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返樸歸純:淺談老莊樸素審美思想下西漢服飾風格的改變

2020-12-04 重度歷史愛好者

西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封建大一統國家,是中華民族服飾審美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時期。西漢服飾上承戰國和秦朝服飾制度,下啟東漢魏晉隋唐服飾之風。

西漢的服飾制度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服飾審美風格始終以禮儀哲學思想為主線貫穿其中,歷經多次變化發展。最終受到道家「道法自然、返樸歸純」的老莊樸素審美思想的薰陶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西漢服飾風格。

《左傳》曰:「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由此可知,服飾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單單具有遮風雨、蔽形體、增美飾等作用,同時還有著知禮儀、辨尊卑的文化屬性。西漢是繼秦朝之後中國歷史上歷時較長的封建大一統國家,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流活躍。

其服飾上承襲戰國和秦朝服飾制度,下開啟東漢魏晉隋唐服飾之風,奠定了中華民族服飾審美風格與審美思想的基礎。

一、西漢初期服飾審美風格

1.政治與文化背景

西漢初期,經過秦末及楚漢戰爭,使得國力衰退,民不聊生。因此,從高祖劉邦直至文帝景帝,都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治制度,實行無為而治,對於服飾制度沒有明確的規定。

《史記》:「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逞,故襲秦正朔服色」;《後漢紀》:「漢初,一承秦制,故雖少改,所用尚多」。

可見,西漢初期,朝廷並沒有設置自己新的服飾制度表,而是簡單的延續了秦朝的服飾制度。並且,由於秦代存活時間過短,沒有來得及形成自己成熟的服制和風格,只是沿用戰國時期的服制。因此,西漢初期七十年的服飾制度及審美風格基本上沿襲了戰國與秦的服制,又因為受到楚文化的強大影響,所以融入了楚文化的服飾審美元素,呈現出三者兼而有之的服飾審美風格。

2. 服制色彩

漢初服色制度承襲秦制「尚黑」。服色是根據戰國時期陰陽學家鄒衍的五行學說而來的。依據五行學說理論,水、木、金、火、土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彼此相生相剋,終而復始地循環變化。

《癸辛雜識》中指出「五行所主: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黃。然間色亦相剋成,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先秦時期歷代統治者建國立都時,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即更改年號,確立服色。秦始皇確立服色尚黑,是因為前朝周代主火德,紅色為高級服色,而秦滅周,因此秦主水德,服飾顏色以黑色最為高貴,帝王百官都穿黑色朝服。這一思想也延續到了西漢,所以漢初服飾亦以黑色為尊。

3. 哲學思想對服飾風格的影響

漢初統治者採用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其「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大巧若拙」的精神內涵使得漢初服飾摒棄世俗的刻意做作的審美觀點,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美。這種崇尚「本質美」、「自然美」的樸素審美取向,和受見素抱樸、清靜無為的價值觀影響,最終成就了漢初服飾簡約質樸、肅穆凝重之美。

(二)、西漢中期服飾審美風格

1. 服飾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西漢中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統治者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治地位,明確等級制度,開始重視和推崇儒家學說。武帝即位之初曾試圖推崇儒術,重用儒士,也曾積極與群臣商議修改服飾制度,以使其更加符合儒家倫理禮儀規範。但由於當時政治實權掌握在推崇黃老學說的竇太后手中,而國家倫理信仰方向的鬥爭其實是政治權利的鬥爭,因此儒學的推行和改易服色的行為橫遭阻斷,並未順利開展。

《史記·孝武本紀》載:「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

竇太后終將主持推行此事的人趙綰、王臧橫加迫害,最終致其自殺,其理論也就此擱淺。竇太后去世後,武帝掌獲實權。在董仲舒的倡導下,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因此,「禮樂教化」逐漸成為西漢王朝治國的核心理念,武帝企圖通過「禮、樂、仁、義」來規定社會秩序和君臣等級。從而,建立一種穩固的封建等級社會結構。

2. 服飾色彩的演變

為顯示天授神權,西漢思想家極力抬高五行中「土」的地位。認為「土」就是「地」,只有「地」才能與「天」對應,如此「土者」,居於了「五行之主也」的特殊尊崇地位,於是與「土德」相對應的「黃色」,自然也躍居極位。到漢武帝元封七年,在武帝的主持下,終「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表示受命於天,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以正月為歲首,服色尚黃。

3. 服飾風格由簡入奢

西漢中期,經濟發達,手工業繁榮,繅絲工藝、刺繡工藝、染織工藝和金屬工藝飛速發展,大大促進了服飾質地的華麗和消費理念的奢靡。大臣宗室服飾皆以侈靡相高,商賈服飾禁令也被衝破,服飾風格急劇轉變,由西漢初期的樸實內斂轉變為中期的華麗奢侈。

