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2020-11-26 情懷與歷史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虞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消滅的。虞國(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也稱北虞,公爵,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對於虞國來說,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消滅,並因此誕生了「假道滅虢」、「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輔車相依」等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

首先,虞國(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也稱北虞。周康王時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孫虞仲於虞(今山西平陸縣北),從而建立虞國。由此,對於虞國來說,和鄭國、衛國、曹國、魯國、燕國、晉國、虢國、吳國等諸侯國一樣,都是姬姓諸侯國。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分封最多的諸侯國,自然就是同宗同源的姬姓諸侯國,這成為拱衛周王室的重要力量。在地理位置上,虞國距離西周都城鎬京一帶並不遠。對於虞國來說,在西周和春秋初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換而言之,雖然是一個公爵諸侯國,擁有非常高的爵位,但是,因為地理位置上處在中原之地,虞國並沒有什麼擴張空間。

相對於虞國,晉國、齊國、楚國、秦國等春秋時期的大國,爵位都在公爵之下,比如是侯爵、伯爵等,甚至楚國原先只是公侯伯子男中的子爵。不過,這些諸侯國反而在春秋時期崛起,成為春秋四大強國。其中,就晉國來說,和虞國一樣,都位於今山西省一帶。等到晉獻公即位之後,強大的晉國,無疑對旁邊的虞國虎視眈眈,也即圖謀吞併虞國。

晉獻公(?—前651年),姬姓,名詭諸,晉武公之子,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在位26年。晉獻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說:「當初我的先君莊伯、武公討伐晉國內亂,可是虢國經常幫助晉君公室攻伐我曲沃,又匿藏晉國的流亡公子,結果造成禍亂。如今不誅討虢國,必然會給子孫後代留下憂患。」於是派遣荀息帶著屈地出產的名馬去向虞國借路。

在晉國的利益誘惑之下,虞國借給了路,晉國就出兵攻伐虢國,奪取它的下陽而返歸。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國又向虞國借路去攻伐虢國。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國國君說:「對晉國是不可以借路給它的。借路給它的話將會趁機滅亡虞國。」虞國國君說:「晉國和我國同姓,是不應該攻伐我國的。」在虞國君主看來,虞國和晉國都是姬姓諸侯國,所以不擔心晉國將來會攻打自己。

對此,宮之奇說:「(虞國的祖先)太伯、虞仲 ,是太王的兒子,太伯因為逃亡離去,所以沒有繼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周文王的卿士,對王室建有功勳而記錄在冊,(記勳的典冊)保存在朝廷的盟府。(虢國與晉國的血緣比虞國與晉國的血緣要近,)現在晉國連虢國都要滅掉,還會對虞國有什麼愛憐之心呢?況且虞國同晉君的血親關係能夠超過(五服以內的)桓叔、莊伯家族嗎?桓叔、莊伯家族有什麼罪過,晉獻公卻盡行誅滅諸公子。虞國同虢國,就好比嘴唇與牙齒,嘴唇沒了牙齒就會受凍。」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宮之奇舉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這也是唇亡齒寒這一成語典故的歷史由來。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儘管宮之奇這位大臣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是,虞國的君主不肯聽從,便應許晉國借路。宮之奇帶領自己的家族離開虞國。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的冬天,晉國滅掉虢國,虢公醜逃奔周朝都城。晉軍返回時,偷襲滅掉虞國,俘虜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裡奚作為秦穆姬的陪嫁隨員,同時繼續保持原先虞國的山川祭祀。

對於晉國大軍來說,一舉消滅了虢國、虞國這兩個諸侯國,這就是荀息「假道伐虢」的計策。《三十六計》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指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假途滅虢」。 關於虞國借道幫助晉國滅掉虢國而自己又反遭滅國的故事,《左傳》有詳細記載,而《史記》採信了《左傳》的說法。這個故事就是千古流傳的成語「假道滅虢」、「唇齒相依」、「唇亡齒寒」、「輔車相依」的來源。在虞國滅亡之後,虞國的一位大臣被晉國滅亡,此人就是百裡奚。

