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低等級的貴族,是貴族中的末流,同時社會等級又高於庶民。春秋至戰國,社會激烈動蕩,作為貴族末流,士的身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士往下流成為庶民,而庶民中優秀的分子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又上升為士。在社會大變局中,士對社會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文化上,士承載道統,著書立說,是文化學術的主要傳承人,是學術繁榮的主要推動者,在社會實踐上,士是各諸侯國爭取的主要對象,深刻的影響了諸侯國的興衰成敗。士的主要資本就是其知識資本,不仕則收聚門徒,講文論道,出仕則為國君建言獻策,富國強兵。
士的來源與流變
士為貴族中最低一等級,可以由《禮記·王制》中可以看出: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諸侯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總共分為五等。因此,士雖然分為上中下,其實在封建制裡面已經處於末流。
我們從士的社會地位也可以看出:
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
根據《左傳》裡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封建等級中,士的僕從僅僅是身邊的諸子弟,但是社會地位高於庶人,工商業諸人。因此,士就其地位來說處於末流貴族與平民之間。
當然,春秋戰國戰亂頻繁,有的諸侯國被滅國,有的士大夫被滅家,因此諸侯,大夫身份遭到巨變,士的身份也遭遇巨變。士逐漸由有身份有產有業的人變為僅僅是具有特殊知識的一類人的自我認同。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加劇了禮崩樂壞,失產失業的士的數量越來越多,士有的專事於傳道授業,有的遊說君王。他們憑藉知識資本或以此著書立說,廣納門徒,或遊說君王,在民間或者在各諸侯國發揮著巨大影響。
王官之學至道術為天下裂,作為知識載體的士
夏商周三代一切文化典籍都藏之於官府,官職不僅世襲,而且兼具師這一層身份,諸子百家學術的源頭是一官所任職的某一部門專門的知識。比如,司徒掌教化,理官負責刑法,禮官掌禮儀,也就是說三代之官,其實掌握著某一領域的專門之職,所謂王官。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裡面對各學術的淵源說的很明白,謂: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從司馬談的論述可以看出,儒家出於掌管教化的司徒之官,道家出於史官,陰陽家出自於掌管天文的羲和之官,法家出於主管刑罰的理官,墨家出自於掌管宗廟祭祀的廟守之官,縱橫家出自於主管外交之官。百家學術其源頭本來在三代專門之官,春秋戰國戰爭頻仍,禮樂制度崩壞,封建制度解體,貴族集團的諸侯,大夫,士喪失原來的土地和爵位,隨著這些貴族散落到庶民中間,百官的學術思想也因此而傳播到庶民階層,也就是私學的興起,當然這肯定離不開士的推動。這些落魄的貴族靠某種技藝或向別人傳授學術為生,出現了職業的教師。比如孔子就是商王室的後裔,祖上是具有爵位的貴族,他更是我國第一位私人教師,廣收門徒。
僅從孔子一人一派可以看出士至少有三重作用,一是承王官之學,開創新學派,促進了思想的繁榮,二是將由少數人掌握的王官之學,普及到庶民階層中,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三為競爭的各諸侯國培養了各方面的人才。士對於學術思想的貢獻,可以從春秋戰國各派學說的興起看得非常清楚。孔子廣收門徒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極大地推動了學術思想的普及,他的學生中有貴族南宮室,有貧窮的原憲,身份低賤的子張,商人子貢。其它學派的傳播發展繼承,如鬼谷縱橫家的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開創墨家的墨翟及弟子禽滑釐等。從儒家田子方的莊周,從儒家荀子的李斯,韓非等等。學術思想的開創,普及與發展,自然士處於舞臺中心的地位。而對於春秋戰國政局產生巨大影響的,莫過於遊士的興起。
遊士的興起,深刻的影響了國家之間的強弱格局和天下運勢
遊士的興起前面已經進行了陳述,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戰國是士的時代。遊士對時代的影響有多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遊士對於獵取功名,渴望出門頭地的欲望,二是各國諸君對於遊士的態度,三是遊士對於政局的實際影響。遊士對於政局的影響首先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施展個人抱負,建立功業的渴望。
從史記《吳起傳》來看,「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意思是說,吳起年少時,本來是富裕人家,可是即便這樣,他也不安於做富家翁,而是其實奔走,渴望建立功名,甚至因此弄到傾家蕩產,被同鄉人恥笑,吳起更是殺了那些嘲笑自己的人多達三十多人,跟他母親訣別,甚至咬著手臂發誓,如果不能位列卿相,絕不回魏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些遊士是積極渴望建立功名,一展個人懷抱的。當然吳起的事跡不是孤例,蘇秦所謂: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蘇秦的意思很明白,讀書就是為了獵取功名,不為獵取功名,讀書又有什麼用,還有李斯所謂: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從以上可以看出,這些士身處亂世,對於天下局勢並不是置身事外,而是積極奔走,渴望有所作為。
與士的積極奔走相對的是君王的求士若渴。各國君主都充分地認識到士的巨大作用。所謂: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也就是說各諸侯國相互攻伐,為了在殘酷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諸侯都招攬各地英雄,甚至作出得士則國家昌盛,失士則有亡國之憂的論斷。
比如秦孝公渴望恢復霸業,出求賢令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秦孝公的求賢令說的很清楚,只要能使秦國強大,不僅給以高官,而且願意與之分疆裂土相贈,可見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與各諸侯國對人才重視的則是養士風的興起,比如: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世所稱,鹹作書刺世。從這裡可以看出,齊威王,齊宣王時齊國設學宮於稷下,而聚集天下賢士。戰國中後期有四大公子,謂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他們門下的食客竟多達三千人。從這些都可以看出養士的風氣之盛。
各諸侯國養士,根本原因就是這些士對於諸侯國國勢強弱的巨大影響。以秦國的商鞅,李斯為例,我們看士是對於諸侯國的巨大影響。借用秦相蔡澤之言,蔡澤說: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從蔡澤對這位前輩的功績可以看出,他認為商鞅是使秦國無敵於天下,立威於諸侯的關鍵性人物。而李斯是助力秦始皇一統天下,結束戰國亂世的關鍵性人物,晚明思想家李贄論說李斯謂:「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這可以看出遊士對於政局的莫大影響。
結語
士本是貴族末流,隨著諸侯國之間兼併戰爭的加劇,士的社會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把本由王官掌握的學術思想帶到庶民中間,起到了發揚學術,普及知識,培育人才的巨大作用。當然,士並不是只有醉心於學術教育一途,他們更是在亂世積極奔走,不僅自身渴望一展抱負,建功立業,更是各諸侯國君主積極爭取的對象,對於改變各諸侯國的強弱形勢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