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的「邯鄲學步」到底學的是什麼步?
關於邯鄲學步的故事,很多人就在小學時期便有了很深刻的印象,為什麼這個似乎有些詭僻的成語,為何會廣為人知呢?其主要原因是:一、邯鄲學步,所講述的內容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走路,所以人們就很好奇這個人們與世俱來的走路的本領還有什麼好學的;二、就是這則故事廣泛的收錄於各種文學書籍中,用來教育人們!所以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成語便婦孺皆知!
邯鄲學步所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燕國人到趙國都城邯鄲,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很是優美,於是燕國人就被這種走路姿勢所深深吸引,便留在邯鄲專門學習邯鄲人走路,結果這位燕國人不但學的不像,而且連自己原來的走路方法也忘記了,最後他只好爬著回了燕國!
學人家學的不像這件事固然可笑,當然故事終歸是故事,其可信度需要考量,但是我們今天暫不討論其可信度的問題。主要來看看邯鄲人的走路方式到底是不是像故事裡面所說那樣難學嗎?這個人真的只是去邯鄲學步嗎?他去邯鄲學步是不是另有原因呀?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看這件事情了,首先這個故事出自於《莊子 秋水篇》其原文為:」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從莊子個人的理念來講,它是同老子一樣希望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其本人對西周的禮樂制度更是青睞有加,所以看以判斷出其故事裡面描述的人物應該是生活在西周時期,而西周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都是非常講究禮樂制度的,尤其是那些貴族階層,當時的人們飲食起居等生活細節都得按照《禮記》去做,而在《禮記》中有一篇《曲禮》主要是用來講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的,書中講述了那個時候人們走路時的規矩,這個規矩精確到連走路的時候上哪個臺階,先邁哪只腳都有規定,而當時的人們都需要學習走路,而邯鄲是趙國的國都,離西周的國都洛邑距離相近,耳濡目染算是一個最講禮儀的地方,所以燕國人才回到邯鄲學步,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沒有學會這種繁雜難學的邯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