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2020-12-02 騰訊網

士為低等級的貴族,是貴族中的末流,同時社會等級又高於庶民。春秋至戰國,社會激烈動蕩,作為貴族末流,士的身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士往下流成為庶民,而庶民中優秀的分子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又上升為士。在社會大變局中,士對社會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文化上,士承載道統,著書立說,是文化學術的主要傳承人,是學術繁榮的主要推動者,在社會實踐上,士是各諸侯國爭取的主要對象,深刻的影響了諸侯國的興衰成敗。士的主要資本就是其知識資本,不仕則收聚門徒,講文論道,出仕則為國君建言獻策,富國強兵。

士的來源與流變

士為貴族中最低一等級,可以由《禮記·王制》中可以看出: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諸侯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總共分為五等。因此,士雖然分為上中下,其實在封建制裡面已經處於末流。

我們從士的社會地位也可以看出:

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

根據《左傳》裡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封建等級中,士的僕從僅僅是身邊的諸子弟,但是社會地位高於庶人,工商業諸人。因此,士就其地位來說處於末流貴族與平民之間。

當然,春秋戰國戰亂頻繁,有的諸侯國被滅國,有的士大夫被滅家,因此諸侯,大夫身份遭到巨變,士的身份也遭遇巨變。士逐漸由有身份有產有業的人變為僅僅是具有特殊知識的一類人的自我認同。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加劇了禮崩樂壞,失產失業的士的數量越來越多,士有的專事於傳道授業,有的遊說君王。他們憑藉知識資本或以此著書立說,廣納門徒,或遊說君王,在民間或者在各諸侯國發揮著巨大影響。

王官之學至道術為天下裂,作為知識載體的士

夏商周三代一切文化典籍都藏之於官府,官職不僅世襲,而且兼具師這一層身份,諸子百家學術的源頭是一官所任職的某一部門專門的知識。比如,司徒掌教化,理官負責刑法,禮官掌禮儀,也就是說三代之官,其實掌握著某一領域的專門之職,所謂王官。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裡面對各學術的淵源說的很明白,謂: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從司馬談的論述可以看出,儒家出於掌管教化的司徒之官,道家出於史官,陰陽家出自於掌管天文的羲和之官,法家出於主管刑罰的理官,墨家出自於掌管宗廟祭祀的廟守之官,縱橫家出自於主管外交之官。百家學術其源頭本來在三代專門之官,春秋戰國戰爭頻仍,禮樂制度崩壞,封建制度解體,貴族集團的諸侯,大夫,士喪失原來的土地和爵位,隨著這些貴族散落到庶民中間,百官的學術思想也因此而傳播到庶民階層,也就是私學的興起,當然這肯定離不開士的推動。這些落魄的貴族靠某種技藝或向別人傳授學術為生,出現了職業的教師。比如孔子就是商王室的後裔,祖上是具有爵位的貴族,他更是我國第一位私人教師,廣收門徒。

僅從孔子一人一派可以看出士至少有三重作用,一是承王官之學,開創新學派,促進了思想的繁榮,二是將由少數人掌握的王官之學,普及到庶民階層中,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三為競爭的各諸侯國培養了各方面的人才。士對於學術思想的貢獻,可以從春秋戰國各派學說的興起看得非常清楚。孔子廣收門徒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極大地推動了學術思想的普及,他的學生中有貴族南宮室,有貧窮的原憲,身份低賤的子張,商人子貢。其它學派的傳播發展繼承,如鬼谷縱橫家的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開創墨家的墨翟及弟子禽滑釐等。從儒家田子方的莊周,從儒家荀子的李斯,韓非等等。學術思想的開創,普及與發展,自然士處於舞臺中心的地位。而對於春秋戰國政局產生巨大影響的,莫過於遊士的興起。

遊士的興起,深刻的影響了國家之間的強弱格局和天下運勢

遊士的興起前面已經進行了陳述,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戰國是士的時代。遊士對時代的影響有多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遊士對於獵取功名,渴望出門頭地的欲望,二是各國諸君對於遊士的態度,三是遊士對於政局的實際影響。遊士對於政局的影響首先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施展個人抱負,建立功業的渴望。

