王,那公亶父和季歷,以及更早的公劉就可以不考慮了,他們都沒有生前稱王。但是要問起西周的先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此人出生被母親認定不詳,扔了幾次不成功只好作罷,後成西周先祖。堪稱逆襲典範。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事實上,戰國時期的確存在過「東周」和「西周」,但卻是兩個諸侯國的國名(權且稱其為諸侯國吧),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或簡稱「東周國」和「西周國」,彼時的周王畿被分為了東周國、西周國和周王室三部分,只是由於名稱上太過相似,才極為容易讓人將其與東周和西周兩個歷史時期混為一談。
  • 茶的起源,六朝、秦漢、西周還是上古?中國、印度還是非洲?
    陸羽像上古神農說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茶經》西周說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 西周末年的「共和行政」真相究竟是什麼?迄今撲朔迷離,難以定論
    同年,居住在西周首都鎬京(又名「宗周」,今陝西西安一帶)的「國人」(中小貴族、官僚、自由人等),因不堪周厲王的暴虐,爆發了一場暴亂。後來有人把這稱為「國人騷亂」。有一句話說,周厲王倉皇逃亡到彘(今山西臨汾霍州市),被暴亂的國人放逐到彘。總而言之,王位是空的,政權是暫由周公、召公掌權的,史稱「共和」。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確切紀年的開始。
  • 西周古墓挖出「神獸」 :兔耳鹿角羊身狗爪(圖)
    【西周古墓挖出「神獸」 兔耳鹿角羊身狗爪】一件造型獨特的「神獸」近日從陝西寶雞石鼓西周貴族墓出土。這件「神獸」擁有兔的耳朵、鹿的犄角、山羊的身形、狗的爪子以及多種動物的影子。考古人員推斷它是祭祀用的,濃縮了許多動物的形象,一般可籠統稱為「犧尊」。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
  • 陝西歷史博物館解讀一,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遙遠的西周王朝
    公元前11世紀中期武王滅商,西周王朝建立,歷時三百年。西周時,豐京是宗廟和苑囿的所在地,鎬京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影響中華民族進程的大戲漸漸拉開帷幕。今天,一起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之商周王朝的青銅禮器,下面所介紹的青銅器都在陝歷博第一展廳內展示,感興趣的可以前往第一展廳了解。
  • 同樣是周朝,為何分為西周和東周,是誰造成的呢?
    從周武王到周幽王時期,周朝國都一直在鎬京,也就是西邊,史稱西周,周幽王以後,都城改為洛邑,史稱東周,因為有人寫了一本書名叫《春秋》,所以東周又叫春秋時代,造成這個局面的就是西周的最後一任帝王——周幽王。
  • 為何會是唐和西周...
    在胡八一一再逼迫之下,王胖子情非所願地拿出了在外墓順下來的那支古董筆,開啟這尊棺木留下的機關,彈出一塊銅片來,上面竟用秦朝統一的字體小篆留下了一段信息,描述了西周的一位奇人西伯曾在羑裡推演出64卦,死後葬於畢,讓感覺到這棺木的主人好像就是這位高人西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