最後,百裡奚,姜姓井氏,字子明,春秋虞國(今山西平陸北)人。其早年時於虞國任大夫,虞國滅亡後被晉國俘虜,秦穆公聽聞百裡奚賢名,便以求婚於晉,晉國將百裡奚作為陪嫁臣送給了秦國。百裡奚不堪其辱,逃到南陽,被楚人所執以牧牛為生。秦穆公知奚賢,遂以緝拿逃奴為由,用五張羊皮將百裡奚贖回,拜為大夫,因號「五羖大夫」。在秦穆公的重用下,百裡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裡,稱霸西戎,一統周朝的西北地區,促進了秦國的崛起。這一時期,後來被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的時代。

根據史料的記載,百裡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崛起和一統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堪稱一代名相。對此,在筆者看來,虞國原先擁有宮之奇、百裡奚等人才,但是,這些人才沒能在虞國真正獲得重用,可謂暴殄天物,對於不會識人用人的虞國,被旁邊的晉國消滅,也就不難理解了。在虞國滅亡後,晉國佔據了虞國的疆域,秦國獲得了出自虞國的百裡奚,這兩個諸侯國的實力都得到了增強,也即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一:經典故事你還記得幾個13、甘拜下風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但晉惠公執政後卻沒有遵守諾言。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 成語典故:池魚林木
    這一成語中的「池魚」指池中的魚。意思是池中的魚受連累而遭禍害;「林木」指林中的樹,這一成語的意思是林中的樹無辜遭了禍害。比喻無辜而受連累,遭禍害。又叫「林木池魚」。典故出自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淮南子·說山訓》。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休戚相關,你還知道哪些與品質相關的成語?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晉悼公姬周,年輕的時候曾因受到晉厲公的排擠,無法留在國內,只好客居周地洛陽,在周朝世卿單襄公手下做事。單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請到自己家裡,就像對待貴賓一樣地招待他。姬周雖然年紀輕輕,卻表現得十分老成持重。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旁觀者清,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旁觀者清」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對同一事物,旁觀者比當事人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這個成語來源於《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者為,傍觀見審。  唐朝有位很有學問的人,名叫元澹,字行衝。他撰寫的《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許多學者的稱讚。有一次,一位大臣上疏唐玄宗,請求把唐初名相魏徵修訂、整理的《禮記》列為儒家經典。
  • 皮裡春秋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皮裡春秋,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出自:《晉書 褚裒傳》:「曰:『季野有皮裡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近義詞有:皮裡陽秋,皮裡春秋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定語、狀語;用於書面語。皮裡春秋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皮裡春秋(pí lǐ chūn qiū)成語釋義:指藏在心裡不說出來的言論。成語出處:《晉書 褚裒傳》:「曰:『季野有皮裡春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來源 | 央視新聞整理自《成語典故歌》《中華成語故事辭典》等在《挑戰不可能》最新一期節目中,幾位參賽小選手要從30組詞語中選出兩個假成語。主持人撒貝寧被「喝西北風」「加減乘除」給迷惑了,甚至揚言發誓,如果它們是成語,就「吃掉手卡」,結果被連連「打臉」。沒錯,這兩個詞都是成語!「我讀書少別騙我!」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春秋五霸中的首位霸主,死後屍體停在床上67天沒人埋,慘不忍睹
    史上把東周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部分,以當時發生的三家分晉為時間點。春秋時期,各國的經濟都擁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些實力雄厚的諸侯國,開始相繼奪取霸主地位,許多小國紛紛被大國吞併,地區統一勢在必行。春秋時期的大分裂狀態,造成了各國之間的互相蠶食和爭鬥,正是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名垂千秋的「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憑藉其雄厚的勢力,先後確立了春秋霸主地位。
  • 大名成語典故——自弱於人
