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時時有,為何人們用「春秋」代指東周前半期?

2021-01-21 史趣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戰國。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這裡面又有春秋和戰國之分。

戰國好理解,各諸侯爭霸,強者勝出,最終走向一統。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戰國之前的是春秋。春秋時代特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時間大致框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國歷史上有一本儒家經典《春秋經》,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從時間區間來看,兩者基本相當。

而這恰恰是春秋時代得名的原因。我們知道,《春秋經》是魯國史官編寫的,記錄的是反映魯國上層社會的失禮非禮之事。當然,為了對比,《春秋經》也會記錄其他諸侯國的史實,並穿插其中。

在寫法上,《春秋經》有個特點,總體上按照按年、季、月、日記錄,這也是我國編年史書的普遍特性。具體到每一年,又會分春、夏、秋、冬四季之分。

需要注意的是,春夏秋冬是我們現在人用的曆法,古時曆法先有春秋,後分冬夏二時。《禮記·王制》有載「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現代語言學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之分春秋二時,所以人們稱春秋便是指一年了。《春秋經》莫不是受到以前曆法的影響。

不過,也有人指出,《春秋經》記錄的事情大都集中在春秋二季,或春秋二季著墨比較多,冬夏則一筆帶過。從這來看,冠名春秋也自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是將國史記載稱作《春秋》,以及「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源。

《春秋經》是我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地位很高,而且記錄了特定時代的重要史實。用史書名代指朝代名倒也很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史書都冠名「春秋」二字。如,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穀梁赤的《春秋穀梁傳》,這三本書也稱「春秋三傳」。「春秋三傳」實際上是對《春秋經》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在時間上和稱呼上是一致的。

這裡面其實還有問題。《春秋經》記載的時代與學界認定的春秋在時間上是有出入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雒邑之年,這就是東周的開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476年,齊國卿族田氏聯合鮑氏,實際掌握了齊國的權力為止,這便是戰國的開始。這就是所謂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般而言,中間這個時間段才是後世認定的春秋。

一句話,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得名於魯史《春秋》。

我們常說,「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一代春秋又包含著多少故事呢?這恐怕無人能夠說得清了。

