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戰國。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這裡面又有春秋和戰國之分。
戰國好理解,各諸侯爭霸,強者勝出,最終走向一統。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戰國之前的是春秋。春秋時代特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時間大致框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國歷史上有一本儒家經典《春秋經》,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從時間區間來看,兩者基本相當。
而這恰恰是春秋時代得名的原因。我們知道,《春秋經》是魯國史官編寫的,記錄的是反映魯國上層社會的失禮非禮之事。當然,為了對比,《春秋經》也會記錄其他諸侯國的史實,並穿插其中。
在寫法上,《春秋經》有個特點,總體上按照按年、季、月、日記錄,這也是我國編年史書的普遍特性。具體到每一年,又會分春、夏、秋、冬四季之分。
需要注意的是,春夏秋冬是我們現在人用的曆法,古時曆法先有春秋,後分冬夏二時。《禮記·王制》有載「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現代語言學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之分春秋二時,所以人們稱春秋便是指一年了。《春秋經》莫不是受到以前曆法的影響。
不過,也有人指出,《春秋經》記錄的事情大都集中在春秋二季,或春秋二季著墨比較多,冬夏則一筆帶過。從這來看,冠名春秋也自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是將國史記載稱作《春秋》,以及「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源。
《春秋經》是我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地位很高,而且記錄了特定時代的重要史實。用史書名代指朝代名倒也很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史書都冠名「春秋」二字。如,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穀梁赤的《春秋穀梁傳》,這三本書也稱「春秋三傳」。「春秋三傳」實際上是對《春秋經》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在時間上和稱呼上是一致的。
這裡面其實還有問題。《春秋經》記載的時代與學界認定的春秋在時間上是有出入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雒邑之年,這就是東周的開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476年,齊國卿族田氏聯合鮑氏,實際掌握了齊國的權力為止,這便是戰國的開始。這就是所謂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般而言,中間這個時間段才是後世認定的春秋。
一句話,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得名於魯史《春秋》。
我們常說,「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一代春秋又包含著多少故事呢?這恐怕無人能夠說得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