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2020-12-03 坤姐講歷史

早在商代和西周初年,我國人民就開始使用隕鐵了。西周晚期,又出現了「塊煉法」冶煉技術。但用這種方法冶煉的鐵塊含大量雜質,需經反覆鍛打才能製作鐵器,而且產鐵數量少、質量差。

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鐵數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而歐洲則是在13至14世紀才使用鑄鐵的,比中國晚了19個世紀。

中國在春秋中、後期之所以能出現鑄鐵,是因為冶鐵鼓風設備有了進步。當時治鐵爐用的鼓風器可多至四個,甚至更多。用的鼓風器越多,風力也越大,這有助於提高冶鐵爐溫度,還可使治鐵爐的容量增大。由於鼓風設備的進步,使得當時已能生產出大量鑄鐵鑄造器物,這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

春秋時期,治鐵技術上的另大進步是鋼的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幹將莫邪劍的傳說就是證。據《吳越春秋》記教:「-..請幹將許作名劍二收。幹將作劍,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使童男童女30人,鼓橐裝炭,.遂以成劍,陽日幹將,陰曰莫邪。」

到了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中期以後,鐵器已成為農業、手工業中的主要生產工具。進入戰國晚期,鐵兵器也開始成為重要的作戰武器;同時,鋼逐漸被廣泛使用。可以說,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進人了鐵器時代。

從考古發現看,戰國時的鐵製農具種類非常多,有鐮、鋤、鏟、耙、犁等;鐵製手工業工具有斧、錛、鑿、鑽、錘、削、錐、針及鐵範等;另外,鐵製兵器也非常多,有劍、戟、矛、匕首、刀、杖、鏃、弩機、胄等;其他鐵製用具有鼎、釜、盤、權、頸鎖、腳鐐、車具、帶鉤、環、管、釘等。這些用具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戰國時期是我國冶鐵技術大發展的時期,這主要表現在生鐵柔化技術的推廣、鋼製品及其熱處理淬火工藝的廣泛應用等生鐵柔化技術是我國冶鐵技術史上的又一大突破。這種技術把生快飾件進行熱處理,或將鑄件加熱後反覆破打,提高其韌性,減少脆性。經過處理後,能擴大鑄鐵的使用範圍,提高鑄鐵的質量。

洛陽遺址曾出土過個鐵餅經鑑定是公元前5世紀的鑄鐵件,經柔化處理,鐵鑄表面產生了1毫米左右的珠光體層,使易脆的鑄件具有定韌性,工具性能得到了改善。而在歐洲,經柔化處理的展性鑄鐵則是18世紀出現的,比中國晚20多個世紀。

戰國時,煉鋼技術和熱處理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和應用。這時的鋼是用鐵塊加熱反覆錘打滲碳而製成的,稱為「百鍊鋼」。考古發現的戰國鋼製品屢見不鮮。如江西新幹縣袁家村戰國糧倉遺址出土兩把鐵斧,刃部都有鋼。西安半坡村第98號秦墓出土的一件鐵鑿,就是用含碳量較高的鋼經多次加熱鍛打而製成的。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生鐵冶鑄技術、生鐵柔化技術、制鋼技術的出現,使鐵製生產工具逐漸普遍地使用於農業、手工業方面,促成了農業、手工業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相關焦點

