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

2020-12-09 番茄不吃胡蘿蔔

接上: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一:經典故事你還記得幾個

13、甘拜下風

原句為「敢在下風」,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

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

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但晉惠公執政後卻沒有遵守諾言。

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秦穆公決定攻打晉國,面對強大的秦軍,剛愎自用的晉惠公反而主動下戰書。開戰之時,本就對這場自取滅亡之戰極度不滿的晉國大臣們不但袖手旁觀,而後又處處解救秦穆公於危難之時,直到秦軍俘虜了晉惠公。

獲勝的秦穆公表示不殺晉侯。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鑑,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14、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即收拾剩餘力量,在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

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即必以齊侯之母為人質,並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準備決一死戰(原話為: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最終放棄繼續進攻的主張,籤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

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15、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子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伍舉為楚莊王的寵臣伍參的兒子。由於伍參生前與蔡國太師子朝是好朋友,所以伍參的兒子伍舉和子朝的兒子聲子遂成了世交。公元前547年,楚莊王聽信讒言,加害於大夫伍舉。伍舉匆忙出逃,隻身逃奔鄭國。他準備躲避一段時間,然後逃至晉國。

這時,聲子作為蔡國使節訪問晉國,途經鄭國時兩人在鄭都(今新鄭市)郊外不期而遇,故人相見,分外高興。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

班荊道故,也作「班荊道舊」,原意為以荊條鋪地,坐而聊敘往昔舊事。現多用來形容朋友途中相遇,不講客套、不拘禮節,暢所欲言,互訴衷腸,自由自在述情話舊。

16、萇弘化碧

出自於《莊子·外物》。萇弘是周朝的賢大夫,畢生精力都用於扶正周室,恢復周王朝的統治。

萇弘作為周朝的三朝元老,受周靈王信任,在周景王時期受到提拔和重要。他經常和景王談論諸侯封地不利之處,並在言語間折射諸侯王想要自立為王的陰謀,遭到了眾諸侯的仇恨。

周敬王登基之後,聽信諸侯的讒言,猜忌萇弘,並有意致其於死地,後萇弘幸得朝臣的求情免於一死被流放回鄉。在回家的路途中,萇弘遭到了刺客暗殺。他感慨自己氣數將盡之時,囑咐僕人將他的血收藏好,三年之後再取出,隨後就剖腹自殺。

萇弘的冤死,讓當地的吏民深深為之嘆息,於是將用匣子將他的血收藏後,埋入龍洞巖穴之中。三年之後,吏民們將匣子挖出,發現血已變成了一塊晶瑩剔透的碧玉。後來由於不小心,碧玉墜入了龍洞河,整條河流上方霞光萬丈。

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

17、懸梁刺股

懸梁刺股

懸梁刺股作為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源自戰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兩個故事。

懸梁——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東漢時,有個名叫孫敬的人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為防止打瞌睡,他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梁上,一頭束在頭髮上。當他讀書打盹時,繩子就會扯住頭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刺股——見於《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是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少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遊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晝夜苦讀。讀書時他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

