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2020-12-01 蹡蹡第一線

引言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交質以調和雙方關係為出發點,以互信互惠為保障,以諸侯國國君的至親或重臣為媒介,以實現弱國對強國的臣服為目標。弱國為了保全自己,以「太子」為質獲取強國政治「援助」的現象大量出現,交質遂成為這一時期維持社會整體均勢的重要政治活動。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交質現象

(一)互遣質子

最早出現的交質活動發生在東周王室和鄭國之間。周王室遭逢巨變不得不依靠鄭、晉等諸侯國的輔弼,鄭武公和鄭莊公因有功於周室,相繼成為平王的卿士,權勢日隆。鑑於鄭莊公的強勢,周王「貳於虢」,想通過任命虢成為卿士來制衡鄭莊公的權勢。

「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周鄭交質的出現,是春秋時代的重大事件,周王室的權威衰落在這一事件中暴露無遺。周王室希望通過交質的方式來緩和本已緊張的周鄭局勢,通過交質的方式來重新確認周鄭之間的君臣關係,以此保證鄭國對周的輔弼,對新君的支持。

然而,新即位的桓王沒有繼續隱忍,「周人遂成平王本意」,將政事交予了號公,周鄭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了。之後,周王率領陳、蔡、虢、衛諸國伐鄭,「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從此周王室更加衰落。

因此,在存在重大利益關係的政治鬥爭中,通過交質的方式來穩固或確認君臣關係都是不現實的。不論是鬆散的臣屬關係還是明確的君臣關係,在利害關係面前都會經不起考驗而使彼此的關係趨於崩壞,周鄭交惡,說明以毫無信任基礎的交質的方式建立起來的關係是不穩固的。

(二)單方出質

春秋時期齊、晉、秦、楚四國佔據著整個春秋時代政治活動的中心,在中原交互稱霸。春秋時期發生的遣質現象多和他們的爭霸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納質是在列國爭霸的過程中確認相互間的臣屬關係的重要手段和嘗試。

弱國單方面向強國派送人質的現象非常集中,在春秋時期發生過的20餘次遣質活動中,一方單方面向另一方出質的現象多達18次,入質方基本集中在齊、晉、秦、楚和越國,其中又以楚國最多,就出質的原因而言,又以戰敗求和為主。

(三)戰國時期的質子

與春秋時期諸侯國單方面向強國出質為主不同,戰國時期的交質活動多為諸侯國之間互遣質子,且質子數量更多,交質活動更頻繁。列國之間的互遣質子是交叉進行的,並沒有嚴格的出質國與入質國的對應關係,大多時候某國在接受一國入質時,可能同時向其他諸侯國亦有出質。

終戰國之世,七國之間的交質大約30例。其中,列國入質於秦的共10例,而秦出質於列國的7例,其它13例則為東方六國之間的交質。秦與六國交質獨多,佔全數二分之一以上,表明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較為強大的。

三、交質反映出的春秋向戰國的轉變

(一)質子所反映出的信義問題

周鄭交質之後,君子感嘆道「信不由衷,其質無益」,交質以無信為前提而希望建立信任確實很不合邏輯。但是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尚存,由西周時期發展起來的禮樂制度還繼續存在,社會觀念中仍保持著「重禮義」的傳統。交質事實上重構了諸侯國之間的信任和臣屬關係,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信義的重建。而「信義」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對作為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的「禮」的堅持和遵守方面。

戰國以後,信義的觀念已經十分淡薄了,諸侯之間的徵戰以滅國拓疆為根本目的。質子出現之初所內涵的信義問題完全不見了蹤影,有的只是現實的功利。交質成為國家間邦交的重要手段,質子則成為權衡政治利益的重要籌碼。交質和盟誓也幾乎沒有了關係,交質的目的表現出赤裸裸的功利性,不是乞降求援,就是政治迷惑。

(二)從盟誓到交質

隨著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的逐漸崩解,周天子地位衰落,春秋時代遂變成「相與逐利而棄信」的局勢。宗法「尊尊親親」的精神紐帶逐漸瓦解,作為社會規範的"禮」的約束力降低,無法規範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諸侯國彼此展開爭鬥,進入了爭霸的時代。

隨著列國爭霸戰爭的開始,齊桓公、晉文公等相繼稱霸中原,他們在尊王攘夷的號召下主持會盟,以「信義」為基礎結成聯盟,小國履行參會朝聘的義務,大國則以其強大的國力保護弱國徵討不義。盟誓在齊桓公稱霸的時代仍是諸侯實現互信的重要方式,這一時期也鮮見列國交質的現象。而到了晉國與楚稱霸的時代,盟誓已經不足以保證彼此間的信任,交質作為盟誓的補充便開始大量出現了。

綜觀整個春秋時期。自周鄭交質始的遣質活動無不與霸主爭霸有著密切關係,交質也成為這一時期對盟誓無法約束的背信棄義行為的有效控制,因為質子與會盟國有著親近的血緣關係,由此而產生的政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期的。

進入戰國以後,諸侯國之間雖有「無相攻伐」的盟誓,但能起到事實的約束作用的盟誓寥寥無幾,盟誓和交質也漸行漸遠。戰國時期會盟比較少,與春秋時期相比相差很大,交質行為更是大多屈從於強力。

