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2020-12-06 香茗史館

後世為解讀周朝歷史,以前771年「平王東遷」為節點,將周朝分為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事實上,戰國時期的確存在過「東周」和「西周」,但卻是兩個諸侯國的國名(權且稱其為諸侯國吧),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或簡稱「東周國」和「西周國」,彼時的周王畿被分為了東周國、西周國和周王室三部分,只是由於名稱上太過相似,才極為容易讓人將其與東周和西周兩個歷史時期混為一談。

西周公國:前440年至前256年,共歷四代

公元前441年,在位28年的周貞定王姬介崩,其先後生有四子,而在其死後,已經衰弱不堪的周王室又爆發了一次嚴重內亂,以至於最終從周王畿中又分裂出了一個小國,史稱「西周公國」。

周貞定王去世之後,其長子姬去疾繼位,是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剛剛即位三個月,其二弟姬叔便將其殺死,自立為周王,是為周思王。周思王的王位僅僅坐了五個月,其三弟姬嵬又將其殺死,自立為王,是為周考王。

姬嵬登上王位之後,卻開始擔心自己也會像前兩任周王一樣,被自己的四弟姬揭所殺,思來想去,便決定乾脆也讓弟弟坐上國君之位。於是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嵬即位後不久,便將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封給了弟弟姬揭自成一小諸侯國,是為西周桓公,疆域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

至周赧王八年時(前307年),周赧王因拒絕秦武王試舉周鼎的要求,被秦武王嬴蕩逐出周王宮,周赧王只得徙居西周王城,此後周王畿大權開始落入西周君手中。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文公姬咎恐懼之下遂以周赧王姬延的名義,號召山東六國合縱伐秦,結果只有楚、燕兩國派軍,結果無疾而終。

同年,秦國循著東周大軍發揮路線,連下韓國陽城、負黍兩城,直逼東周都城洛邑,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秦昭襄王。秦國則將西周君綁在柱子上遊街示眾,貶為平民,將其放回西周。

不久,周赧王和西周文公相繼去世,西周民眾紛紛向東逃亡,秦國輕易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寶,由於西周國未立新君,在歷經西周桓公姬揭、西周威公姬灶、西周惠公姬朝、西周文公姬咎四代統治後,就此滅亡,而傳承八百年的周朝,也就此滅亡。

東周公國:前367年(或前369年)至前249年,共歷四代

說到東周公國,其實與西周公國淵源極深,不過關於東周公國的來源,卻有兩種說法。一是西周公國傳至西周惠公姬朝後,其於顯聖王二年(前367年)封姬班於鞏,以奉王,號東周君。二是西周威公於周夷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去世之後,公子根在趙國和韓國的支持下,自立於鞏,號東周君。

東周公國不僅建立的方式有兩種說法,關於其始封君的身份也難以確定,雖然目前可以確定其石鳳君為東周惠公,但關於東周惠公的身份卻存在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東周惠公就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兒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弟弟。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東周惠公乃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孫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兒子。

根據目前較為主流的說法,東周公國共歷四代,即東周惠公姬班、東周昭文君姬昭(惠公弟弟)、東周武公姬根和東周文君姬傑。東周公國雖然與西周公國同根同源,但雙方矛盾卻極深,相互之間時常發生戰爭。

周赧王去世之後,由於周王室和西周公國皆已敗亡,東周公國遂襲承周王室的血統,但卻不再稱王,而繼續稱君,也是自此開始,史學家開始採用秦王紀年。到了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意圖再度發動山東六國拼死一搏,結果仍以失敗告終,東周公國被秦國攻滅,統治地區併入秦國。

