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代和西周初年,我國人民就開始使用隕鐵了。西周晚期,又出現了「塊煉法」冶煉技術。但用這種方法冶煉的鐵塊含大量雜質,需經反覆鍛打才能製作鐵器,而且產鐵數量少、質量差。
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鐵數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而歐洲則是在13至14世紀才使用鑄鐵的,比中國晚了19個世紀。
中國在春秋中、後期之所以能出現鑄鐵,是因為冶鐵鼓風設備有了進步。當時治鐵爐用的鼓風器可多至四個,甚至更多。用的鼓風器越多,風力也越大,這有助於提高冶鐵爐溫度,還可使治鐵爐的容量增大。由於鼓風設備的進步,使得當時已能生產出大量鑄鐵鑄造器物,這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
春秋時期,治鐵技術上的另大進步是鋼的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幹將莫邪劍的傳說就是證。據《吳越春秋》記教:「-..請幹將許作名劍二收。幹將作劍,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30人,鼓橐裝炭,.遂以成劍,陽日幹將,陰曰莫邪。」
到了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中期以後,鐵器已成為農業、手工業中的主要生產工具。進入戰國晚期,鐵兵器也開始成為重要的作戰武器;同時,鋼逐漸被廣泛使用。可以說,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進人了鐵器時代。
從考古發現看,戰國時的鐵製農具種類非常多,有鐮、鋤、鏟、耙、犁等;鐵製手工業工具有斧、錛、鑿、鑽、錘、削、錐、針及鐵範等;另外,鐵製兵器也非常多,有劍、戟、矛、匕首、刀、杖、鏃、弩機、胄等;其他鐵製用具有鼎、釜、盤、權、頸鎖、腳鐐、車具、帶鉤、環、管、釘等。這些用具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戰國時期是我國冶鐵技術大發展的時期,這主要表現在生鐵柔化技術的推廣、鋼製品及其熱處理淬火工藝的廣泛應用等生鐵柔化技術是我國冶鐵技術史上的又一大突破。這種技術把生快飾件進行熱處理,或將鑄件加熱後反覆破打,提高其韌性,減少脆性。經過處理後,能擴大鑄鐵的使用範圍,提高鑄鐵的質量。
洛陽遺址曾出土過個鐵餅經鑑定是公元前5世紀的鑄鐵件,經柔化處理,鐵鑄表面產生了1毫米左右的珠光體層,使易脆的鑄件具有定韌性,工具性能得到了改善。而在歐洲,經柔化處理的展性鑄鐵則是18世紀出現的,比中國晚20多個世紀。
戰國時,煉鋼技術和熱處理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和應用。這時的鋼是用鐵塊加熱反覆錘打滲碳而製成的,稱為「百鍊鋼」。考古發現的戰國鋼製品屢見不鮮。如江西新幹縣袁家村戰國糧倉遺址出土兩把鐵斧,刃部都有鋼。西安半坡村第98號秦墓出土的一件鐵鑿,就是用含碳量較高的鋼經多次加熱鍛打而製成的。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生鐵冶鑄技術、生鐵柔化技術、制鋼技術的出現,使鐵製生產工具逐漸普遍地使用於農業、手工業方面,促成了農業、手工業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