相關焦點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策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過人質。 那麼為何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兒子們都要去別國做人質呢?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士為低等級的貴族,是貴族中的末流,同時社會等級又高於庶民。春秋至戰國,社會激烈動蕩,作為貴族末流,士的身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士往下流成為庶民,而庶民中優秀的分子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又上升為士。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鐵數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而歐洲則是在13至14世紀才使用鑄鐵的,比中國晚了19個世紀。中國在春秋中、後期之所以能出現鑄鐵,是因為冶鐵鼓風設備有了進步。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在先秦時期,國家之間交換質子是很常見的,送質子不代表國家弱小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34字,閱讀約4分鐘春秋戰國時期,質子交換非常普遍,這與諸侯國的強盛有一定的關係,但並沒有太大關係,事實上,無論是強國還是弱國,都可能出現公室派人到他國充當質子的情況
  • 秦始皇嬴政在幼年時期曾經被放過質子,「質子」究竟有什麼含義?
    上古時期,「質」,在釋為物品時,又稱為贄,指人們相互會見時所持的禮物。持禮物相見的禮儀,稱之為「贄見禮」。它是春秋時期貴族間交往不可或缺的禮俗。周代禮俗中,以贄相見或者獻贄而覲見,是其中相當重要的項,對於不同等級貴族在覲見所持的禮物十分重視。有些窮困的貴族不惜以自己的土地為抵押向別人換取玉器之類的物品,來作為覲見時的禮物。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魯國史官整理的這部書,後來孔子進行了梳理,定名字為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
  • 春秋戰國,法為惡法!空談法律為當代偽文人的標配!
    偽文人的遮羞布,幻想溫柔鄉的幼稚寄託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同,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年代,各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一些人看來就是我們真正的文明奠基期,創造了無比輝煌而燦爛的文化思想。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五個世紀,春秋戰國的定義我認可後者。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質子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處理諸侯國之間關係的一種重要方式,即把通常是一國之君之子或者是重要的王室成員質押給盟國,作為一種守約的保證,它一般用於求和求援或者是為了消除對方的懷疑和猜忌。春秋戰國時期受到禮法的約束,對於質子,各國之間都有個約定成俗的默契,那就是你可以善待質子,也可以對他作出諸多約束,但是絕對不能傷害質子的性命。
  • 春秋戰國百爭鳴,除了儒道墨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漸微,各大諸侯國紛紛招賢納士,助自己崛起。這個時候的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紛紛著書立說,互相爭辯,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是怎麼用鋪首弦紋青銅鑑做鏡子的 沒想到吧
    #文物故事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件鋪首青銅鑑春秋戰國時期的鋪首弦紋青銅鑑鑑是古代青銅器之一,亦是古代盛水或盛冰的器皿。鑑最初為陶質製品,也就是陶質大陶盆,隨著經理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青銅或其它金屬製作鑑。一來說明青銅製作的鑑經久耐用,二來反映了人類生活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百度百科中對「鑑」(拼音:jiàn)的解釋是漢語常用字,古字寫作「監」。「監」始見於甲骨文,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裡照臉。
  • 銅柄鐵劍是兩種金屬製作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這個鑄造技術嗎
    銅柄鐵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青銅器的一種。為銅、鐵相接的一種全新武器,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鐵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柄鐵劍,為春秋戰國時期,1996年在寧夏固原縣頭營鄉石羊村出土。殘長55釐米,格寬5.2釐米。劍首呈蘑菇狀,劍柄斷面呈橢圓形。上飾密集乳釘紋,格中部束腰,伸出四叉。兩側二叉長,向外擴張。中間兩面二叉稍短,四叉緊裹鐵質劍身。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在劇烈的政治與社會變革之中,湧現出一批文學遊說之士。政治與社會的變革,文化的繁榮,為《左傳》的成書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百家爭鳴中,諸子探討歷史的熱情空前高漲。然而,「諸子百家多起於民間,與官府隔絕,沒有機會讀史書和檔案,未受過史官的教育和薰陶,他們所有一些歷史知識多得之於傳聞,不辨真假」。
  • 古代「質子」外交: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
    質子主要出現在先秦時期,各個諸侯國在混戰的過程中,時不時需要 質子作為結盟或停戰的信物 。 然而「春秋無義戰」, 諸侯國出爾反爾、撕毀聯盟是很常見的事情。
  • 秦始皇嬴政竟是質子出身,古代質子外交你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亂時期,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前一刻還把酒言歡的兩國君王,下一刻很有可能拔刀相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外交現象,「質子邦交」,強如統一七國的千古帝王嬴政,以及在他之前的兩代秦國國君都有過質子的經歷。
  • 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世界上最大的樹,一根樹枝30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叫雪曼將軍樹,從春秋戰國時期它就已經誕生了
  • 你所不知道的春秋戰國:重農抑商?不存在的,這是商人的黃金時代
    說到春秋戰國,咱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百家爭鳴」,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爆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成果,幾乎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軍事理論、思想和文化基礎。但也許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黃金時代之一。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提到紙張發明之前的書籍,人們一般會想到一卷卷竹條或木片製成的簡牘,士人們手捧著這些笨重的文書在昏暗的油燈下苦讀,當時的書籍之貴重稀少遠超今人想像。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2018-07-12 21:4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