相關焦點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
  • 《大秦賦》中為何有兩個周國,原來東周不等於東周國
    在《大秦賦》第三集裡秦昭襄王贏稷攻入西周國,在實際上和名義上滅亡了周朝。但第五集又出現了一個東周國合縱攻秦,這是為何?這個東周國哪裡來的?觀眾們一定感到困惑,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大秦賦其實在高中時代我們就見過所謂的二周,在賈誼的《過秦論》裡有一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在我們的常識中,西周和東周是兩個朝代,所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西周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以後建立的,定都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東周則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才有的。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很多人應該沒有忽略這樣一個情節,秦昭襄王這位君主派遣大軍攻打周王室。因為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周王室自然難以抵擋秦國大軍,從而讓秦國輕鬆奪走了象徵天子的「九鼎」。在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時,九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現在,秦昭襄王奪走周王室的九鼎,自然體現出秦國取代周王室,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態度。
  • 同樣是周朝,為何分為西周和東周,是誰造成的呢?
    在周朝初立之時,周武王為鞏固中央政權,曾設立了兩個都城,一個是京都鎬(hào)京,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一個是陪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這兩個都城,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大秦賦》這些冷知識可比劇情有意思多了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中,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這部劇掀起了大秦粉的狂歡。然而劇情有些偏重於宮闈之亂,也引起不少觀眾的反感,其實這樣的歷史劇還是應該尊重歷史,這樣觀眾們可以一邊看一邊查歷史資料,不僅可以通過看劇了解到真實的歷史,還可以學到一些歷史冷知識。
  • 《大秦賦》重磅收官 秦風長韻 餘音嫋嫋
    秦國從秦孝公用商鞅變革圖強開始,經過各代君王殫精竭慮的經營和百餘年不斷的努力奮鬥,終於在秦王嬴政手中掃六合併天下,完成了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至此,開始於嬴異人(嬴政的父親)從趙國返秦,終止於嬴政合併天下,講述了秦王嬴政平天下故事的電視劇《大秦賦》結束,大秦系列史詩劇也就此收官。
  • 《大秦賦》:秦滅六國時,六國的君主分別是什麼結局?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 《大秦賦》郭開有沒有歷史原型是誰 郭開結局是什麼揭秘
    《大秦賦》郭開是導致趙國滅國的人,他是趙國的寵臣但卻是秦國的奸細,可想而知會有怎樣的後果,連李牧和司馬尚都被他陷害,那麼郭開歷史原型是誰?郭開結局是什麼?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大秦賦》郭開歷史原型是誰  郭開是趙國後來的丞相,他在歷史上被定義為奸臣,但同時也是寵臣,郭開曾經為趙悼襄王、趙幽繆王兩代君王做事,此人頗為圓滑,自私自利。
  •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話,「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當然,按照秦國的徵戰史推算,此二周並非指周武王開創的西周王朝與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開創的東周王朝,而是指東周朝時立國於今洛陽地區的兩個諸侯國——西周國和東周國。
  • 一年四季時時有,為何人們用「春秋」代指東周前半期?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戰國。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這裡面又有春秋和戰國之分。戰國好理解,各諸侯爭霸,強者勝出,最終走向一統。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戰國之前的是春秋。春秋時代特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時間大致框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
  • 大秦賦:周天子投降,異人運九鼎歸國丟了一鼎,嬴稷說此乃是神物
    正在熱播的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後受到很多歷史迷的喜歡。這部大製作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在戰國晚期,七國割據,戰亂頻發,其他六國戰力低下,唯秦國獨強,天下統一的形勢逐漸出現,而真正帶領秦國掃除六合的始皇帝嬴政,還在遭受他人生中最苦難又沒有選擇的日子。
  • 大秦賦:比權力之爭更慘烈、更震撼的是戰爭中的生靈塗炭
    文|吳清淺大秦人期待已久的《大秦賦》總算播出了。開始看時多少有點忐忑,畢竟前面三部《大秦帝國》有口皆碑,而系列電視劇都有一個毛病——越拍越爛。然而,當張魯一飾演的嬴政一級級地走上長長的臺階,抑揚頓挫地念著奪取天下的內心獨白時,再看看那頗有電影質感的畫面,稍微不那麼緊張了。
  • 《大秦賦》引爆了暴秦的爭論,問題關鍵之處在於要區分秦國和秦朝
    《大秦賦》劇照很多人簡單把秦帝國的崩潰歸結為秦國商鞅變法的制度設計——法家嚴刑峻法,但這解釋不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勢一百多年裡蒸蒸日上。賈誼《過秦論》評價道:「秦孝公之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 段奕宏、朱珠主演的電視劇《大秦賦》:平原君趙勝領盒飯太可惜了
    電視劇《大秦賦》中平原君趙勝已經領了盒飯,讓人惋惜。作為戰國四大君子之一,平原君對趙國和趙王的貢獻是巨大的。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平原君,趙國早就被秦國或其他諸侯國所滅了。平原君禮賢下士。「毛遂自薦」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就是發生在他的門下。他一生為趙國和趙王宗室嘔心瀝血,甚至在邯鄲首都被圍的三年時間裡,散盡家財保衛趙國。他忠心耿耿真是愛國臣子的典範。可惜,他碰到了趙孝成王,這個糊塗蛋。《大秦賦》電視劇中也可以看到這個趙王非常的短視,見利忘義,屢次對籤訂的盟約反悔。這樣的諸侯國遲早會迎來滅亡。
  • 西周秘史之王孫末路:西周國覆滅時的秦周之爭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周赧王去世,西周君獻城投降,自此,戰國時期百姓的紀年法改為了秦王紀年。這段歷史,在《史記》中的記錄著墨並不多,然而,《戰國策》卻用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講述了西周公國滅亡的前因後果。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還有另外一種史書則史紀傳體,紀傳體是以某個人物為軸,比如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等!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所以取名春秋,而這部書也成了儒家經典,伴隨著這部書的出名,這個時期乾脆就叫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