從史記《吳起傳》來看,「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意思是說,吳起年少時,本來是富裕人家,可是即便這樣,他也不安於做富家翁,而是其實奔走,渴望建立功名,甚至因此弄到傾家蕩產,被同鄉人恥笑,吳起更是殺了那些嘲笑自己的人多達三十多人,跟他母親訣別,甚至咬著手臂發誓,如果不能位列卿相,絕不回魏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些遊士是積極渴望建立功名,一展個人懷抱的。當然吳起的事跡不是孤例,蘇秦所謂: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蘇秦的意思很明白,讀書就是為了獵取功名,不為獵取功名,讀書又有什麼用,還有李斯所謂: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從以上可以看出,這些士身處亂世,對於天下局勢並不是置身事外,而是積極奔走,渴望有所作為。

與士的積極奔走相對的是君王的求士若渴。各國君主都充分地認識到士的巨大作用。所謂: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也就是說各諸侯國相互攻伐,為了在殘酷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諸侯都招攬各地英雄,甚至作出得士則國家昌盛,失士則有亡國之憂的論斷。

比如秦孝公渴望恢復霸業,出求賢令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秦孝公的求賢令說的很清楚,只要能使秦國強大,不僅給以高官,而且願意與之分疆裂土相贈,可見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與各諸侯國對人才重視的則是養士風的興起,比如: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世所稱,鹹作書刺世。從這裡可以看出,齊威王,齊宣王時齊國設學宮於稷下,而聚集天下賢士。戰國中後期有四大公子,謂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他們門下的食客竟多達三千人。從這些都可以看出養士的風氣之盛。

各諸侯國養士,根本原因就是這些士對於諸侯國國勢強弱的巨大影響。以秦國的商鞅,李斯為例,我們看士是對於諸侯國的巨大影響。借用秦相蔡澤之言,蔡澤說: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從蔡澤對這位前輩的功績可以看出,他認為商鞅是使秦國無敵於天下,立威於諸侯的關鍵性人物。而李斯是助力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戰國亂世的關鍵性人物,晚明思想家李贄論說李斯謂:「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這可以看出遊士對於政局的莫大影響。

