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一:經典故事你還記得幾個
13、甘拜下風
原句為「敢在下風」,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
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後,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
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但晉惠公執政後卻沒有遵守諾言。
晉國發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易市場。
秦穆公決定攻打晉國,面對強大的秦軍,剛愎自用的晉惠公反而主動下戰書。開戰之時,本就對這場自取滅亡之戰極度不滿的晉國大臣們不但袖手旁觀,而後又處處解救秦穆公於危難之時,直到秦軍俘虜了晉惠公。
獲勝的秦穆公表示不殺晉侯。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鑑,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14、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即收拾剩餘力量,在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
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即必以齊侯之母為人質,並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準備決一死戰(原話為: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最終放棄繼續進攻的主張,籤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
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15、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子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伍舉為楚莊王的寵臣伍參的兒子。由於伍參生前與蔡國太師子朝是好朋友,所以伍參的兒子伍舉和子朝的兒子聲子遂成了世交。公元前547年,楚莊王聽信讒言,加害於大夫伍舉。伍舉匆忙出逃,隻身逃奔鄭國。他準備躲避一段時間,然後逃至晉國。
這時,聲子作為蔡國使節訪問晉國,途經鄭國時兩人在鄭都(今新鄭市)郊外不期而遇,故人相見,分外高興。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
班荊道故,也作「班荊道舊」,原意為以荊條鋪地,坐而聊敘往昔舊事。現多用來形容朋友途中相遇,不講客套、不拘禮節,暢所欲言,互訴衷腸,自由自在述情話舊。
16、萇弘化碧
出自於《莊子·外物》。萇弘是周朝的賢大夫,畢生精力都用於扶正周室,恢復周王朝的統治。
萇弘作為周朝的三朝元老,受周靈王信任,在周景王時期受到提拔和重要。他經常和景王談論諸侯封地不利之處,並在言語間折射諸侯王想要自立為王的陰謀,遭到了眾諸侯的仇恨。
周敬王登基之後,聽信諸侯的讒言,猜忌萇弘,並有意致其於死地,後萇弘幸得朝臣的求情免於一死被流放回鄉。在回家的路途中,萇弘遭到了刺客暗殺。他感慨自己氣數將盡之時,囑咐僕人將他的血收藏好,三年之後再取出,隨後就剖腹自殺。
萇弘的冤死,讓當地的吏民深深為之嘆息,於是將用匣子將他的血收藏後,埋入龍洞巖穴之中。三年之後,吏民們將匣子挖出,發現血已變成了一塊晶瑩剔透的碧玉。後來由於不小心,碧玉墜入了龍洞河,整條河流上方霞光萬丈。
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
17、懸梁刺股
懸梁刺股作為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源自戰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兩個故事。
懸梁——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東漢時,有個名叫孫敬的人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為防止打瞌睡,他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梁上,一頭束在頭髮上。當他讀書打盹時,繩子就會扯住頭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刺股——見於《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是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少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遊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晝夜苦讀。讀書時他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
如此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懸梁刺股」也作為佳話流傳千古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