相關焦點

  •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對於古代的事情,非專業人士的我們經常都是一知半解的。有些事情通過電視或者是知識學習過程中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卻並沒有深入去探究。這裡有這麼一個關於古代的問題:都說東周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另外一個則是戰國。你覺得對不對?
  •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叫「春秋」?怕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時期天子漸漸式微,於是又慢慢一分為二,先春秋,後戰國。 那麼這個春秋時期為何會被喚作「春秋」呢?有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儒學經典《春秋》,也就是被孔子整理過的《春秋》。當真有關係嗎?有,但稍微差那麼點意思,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來源於未經孔子整理之前的《春秋》。
  • 《大秦賦》中為何有兩個周國,原來東周不等於東周國
    但第五集又出現了一個東周國合縱攻秦,這是為何?這個東周國哪裡來的?觀眾們一定感到困惑,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在諸侯的擁護下太子宜臼遷都洛邑稱王,是為周平王,又因為洛邑在鎬京東部因此史稱東周。之後的時期也很明顯了,平王遷都後周王室的力量被嚴重削弱,以鄭國、齊國為首的各路諸侯以「尊王攘夷」的口號擴大影響力並先後稱霸,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五百年的大混戰,即春秋戰國時代!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統稱為東周,以公元前476年為界,先後分為春秋與戰國。春秋時期尚有很多國家,但主要由春秋五霸說了算;戰國時期只剩下十幾個國家,但大國只有七個,即所謂的「戰國七雄」,這段時期主要由這七個國家說了算。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後世為解讀周朝歷史,以前771年「平王東遷」為節點,將周朝分為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西周公國:前440年至前256年,共歷四代公元前441年,在位28年的周貞定王姬介崩,其先後生有四子,而在其死後,已經衰弱不堪的周王室又爆發了一次嚴重內亂,以至於最終從周王畿中又分裂出了一個小國,史稱「西周公國」。周貞定王去世之後,其長子姬去疾繼位,是為周哀王。
  • 生命潦草,我不彎腰:周杰倫《亂舞春秋》
    辣麼,為什麼是講三國的歌,取名叫《亂舞春秋》呢?其實「春秋」並不是特指的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所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這裡的「春秋」是泛指的時間、時代。這首歌曲是周杰倫為網路遊戲《亂舞三國》所專門創作的廣告曲,不管是遊戲還是企業品牌,杰倫都能用天馬行空來描述,真是鬼馬天才級別的詞曲,是上帝抓著他的手在寫吧。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同樣是周朝,為何分為西周和東周,是誰造成的呢?
    從周武王到周幽王時期,周朝國都一直在鎬京,也就是西邊,史稱西周,周幽王以後,都城改為洛邑,史稱東周,因為有人寫了一本書名叫《春秋》,所以東周又叫春秋時代,造成這個局面的就是西周的最後一任帝王——周幽王。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北侖新發掘東周遺址的短視頻,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言播發
    11月14日晚,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考古通報:北侖發現一處東周時期文化遺址,今年6月至10月完成考古發掘。遺址位於新街道永久村盧鄭自然村西側、平風嶺隧道南側,命名為四顧山遺址,出土有陶器、原始瓷、青銅器和少量竹木器等。東周時期遺存豐富,保存情況較好。四顧山遺址發掘區周邊環境日前,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語播發寧波北侖東周文化遺址短視頻。
  • 聶政刺殺俠累成功後為何先毀容後自殺?不想連累家人只是次要原因
    既然說到了聶政刺殺韓傀(字,俠累),那麼他成功後為何先毀容後自殺?其實不想連累家人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他心中有高於生命的行為準則,且聽飛魚先從嚴仲子說起慢慢道來。嚴仲子和俠累的恩怨。嚴仲子為了尋求刺客周遊列國到了齊國,他發現了一個能擔此大任的人,此人就是聶政,於是嚴仲子就開始了金錢策略,此時正值聶政的母親過壽,嚴仲子也不吝嗇,拿出一百鎰黃金為其母祝壽(《史記》記載: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溢,前為聶政母壽)。
  • 從東周武士銅俑到唐代坦腹胡人陶俑:楊秀方分享長治博物館
    從東周武士銅俑到唐代坦腹胡人陶俑 館藏文物以上黨地區出土的明、清琉璃器,長治分水嶺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和北方磁州窯系出土的宋、金瓷器富地方特色。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這些漫遊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亞洲的犀牛不僅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破壞,還得時刻提防偷獵者們的行動——這一切都是源於人們,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在中國,人們對犀角神奇藥效和靈犀(一種稱為「通天犀」的犀角,據說能出氣通天)的文化演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 澳大利亞有一個地方,這裡的一年四季,都是人們滑水和釣魚的天堂
    澳大利亞有一個地方,這裡的一年四季,都是人們滑水和釣魚的天堂亞歷山德拉( Alexandra)是維多利亞州中西部的一個小鎮,鎮上有超市和旅館提供食宿,在山林中行駛一天後可以在此住宿一晚。艾爾登以擁有艾爾登國家公園而知名,小鎮上有一些簡單的旅館、酒吧、超市和加油站,可以補充一些旅行必備品,晚上留宿小鎮,早上欣賞艾爾登國家公園的河畔日出美景。清早起床,無需驅車便可到達艾爾登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觀賞湖邊日出。路慢跑折回,用過早餐後開始新一天的旅程,今天的終點是位於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交界處的奧爾伯裡,沿途將看到許多具有澳洲本土特色的美麗小鎮,還可欣賞罷累河美景。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提到紙張發明之前的書籍,人們一般會想到一卷卷竹條或木片製成的簡牘,士人們手捧著這些笨重的文書在昏暗的油燈下苦讀,當時的書籍之貴重稀少遠超今人想像。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中國歷史朝代表,你們知道有哪幾個?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1] 。
  • 中國人絕對不至黃種人,春秋時中原就有白種人,混血兒漂亮的讓人瞠...
    中國金髮美女這座古墓告訴人們,中原地區移民春秋時就有了這些車馬坑放置牛羊頭蹄的葬俗與春秋戰國時期甘青地區戎人埋葬習俗相似,而與中原地區埋葬習俗差別較大。隨後,專家們證實,這些墓葬的主人是我國古籍裡記載的陸渾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記載:「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而此次考古新發現以實物資料的形式印證了陸渾戎遷徙中原的歷史事件。考古專家吳業恆稱,春秋時期,戎人名號眾多,分布極廣,一般生活在山間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