結語

士本是貴族末流,隨著諸侯國之間兼併戰爭的加劇,士的社會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把本由王官掌握的學術思想帶到庶民中間,起到了發揚學術,普及知識,培育人才的巨大作用。當然,士並不是只有醉心於學術教育一途,他們更是在亂世積極奔走,不僅自身渴望一展抱負,建功立業,更是各諸侯國君主積極爭取的對象,對於改變各諸侯國的強弱形勢發揮了巨大作用。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士的崛起:是社會變革和舊秩序解體的產物,思想碰撞出的智慧之火
    士的崛起是春秋戰國之際的顯著變化。這一階層在中國古代首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留下了活躍的思想和忙碌的身姿。他們從巫士手中接過了原本壟斷的教育指揮棒。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時刻不忘地思考社會變遷,他們疲於奔命地在各國之間穿梭,有著強烈的參政意識和入世情節……春秋戰國時期,士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力量。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在劇烈的政治與社會變革之中,湧現出一批文學遊說之士。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學興起和士階層的活躍,私人著述空前增多。近二三十年來,出土的先秦簡帛文獻有大量的事語類故事,如前文所舉的上博簡與清華簡的事語類故事等。此類事語類故事以記述人物間的對話為主要內容,有不少充滿智慧的嘉言善語,有的還有精彩的情節描寫。這些事語類故事,它們與《左傳》的關係目前尚不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的事語類故事曾於春秋、戰國之際廣為流傳。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最鼎盛時,他的門客達到了3000人,聲威天下,所以能在秦軍進攻魏國時號召起五國力量,合縱抗秦,可謂是「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為何在當時擁有大量的民士即代表著強大的政治勢力呢?這是因為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崛起。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戰國時期士人極端思想的由來
    戰國地形圖特別是在戰國時期,一些極端思想日益顯現,他們把名利看得極其重要。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吧戰國時期社會動亂,階層分化嚴重,底層的士人階層地位動搖,為了維持自己的階級地位,很多「士」不得不走極端,以求進入統治者眼中1.當往日輝煌煙消雲散時,士人需尋找新出路在戰國以前,士族是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鐵數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而歐洲則是在13至14世紀才使用鑄鐵的,比中國晚了19個世紀。中國在春秋中、後期之所以能出現鑄鐵,是因為冶鐵鼓風設備有了進步。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是怎麼用鋪首弦紋青銅鑑做鏡子的 沒想到吧
    #文物故事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件鋪首青銅鑑春秋戰國時期的鋪首弦紋青銅鑑鑑是古代青銅器之一,亦是古代盛水或盛冰的器皿。鑑最初為陶質製品,也就是陶質大陶盆,隨著經理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青銅或其它金屬製作鑑。一來說明青銅製作的鑑經久耐用,二來反映了人類生活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百度百科中對「鑑」(拼音:jiàn)的解釋是漢語常用字,古字寫作「監」。「監」始見於甲骨文,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裡照臉。
  • 銅柄鐵劍是兩種金屬製作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這個鑄造技術嗎
    銅柄鐵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青銅器的一種。為銅、鐵相接的一種全新武器,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鐵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柄鐵劍,為春秋戰國時期,1996年在寧夏固原縣頭營鄉石羊村出土。殘長55釐米,格寬5.2釐米。劍首呈蘑菇狀,劍柄斷面呈橢圓形。上飾密集乳釘紋,格中部束腰,伸出四叉。兩側二叉長,向外擴張。中間兩面二叉稍短,四叉緊裹鐵質劍身。
  • 春秋戰國,法為惡法!空談法律為當代偽文人的標配!
    偽文人的遮羞布,幻想溫柔鄉的幼稚寄託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同,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年代,各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一些人看來就是我們真正的文明奠基期,創造了無比輝煌而燦爛的文化思想。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五個世紀,春秋戰國的定義我認可後者。
  • 你所不知道的春秋戰國:重農抑商?不存在的,這是商人的黃金時代
    說到春秋戰國,咱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百家爭鳴」,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爆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成果,幾乎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軍事理論、思想和文化基礎。但也許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黃金時代之一。
  • 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叫雪曼將軍樹,從春秋戰國時期它就已經誕生了
  • 春秋戰國百爭鳴,除了儒道墨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漸微,各大諸侯國紛紛招賢納士,助自己崛起。這個時候的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紛紛著書立說,互相爭辯,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
  •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叫「春秋」?怕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時期天子漸漸式微,於是又慢慢一分為二,先春秋,後戰國。 那麼這個春秋時期為何會被喚作「春秋」呢?有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儒學經典《春秋》,也就是被孔子整理過的《春秋》。當真有關係嗎?有,但稍微差那麼點意思,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來源於未經孔子整理之前的《春秋》。
  • 戰國時期士人紛紛擇主而事,屈原為什麼偏要吊死在楚王一顆樹上呢?
    楚人的國家民族意識中,還遺留很多氏族社會的痕跡。因此,屈原更多地用氏族社會的觀念來看問題。如屈原對於伍子胥的態度,就是一個極佳的證明。伍子胥鞭屍楚平王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曾鞭楚平王屍。在儒家看來,這種行為自然大逆不道。但屈原作為楚王宗親,卻高度讚揚伍子胥,還直斥楚平王之非。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可事實上,戰國貴族養士的局面也是有其歷史原因與發展過程的,這還與「士」階層興起和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戰國初期士人階層崛起,成為了新的知識階層,他們掌握著並解釋著「道」(萬物變化的規律)。而許多士人不甘於僅僅被貴族供養,僅僅做個「門客」「舍人」之類。同時身居高位的公卿也沒有大規模養士的行為,反而君主本身對賢士的熱情更加強烈一些。
  • 人與動物區別六——人類社會人競人擇是怎樣實現的?
    人都是希望自己今後的日子好一點,在社會種的地位高一些,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只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中國春秋戰國的社會等級是確定的,他們是士農工商。士以上的貴族的選拔都是大王們心血來潮,想提拔誰就提拔誰,根據大王的興趣愛好及野心及機緣而定。沒有統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