如此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懸梁刺股」也作為佳話流傳千古後世。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費邑興亡西周初期,在今費縣上冶鄉古城村一帶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郯。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是怎麼用鋪首弦紋青銅鑑做鏡子的 沒想到吧
    #文物故事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件鋪首青銅鑑春秋戰國時期的鋪首弦紋青銅鑑鑑是古代青銅器之一,亦是古代盛水或盛冰的器皿。春秋中期始有青銅鑑,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入智君子鑑、齊候銅鑑吳王光鑑、吳王夫差鑑、曾侯乙冰鑑等都是帶有銘文的青銅重器,戰國後期,鑑在中原地區已不多見,但在南方越人墓發現,如廣東羅定背夫山的青銅鑑就是越文化器物。西漢時期,鑑在中原地區又有發現,如陝西西安高窖村出土的上林鑑。但時間不長,到東漢時已基本絕跡。
  • 春秋戰國百爭鳴,除了儒道墨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漸微,各大諸侯國紛紛招賢納士,助自己崛起。這個時候的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紛紛著書立說,互相爭辯,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在劇烈的政治與社會變革之中,湧現出一批文學遊說之士。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學興起和士階層的活躍,私人著述空前增多。近二三十年來,出土的先秦簡帛文獻有大量的事語類故事,如前文所舉的上博簡與清華簡的事語類故事等。此類事語類故事以記述人物間的對話為主要內容,有不少充滿智慧的嘉言善語,有的還有精彩的情節描寫。這些事語類故事,它們與《左傳》的關係目前尚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的事語類故事曾於春秋、戰國之際廣為流傳。
  • 春秋戰國,法為惡法!空談法律為當代偽文人的標配!
    偽文人的遮羞布,幻想溫柔鄉的幼稚寄託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同,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年代,各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一些人看來就是我們真正的文明奠基期,創造了無比輝煌而燦爛的文化思想。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五個世紀,春秋戰國的定義我認可後者。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鐵數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而歐洲則是在13至14世紀才使用鑄鐵的,比中國晚了19個世紀。中國在春秋中、後期之所以能出現鑄鐵,是因為冶鐵鼓風設備有了進步。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東周與春秋戰國,其實不是一個概念,二者時間上也不完全重合 對於古代的事情,非專業人士的我們經常都是一知半解的。有些事情通過電視或者是知識學習過程中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卻並沒有深入去探究。這裡有這麼一個關於古代的問題:都說東周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另外一個則是戰國。你覺得對不對?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春秋至戰國,社會激烈動蕩,作為貴族末流,士的身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士往下流成為庶民,而庶民中優秀的分子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又上升為士。在社會大變局中,士對社會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文化上,士承載道統,著書立說,是文化學術的主要傳承人,是學術繁榮的主要推動者,在社會實踐上,士是各諸侯國爭取的主要對象,深刻的影響了諸侯國的興衰成敗。
  • 春秋戰國時代的人 為啥要用銅做飾品 這不是浪費資源嗎
    動物紋牌飾:春秋戰國,2012年城陽鄉城陽出土。通長9.5釐米,寬5釐米。虎作佇立狀,桃形耳前傾,體肥碩,腰拱起。張口噬一動物。周身飾凸旋紋。背後附有弓形小鈕。動物紋銅牌飾:春秋戰國,2012年城陽鄉城陽出土。通長8.5釐米,寬4.6釐米。
  • 哈雷彗星的預言:硝煙瀰漫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預言家非常多,諸侯朝臣,皆有預言之語。而那些為後世所載的重要權臣,更是有相當精確的預言。齊國晏嬰出使晉國之時,與叔向交流,就曾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這是晏嬰從齊國內政的發展格局做出預判。秦國大將樗裡疾被後世奉為相地術祖師,亦是來自其臨死前的預言。《史記》載:」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於渭南章臺之東。
  • 銅柄鐵劍是兩種金屬製作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這個鑄造技術嗎
    銅柄鐵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青銅器的一種。為銅、鐵相接的一種全新武器,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鐵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柄鐵劍,為春秋戰國時期,1996年在寧夏固原縣頭營鄉石羊村出土。殘長55釐米,格寬5.2釐米。劍首呈蘑菇狀,劍柄斷面呈橢圓形。上飾密集乳釘紋,格中部束腰,伸出四叉。兩側二叉長,向外擴張。中間兩面二叉稍短,四叉緊裹鐵質劍身。
  • 你所不知道的春秋戰國:重農抑商?不存在的,這是商人的黃金時代
    說到春秋戰國,咱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百家爭鳴」,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爆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成果,幾乎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軍事理論、思想和文化基礎。但也許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黃金時代之一。
  • 春秋戰國那些年,世界上的頂級名牌大學幾乎全在中國
    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情況卻大相逕庭,那個年代,世界上頂級的大學,幾乎全在中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兩千年前的《黃河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年代:春秋戰國(公元6世紀-公元3世紀)排名標準:世界影響力、專著質量、人才培養01
  • 《國語》別名是什麼《戰國策》作者是誰《呂氏春秋》內容駁雜
    《國語》《國語》是一部國別史著作,二十一卷,大致成書於戰國初年,相傳為左丘明所作。又稱之為《春秋外傳》,和作為「春秋內傳」的《左傳》並列,兩書互為表裡、互相參證。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經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而寫。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