《漢書·東方朔傳》:「時,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畝……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罽;宮人簪玳瑁,垂珠璣」;

可見,自西漢中期開始社會普遍追求服飾消費的華麗奢侈,服飾風格呈現出由尚儉向崇奢的演變。

(三)、西漢晚期服飾審美風格

1. 服飾風格進一步奢靡化

西漢晚期,國家統一承平,國力強盛,隨著對邊疆各族戰爭的不斷勝利,匈奴的節節敗退,南方諸族的歸順,遠方外族對大漢帝國的仰慕,大漢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都大大增強。同時,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此時的漢人胸懷寬遠、氣魄宏大,思想日漸開放活躍。這些因素引發了西漢末服飾審美取向進一步走向華麗奢靡。

期間服飾質地品種繁多,僅絲織品就有錦、縑、紈、綾、羅、綺等,紗的種類就有粗紗、細紗、平紋紗、斜紋紗、縠(帶褶皺的紗)等,且色彩豐富亮麗。質地考究,衣飾精美,富麗華貴的西漢末服飾,我們可以從漢服中得到大量印證。

《七發》「垂髻雜據心與目窕」,班婕妤《搗素賦》「曳羅裙之綺靡,振珠佩之精明」

可以看出當時服飾製作技藝的精湛和對服飾飄逸華麗的追求。

2. 服飾時尚文化催生

西漢晚期奢華的服飾風氣,催生了當時的服飾時尚文化。《西京雜記》曰:「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宮中爭效之,玉價倍貴。」可見服飾時尚文化的風靡。

當時男子髮式仍以戴幘或冠幘搭配為主,冠式發生明顯變化,之前的一些冠式鮮有出現並逐漸消失,出現了一些新冠式如進賢冠等。女子髮式也由之前的低垂髮髻,普遍轉變為更能體現大漢民族自信心與氣魄的頭頂高髻。

漢樂府《陌上桑》中也有對這種時尚文化的生動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璫。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詩中描述的採桑女,羅敷頭上梳著當時非常流行的高髻「倭墮髻」,耳朵上佩戴著當時十分流行的首飾「明月璫」。「倭墮髻」因其髮髻偏墜在一側,呈欲墮之狀,如人從馬上墮落之勢,故又稱為「墮馬髻」。「明月璫」即夜明珠,是珍貴的寶物,卻佩戴在平凡採桑女羅敷身上,可見這種首飾在當時的流行和時尚。

3. 服飾向實用美觀與多樣性發展

西漢末的服飾審美還出現了追求舒適實用、美觀大氣的傾向。由於有襠褲子的出現,人們不必再擔心衣服下擺寬鬆會露體不雅,因此深衣逐漸裁剪得寬鬆合體,衣服裙擺由之前多層纏繞向合身寬鬆轉變,寬大合體的直裾深衣出現。直裾深衣是上衣下裳相連的服制,衣身寬博,下擺寬大不再緊裹,整體線條簡潔流暢,樸素大方。與曲裾深衣相比,直裾深衣穿著更加寬鬆適體,且活動方便。直裾深衣在東漢時定型並盛行。

(四)、結束語

西漢服飾審美風格受到道家「道法自然」「返樸歸純」的老莊樸素審美思想的影響,對人體曲線進行了刻意弱化,靜態之時,其袍裳良好的蔽形性,盡顯端莊雍容、溫文爾雅的含蓄之美;動態之時,衣袂飄飄,風帶舞動,灑脫出塵,其飄逸風姿真正應了「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寫照。就如寫意國畫,講究意境和韻致,不但追求人物本身之美,更是體現一種由內而外的氣。同時,西漢服飾也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恢弘藝術性格的影響,始終以禮儀哲學思想為線索貫穿其中。西漢服飾除其功能審美性外,還承載了國家的哲學道德與倫理教化,真正實現了「垂衣裳而治天下」的目的。

西漢服飾是最能體現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和恢弘大氣審美特質的服飾之一,以樸拙磅礴的審美情趣、含蓄委婉的精神特質、雋永飄逸的天然風韻,向我們展示了西漢服飾特有的質樸凝重、深沉優雅、瀟灑靈動之氣質與魅力。