    大名成語典故——自弱於人 2020-05-11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狡兔三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近義詞有:移花接木、掩人耳目,反義詞有:甕中之鱉、坐以待斃,狡兔三窟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狡兔三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狡兔三窟(jiǎo tù sān kū)成語釋義: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
  • 這些成語都和南京有關?源於南京的成語有100多個
    詩仙李白的一首《長幹行》讓「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兩個成語得以流傳千年,也讓中華門外的長幹裡聞名於世。如今,這裡豎著一男一女兩個孩童的雕像。每每形容起幼年相識、感情純潔的男女,人們便會立刻想到長幹裡。得意忘形、鳳毛麟角、一往情深……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源於南京。最近,一則微博引起很多南京人的注意,微博中,除了列出40多個與南京有關的成語,還詳細介紹了它們背後的典故。
  • 創新展現成語文化 邯鄲方特國色春秋主題樂園開業
    8月1日,河北省重點項目、國內以成語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高科技主題樂園「方特國色春秋」在邯鄲正式開業迎客。當日上午8時,邯鄲市副市長張學軍、華強方特集團總裁劉道強等出席開園儀式。
  • 成語典故中的長度單位
    在我國曆朝歷代的長度單位不盡統一,甚至有的朝代,如春秋戰國時期還比較混亂。長度單位歸納起來主要有:絲、秒、纖、微、忽、毫、發、程、釐、分、寸、咫、尺、步、丈、引、仞、尋、常、墨、舍等,不過這些單位並不同時存在。今天小編帶你走進成語典故,去探尋幾個古代的長度單位。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秦國和晉國真實關係是...
    秦國和晉國真實關係是怎麼樣的?我們都知道有「秦晉之好」這個成語,就是從秦國和晉國兩國之間通婚這件事情上來的,而現如今也用秦晉之好來祝賀結婚的新人,希望他們婚姻美滿。但秦晉之好雖然包含著很好的寓意,但歷史上的兩國之間,從來都不可能存在永恆的友誼,那即便是世代通婚,秦國和晉國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他們之間真的很好嗎?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史上最晦氣的國君,上廁所時被淹死,一個不祥的成語還和他相關
    這位國君就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晉景公。晉景公,姬姓,名獳,(一說名據),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國晉國的一位很強的君主。是晉文公的孫子、晉成公的兒子。於公元前599年繼其父晉成公在位,在他主政期間,晉國與楚國、齊國等超級大國齊頭並進,一爭強弱。晉景公在晚年將國都由絳遷往新田(今山西侯馬),並改稱新絳。之後又發兵消除專政的趙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對卿族的第一次勝利。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出類拔萃,你還知道哪些與品質相關的成語?
    典故: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有一天,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孟子:「老師,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說:「孔子的學生有若曾這樣說過:『凡是同類的都可以相比較,如麒麟同其他走獸比,鳳凰同其他飛鳥比,泰山同其他丘陵比,河海同水窪細流比,而前者都遠遠超過了後者。
  • 臥冰求鯉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晉·幹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近義詞有:臥冰求魚,臥冰求鯉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臥冰求鯉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臥冰求鯉(wò bīng qiú lǐ)成語釋義: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成語出處:晉·幹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 不喝西北風是成語,這些奇怪的詞也是成語,成語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最近一期《挑戰不可能》中「北大不行」撒貝寧認為加減乘除、喝西北風都不算作成語,實際上加減乘除、喝西北風都是成語。蒙曼老師在節目中簡單為觀眾朋友們介紹了一下加減乘除和喝西北風這兩種成語,實際上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於加減乘除這樣看起來不像成語的成語。
  • 《武帝紀》中的7個成語典故,你了解幾個呢?
    其實今人常用的成語,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有的來源於歷史典故,要麼約定俗成,要麼有教育意義。來看《三國志》中的典故吧,這次是《武帝紀》,主角是曹操,字孟德。《魏書》也記載,這些長吏本來和當地豪族合作很愉快,直到曹操到來,任免命令一下達,他們就收拾鋪蓋卷跑到別的郡去了,曹操也還了一郡清平。貨賂並行「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