  • 銅柄鐵劍是兩種金屬製作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這個鑄造技術嗎
    銅柄鐵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青銅器的一種。為銅、鐵相接的一種全新武器,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鐵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柄鐵劍,為春秋戰國時期,1996年在寧夏固原縣頭營鄉石羊村出土。殘長55釐米,格寬5.2釐米。劍首呈蘑菇狀,劍柄斷面呈橢圓形。上飾密集乳釘紋,格中部束腰,伸出四叉。兩側二叉長,向外擴張。中間兩面二叉稍短,四叉緊裹鐵質劍身。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使用青銅器,是人類文化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階段,從中國古文明起源的商周,到春秋爭霸的戰國,湧現出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盤和大型的隨縣編鐘群,以至大量的禮器、日用器、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非常精美的名器,皆是當時良好的青銅鑄造技術所造就的。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17世紀以前,中國至少有10項冶鐵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取得了這些偉大成就,但中國鐵製品的出現較晚,迄今為止,公認中原地區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的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比西亞西臺人的人工冶鐵要晚了1000多年。雖說西亞與中國遠隔千山萬水,但千年的時光似乎也夠這項技術伴著悠悠的駝鈴晃到黃土大地了。那麼冶鐵技術究竟是從西方傳入,還是本土起源的呢?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冶鐵畫像石為我們了解秦漢時期的冶鐵業提供了形象的資料,全國大範圍的冶鐵遺址則再現了當時冶鐵業的規模。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較早掌握冶鐵技術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從出土的秦律看,秦王朝不但專門設有「左採鐵」、「右採鐵」等主管冶鐵的官吏,而且在採鐵、冶鐵的考課以及鐵器供應和使用方面都有具體而詳細的規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秦鐵器廣泛使用的情況和鐵器製造業的發達。
  • 中國古代冶鐵史:技術和產量超一流,曾長期領跑世界!
    作者:梅劍銘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無限的光輝,所以如果要說現在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有資格稱自古以來,我想中國如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吧!但是鋼鐵冶煉技術也是其中極其璀璨的一顆明珠,縱觀世界歷史,中國當然並不是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然而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術和產量是如此的先進和巨大,真的是讓人不得不嘆服。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輕鬆了解我國牛逼的鋼鐵處理技術。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了脫碳、熱處理技術方法了,韌性鑄鐵已經可以煉製並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了。
  • 稱霸世界的冶鐵技術,成就了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
    因為冶鐵技術的提升,使得我國在戰國時期就能大量製造鐵製兵器,那時的中國,全國兵員幾百萬,是西方根本沒法比擬的,因為光有人沒有武器,是無法形成戰鬥力的。所以羅馬帝國多用寬短的短劍,因為他們的技術生產長劍比較困難,只能少量給軍官和騎兵用,所以西方只能維持少量騎兵,步兵短劍只能在大盾後面使用,並且因為武器產量低,製造難度高,西方的兵員數量一直是遠遠低於東方的,更別提質量了。我們完全可以無視網上那些經常討論同一時期中國和世界上的大國誰強誰弱的問題了,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們,如果打起來,冷兵器時代的中國橫掃一切。
  • 中國是從什麼開始冶煉鐵的,冶鐵技術又是從哪來的呢?
    在中國的古書《尚書·禹貢》裡面記載夏鑄九鼎的傳說。而今天已經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明,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曾出土青銅爵和青銅戈等器物,經測定大致為公元前17、18世紀,即夏代後期的產品,其鑄造技術,已經具相當水平。三,商代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 春秋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
    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對春秋這段歷史評價非常高,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製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鐵器的應用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大變革,而這一大變革反過來又會引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諸多變革。
  • 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為何就是造不出來呢?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為最主要的金屬。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鐵溪河、鐵神廟、礦坑山、鐵礦山、高爐衝、爐子林、紅爐口……這些地名都來自成都市蒲江縣,它們的名字均與「冶鐵」有關。古時候,現在的蒲江縣境隸屬於臨邛地區。這裡傍著河流、背倚山林、蘊藏著鐵礦石的山峰佇立千年。
  • 中國古代的高科技:影響世界的煉鋼術、大型水利工程
    其實在中國古代除了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偉大發明處,中國還有煉鋼術、水利工程的兩項技術中改變中國歷史的光輝歷史。說明了中國人在春秋晚期起就有煉鋼生產了,煉鋼生產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早在漢匈戰爭的時期,中國人就用鋼鐵鑄造的武器贏得了得優勢。首先是漢文帝年代的冶鐵技術,早就被公認為中華文明的強大招牌,春秋戰國年間,就首創生鐵鑄造技術,鼓風高爐等設備更全球領先。然而,儘管西漢在當時的煉鐵有了成熟的技術,但產量十分有限。
  • 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冶金考古通過研究古人留下的金銀銅鐵等,還原當時的生產生活,為今天的人們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看到古代成都冶鐵業的繁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冶鐵考古專家楊穎東介紹,冶鐵考古是冶金考古中的一種,成都目前對鐵的考古成果比較多,也相對比較成熟。成都出土鐵器包含軍用、民用兩個領域,冶鐵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到漢代,成都人的冶鐵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盤點中國歷史上28位科學家,正因為有他們,中國才一直領先世界
    春秋時期的管仲寫過一本書叫《管子》,在書的第五篇中給社會層次劃分了等級,那就是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時期的「士、農、工、商」;但是真正就對社會的發展和推動情況來看,顯然工、商更靠前,尤其是工。1、魯班(春秋)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如今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世界上最大的樹:重達2800噸,它誕生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即使在高度和直徑上都沒有成為世界之最,但謝爾曼將軍樹的材積達1487立方米,重量達280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所以你能想像這棵樹現在有多高嗎?。此外,謝爾曼將軍的樹不僅因其巨大的樹枝而聞名,還因其不可思議的年齡而聞名。
  • 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那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來了解一種樹,它的生命很長,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樹。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叫雪曼將軍樹,從春秋戰國時期它就已經誕生了
  • 春秋戰國那些年,世界上的頂級名牌大學幾乎全在中國
    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情況卻大相逕庭,那個年代,世界上頂級的大學,幾乎全在中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兩千年前的《黃河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年代:春秋戰國(公元6世紀-公元3世紀)排名標準:世界影響力、專著質量、人才培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