相關焦點

  • 老莊思想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繼老子之後繼承道家思想學術學派之一。       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從廣義上看,道教大約分為三類:①黃老之學②老莊之學③楊朱之學黃老之學是西漢興起的,提倡統治者無為而治,以不治來達到一個最好的治理效果老莊是耳熟能詳的道教代表人物,楊朱卻鮮為人知,為何同屬道教卻有如此不同的境遇,且聽筆者在下文細細道來。◆道教的發源時刻道教這一概念更是在西漢時提出的,老莊和楊朱因在思想上有貫通之處所以被歸為一家,但當事者本人是不知道的。
  • 師法自然,天人合一,唐詩中的老莊思想——讀《桃花溪》
    張旭崇尚師法自然的思想,強調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尋找靈感和啟發。杜甫曾記曰: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張旭勤於觀察客觀事物,善於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從大自然的萬象眾生之中感悟書法之道,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也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正好契合了老莊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張旭的詩和他的草書一脈相承,師法自然,天人合一,詩中充滿對山林隱逸、逍遙自在的老莊式生活的嚮往。
  • 專家學者匯聚亳州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07月10日 22:43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來自國內、省內的知名專家學者7月11日將匯聚老莊故裡亳州,共同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他們的思想宗旨是貴因、重生;貴無為、任自然;貴清、貴虛。其思想傾向基本上是反儒非墨的。所以,一種以老子「自然無為」之道為基調而又兼採陰陽、儒、墨、名、法的「積極無為」的思想學說應運而興。尤其是西漢初期,統治者為了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新王朝統治的需要,採取黃老之學所主張的「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政策,是符合民意的。這也是黃老之學之所以能在漢初佔據思想上的統治地位的原因所在。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老莊文化與美麗中國
    原標題:傳承老莊文化精髓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光明日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與此同時,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乃至成功甚至達到更高人生境界,又誕生了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平民,處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社會道德準則,此外,還有西方傳入並融合了本土的佛家思想體系等等,其中又以老莊思想最受老百姓推崇。1.
  • 淺談中國古代水墨畫「墨色」審美及其文化意蘊
    中國水墨畫的墨色審美起源,根植於原始農耕採集文化和陰陽五行思想,老莊和禪宗則為其奠定了主要基調。中國水墨畫對墨的藝術運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純粹的審美境界升華的過程,最終形成了中國水墨畫獨特的墨色語言系統。
  • 傳承老莊文化精髓 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本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而在老莊之間,誕生了融合道墨的宋子,他屬於道家的黃老學派,在老子和莊子之間構建了一座聯絡橋梁。宋鈃,正是介於老莊生活時期之間的宋國思想家,上將老子的學說傳承弘揚,下啟莊子的逍遙無為思想,其地位無可比擬。諸多道家先哲,為道家思想在宋國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明代造物思想下的圈椅:曲直有度,師法自然,從圈椅看明代哲學
    這一時期手工藝、製造業發展的都很好,人們的思想產生了轉變,技藝也有所提高,高型家具在貴族中開始使用,這一時期的椅子靠背已經可以替代憑几,最早的圈椅就在這時出現。圈椅結構圖而到了宋代時期,高型家具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在《清明上河圖》中,高型坐具的多次出現,表明了這一時期高型家具的使用普遍度。宋人推崇道法自然,崇尚簡潔為美,所以這一時期的家具於唐代有很大不同。
  • 老莊的儒家思想是想表達什麼情感呢?
    從文藝的形成與發展影響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儒家更為深刻。大體來說,儒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的社會功用,文學藝術與現實關係的外部規律方面;而道家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中,如風格的形成、美學的特徵與審美的傾向等方面。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字含有依據的意思,不僅僅是效仿,或以什麼為標準。2、「人法地」的地,還指大地上生存的萬事萬物,不僅僅是土地。所以古人最初的那種樸素的認識讓他們認為天決定地,地服從天的安排。<<道德經>>第一章又說:「無,萬物之始;有,萬物之母。」對於古人來講天就是始的存在。地就是母的存在。始應在母之前存在。4、天法道。天雖然是始的存在,但在天之前卻是道。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2016年5月7日-9日,「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新落成的老莊文化研究中心成功舉行。
  • 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
    《弘明集•道安傳》裡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才開始真正被中國人接受,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華夷觀念根深蒂固。  個人認為,上文只說出了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問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對其難以理解,自然也就產生不了共鳴,更別提推廣發展了。那為何魏晉南北朝時期,會成為印度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期呢?
  • 西漢不僅軍事強大,思想文化更是繁榮,強盛一定是多方面的!
    前言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思想文化,同一個時代的不同發展階段同樣也會產生出不同的思想文化。這些思想文化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在其內容的豐富以及形式的發展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決不能將它們割裂來看待,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才共同匯聚成了今天燦爛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